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廊武將這邊,趙雲打頭毋庸置疑,其後是個意外的人,孫乾。
孫乾作為元從文人,無論是在正史和演義中,都沒正兒八經帶兵打仗的記錄,或許是因為劉備拜他為秉忠將軍,故而將他留在了武將內。
剩下值得一說的是第四的張翼和第十的薑維,兩人雖然理念不同,但為了季漢的拳拳之心,沒有差別,這點比楊儀就好了不知道多少。
薑維大家都知道,繼丞相之誌,堅持北伐,張翼則認為,國小民疲,當以休養生息,以待魏國有亂。
此外,黃忠馬超都熟悉的很,就略過了,王平是降將,率領著山地戰擅長,以蠻人為主的無當飛軍,頗有傳奇色彩。
王平在丞相去世之後鎮守漢中,並最後病逝於任上。
廖化可以說是季漢的見證者,在荊州時期入夥後,見證了關羽的兵敗,詐降東吳後複歸,並在北伐時擔當重任,在國滅後已經七十多歲,在轉移去洛陽的途中去世。
剩餘的向寵,大家都很熟悉,出師表帶來的,馮習張南二人,則是死於夷陵,就不再多做贅述。
馬忠原名弧篤,和江東那位同名但能力要好上不少,文武全才,先鎮南中,後在成都主持大局。
剩餘傅肜之子傅僉,張嶷,都在國滅之前以身殉國。
十四位武將之中,能稱得上善終的,隻有趙雲王平馬忠三人,其餘不是病死就是戰死,這就很能說明季漢當時的慘狀了。
當然文臣這邊也沒有好到哪裏去。
十四文臣這邊是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董和,鄧芝。
龐統死於入川,呂凱死於南中叛亂,傅肜,馬良,程畿三人都死於夷陵之戰,簡雍,蔣琬,董和都是病死,其餘未有詳細記載,費禕死於刺殺,這是最離譜的。
看到這兒,劉備下意識的皺眉,病逝還能說一句天不假年,但刺殺這個就有點太過拙劣了,還是對一個文臣這樣。
荀攸有心想替舊老板分辨一下,他默算年歲,在這位被刺殺的時候,說不定曹丕都入土很久了,不過思來想去,這口鍋還是扣不到其他人頭上,也就不再開口。
好在光幕還在繼續,這邊也就迅速被人略過,諸葛亮則是暗中下了心思,以後核心文臣這邊,還是要有一點防禦力量。
過了文臣武將,咱們就入了主殿,東西的兩條廊,拱衛的就是昭烈廟的主殿。
正中供昭烈帝劉備,右邊是北地王劉譫,左邊則是一塊朽木。
昭烈帝實在是太有名了,就不多敘述了,左邊的這位是,蜀漢懷帝,劉禪。
可惜的是,這兒並沒有劉禪的塑像,僅有一截朽木。
......
光幕這次沒有絮絮叨叨,就簡單的三詞兩語,就讓廳內的所有人知道了眼下的情況。
尷尬的是,雖然光幕似乎什麽都沒說,但似乎又什麽都說了。
廳內眾人就這樣看著這一截朽木樹根,集體無言。
劉備感覺老臉有點發紅,這就是在原來的時空裏,後世人對於他兒子,季漢國君的無言的評價嗎?
諡號是懷,同樣不是什麽好諡,廳內的文人立刻就想到的是,當年那位逼死了屈原的,就是楚懷王。
況且朽木本身就已經說明了一切問題,劉備承認,他很清楚自己的兒子是個什麽貨色,但即便如此,他都很少會動易儲的心思,因為有萬能的諸葛亮在,還有一群穿越者。
但無論怎麽說,這時候依舊是有點心塞的。
這種想法也很正常,誰不希望兒子成器呢,對吧?
