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末世瘋狂與星辰大海
崇禎:朕本天驕,中興大明過分嗎 作者:巴山聽雨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承宗和徐光啟、楊嗣昌求見,朱由檢在文華殿接見了他們。
孫承宗道:\"臣等反複議了,實在找不出萬全之策。\"
朱由檢問徐光啟:\"你也想不出法子嗎?\"
徐光啟點頭稱是。
朱由檢道:\"以我朝的土地,養活我朝的百姓,按理說應該是綽綽有餘的,可是為什麽鬧到如今這個地步?想必諸位比我更清楚。
為什麽民變層出不窮遍地開花?歸根結底是耕者無其田。
朝野上下都以遼東建奴為大患,而朕以陝西流寇為大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流寇是注定剿不完的。殺了張獻忠,還有李獻忠,殺了李自成,還有張自成。
朕初登基時,為解決陝西問題想了很多辦法,推廣蕃薯土豆也好,遷藩也好,改稅製也好,整頓鹽務也好,辦銀行也好,都產生了一些效果,陝西大饑荒勉強熬過去了。但這些都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陝西的流寇一直沒能根治。諸位知道是什麽原因嗎?\"
眾皆默然,隻有楊嗣昌小聲說道:\"因為土地。\"
朱由檢點點頭,\"嗣昌,你繼續說!\"
楊嗣昌道:\"臣督陝時,極力推行招撫,張獻忠根本不搭理臣,隻有高迎祥給臣迴了信。\"
朱由檢問:\"高迎祥怎麽說?\"
楊嗣昌道:\"高迎祥說,肯豎起大旗造反的,都是餓得活不下去的,假如有數畝薄田,一頭耕牛,辛苦勞作一年,能夠養家糊口,誰願意造朝廷的反?朝廷如果不能給他們土地,那就盡管放馬過來殺,不是賊殺盡官,就是官殺盡賊,不死不休!
臣當時看了他的信,隻覺得不寒而栗。現在李闖和獻忠打的旗號就是耕者有其田,均田免糧。一人之心,即是千萬人之心。這是一股滔滔洪流,非人力所能阻擋。\"
朱由檢道:\"高迎祥要土地,李自成要土地,張獻忠要土地,羅汝才、點燈子、老迴迴,也都在要土地,不給他們土地,他們就燒,就殺,就搶。
可是每一寸土地都是有主的,誰願意拱手讓出來。於是就像高迎祥說的那樣,不是官殺盡賊,就是賊殺盡官,不死不休?
黃巢屠盡長安,錦繡皇都變成人間煉獄。諸位不怕這段曆史重演嗎?反正我是怕的。又怎知,李闖、獻忠不是黃巢轉世投胎的?\"
孫承宗、徐光啟、楊嗣昌無不毛骨悚然。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由檢早己透視了這個亂世的宿命,所有的人像瘋子一樣相互殘殺,然後集體毀滅。
人們己經習慣了這樣輪迴每二三百年重演一次。
徐光啟問道:\"那怎麽辦?\"
朱由檢道:\"歸根結底的問題是土地分配的問題,既然誰也不願拿出自己手中的土地,那就隻好殺。如果不想殺,就隻有一個辦法。\"
徐光啟問:\"什麽辦法?\"
朱由檢道:\"海外殖民!\"
徐光啟:\"這個辦法臣也想到過,但臣覺得行不通。\"
朱由檢問:\"為什麽行不通?荷蘭人占據台島,葡萄牙人占據澳門,他們一年掙多少錢,你不知道嗎?一個小小香港島,租給英國人,一年就坐收五十萬兩銀子的租金,這其中有多少暴利,你想不到嗎?
