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出謀劃策
崇禎:朕本天驕,中興大明過分嗎 作者:巴山聽雨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由檢講得惟妙惟肖,由不得孫承宗不信。
但這對孫承宗來說,卻也是個天大的難題。
他督遼四年,深知遼東局勢的複雜與深刻。
在他內心,也是知道用武力收複遼東是不可能的。
但這樣的話,隻能藏在心裏,卻不能說出來。
隻要說出來,就會引起沒完沒了的爭論,這種爭論不僅無益於緩解遼東局勢,反而會使局勢變得更糟。
那些禦史、科道言官,沒有上過一天戰場,根本不了解明朝與後金軍事能力的差異,總是以為明朝還是洪武朝永樂朝那樣樣武德允沛。
孫承宗與他們不同,他與後金真刀實槍交過手。
天啟五年柳河之役,孫承宗大敗虧輸,在魏忠賢黨羽的彈劾之下被迫下台。
那一次,他就真切領略到了其中的苦楚,也領略到了熊廷弼的苦楚。
熊廷弼會騎射,會放銃,人高馬大,嗓門像鑼,一言不合就挽袖子掄拳頭,不知道的人以為他是個武夫。
其實他是個進士,一手蠅頭小楷文靜秀氣,工詩,善畫,文章為當時一絕。
這樣一個文武全才最後落了個傳首九邊的下場。
戰場形勢千變萬化,決定戰役成敗的因素錯綜複雜,一有敗績就追責論罪,將領淪為抹布和替罪羊,一個人幹著,一群人看著,指手劃腳,評頭論足。
在這種環境中,將領隻會畏首畏尾,仗隻會越打越擰巴。
孫承宗久久低頭不語,讓朱由檢等得心焦。
孫帝師,你好歹說句話啊。
又過了好久,孫承宗才開腔說道:\"老臣愚見,這些話皇上不要再跟第二個人說了,倘若傳揚出去,對皇上,對皇家,對朝廷,都極其不利,更不可能與黃台吉議和,更不可徑給他封王。\"
\"為什麽與俺答可以議和?\"
\"皇上,俺答是成吉思汗子孫,是前元正統,我大明是取前元而代之,封俺達為王是昭示四海共主的地位。黃台吉是什麽人?不過是遼東一隅建州衛的首領,他憑什麽與俺答相提並論?\"
\"可是,他是,他是……\"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由檢更希望盡可能地減少戰爭,順義之戰慘狀讓他受到了太大的刺激,說是人間地獄絲毫不為過。
孫承宗連連擺手,打斷朱由檢的話,說道:\"皇上,臣今年六十六歲,聽臣一句勸吧。從今往後打消這個念頭吧,行不通的。很多事,明知不可為,卻不得不為之,明知可為,卻不能為。\"
這己經是孫承宗的肺腑之言了,朱由檢不好再說什麽了。
\"以孫首輔之見,該如何答複黃台吉呢?\"
孫承宗不假思索道:\"黃台吉議和,絕非出於真心。以臣之見,他既然提出可以以遼河為界,說明他不敢要遼河以西的地盤,是想告訴朝廷,遼河以西不要了,雙方休戰。
