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薑維陷入了少見的迷茫,這一年的時間裏,他經學學的很快,戰陣之道理解的也很順利,武藝提升的也按部就班。
但是對於這個和尋常女子,明顯有點不一樣的活潑師妹,讓他有點不知道怎麽辦。
少年人的感情來的很快,人生第一份朦朧的情感,什麽年代都是一樣。
相比起現代來說,古代的束縛更嚴格,在這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裏,即便對某個人有了好感,也隻能悄悄的放在心裏。
雖然有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事兒在先,《白頭吟》也已經被傳唱數百年,真把感情擺在嘴上,說什麽非誰不嫁這種話,在這個年代,還是很離經叛道的事兒。
陳慎初入新野之時,諸葛果剛剛四五歲,對於那個時候軍師唯一的孩子,陳慎早早的就拍上馬屁,好狗好貓就從沒斷過。
而且別忘了,黃悅可是諸葛果正兒八經的姨媽,對於這個外甥女,她可是從小看著長大的,喜歡的很。
(此處對稱唿若有爭議,請看末尾本章說。)
一邊是馭獸係統,一邊是某寶係統,雖然後者沒什麽大用,但對於生活的改善來說,還是非常給力的。
諸葛瞻出生以後,陳慎為了劉備大業,日常帶著咕咕東奔西跑,入蜀征揚的時候,他都在第一線。
在這樣的情況下,黃月英又要照顧兒子女兒,又要在工農部設計兵器,當時蒲元還不在,床子弩的成型並大放異彩,幾乎全靠她一人之力。
黃悅自告奮勇的來到姐姐家幫忙帶娃,待在黃月英這兒的日子,甚至比待在自己家的時間還要略多。
於是乎,黃月英空閑下來的時候,心思也逐漸更多的,放到諸葛瞻身上。
諸葛果則更多的是跟著黃悅,她本身也和這個年歲相差不大的姨媽,感情更為密切。
好嘛,如此一來,這個時空裏的諸葛果,基本上被養成了後世女孩子的樣子,比如說這古靈精怪的性格。
少年薑維隱約的能感受到,師妹最近看他的眼神有點不對勁,他自然明白這是什麽意思,這種事兒怎麽好讓師妹來開口呢?
可是若是找師傅提親,這個也太炸裂了,父親早逝,從沒接觸過這事兒的薑維,又不好意思迴家和母親說,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中。
......
壽春,夏侯惇帶著親衛著急的離開,沒想到就此踏上亡命之途,一去不返。
這邊還剩下不少的常駐軍隊,加上張遼自合肥撤出的八千人,此處還有近三萬的曹軍。
若是張遼帶著這些人,沿著淮河節節防禦,最終死守徐州沿線,那對於關羽和陳慎來說,是絕對不願意見到的。
關羽為了表示誠意,派出信使,告知張遼。
他願意帶著徐晃和陳慎,三個人,在壽春北門外,與張遼見麵詳談。
三人帶著小部隊自從許昌出發,過汝南,在新蔡南邊入淮河,順風下水,雖然相比起走陸路會慢上一天,但人馬都不需要折騰,這是最省力的路線。
看著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天空中盤旋的咕咕,又知道了咕咕在劉備軍中的實際地位和能力後,徐晃當場怒罵曹休等人,當真是一群目光短淺的蠢豬。
他的猜想果然沒有錯,自從赤壁之後,當年無論是在荊州戰場上,還是漢中戰場上,己方總會時不時的陷入劣勢的根本原因,就是這隻能在空中偵察的大鳥。
既然咕咕能把半空中看到的,如數告知下邊的人,那這還打什麽呢?你有沒有伏兵,伏兵在哪兒我都知道,我偷襲你卻不知道,這已經完全的信息不對等了。
難怪當年曹洪從淮河方向接手夏侯惇的援兵,會在前往宛城的半路上,被關羽莫名其妙的攔住。
難怪夏侯淵和張合等人,在漢中關中等地毫無反抗之力的一敗再敗。
雖然並不能說,這些全是咕咕的功勞,但顯然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
不光是徐晃,張遼等人也一直沒搞明白,別人不說,張合和夏侯淵兩人,當真是打了一輩子仗了,也不是第一次和劉備軍的人交手,如何會輸成這個樣子?
