趙一凡沉思片刻,微微一笑,決定用言語相激:“太後,你要殺我,我並無二話。隻是,內情,官家已然知曉。更何況,逍遙門的兄弟也不會見死不救。若是再因我生出更大的波瀾,太後又如何麵對先帝的在天之靈?”
這些道理,劉娥豈能不知。敗局,已定。
她敗就敗在未有武皇的狠辣之心。
“趙一凡,哀家有一事相求,若是你能應下,我再無遺憾。”劉娥歎口氣,態度緩和下來。
“太後請吩咐。若是不違背仁義道德,我必然答應。”
劉娥點點頭,站起身,走到跟前,目光如炬,鄭重道:“對於皇兒的身世,哀家要你守口如瓶。”
“這……”趙一凡略微有些遲疑。
在記憶中,關於皇上的身世,他一清二楚。那日,夜潛福寧殿時,他本欲將此事告知聖上,以免他心生不忍,無法全力對付太後。但是最後,形勢所迫,隻得將此事隱瞞下去。
皇帝趙禎的生母,並非太後劉娥。
當年,劉娥雖然深受先皇的寵愛,但是其身份低微,又無子嗣,且群臣更傾向於立宰相沈倫的孫女沈氏為皇後。迫不得已之下,她命陪嫁丫鬟侍寢,誕下一子,奪為已出。母以子貴,這才登上皇後的寶座。
而那位陪嫁丫鬟,日後雖得以晉封,但在先帝駕崩之後,劉娥怕其生出事端,索性讓她去守皇陵,一直到幾個月前終老。加封為李辰妃。
此事,朝中大臣及宮中人無不知曉。隻是,礙於太後顏麵,無人敢告知聖上。而此時的趙一凡,是唯一可能將真相告知趙禎的人。
半晌,趙一凡決斷道:“隻要太後能履行與眾位大臣定下的仲秋之約,我趙一凡定然守口如瓶。隻是,太後百年之後,此事隻怕是再也瞞不住。”
劉娥神情淡漠,微閉雙目,慨歎道:“身後之事,哀家也管不得許多了。你且退下。”
“太後,你尚未赦免在下莫須有的罪名。”趙一凡固執道。此事,若不能妥善解決,他何以在京都立足。
劉娥睜開眼,眉頭緊皺,不耐煩道:“哀家命你全身而退,自然是既往不咎。哀家對你,也是耐足了性子!你莫要太過張狂!”
趙一凡插科打諢,嬉笑道:“太後,在下不過是一小民,這通敵的名聲,下的實在是承受不起呀。求太後成全。”說著,他雙膝跪下,連磕三頭。
“罷了罷了!哀家老了,哪有這個精神頭,與你們鬥。”說罷,她猛然提高嗓門,命程琳進來,吩咐道,“程琳,趙一凡無罪,是哀家輕信讒言。你且親自送他迴府,以正傳言。”
程琳覷眼看了看趙一凡,這才應下。
二人跪辭,下殿。
臨走,趙一凡又三兩步趕快來,輕聲道:“稟太後,那西夏人的密信,也是在下所仿。太後不必掛懷。”說罷,悠然一笑,拂袖而去。
劉娥麵色落寞,聽此言,嘴角微微上揚,繼而長歎一聲:“皇兒,你暗中有趙一凡幫襯著,母後在九泉之下,也得以安心。”
這樣想著,她隻覺渾身輕鬆,仿佛所有的事,都有了了結,再無羈絆。這一生,實在是太累了,是時候好好歇息,享受一番天倫之樂。
出了大殿,程琳衝著趙一凡豎了豎大拇指,二人相視一笑,並不多言。親送趙一凡迴府,此事說大可大,說小可小。既然太後並無細致的交代,礙著八王爺的情麵,程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大辦特辦一番。
鑼鼓開道,差役隨行,官兵護駕,聲勢浩大。特意從禦街走了個來迴,二人騎著高頭大馬,一路談笑風生,直待太陽落山,夜幕降臨,這才慢慢騰騰來到趙府的大門口。
趙元興雖不知內情,但是兒子得以洗清冤屈,自然是天大的喜事。早早率了府中眾人在門口迎接,擺宴恭候。
一件心事已了,程琳也就恭敬不如從命,與眾人在趙府把酒言歡,半夜三更才醉醺醺打道迴府。
人逢喜事精神爽,趙一凡不勝酒力,隻喝了幾杯,就迴屋安寢。
一夜無夢。
次日一早,二簫前後腳得了消息,前來嬉鬧。
小簫翹著二郎腿,滿臉不屑,刻薄道:“你小子!有好酒好肉竟忘了兄弟,實在是可惡至極!這幾夜,我是守著那夏竦,絲毫不敢有差池。而你卻今宵有酒今宵醉,恣意暢快,這件事,我記你一輩子!”
