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手把乾坤重整頓
穿越武鬆,幫徒弟開創靖康盛世 作者:會聲會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武鬆和宋江輕鬆自如攀談,看上去一點不像是攻城掠地的山賊,倒像是路過此地的朝廷武將,來和老友攀談。
這不禁讓人產生了誤解,誤以為這群山大王是好說話的。典史徐錦龍對宋江使了半天眼色,而宋江的注意力都在武鬆身上,哪能顧得到他?
徐錦龍便叫了一聲:“宋押司,我與你有話說。”
宋江瞥了一眼徐錦龍,但並沒理會,行者曇忍見武鬆微微蹙眉,立刻從馬上跳下來,抽出雙刀飛奔而至,一刀便削去了徐錦龍人頭。
衙役、土兵一起大嘩,都散得遠遠的,宋江也駭得喉嚨發幹,他雖也懂些江湖路數,但相比梁山上這些綠林巨擘,已經落後幾個段位了。
武鬆對曇忍讚許地點了點頭,有些事自己不好直接下令,曇忍平素不說話,做事倒是最合自己心意。上次殺李逵,立了好規矩,這次殺人,又立了好威風!
“公明哥哥,鄆城縣有你在,我不好大動幹戈,勞煩你幫我傳個話。鄆城縣官署衙門,兩個時辰之內都給我騰空了,留物不留人!若是有人真心願意留下,那便是梁山兄弟!”武鬆拍了拍宋江的肩膀道。
宋江才領教了武鬆霸道的一麵,直到此時他才相信,原來梁山真要占據濟州,這是要和朝廷分庭抗禮了!
心亂如麻走進了縣衙,宋江一路上都在想,鄆城縣不再受朝廷轄製,自己該何去何從?留在鄆城是不可能了,這個時節,誰留下誰就是叛逆之罪,自家清白一世,如何能做這等叛國悖君之事?
武鬆此人雖有雄心壯誌,卻自視過高,隻是打敗了一支朝廷討逆軍,就膨脹到敢攻占州縣,真是嫌命長啊!
進了後院,時文彬正在中廳踱步,宋江道:“相公,梁山賊寇此來不善,他們要霸占鄆城縣,做自家駐軍之所。那頭領叫武鬆,是曾劫過蔡太師生辰綱、殺過高太尉義子的強寇,他本欲屠盡縣衙中人,小人好說歹說,他才答應下來,叫咱們輕身出戶,留物不留人!”
時文彬呆怔了片刻才迴過神,對宋江嘉許幾句,賊人勢大無法相抗,隻能任人擺布了。好在宋押司說得上話,保全了一家老小性命。
時文彬命人拾掇行裝,宋江又道:“區區一山敢與朝廷相抗,蚍蜉撼大樹一般,相公暫尋個安妥處將養,待朝廷派兵趕走賊寇,小人仍在鄆城等著相公。”
“你打算留在鄆城?”時文彬隨口問了一句。
“自然不敢,待相公出城,小人便迴宋家莊去,賊寇行事反複無常,不可深交。”
約莫半個時辰,縣衙中人已走得一幹二淨,時文彬舉家坐著兩輛大車離開,幾個隨身木箱中都是衣物、字畫,金銀細軟都沒敢帶。
聞煥章早命王進、史進、曇忍、曹正、項充、李袞等人占據城門、城牆等險要之地,又在城內張貼告示。
告示大意如下:朝廷昏庸無道,貪官汙吏橫行世間,荼毒生靈黎民遭殃,梁山好漢高舉義旗替天行道,趕走朝廷官吏,主掌鄆城縣大小事務。一來法度公道、為民做主;二來接濟貧苦、人人有衣食;三來打土豪分田地,無產變有產。
告示一出,鄆城縣上下都安靜下來,暫時看來,梁山上的大王也不似傳說中那般可怕,但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隻能靜觀其變。
武鬆、聞煥章二人進了縣衙,先到主簿衙去,翻了翻文書檔案,武鬆笑道:“蔣敬有的忙了。”
聞煥章道:“光靠蔣敬怕是不行,鄆城縣,還需鄆城人來治。原主簿、典史、押司等人,能用則用,他們政務熟稔、關節靈通,好歹熬過前幾個月。”
武鬆點頭道:“正該如此。”
梁山自來劫掠為生,哪有過治理一縣的經曆,隻能摸索著來。武鬆有一些初步想法,簡單地說就是自給自足,一縣收入養一縣人口,少了名目繁多的各種賦稅,百姓總會比從前強的。
