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千年死局
崇禎:朕本天驕,中興大明過分嗎 作者:巴山聽雨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承宗問道:\"又是新的一年了,請問皇上有何布置,說與臣聽,臣等也好辦理。\"
朱由檢道:\"我本己邀請蒙古各部會談,簽定明蒙互不侵犯友好互助條約,己經頗有些眉目了,可惜正在這個節骨眼上,袁崇煥鬧了這麽一出,蒙古各部嚇破了膽,以為我要誘殺他們,全都不敢來了!實在是可惜!\"
孫承宗道:\"袁崇煥的確太膽大妄為了。\"
朱由檢道:\"算了,袁崇煥也是一片赤誠報國之心,隻是做事太魯莽了一些。
當年廣寧戰敗,舉朝上下驚慌失措,隻有袁崇煥力主固守寧錦,並且先後兩次挫敗建奴西進企圖。
前年黃台吉寇邊,袁崇煥指揮若定。袁崇煥有膽氣,有才幹,敢於任事。這是他的長處。
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他這種魯莽孟浪的習氣,也是很讓人頭痛,朕希望他能吸取這次教訓,以後不要再犯了。\"
孫承宗靜靜地聽著,朱由檢的這一席話令他十分感動。
\"皇上真知人善任!自皇上即位以來,短短三四年功夫,國家己氣象一新。照這樣勢頭走下去,大明中興有望。\"
朱由檢笑道:\"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中興大明任重道遠。現在遼東局勢己初步穩定,朝廷該將注意力往西北、西南、東南放放了。\"
孫承宗:\"臣以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還是西北張獻忠、李自成,皇上持何方略?\"
朱由檢道:\"洪承疇和高迎祥、李自成打了幾仗,孫傳庭和張獻忠打了幾仗,其餘幾股羅汝才、點燈子、老迴迴、撞塌天,突東突西,突南突北,飄忽不定。
目前這些賊寇大多局限於陝西山西兩省,如果打得太用力了,就四處擴散了,就更難辦了,因此我還是主張以打促撫。\"
孫承宗道:\"皇上心地仁慈,就怕那些巨寇愚頑不化。\"
朱由檢道:\"兵,兇器,用之不祥。朕曆覽古今興亡得失,算是看明白了,不管哪個朝代,一旦出現大規模民變,這個朝代就不長遠了。
秦有陳勝、吳廣,前漢有綠林軍、赤眉軍,後漢有黃巾軍,隋有瓦崗軍,唐有王仙芝、黃巢。
以秦漢隋唐之強,這些民變最後都被撲滅了,但是國家已元氣大傷,沒過幾年也都滅亡了。
前元更不用說了,十幾年時間就土崩瓦解了。\"
從來亂國禍國的都是些什麽人?
軍閥亂兵殺良冒功,劫掠地方。
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
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
撲滅了民變又如何?
自古匪過如梳,兵過如蓖,潰兵不如寇,流兵不如賊。
大明王朝在萬曆年間就呈現出一副山雨欲來,大廈將傾的景像。
萬曆十一年,安東兵變。
萬曆十二年,平樂兵變。
萬曆十五年,勳陽兵變。
萬曆十六年,陝西兵變。
萬曆二十年,陳州兵變,薊鎮兵變。
萬曆四十六年,貴州兵變。
大明的世道連當兵的都活不下去了,百姓的日子能好到哪裏去?