既然他都這麽說,朝廷就應該速速占據廣寧。廣寧地位至關重要,在黃台吉之手,則建州與蒙古連成一片了,在我手則遼東的形勢大為改觀。\"
\"派袁崇煥去嗎?\"
孫承宗又連連搖手,\"不不不,黃台吉剛剛和袁崇煥交過手,朝廷如果派袁崇煥去,他一定以為朝廷要東渡遼河打他。朝廷派王之臣去,他就知道皇上知道他的意思了。\"
孫承宗的一席話,讓朱由檢不得不佩服,老孫真是千年的狐狸修成了精啊,對世故人情的洞察,簡直到了爐火純青遊刃有餘的地步。
做皇帝,並不需要你有多聰明,多能幹,多正確,多偉大,那樣的要求太高太高了。
但你首先得有自知之明,還得時時警惕你隨時都會冒出來的微操的欲望。
朱由檢依孫承宗之計行事,命遼東經略王之臣移駐廣寧。王之臣嚇破了膽,逡巡不敢進,帶著兩萬人,從山海關走到錦州就走了三天,從錦州走到廣寧又走了三天。
等他惴惴不安地走到寧遠時,後金在廣寧的駐軍早就走得一幹二淨了。
這下,王之臣又得瑟開了,在給兵部的報告中吹噓說:【職得令即起,奴望風而逃】
朱由檢看到這一句,牙齒都快笑掉了。
兵不血刃收複廣寧,這是盧象昇順義之戰的餘威。
廣寧是遼河以西第一重鎮,關係到明朝、後金、蒙古三方勢力的此消彼長。
收到王之臣報告後的第二天,朱由檢就召開朝會,宣布成功收複廣寧,朝野上下一片歡騰。
這是萬曆四十六年以來最大的勝利。
廣寧之戰雖說是一場慘敗,但也打了不少壯烈的大仗。
西平堡之戰,守將羅一貫被後金軍五萬人團團圍住。
後金戰車、雲梯、鐵鉤等攻城器具都推出陣前,準備大舉攻城。
指揮攻城的李永芳先派出一名使者,舉著旗來到城下招羅一貫投降,說:\"我們知道將軍是個男子漢,快投降吧,願與將軍同享富貴。\"
羅一貫站在城樓上大罵李永芳:\"逆賊,朝廷何曾虧待你,為什麽要叛變投敵?你不知道我羅一貫是個忠義之士嗎?\"
李永芳大怒,下令攻城,羅一貫指揮若定,堅決還擊。
隻擅長使用弓箭的後金兵密布在城的四周,成為火炮的活靶子。每一發炮彈落地,隨著一陣震天動地一聲巨響,後金兵即倒下一大片,沒過多長時間,城下積屍幾與城平。
打到最激烈時,眼看有三次城老一破了,又三次被打退,激戰中,一矢飛來,正射中羅一貫眼睛,使他喪失指揮能力。
但士兵們仍自發戰鬥,火藥用完,矢石用完,援兵不至,西平堡陷入絕望中。
戰鬥進行到中午,後金兵看到城裏突然停止轟擊,便迅速推出戰車,進至城下,豎起雲梯,人如潮水般一抽而上。
西平堡陷落了,羅一貫決心以身殉國,他朝京師方向拜了拜,不勝悲憤地說:“臣盡力了,城失守了!"
說完舉佩刀自刎而死。都司陳尚仁、王崇信也一起自刎殉國。
剩餘將士亂糟糟喊:"羅帥死了,我們也別活了!"