不過這是主公家事,諸葛亮也並不會擅自開口,更遑論其他人了,能坐在這兒的,就沒有無腦的,還是繼續看這光幕怎麽說吧。
至於為什麽武侯祠裏沒有劉禪,這件事說來可就話長了。
其中第一個爭議就是,唐朝中期之前,劉禪到底在不在武侯祠裏,也就是說,他第一次被“請”出去,是發生在什麽時候。
我們都知道,杜甫的著名詩文《登樓》中有這樣一句,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這邊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認為,這個還,指的是歸還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可憐的後主,還有祠廟可歸還。
基於這種假設,可以得出,在唐中期之前,劉禪就已經被成都人民給“請”出去過一次了。
第二種觀點則完全不一樣,這部分人認為,這個還,指的是任然,這句話應該被理解為,像劉禪這般可憐的人,最終仍然能在自己的祠廟裏受到祭祀。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那麽多年以來,確切的文字記錄已多有遺失,我們也無法從曆史的一角,再去詳細的還原此事。
但大致能確認的是,不知道是不是逃到成都的唐僖宗做的,在唐亡之前,最終還是將劉禪請了迴來。
但到了北宋慶曆年間,益州知州蔣棠,順應民意,又將他再次“請”了出去。
到了南宋紹興年間,劉禪像被再次請迴,而明初昭烈廟和武侯祠合並修繕,劉禪再次被“請”了出去。
後來成都百姓們,覺得這樣著實不妥,丟了人家兒子,劉備會太孤單了嘛,於是將北地王劉諶給請了進來,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布局。
當然劉禪的爭議也持續了足足兩千年,時至今日都沒有徹底平息。
中庸的觀點是,他確實是個平庸之主,還沒什麽骨氣,但他離昏君,還是差著點距離。
劉禪嚴格遵守諸葛亮留下的《出師表》,但凡是出師表內推薦的文臣武將,不管年紀大小他都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益州的朝政,其實打理的還算是井井有條的,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的魏延和楊儀事件裏,他也是充分諮詢了蔣琬和董允兩人的意見後,才最終下令。
但是等到費禕遇刺之後,出師表內所有推薦的人,都已經魂歸地府。
劉禪便開始寵信宦官黃皓,這也是後世最為人詬病的地方之一,另一點是他在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無比果斷的選擇投降。
至於黃皓什麽貨色,大家懂得都懂。
.....
劉備隻覺得有點哭笑不得,自家大兒子這進進出出的頻率,是不是有點太多了點?
而且縱觀幾次進出,都是隨百姓的意思被丟出去,然後重新修繕的時候官員再將他放迴,隻能說是稍微有點不得人心的。
諸葛亮笑道:“主公不用太過擔心,黃皓已經不知所蹤,再說此次又我等共同看著阿鬥,必然會讓他有個不一樣的結局和名聲。”
劉備無奈的對著諸人拱手:“此事就一切拜托給諸位了。”
孫乾作為元從文人,無論是在正史和演義中,都沒正兒八經帶兵打仗的記錄,或許是因為劉備拜他為秉忠將軍,故而將他留在了武將內。
剩下值得一說的是第四的張翼和第十的薑維,兩人雖然理念不同,但為了季漢的拳拳之心,沒有差別,這點比楊儀就好了不知道多少。
薑維大家都知道,繼丞相之誌,堅持北伐,張翼則認為,國小民疲,當以休養生息,以待魏國有亂。
此外,黃忠馬超都熟悉的很,就略過了,王平是降將,率領著山地戰擅長,以蠻人為主的無當飛軍,頗有傳奇色彩。
王平在丞相去世之後鎮守漢中,並最後病逝於任上。
廖化可以說是季漢的見證者,在荊州時期入夥後,見證了關羽的兵敗,詐降東吳後複歸,並在北伐時擔當重任,在國滅後已經七十多歲,在轉移去洛陽的途中去世。
剩餘的向寵,大家都很熟悉,出師表帶來的,馮習張南二人,則是死於夷陵,就不再多做贅述。
馬忠原名弧篤,和江東那位同名但能力要好上不少,文武全才,先鎮南中,後在成都主持大局。
剩餘傅肜之子傅僉,張嶷,都在國滅之前以身殉國。
十四位武將之中,能稱得上善終的,隻有趙雲王平馬忠三人,其餘不是病死就是戰死,這就很能說明季漢當時的慘狀了。
當然文臣這邊也沒有好到哪裏去。
十四文臣這邊是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董和,鄧芝。
龐統死於入川,呂凱死於南中叛亂,傅肜,馬良,程畿三人都死於夷陵之戰,簡雍,蔣琬,董和都是病死,其餘未有詳細記載,費禕死於刺殺,這是最離譜的。
看到這兒,劉備下意識的皺眉,病逝還能說一句天不假年,但刺殺這個就有點太過拙劣了,還是對一個文臣這樣。
荀攸有心想替舊老板分辨一下,他默算年歲,在這位被刺殺的時候,說不定曹丕都入土很久了,不過思來想去,這口鍋還是扣不到其他人頭上,也就不再開口。
好在光幕還在繼續,這邊也就迅速被人略過,諸葛亮則是暗中下了心思,以後核心文臣這邊,還是要有一點防禦力量。
過了文臣武將,咱們就入了主殿,東西的兩條廊,拱衛的就是昭烈廟的主殿。
正中供昭烈帝劉備,右邊是北地王劉譫,左邊則是一塊朽木。
昭烈帝實在是太有名了,就不多敘述了,左邊的這位是,蜀漢懷帝,劉禪。
可惜的是,這兒並沒有劉禪的塑像,僅有一截朽木。
......