大簫仍惦記著正事,忙問道:“太後作何迴應?事情可是了了?”
趙一凡心境輕快,與二人逗笑半日,這才將昨日之事娓娓道來。大小簫聽後連連點頭,心中的一塊巨石總算放下。
不過,大簫仍有疑慮:“七郎,若是太後反撲,又該當如何?那張耆可信得過?”
聽此言,趙一凡覺出些許深意:難道,還有他所不知的內情?
經詢問,趙一凡這才得知,太後與張耆的關係,遠遠不止知遇之恩這樣簡單。當年,宋真宗未登基之時,迫於皇命,不得已將身份低微的劉娥,秘藏於時任王宮指揮使張耆的府中,不時私會。時光荏苒,一藏便是十五年。隻等登基之後,才將她接入宮中。
十五年,足以讓張耆與劉娥,親如家人。
“四郎,既如此,還是防患於未然。密詔,已然由王爺同幾位大臣交由相國寺保管,想必不會有失。就由你來盯著張耆,若是有何不軌,也好提早防範。”趙一凡謹慎道。
這些事,八王爺定是知曉。他既然能說服張耆,必然有自己的一番判斷。趙一凡還是決定相信八王爺,畢竟他的威名是有目共睹。
正議著,下人傳報,八王爺府中的管家求見。
趙一凡眉頭一皺,感到一絲不安。難道,真的會公然起兵謀反不成?!他忙命通傳。
王府的管家一見到趙一凡,欲言又止,警惕地看向大小簫。趙一凡放言無事,他這才從懷中掏出一封信,恭敬奉上。隨即告辭。
人走後,趙一凡打開信,隻見上書四個字:留意張耆。
這定然是王爺的親筆!
不知不覺,趙一凡驚出一身冷汗!聯想到昨日與太後最後的對話,他隻覺身後有一股冷風滲入脊梁,讓人不寒而栗。
這些道理,劉娥豈能不知。敗局,已定。
她敗就敗在未有武皇的狠辣之心。
“趙一凡,哀家有一事相求,若是你能應下,我再無遺憾。”劉娥歎口氣,態度緩和下來。
“太後請吩咐。若是不違背仁義道德,我必然答應。”
劉娥點點頭,站起身,走到跟前,目光如炬,鄭重道:“對於皇兒的身世,哀家要你守口如瓶。”
“這……”趙一凡略微有些遲疑。
在記憶中,關於皇上的身世,他一清二楚。那日,夜潛福寧殿時,他本欲將此事告知聖上,以免他心生不忍,無法全力對付太後。但是最後,形勢所迫,隻得將此事隱瞞下去。
皇帝趙禎的生母,並非太後劉娥。
當年,劉娥雖然深受先皇的寵愛,但是其身份低微,又無子嗣,且群臣更傾向於立宰相沈倫的孫女沈氏為皇後。迫不得已之下,她命陪嫁丫鬟侍寢,誕下一子,奪為已出。母以子貴,這才登上皇後的寶座。
而那位陪嫁丫鬟,日後雖得以晉封,但在先帝駕崩之後,劉娥怕其生出事端,索性讓她去守皇陵,一直到幾個月前終老。加封為李辰妃。
此事,朝中大臣及宮中人無不知曉。隻是,礙於太後顏麵,無人敢告知聖上。而此時的趙一凡,是唯一可能將真相告知趙禎的人。
半晌,趙一凡決斷道:“隻要太後能履行與眾位大臣定下的仲秋之約,我趙一凡定然守口如瓶。隻是,太後百年之後,此事隻怕是再也瞞不住。”
劉娥神情淡漠,微閉雙目,慨歎道:“身後之事,哀家也管不得許多了。你且退下。”
“太後,你尚未赦免在下莫須有的罪名。”趙一凡固執道。此事,若不能妥善解決,他何以在京都立足。
劉娥睜開眼,眉頭緊皺,不耐煩道:“哀家命你全身而退,自然是既往不咎。哀家對你,也是耐足了性子!你莫要太過張狂!”