萬曆十四年,王安、車宗孔民變。
萬曆二十九年,蘇州民變。
萬曆三十七年,淮揚民變。
萬曆四十三年,山東民變。
孫承宗聽完朱由檢一席話,脊梁骨上冷汗直冒,問道:\"皇上說招撫那些巨寇,怎麽招撫?\"
朱由檢道:\"前年楊嗣昌督陝時,大力賑災、墾荒、屯田,做得頗有成效,很多流民饑民都迴歸土地,不論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還是點燈子,老迴迴、撞塌天這些人,全都慢慢式微了。
洪承疇督陝以後,能開墾的荒地己經被開墾得差不多了,再也難以吸納流民和饑民了。
再加上這兩年,朝廷的注意力都投注在遼西了,對陝西投入的錢糧物資大大減少,於是那些巨寇又漸漸勢大了。
這都是十分讓人憂心的事,因此朕的方略是,遼西今年以無事為主,陝西今年以有為為主,爭取在今年徹底解決陝西的問題。
孫閣老召集閣部官員好好議一議,怎麽完成這個任務。\"
孫承宗深思了兩天,也想不出個頭緒。皇上要平息陝西山西的民變,又不主張武力圍剿,要安置那些饑民和流民,又沒有土地給他們耕種,這怎麽看都是一個無解的死局。
孫承宗實在想不出辦法,隻好召開閣部會議。
徐光啟、楊嗣昌、溫體仁、周延儒、侯洵、畢自嚴、畢懋康、劉鴻訓、文震孟等閣部官員悉數出席。
孫承宗把朱由檢的意圖說了,溫體仁率先說道:\"這就有些難辦了,那些刁民畏威不畏德,不大力圍剿如何能平息民變?\"
孫承宗:\"皇上有言在先,不管哪個朝代,凡是出現大規模民變,即使彈壓下去,國家也會元氣大傷,過不了多少年也會滅亡。秦漢隋唐莫不如此,前元亦是如此。因此皇上不願重蹈覆轍,想要走出一條嶄新的路。\"
眾人都問:\"是什麽路?\"
孫承宗:\"皇上讓我們集思廣義,想辦法。\"
眾人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孫承宗召集閣部大臣議了三四次,實在想不出什麽好辦法。
之所以有流寇,是因為有流民,之所以有流民,是因為有饑民,之所以有饑民,是因為無地之民太多,之所以無地之明太多,是因為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土地兼並。
天街踏盡公卿骨,府庫燒成錦繡灰。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從洪武開國至今己經二百五十年,人口一直在增長,地卻一直在減少,於是失地之民日益增多。
豐年還好,一旦破到這種連綿不絕的災年,就會有整縣整府甚至整省的饑民出現。
於是饑民變流民,流民變流寇。
於是朝廷派兵圍剿。
可是打仗是需要錢的,為了籌錢,又不得不加稅派餉,一旦加稅派餉又會製造更多人破產。
於是寇越剿越多。
最後終於把寇剿滅了,可是國也該亡了。
在座的閣部大臣,誰不是博覽古今,誰不知道曆朝曆代都是這樣興替的?
但他們不知道,這背後的道理,更不知道該如何解開這千年的死局。
朱由檢道:\"我本己邀請蒙古各部會談,簽定明蒙互不侵犯友好互助條約,己經頗有些眉目了,可惜正在這個節骨眼上,袁崇煥鬧了這麽一出,蒙古各部嚇破了膽,以為我要誘殺他們,全都不敢來了!實在是可惜!\"
孫承宗道:\"袁崇煥的確太膽大妄為了。\"
朱由檢道:\"算了,袁崇煥也是一片赤誠報國之心,隻是做事太魯莽了一些。
當年廣寧戰敗,舉朝上下驚慌失措,隻有袁崇煥力主固守寧錦,並且先後兩次挫敗建奴西進企圖。
前年黃台吉寇邊,袁崇煥指揮若定。袁崇煥有膽氣,有才幹,敢於任事。這是他的長處。
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他這種魯莽孟浪的習氣,也是很讓人頭痛,朕希望他能吸取這次教訓,以後不要再犯了。\"
孫承宗靜靜地聽著,朱由檢的這一席話令他十分感動。
\"皇上真知人善任!自皇上即位以來,短短三四年功夫,國家己氣象一新。照這樣勢頭走下去,大明中興有望。\"
朱由檢笑道:\"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中興大明任重道遠。現在遼東局勢己初步穩定,朝廷該將注意力往西北、西南、東南放放了。\"
孫承宗:\"臣以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還是西北張獻忠、李自成,皇上持何方略?\"
朱由檢道:\"洪承疇和高迎祥、李自成打了幾仗,孫傳庭和張獻忠打了幾仗,其餘幾股羅汝才、點燈子、老迴迴、撞塌天,突東突西,突南突北,飄忽不定。
目前這些賊寇大多局限於陝西山西兩省,如果打得太用力了,就四處擴散了,就更難辦了,因此我還是主張以打促撫。\"
孫承宗道:\"皇上心地仁慈,就怕那些巨寇愚頑不化。\"
朱由檢道:\"兵,兇器,用之不祥。朕曆覽古今興亡得失,算是看明白了,不管哪個朝代,一旦出現大規模民變,這個朝代就不長遠了。
秦有陳勝、吳廣,前漢有綠林軍、赤眉軍,後漢有黃巾軍,隋有瓦崗軍,唐有王仙芝、黃巢。
以秦漢隋唐之強,這些民變最後都被撲滅了,但是國家已元氣大傷,沒過幾年也都滅亡了。
前元更不用說了,十幾年時間就土崩瓦解了。\"
從來亂國禍國的都是些什麽人?