百姓過得好,才不管皇帝姓趙還是姓武。隻要讓鄆城人吃飽飯,鄆城人就會擁護梁山;讓濟州人吃飽飯,濟州人就會擁護梁山;讓山東人吃飽飯,山東人就擁護梁山……
以此類推,全世界都是我的,武鬆不要臉地胡思亂想著。
“免除稅賦,農戶商戶能省多少錢?”武鬆對這些完全是外行,隻能請教聞煥章。
聞煥章道:“大頭領若真能免除一縣稅賦,鄆城縣從此便姓武了。”
宋朝建立後,沿襲了唐朝的兩稅法,兩稅,也就是一年繳納兩次稅,夏季一次(征錢、絹、布、草),秋季一次(征糧食)。
不同的是,唐朝征稅以戶口為基數,宋朝則以土地麵積為基數。北方土地產量低,每畝收一鬥糧食,南方則收兩鬥甚至三鬥。
但是,兩稅法並不是宋朝平民要承擔的全部稅賦,因為宋朝還不要臉地承襲了許多五代十國的苛捐雜稅。
比如頭子錢、義倉稅、農器稅、牛革筋角稅、進際稅、蠶鹽錢、曲引錢、市例錢、鞋錢……名目繁多,數不勝數。
而這些還不是全部,還有商稅。值百抽二的“過稅”,值百抽三的“住稅”,凡布帛、什器、香藥、寶貨等,民間典賣莊田店宅、馬牛驢騾橐駝及商人販茶鹽均在征稅之列。
武鬆聽了聞煥章如數家珍般一一道來,不禁咋舌道:“難怪東京城肥得流油,都是民脂民膏啊!”
聞煥章道:“天下財富都聚於一城,可想而知。大頭領,依我看來,若盡免稅賦,今後再想收稅或許不易。不如今年減免七成,以後逐年遞增,隻要富戶的稅都能收上來,鄆城縣就不愁錢糧不足。”
“就依先生的話,濟州四縣都照此處置!”武鬆不假思索道,他對這些純屬外行,那就交給內行去辦。
武鬆和聞煥章在縣衙內逛了半天,武鬆還特意翻了翻犯人的案卷,隻粗略一看,便發現了幾樁冤案,歎口氣道:“裴宣也有的忙了!”
聞煥章認真地看了武鬆半晌,不知道說什麽好。秉公執法本該是一縣官員做的事,卻要一個山大王來撥亂反正,這世道……
二人走出縣衙,史進過來道:“哥哥,那個姓宋的出城了。他帶了一個大包袱,我見他與你相識,便沒管他。”
“看來宋押司是不願幫我了。”武鬆笑了。
這不禁讓人產生了誤解,誤以為這群山大王是好說話的。典史徐錦龍對宋江使了半天眼色,而宋江的注意力都在武鬆身上,哪能顧得到他?
徐錦龍便叫了一聲:“宋押司,我與你有話說。”
宋江瞥了一眼徐錦龍,但並沒理會,行者曇忍見武鬆微微蹙眉,立刻從馬上跳下來,抽出雙刀飛奔而至,一刀便削去了徐錦龍人頭。
衙役、土兵一起大嘩,都散得遠遠的,宋江也駭得喉嚨發幹,他雖也懂些江湖路數,但相比梁山上這些綠林巨擘,已經落後幾個段位了。
武鬆對曇忍讚許地點了點頭,有些事自己不好直接下令,曇忍平素不說話,做事倒是最合自己心意。上次殺李逵,立了好規矩,這次殺人,又立了好威風!
“公明哥哥,鄆城縣有你在,我不好大動幹戈,勞煩你幫我傳個話。鄆城縣官署衙門,兩個時辰之內都給我騰空了,留物不留人!若是有人真心願意留下,那便是梁山兄弟!”武鬆拍了拍宋江的肩膀道。
宋江才領教了武鬆霸道的一麵,直到此時他才相信,原來梁山真要占據濟州,這是要和朝廷分庭抗禮了!
心亂如麻走進了縣衙,宋江一路上都在想,鄆城縣不再受朝廷轄製,自己該何去何從?留在鄆城是不可能了,這個時節,誰留下誰就是叛逆之罪,自家清白一世,如何能做這等叛國悖君之事?
武鬆此人雖有雄心壯誌,卻自視過高,隻是打敗了一支朝廷討逆軍,就膨脹到敢攻占州縣,真是嫌命長啊!
進了後院,時文彬正在中廳踱步,宋江道:“相公,梁山賊寇此來不善,他們要霸占鄆城縣,做自家駐軍之所。那頭領叫武鬆,是曾劫過蔡太師生辰綱、殺過高太尉義子的強寇,他本欲屠盡縣衙中人,小人好說歹說,他才答應下來,叫咱們輕身出戶,留物不留人!”