西洋人能做到的事,難道我們做不到嗎?別忘了,三寶太監下西洋,是到過好望角的。那時候,我們的船多麽漂亮多麽高大多麽威風!\"
徐光啟的眼睛倏地亮了。
\"皇上想發展遠洋貿易,前景是極其廣大的,但要做起來也是極難的。\"
\"第一是開海禁。\"
\"第二是造大船。\"
\"第三是造大炮。\"
\"第三是練海軍。\"
朱由檢嘴角勾了勾,無比堅定地說道:
\"再難的事,隻要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做,總有做成功的一天。三年做不成就五年,五年做不成就十年,十年做不成就二十年,一代人做不成就兩代人做。\"
徐光啟被深深地感染了,興奮地說道:\"隻要銀子到位,造大船,造大炮,練海軍都不是問題,關鍵是,這麽大一筆銀子從哪裏來?\"
這個問題,朱由檢己經在頭腦中推演過無數遍了。
他的眼睛首先盯上了被荷蘭人占據的東番島。
東番島是一顆璀璨的海上明珠,溫暖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壤,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礦物,地處海上交通要衝,無可比擬的戰略地位。
這一切都是像是上天慷慨的饋贈。如果將東番島開發出來,最少可以安置一百萬陝西無地農民,陝西的困境將大為改觀。
東番島長期孤懸海外,在古代非常荒僻落後,中原王朝根本看不上,連藩屬國的資格都沒有,長期遊離於中原王朝之外。
明初雖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管轄東南沿海的海上事務,但並未在東番島上設置有效的管理機構,東番島一度成為倭寇和海盜們的天堂。當時東番島的價值遠遠比不上澎湖。
萬曆三十年,荷蘭建立東印度公司後,開始大規模向遠東擴張滲透。
他們首先把目標鎖定在澎湖列島上。
萬曆三十二年,荷蘭人占領了澎湖列島。但荷蘭的行為激怒了明朝政府,派兵將他們驅離澎湖列島。
荷蘭人消停了好多年。
天啟二年,荷蘭人攻打澳門失敗,逃到台灣海峽,再次占領澎湖。
天啟四年,南居益任福建巡撫,再次將荷蘭人驅離澎湖。
荷蘭人被迫將注意力轉向荒僻的東番島。當時的東番島上隻有一些原始的土著居民。
荷蘭人不費吹灰之力占據了東番島沿海地區,修築港口和城堡,建立殖民統治。
當時正是英明神武的魏公公當家管事,魏公公是個幹大事的人,正忙著建生祠,編《三朝要典》、《東林點將錄》,修三大殿,小小的東番島根本入了他老人家的法眼。
就這樣,荷蘭人一直賴在東番島三十八年之久,直到明朝滅亡後十七年,鄭成功率2.5萬名士兵,分乘百艘戰船,跨海收複東番島。
孫承宗道:\"臣等反複議了,實在找不出萬全之策。\"
朱由檢問徐光啟:\"你也想不出法子嗎?\"
徐光啟點頭稱是。
朱由檢道:\"以我朝的土地,養活我朝的百姓,按理說應該是綽綽有餘的,可是為什麽鬧到如今這個地步?想必諸位比我更清楚。
為什麽民變層出不窮遍地開花?歸根結底是耕者無其田。
朝野上下都以遼東建奴為大患,而朕以陝西流寇為大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流寇是注定剿不完的。殺了張獻忠,還有李獻忠,殺了李自成,還有張自成。
朕初登基時,為解決陝西問題想了很多辦法,推廣蕃薯土豆也好,遷藩也好,改稅製也好,整頓鹽務也好,辦銀行也好,都產生了一些效果,陝西大饑荒勉強熬過去了。但這些都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陝西的流寇一直沒能根治。諸位知道是什麽原因嗎?\"
眾皆默然,隻有楊嗣昌小聲說道:\"因為土地。\"
朱由檢點點頭,\"嗣昌,你繼續說!\"
楊嗣昌道:\"臣督陝時,極力推行招撫,張獻忠根本不搭理臣,隻有高迎祥給臣迴了信。\"
朱由檢問:\"高迎祥怎麽說?\"
楊嗣昌道:\"高迎祥說,肯豎起大旗造反的,都是餓得活不下去的,假如有數畝薄田,一頭耕牛,辛苦勞作一年,能夠養家糊口,誰願意造朝廷的反?朝廷如果不能給他們土地,那就盡管放馬過來殺,不是賊殺盡官,就是官殺盡賊,不死不休!
臣當時看了他的信,隻覺得不寒而栗。現在李闖和獻忠打的旗號就是耕者有其田,均田免糧。一人之心,即是千萬人之心。這是一股滔滔洪流,非人力所能阻擋。\"
朱由檢道:\"高迎祥要土地,李自成要土地,張獻忠要土地,羅汝才、點燈子、老迴迴,也都在要土地,不給他們土地,他們就燒,就殺,就搶。
可是每一寸土地都是有主的,誰願意拱手讓出來。於是就像高迎祥說的那樣,不是官殺盡賊,就是賊殺盡官,不死不休?