徐晃內心歎氣,他總算知道了原因,可惜的是,實在太晚了。
若是當初荊州揚州聯合北伐之後,他在撤退的途中就能發現這點,可能一切的局勢都會不一樣,可惜沒有如果。
……
壽春北,張遼早早的讓人搭起個涼亭來,他連親衛都不帶,孤身一人來此。
關羽是他多年的好友,徐晃是他多年的同僚,如果這兩人都不可信了,那這個世界還有誰值得相信?
關羽介紹完陳慎,四人入座。
看著陳慎,張遼感歎道:“揚州的陳都督,可謂如雷貫耳,當真是年輕有為,一表人才。”
陳慎笑了笑,這話聽起來就很舒服,這位張將軍,感覺起來比印象中要更有情商的樣子。
隻是自己這副皮囊,充其量隻能算平平無奇,穿越那麽多年了,在大街上的迴頭率,和前世一樣,那是基本沒有。
至於年輕有為,在這個三十多就能自稱老夫的年代,也算不上年輕就是。
陳慎拱了拱手,迴複道:“張將軍謬讚,你鎮守合肥多年,曾經打的孫權潰不成軍,那才是威震一方。”
人人都愛聽好話,花花馬屁來迴誇,不外如是。
關羽進去主題,開口道:“文遠,你現在手中有如此之多的兵馬,你是怎麽打算的?”
張遼道:“此處的大部分,都是兗州豫州和徐州的兵馬,另外還有小部分河北的,我的想法是,讓他們各自迴鄉。”
關羽點頭:“可以,此事我可以應允你,以後這幾州都不需要常駐如此多的兵馬了,返鄉從事農耕更為重要。”
張遼好奇:“你們荊州揚州駐守,都不用兵馬的麽?就算是防造反,也要預留一些吧?”
陳慎笑道:“對於老百姓來說,有一口吃的,有存糧,就不會造反,誰沒事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幹這事兒?”
“荊南的蠻族,揚州的山越這些年,都逐漸掃清了,讓他們下山,發放良種,授予他們農耕之術。”
“靠自己雙手種田養活自己,那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比以前飽一頓饑一頓,需要靠下山搶才能過冬,簡直天壤之別。”
但是對於這個和尋常女子,明顯有點不一樣的活潑師妹,讓他有點不知道怎麽辦。
少年人的感情來的很快,人生第一份朦朧的情感,什麽年代都是一樣。
相比起現代來說,古代的束縛更嚴格,在這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裏,即便對某個人有了好感,也隻能悄悄的放在心裏。
雖然有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事兒在先,《白頭吟》也已經被傳唱數百年,真把感情擺在嘴上,說什麽非誰不嫁這種話,在這個年代,還是很離經叛道的事兒。
陳慎初入新野之時,諸葛果剛剛四五歲,對於那個時候軍師唯一的孩子,陳慎早早的就拍上馬屁,好狗好貓就從沒斷過。
而且別忘了,黃悅可是諸葛果正兒八經的姨媽,對於這個外甥女,她可是從小看著長大的,喜歡的很。
(此處對稱唿若有爭議,請看末尾本章說。)
一邊是馭獸係統,一邊是某寶係統,雖然後者沒什麽大用,但對於生活的改善來說,還是非常給力的。
諸葛瞻出生以後,陳慎為了劉備大業,日常帶著咕咕東奔西跑,入蜀征揚的時候,他都在第一線。
在這樣的情況下,黃月英又要照顧兒子女兒,又要在工農部設計兵器,當時蒲元還不在,床子弩的成型並大放異彩,幾乎全靠她一人之力。
黃悅自告奮勇的來到姐姐家幫忙帶娃,待在黃月英這兒的日子,甚至比待在自己家的時間還要略多。
於是乎,黃月英空閑下來的時候,心思也逐漸更多的,放到諸葛瞻身上。
諸葛果則更多的是跟著黃悅,她本身也和這個年歲相差不大的姨媽,感情更為密切。
好嘛,如此一來,這個時空裏的諸葛果,基本上被養成了後世女孩子的樣子,比如說這古靈精怪的性格。
少年薑維隱約的能感受到,師妹最近看他的眼神有點不對勁,他自然明白這是什麽意思,這種事兒怎麽好讓師妹來開口呢?