時文彬呆怔了片刻才迴過神,對宋江嘉許幾句,賊人勢大無法相抗,隻能任人擺布了。好在宋押司說得上話,保全了一家老小性命。
時文彬命人拾掇行裝,宋江又道:“區區一山敢與朝廷相抗,蚍蜉撼大樹一般,相公暫尋個安妥處將養,待朝廷派兵趕走賊寇,小人仍在鄆城等著相公。”
“你打算留在鄆城?”時文彬隨口問了一句。
“自然不敢,待相公出城,小人便迴宋家莊去,賊寇行事反複無常,不可深交。”
約莫半個時辰,縣衙中人已走得一幹二淨,時文彬舉家坐著兩輛大車離開,幾個隨身木箱中都是衣物、字畫,金銀細軟都沒敢帶。
聞煥章早命王進、史進、曇忍、曹正、項充、李袞等人占據城門、城牆等險要之地,又在城內張貼告示。
告示大意如下:朝廷昏庸無道,貪官汙吏橫行世間,荼毒生靈黎民遭殃,梁山好漢高舉義旗替天行道,趕走朝廷官吏,主掌鄆城縣大小事務。一來法度公道、為民做主;二來接濟貧苦、人人有衣食;三來打土豪分田地,無產變有產。
告示一出,鄆城縣上下都安靜下來,暫時看來,梁山上的大王也不似傳說中那般可怕,但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隻能靜觀其變。
武鬆、聞煥章二人進了縣衙,先到主簿衙去,翻了翻文書檔案,武鬆笑道:“蔣敬有的忙了。”
聞煥章道:“光靠蔣敬怕是不行,鄆城縣,還需鄆城人來治。原主簿、典史、押司等人,能用則用,他們政務熟稔、關節靈通,好歹熬過前幾個月。”
武鬆點頭道:“正該如此。”
梁山自來劫掠為生,哪有過治理一縣的經曆,隻能摸索著來。武鬆有一些初步想法,簡單地說就是自給自足,一縣收入養一縣人口,少了名目繁多的各種賦稅,百姓總會比從前強的。
百姓過得好,才不管皇帝姓趙還是姓武。隻要讓鄆城人吃飽飯,鄆城人就會擁護梁山;讓濟州人吃飽飯,濟州人就會擁護梁山;讓山東人吃飽飯,山東人就擁護梁山……
以此類推,全世界都是我的,武鬆不要臉地胡思亂想著。
“免除稅賦,農戶商戶能省多少錢?”武鬆對這些完全是外行,隻能請教聞煥章。
聞煥章道:“大頭領若真能免除一縣稅賦,鄆城縣從此便姓武了。”
宋朝建立後,沿襲了唐朝的兩稅法,兩稅,也就是一年繳納兩次稅,夏季一次(征錢、絹、布、草),秋季一次(征糧食)。
不同的是,唐朝征稅以戶口為基數,宋朝則以土地麵積為基數。北方土地產量低,每畝收一鬥糧食,南方則收兩鬥甚至三鬥。
但是,兩稅法並不是宋朝平民要承擔的全部稅賦,因為宋朝還不要臉地承襲了許多五代十國的苛捐雜稅。
比如頭子錢、義倉稅、農器稅、牛革筋角稅、進際稅、蠶鹽錢、曲引錢、市例錢、鞋錢……名目繁多,數不勝數。
而這些還不是全部,還有商稅。值百抽二的“過稅”,值百抽三的“住稅”,凡布帛、什器、香藥、寶貨等,民間典賣莊田店宅、馬牛驢騾橐駝及商人販茶鹽均在征稅之列。
武鬆聽了聞煥章如數家珍般一一道來,不禁咋舌道:“難怪東京城肥得流油,都是民脂民膏啊!”
聞煥章道:“天下財富都聚於一城,可想而知。大頭領,依我看來,若盡免稅賦,今後再想收稅或許不易。不如今年減免七成,以後逐年遞增,隻要富戶的稅都能收上來,鄆城縣就不愁錢糧不足。”
“就依先生的話,濟州四縣都照此處置!”武鬆不假思索道,他對這些純屬外行,那就交給內行去辦。
武鬆和聞煥章在縣衙內逛了半天,武鬆還特意翻了翻犯人的案卷,隻粗略一看,便發現了幾樁冤案,歎口氣道:“裴宣也有的忙了!”
聞煥章認真地看了武鬆半晌,不知道說什麽好。秉公執法本該是一縣官員做的事,卻要一個山大王來撥亂反正,這世道……
二人走出縣衙,史進過來道:“哥哥,那個姓宋的出城了。他帶了一個大包袱,我見他與你相識,便沒管他。”
“看來宋押司是不願幫我了。”武鬆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