黃巢屠盡長安,錦繡皇都變成人間煉獄。諸位不怕這段曆史重演嗎?反正我是怕的。又怎知,李闖、獻忠不是黃巢轉世投胎的?\"
孫承宗、徐光啟、楊嗣昌無不毛骨悚然。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由檢早己透視了這個亂世的宿命,所有的人像瘋子一樣相互殘殺,然後集體毀滅。
人們己經習慣了這樣輪迴每二三百年重演一次。
徐光啟問道:\"那怎麽辦?\"
朱由檢道:\"歸根結底的問題是土地分配的問題,既然誰也不願拿出自己手中的土地,那就隻好殺。如果不想殺,就隻有一個辦法。\"
徐光啟問:\"什麽辦法?\"
朱由檢道:\"海外殖民!\"
徐光啟:\"這個辦法臣也想到過,但臣覺得行不通。\"
朱由檢問:\"為什麽行不通?荷蘭人占據台島,葡萄牙人占據澳門,他們一年掙多少錢,你不知道嗎?一個小小香港島,租給英國人,一年就坐收五十萬兩銀子的租金,這其中有多少暴利,你想不到嗎?
西洋人能做到的事,難道我們做不到嗎?別忘了,三寶太監下西洋,是到過好望角的。那時候,我們的船多麽漂亮多麽高大多麽威風!\"
徐光啟的眼睛倏地亮了。
\"皇上想發展遠洋貿易,前景是極其廣大的,但要做起來也是極難的。\"
\"第一是開海禁。\"
\"第二是造大船。\"
\"第三是造大炮。\"
\"第三是練海軍。\"
朱由檢嘴角勾了勾,無比堅定地說道:
\"再難的事,隻要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做,總有做成功的一天。三年做不成就五年,五年做不成就十年,十年做不成就二十年,一代人做不成就兩代人做。\"
徐光啟被深深地感染了,興奮地說道:\"隻要銀子到位,造大船,造大炮,練海軍都不是問題,關鍵是,這麽大一筆銀子從哪裏來?\"
這個問題,朱由檢己經在頭腦中推演過無數遍了。
他的眼睛首先盯上了被荷蘭人占據的東番島。
東番島是一顆璀璨的海上明珠,溫暖適宜的氣候,肥沃的土壤,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礦物,地處海上交通要衝,無可比擬的戰略地位。
這一切都是像是上天慷慨的饋贈。如果將東番島開發出來,最少可以安置一百萬陝西無地農民,陝西的困境將大為改觀。
東番島長期孤懸海外,在古代非常荒僻落後,中原王朝根本看不上,連藩屬國的資格都沒有,長期遊離於中原王朝之外。
明初雖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管轄東南沿海的海上事務,但並未在東番島上設置有效的管理機構,東番島一度成為倭寇和海盜們的天堂。當時東番島的價值遠遠比不上澎湖。
萬曆三十年,荷蘭建立東印度公司後,開始大規模向遠東擴張滲透。
他們首先把目標鎖定在澎湖列島上。
萬曆三十二年,荷蘭人占領了澎湖列島。但荷蘭的行為激怒了明朝政府,派兵將他們驅離澎湖列島。
荷蘭人消停了好多年。
天啟二年,荷蘭人攻打澳門失敗,逃到台灣海峽,再次占領澎湖。
天啟四年,南居益任福建巡撫,再次將荷蘭人驅離澎湖。
荷蘭人被迫將注意力轉向荒僻的東番島。當時的東番島上隻有一些原始的土著居民。
荷蘭人不費吹灰之力占據了東番島沿海地區,修築港口和城堡,建立殖民統治。
當時正是英明神武的魏公公當家管事,魏公公是個幹大事的人,正忙著建生祠,編《三朝要典》、《東林點將錄》,修三大殿,小小的東番島根本入了他老人家的法眼。
就這樣,荷蘭人一直賴在東番島三十八年之久,直到明朝滅亡後十七年,鄭成功率2.5萬名士兵,分乘百艘戰船,跨海收複東番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