城牆上,巷子裏,拿著刀槍棍棒殊死搏殺,到處血肉橫飛,屍橫累累,守城明軍三千人無一人生還,無一人投降,後金軍也傷亡慘重,達到創紀錄的五千人。
朝臣們聽到廣寧收複的消息,都額手相慶,隻有孫承宗說道:
"皇上,廣寧之役,僅僅在沙嶺我軍就戰死三萬人,副將祁秉忠、參將劉渠、遊擊劉征、劉式章等幾十名將領戰死,十年來曝屍荒野之中,任憑風吹雨打,白骨縱橫沙草之間,臣督遼時常常引以為恨。
現在既然收複廣寧了,朝廷理應為這些將士收屍,要不就派臣去吧,也好了了臣一樁心願。"
朱由檢突然明白孫承宗堅決主戰,絕不和談了。
他說道:“孫先生年紀大了,經不起長途顛箥,朕派別人去吧。“
"皇上準備派誰去?“
朱由檢想了想,"唐王就在北京,讓他帶著他募的八百名勤王名去沙嶺一趟,代朕祭祀。"
孫承宗突然流下淚來,"這樣最好,將士們可以瞑目了。“
但這對孫承宗來說,卻也是個天大的難題。
他督遼四年,深知遼東局勢的複雜與深刻。
在他內心,也是知道用武力收複遼東是不可能的。
但這樣的話,隻能藏在心裏,卻不能說出來。
隻要說出來,就會引起沒完沒了的爭論,這種爭論不僅無益於緩解遼東局勢,反而會使局勢變得更糟。
那些禦史、科道言官,沒有上過一天戰場,根本不了解明朝與後金軍事能力的差異,總是以為明朝還是洪武朝永樂朝那樣樣武德允沛。
孫承宗與他們不同,他與後金真刀實槍交過手。
天啟五年柳河之役,孫承宗大敗虧輸,在魏忠賢黨羽的彈劾之下被迫下台。
那一次,他就真切領略到了其中的苦楚,也領略到了熊廷弼的苦楚。
熊廷弼會騎射,會放銃,人高馬大,嗓門像鑼,一言不合就挽袖子掄拳頭,不知道的人以為他是個武夫。
其實他是個進士,一手蠅頭小楷文靜秀氣,工詩,善畫,文章為當時一絕。
這樣一個文武全才最後落了個傳首九邊的下場。
戰場形勢千變萬化,決定戰役成敗的因素錯綜複雜,一有敗績就追責論罪,將領淪為抹布和替罪羊,一個人幹著,一群人看著,指手劃腳,評頭論足。
在這種環境中,將領隻會畏首畏尾,仗隻會越打越擰巴。
孫承宗久久低頭不語,讓朱由檢等得心焦。
孫帝師,你好歹說句話啊。
又過了好久,孫承宗才開腔說道:\"老臣愚見,這些話皇上不要再跟第二個人說了,倘若傳揚出去,對皇上,對皇家,對朝廷,都極其不利,更不可能與黃台吉議和,更不可徑給他封王。\"
\"為什麽與俺答可以議和?\"
\"皇上,俺答是成吉思汗子孫,是前元正統,我大明是取前元而代之,封俺達為王是昭示四海共主的地位。黃台吉是什麽人?不過是遼東一隅建州衛的首領,他憑什麽與俺答相提並論?\"
\"可是,他是,他是……\"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由檢更希望盡可能地減少戰爭,順義之戰慘狀讓他受到了太大的刺激,說是人間地獄絲毫不為過。
孫承宗連連擺手,打斷朱由檢的話,說道:\"皇上,臣今年六十六歲,聽臣一句勸吧。從今往後打消這個念頭吧,行不通的。很多事,明知不可為,卻不得不為之,明知可為,卻不能為。\"
這己經是孫承宗的肺腑之言了,朱由檢不好再說什麽了。
\"以孫首輔之見,該如何答複黃台吉呢?\"
孫承宗不假思索道:\"黃台吉議和,絕非出於真心。以臣之見,他既然提出可以以遼河為界,說明他不敢要遼河以西的地盤,是想告訴朝廷,遼河以西不要了,雙方休戰。
既然他都這麽說,朝廷就應該速速占據廣寧。廣寧地位至關重要,在黃台吉之手,則建州與蒙古連成一片了,在我手則遼東的形勢大為改觀。\"