軍閥亂兵殺良冒功,劫掠地方。
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
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
撲滅了民變又如何?
自古匪過如梳,兵過如蓖,潰兵不如寇,流兵不如賊。
大明王朝在萬曆年間就呈現出一副山雨欲來,大廈將傾的景像。
萬曆十一年,安東兵變。
萬曆十二年,平樂兵變。
萬曆十五年,勳陽兵變。
萬曆十六年,陝西兵變。
萬曆二十年,陳州兵變,薊鎮兵變。
萬曆四十六年,貴州兵變。
大明的世道連當兵的都活不下去了,百姓的日子能好到哪裏去?
萬曆十四年,王安、車宗孔民變。
萬曆二十九年,蘇州民變。
萬曆三十七年,淮揚民變。
萬曆四十三年,山東民變。
孫承宗聽完朱由檢一席話,脊梁骨上冷汗直冒,問道:\"皇上說招撫那些巨寇,怎麽招撫?\"
朱由檢道:\"前年楊嗣昌督陝時,大力賑災、墾荒、屯田,做得頗有成效,很多流民饑民都迴歸土地,不論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還是點燈子,老迴迴、撞塌天這些人,全都慢慢式微了。
洪承疇督陝以後,能開墾的荒地己經被開墾得差不多了,再也難以吸納流民和饑民了。
再加上這兩年,朝廷的注意力都投注在遼西了,對陝西投入的錢糧物資大大減少,於是那些巨寇又漸漸勢大了。
這都是十分讓人憂心的事,因此朕的方略是,遼西今年以無事為主,陝西今年以有為為主,爭取在今年徹底解決陝西的問題。
孫閣老召集閣部官員好好議一議,怎麽完成這個任務。\"
孫承宗深思了兩天,也想不出個頭緒。皇上要平息陝西山西的民變,又不主張武力圍剿,要安置那些饑民和流民,又沒有土地給他們耕種,這怎麽看都是一個無解的死局。
孫承宗實在想不出辦法,隻好召開閣部會議。
徐光啟、楊嗣昌、溫體仁、周延儒、侯洵、畢自嚴、畢懋康、劉鴻訓、文震孟等閣部官員悉數出席。
孫承宗把朱由檢的意圖說了,溫體仁率先說道:\"這就有些難辦了,那些刁民畏威不畏德,不大力圍剿如何能平息民變?\"
孫承宗:\"皇上有言在先,不管哪個朝代,凡是出現大規模民變,即使彈壓下去,國家也會元氣大傷,過不了多少年也會滅亡。秦漢隋唐莫不如此,前元亦是如此。因此皇上不願重蹈覆轍,想要走出一條嶄新的路。\"
眾人都問:\"是什麽路?\"
孫承宗:\"皇上讓我們集思廣義,想辦法。\"
眾人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孫承宗召集閣部大臣議了三四次,實在想不出什麽好辦法。
之所以有流寇,是因為有流民,之所以有流民,是因為有饑民,之所以有饑民,是因為無地之民太多,之所以無地之明太多,是因為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土地兼並。
天街踏盡公卿骨,府庫燒成錦繡灰。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從洪武開國至今己經二百五十年,人口一直在增長,地卻一直在減少,於是失地之民日益增多。
豐年還好,一旦破到這種連綿不絕的災年,就會有整縣整府甚至整省的饑民出現。
於是饑民變流民,流民變流寇。
於是朝廷派兵圍剿。
可是打仗是需要錢的,為了籌錢,又不得不加稅派餉,一旦加稅派餉又會製造更多人破產。
於是寇越剿越多。
最後終於把寇剿滅了,可是國也該亡了。
在座的閣部大臣,誰不是博覽古今,誰不知道曆朝曆代都是這樣興替的?
但他們不知道,這背後的道理,更不知道該如何解開這千年的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