光幕這次沒有絮絮叨叨,就簡單的三詞兩語,就讓廳內的所有人知道了眼下的情況。
尷尬的是,雖然光幕似乎什麽都沒說,但似乎又什麽都說了。
廳內眾人就這樣看著這一截朽木樹根,集體無言。
劉備感覺老臉有點發紅,這就是在原來的時空裏,後世人對於他兒子,季漢國君的無言的評價嗎?
諡號是懷,同樣不是什麽好諡,廳內的文人立刻就想到的是,當年那位逼死了屈原的,就是楚懷王。
況且朽木本身就已經說明了一切問題,劉備承認,他很清楚自己的兒子是個什麽貨色,但即便如此,他都很少會動易儲的心思,因為有萬能的諸葛亮在,還有一群穿越者。
但無論怎麽說,這時候依舊是有點心塞的。
這種想法也很正常,誰不希望兒子成器呢,對吧?
不過這是主公家事,諸葛亮也並不會擅自開口,更遑論其他人了,能坐在這兒的,就沒有無腦的,還是繼續看這光幕怎麽說吧。
至於為什麽武侯祠裏沒有劉禪,這件事說來可就話長了。
其中第一個爭議就是,唐朝中期之前,劉禪到底在不在武侯祠裏,也就是說,他第一次被“請”出去,是發生在什麽時候。
我們都知道,杜甫的著名詩文《登樓》中有這樣一句,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這邊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認為,這個還,指的是歸還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可憐的後主,還有祠廟可歸還。
基於這種假設,可以得出,在唐中期之前,劉禪就已經被成都人民給“請”出去過一次了。
第二種觀點則完全不一樣,這部分人認為,這個還,指的是任然,這句話應該被理解為,像劉禪這般可憐的人,最終仍然能在自己的祠廟裏受到祭祀。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那麽多年以來,確切的文字記錄已多有遺失,我們也無法從曆史的一角,再去詳細的還原此事。
但大致能確認的是,不知道是不是逃到成都的唐僖宗做的,在唐亡之前,最終還是將劉禪請了迴來。
但到了北宋慶曆年間,益州知州蔣棠,順應民意,又將他再次“請”了出去。
到了南宋紹興年間,劉禪像被再次請迴,而明初昭烈廟和武侯祠合並修繕,劉禪再次被“請”了出去。
後來成都百姓們,覺得這樣著實不妥,丟了人家兒子,劉備會太孤單了嘛,於是將北地王劉諶給請了進來,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布局。
當然劉禪的爭議也持續了足足兩千年,時至今日都沒有徹底平息。
中庸的觀點是,他確實是個平庸之主,還沒什麽骨氣,但他離昏君,還是差著點距離。
劉禪嚴格遵守諸葛亮留下的《出師表》,但凡是出師表內推薦的文臣武將,不管年紀大小他都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益州的朝政,其實打理的還算是井井有條的,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的魏延和楊儀事件裏,他也是充分諮詢了蔣琬和董允兩人的意見後,才最終下令。
但是等到費禕遇刺之後,出師表內所有推薦的人,都已經魂歸地府。
劉禪便開始寵信宦官黃皓,這也是後世最為人詬病的地方之一,另一點是他在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無比果斷的選擇投降。
至於黃皓什麽貨色,大家懂得都懂。
.....
劉備隻覺得有點哭笑不得,自家大兒子這進進出出的頻率,是不是有點太多了點?
而且縱觀幾次進出,都是隨百姓的意思被丟出去,然後重新修繕的時候官員再將他放迴,隻能說是稍微有點不得人心的。
諸葛亮笑道:“主公不用太過擔心,黃皓已經不知所蹤,再說此次又我等共同看著阿鬥,必然會讓他有個不一樣的結局和名聲。”
劉備無奈的對著諸人拱手:“此事就一切拜托給諸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