\"派袁崇煥去嗎?\"
孫承宗又連連搖手,\"不不不,黃台吉剛剛和袁崇煥交過手,朝廷如果派袁崇煥去,他一定以為朝廷要東渡遼河打他。朝廷派王之臣去,他就知道皇上知道他的意思了。\"
孫承宗的一席話,讓朱由檢不得不佩服,老孫真是千年的狐狸修成了精啊,對世故人情的洞察,簡直到了爐火純青遊刃有餘的地步。
做皇帝,並不需要你有多聰明,多能幹,多正確,多偉大,那樣的要求太高太高了。
但你首先得有自知之明,還得時時警惕你隨時都會冒出來的微操的欲望。
朱由檢依孫承宗之計行事,命遼東經略王之臣移駐廣寧。王之臣嚇破了膽,逡巡不敢進,帶著兩萬人,從山海關走到錦州就走了三天,從錦州走到廣寧又走了三天。
等他惴惴不安地走到寧遠時,後金在廣寧的駐軍早就走得一幹二淨了。
這下,王之臣又得瑟開了,在給兵部的報告中吹噓說:【職得令即起,奴望風而逃】
朱由檢看到這一句,牙齒都快笑掉了。
兵不血刃收複廣寧,這是盧象昇順義之戰的餘威。
廣寧是遼河以西第一重鎮,關係到明朝、後金、蒙古三方勢力的此消彼長。
收到王之臣報告後的第二天,朱由檢就召開朝會,宣布成功收複廣寧,朝野上下一片歡騰。
這是萬曆四十六年以來最大的勝利。
廣寧之戰雖說是一場慘敗,但也打了不少壯烈的大仗。
西平堡之戰,守將羅一貫被後金軍五萬人團團圍住。
後金戰車、雲梯、鐵鉤等攻城器具都推出陣前,準備大舉攻城。
指揮攻城的李永芳先派出一名使者,舉著旗來到城下招羅一貫投降,說:\"我們知道將軍是個男子漢,快投降吧,願與將軍同享富貴。\"
羅一貫站在城樓上大罵李永芳:\"逆賊,朝廷何曾虧待你,為什麽要叛變投敵?你不知道我羅一貫是個忠義之士嗎?\"
李永芳大怒,下令攻城,羅一貫指揮若定,堅決還擊。
隻擅長使用弓箭的後金兵密布在城的四周,成為火炮的活靶子。每一發炮彈落地,隨著一陣震天動地一聲巨響,後金兵即倒下一大片,沒過多長時間,城下積屍幾與城平。
打到最激烈時,眼看有三次城老一破了,又三次被打退,激戰中,一矢飛來,正射中羅一貫眼睛,使他喪失指揮能力。
但士兵們仍自發戰鬥,火藥用完,矢石用完,援兵不至,西平堡陷入絕望中。
戰鬥進行到中午,後金兵看到城裏突然停止轟擊,便迅速推出戰車,進至城下,豎起雲梯,人如潮水般一抽而上。
西平堡陷落了,羅一貫決心以身殉國,他朝京師方向拜了拜,不勝悲憤地說:“臣盡力了,城失守了!"
說完舉佩刀自刎而死。都司陳尚仁、王崇信也一起自刎殉國。
剩餘將士亂糟糟喊:"羅帥死了,我們也別活了!"
城牆上,巷子裏,拿著刀槍棍棒殊死搏殺,到處血肉橫飛,屍橫累累,守城明軍三千人無一人生還,無一人投降,後金軍也傷亡慘重,達到創紀錄的五千人。
朝臣們聽到廣寧收複的消息,都額手相慶,隻有孫承宗說道:
"皇上,廣寧之役,僅僅在沙嶺我軍就戰死三萬人,副將祁秉忠、參將劉渠、遊擊劉征、劉式章等幾十名將領戰死,十年來曝屍荒野之中,任憑風吹雨打,白骨縱橫沙草之間,臣督遼時常常引以為恨。
現在既然收複廣寧了,朝廷理應為這些將士收屍,要不就派臣去吧,也好了了臣一樁心願。"
朱由檢突然明白孫承宗堅決主戰,絕不和談了。
他說道:“孫先生年紀大了,經不起長途顛箥,朕派別人去吧。“
"皇上準備派誰去?“
朱由檢想了想,"唐王就在北京,讓他帶著他募的八百名勤王名去沙嶺一趟,代朕祭祀。"
孫承宗突然流下淚來,"這樣最好,將士們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