趙一凡插科打諢,嬉笑道:“太後,在下不過是一小民,這通敵的名聲,下的實在是承受不起呀。求太後成全。”說著,他雙膝跪下,連磕三頭。
“罷了罷了!哀家老了,哪有這個精神頭,與你們鬥。”說罷,她猛然提高嗓門,命程琳進來,吩咐道,“程琳,趙一凡無罪,是哀家輕信讒言。你且親自送他迴府,以正傳言。”
程琳覷眼看了看趙一凡,這才應下。
二人跪辭,下殿。
臨走,趙一凡又三兩步趕快來,輕聲道:“稟太後,那西夏人的密信,也是在下所仿。太後不必掛懷。”說罷,悠然一笑,拂袖而去。
劉娥麵色落寞,聽此言,嘴角微微上揚,繼而長歎一聲:“皇兒,你暗中有趙一凡幫襯著,母後在九泉之下,也得以安心。”
這樣想著,她隻覺渾身輕鬆,仿佛所有的事,都有了了結,再無羈絆。這一生,實在是太累了,是時候好好歇息,享受一番天倫之樂。
出了大殿,程琳衝著趙一凡豎了豎大拇指,二人相視一笑,並不多言。親送趙一凡迴府,此事說大可大,說小可小。既然太後並無細致的交代,礙著八王爺的情麵,程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大辦特辦一番。
鑼鼓開道,差役隨行,官兵護駕,聲勢浩大。特意從禦街走了個來迴,二人騎著高頭大馬,一路談笑風生,直待太陽落山,夜幕降臨,這才慢慢騰騰來到趙府的大門口。
趙元興雖不知內情,但是兒子得以洗清冤屈,自然是天大的喜事。早早率了府中眾人在門口迎接,擺宴恭候。
一件心事已了,程琳也就恭敬不如從命,與眾人在趙府把酒言歡,半夜三更才醉醺醺打道迴府。
人逢喜事精神爽,趙一凡不勝酒力,隻喝了幾杯,就迴屋安寢。
一夜無夢。
次日一早,二簫前後腳得了消息,前來嬉鬧。
小簫翹著二郎腿,滿臉不屑,刻薄道:“你小子!有好酒好肉竟忘了兄弟,實在是可惡至極!這幾夜,我是守著那夏竦,絲毫不敢有差池。而你卻今宵有酒今宵醉,恣意暢快,這件事,我記你一輩子!”
大簫仍惦記著正事,忙問道:“太後作何迴應?事情可是了了?”
趙一凡心境輕快,與二人逗笑半日,這才將昨日之事娓娓道來。大小簫聽後連連點頭,心中的一塊巨石總算放下。
不過,大簫仍有疑慮:“七郎,若是太後反撲,又該當如何?那張耆可信得過?”
聽此言,趙一凡覺出些許深意:難道,還有他所不知的內情?
經詢問,趙一凡這才得知,太後與張耆的關係,遠遠不止知遇之恩這樣簡單。當年,宋真宗未登基之時,迫於皇命,不得已將身份低微的劉娥,秘藏於時任王宮指揮使張耆的府中,不時私會。時光荏苒,一藏便是十五年。隻等登基之後,才將她接入宮中。
十五年,足以讓張耆與劉娥,親如家人。
“四郎,既如此,還是防患於未然。密詔,已然由王爺同幾位大臣交由相國寺保管,想必不會有失。就由你來盯著張耆,若是有何不軌,也好提早防範。”趙一凡謹慎道。
這些事,八王爺定是知曉。他既然能說服張耆,必然有自己的一番判斷。趙一凡還是決定相信八王爺,畢竟他的威名是有目共睹。
正議著,下人傳報,八王爺府中的管家求見。
趙一凡眉頭一皺,感到一絲不安。難道,真的會公然起兵謀反不成?!他忙命通傳。
王府的管家一見到趙一凡,欲言又止,警惕地看向大小簫。趙一凡放言無事,他這才從懷中掏出一封信,恭敬奉上。隨即告辭。
人走後,趙一凡打開信,隻見上書四個字:留意張耆。
這定然是王爺的親筆!
不知不覺,趙一凡驚出一身冷汗!聯想到昨日與太後最後的對話,他隻覺身後有一股冷風滲入脊梁,讓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