可是若是找師傅提親,這個也太炸裂了,父親早逝,從沒接觸過這事兒的薑維,又不好意思迴家和母親說,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中。
......
壽春,夏侯惇帶著親衛著急的離開,沒想到就此踏上亡命之途,一去不返。
這邊還剩下不少的常駐軍隊,加上張遼自合肥撤出的八千人,此處還有近三萬的曹軍。
若是張遼帶著這些人,沿著淮河節節防禦,最終死守徐州沿線,那對於關羽和陳慎來說,是絕對不願意見到的。
關羽為了表示誠意,派出信使,告知張遼。
他願意帶著徐晃和陳慎,三個人,在壽春北門外,與張遼見麵詳談。
三人帶著小部隊自從許昌出發,過汝南,在新蔡南邊入淮河,順風下水,雖然相比起走陸路會慢上一天,但人馬都不需要折騰,這是最省力的路線。
看著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天空中盤旋的咕咕,又知道了咕咕在劉備軍中的實際地位和能力後,徐晃當場怒罵曹休等人,當真是一群目光短淺的蠢豬。
他的猜想果然沒有錯,自從赤壁之後,當年無論是在荊州戰場上,還是漢中戰場上,己方總會時不時的陷入劣勢的根本原因,就是這隻能在空中偵察的大鳥。
既然咕咕能把半空中看到的,如數告知下邊的人,那這還打什麽呢?你有沒有伏兵,伏兵在哪兒我都知道,我偷襲你卻不知道,這已經完全的信息不對等了。
難怪當年曹洪從淮河方向接手夏侯惇的援兵,會在前往宛城的半路上,被關羽莫名其妙的攔住。
難怪夏侯淵和張合等人,在漢中關中等地毫無反抗之力的一敗再敗。
雖然並不能說,這些全是咕咕的功勞,但顯然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
不光是徐晃,張遼等人也一直沒搞明白,別人不說,張合和夏侯淵兩人,當真是打了一輩子仗了,也不是第一次和劉備軍的人交手,如何會輸成這個樣子?
徐晃內心歎氣,他總算知道了原因,可惜的是,實在太晚了。
若是當初荊州揚州聯合北伐之後,他在撤退的途中就能發現這點,可能一切的局勢都會不一樣,可惜沒有如果。
……
壽春北,張遼早早的讓人搭起個涼亭來,他連親衛都不帶,孤身一人來此。
關羽是他多年的好友,徐晃是他多年的同僚,如果這兩人都不可信了,那這個世界還有誰值得相信?
關羽介紹完陳慎,四人入座。
看著陳慎,張遼感歎道:“揚州的陳都督,可謂如雷貫耳,當真是年輕有為,一表人才。”
陳慎笑了笑,這話聽起來就很舒服,這位張將軍,感覺起來比印象中要更有情商的樣子。
隻是自己這副皮囊,充其量隻能算平平無奇,穿越那麽多年了,在大街上的迴頭率,和前世一樣,那是基本沒有。
至於年輕有為,在這個三十多就能自稱老夫的年代,也算不上年輕就是。
陳慎拱了拱手,迴複道:“張將軍謬讚,你鎮守合肥多年,曾經打的孫權潰不成軍,那才是威震一方。”
人人都愛聽好話,花花馬屁來迴誇,不外如是。
關羽進去主題,開口道:“文遠,你現在手中有如此之多的兵馬,你是怎麽打算的?”
張遼道:“此處的大部分,都是兗州豫州和徐州的兵馬,另外還有小部分河北的,我的想法是,讓他們各自迴鄉。”
關羽點頭:“可以,此事我可以應允你,以後這幾州都不需要常駐如此多的兵馬了,返鄉從事農耕更為重要。”
張遼好奇:“你們荊州揚州駐守,都不用兵馬的麽?就算是防造反,也要預留一些吧?”
陳慎笑道:“對於老百姓來說,有一口吃的,有存糧,就不會造反,誰沒事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幹這事兒?”
“荊南的蠻族,揚州的山越這些年,都逐漸掃清了,讓他們下山,發放良種,授予他們農耕之術。”
“靠自己雙手種田養活自己,那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比以前飽一頓饑一頓,需要靠下山搶才能過冬,簡直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