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者,古人謂之:“金謂五色之金也,黃者曰金,白者曰銀,赤者曰銅,黑者曰鐵。”


    唐人對於五金之說的認識更進了一步,尤其是煉丹術的興盛到了高潮,也直接或間接促進了礦冶術的發展,“金銀銅鐵錫謂之五金,雌雄硫砒名曰四黃,朱汞鵬硇硝鹽礬膽命雲八石。”


    並且煉丹方士已經掌握了蒸餾、熔融、升華、結晶等技術,出現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關於化學的合成與分解、還原的實驗記錄,為冶煉金屬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知“猶礦出金,如鉛出銀。”黃金可由專門的金礦石提取,白銀則由含銀的鉛礦石精煉出來。可用“灰吹法”從鉛坨中提取白銀,用水洗法淘金,甚至已經開始使用火法煉金等等。


    相應的,探礦與采礦技術也有了很大提高,如“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山頂高平,巨石對峙,每驟雨過後,有銅綠,如雪花小豆,點綴土石之上”。“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薑,下有銅錫。”這種結合植物找礦的精準方法已在民間廣泛使用。


    李世民稱帝後,將天下分十道,這十道中幾乎每道均有產金、產銀的州縣,一些礦場、礦坑的礦產量巨大,礦石品位相當高。


    隻是局限於開采技術和開采工具的落後,冶煉技術和工藝的局限,並沒有大規模開采。


    不過銅礦開采,卻曆來便是各朝礦政主業,鑄造銅錢所用。鐵礦的開采和冶煉技術,也已經非常成熟了。如塊煉法,生鐵冶煉法,炒鋼法,灌鋼法等;人工鍛打,水力冶鐵,百煉成鋼等;鼓風技術的發展、高爐技術的應用等等,都使大唐煉鐵技術有了高水平發展,領先世界。


    而作為煉鐵、煉鋼的重要原料——煤炭,此時還稱為“石炭”。唐時石炭的開采技術已經有了很大提高,水平開采、豎井開采等更先進的技術已經廣泛應用。石炭除了用於日常取暖,已開始用於鐵冶煉和製陶業,比木炭更具優勢。


    此時貞觀年間,礦山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並沒有想象中的嚴格。雖然全國設有冶官管理礦業,但允許和鼓勵民間探礦報礦開采,官府收稅。甚至對鐵還未實行專營,包括金銀銅等,允許私采。


    《舊唐書》記載,“凡天下出銅鐵州府,聽人私采,官收其稅”。礦業出現空前繁榮。


    所以當李千安提出要些鐵礦、銅礦啥的,李世民眉頭都不皺一下,很痛快的答應了他的請求。


    “區區礦地而已,朕許你自探、自采、自煉,不收稅。若有需要,還可以請各州縣冶官助你一二。”


    在李世民看來,挖礦采礦,苦力而已,李千安一介書生,也就是一時興起,玩過新鮮,能挖去多少?


    就算他有新鮮的冶煉之法,等李千安搞成了,他一句話的事,那還不是他李二的。


    “謝陛下慷慨。”


    李千安道謝,偷著樂。


    兩人心裏都樂嗬嗬的,君臣一片和氣。


    “大家待李學士,果真所求必應,罕見也。”


    太監王德見之一幕,心裏感慨不已。


    ……


    打鐵趁熱。


    李千安得了李世民的許諾,直接跑到吏部找到考功郎中盧承慶。他掌管大唐所有官員的考核,對大小官員的情況再熟悉不過。


    好友相見,熱情寒暄過後,李千安開口要了份各州縣冶官人員名單,盧承慶肯定給啊。


    他隻是覺得李千安有些不務正業,怎麽想著搗鼓起金銀銅鐵和石炭來了。


    “盧兄,小弟自有妙用,到時算你一份功勞,讓陛下給你加官進爵不是夢。”


    李千安用皇帝給盧承慶畫大餅,也是皆大歡喜。


    閑聊幾句告辭,他哼著小曲兒,到弘文館,準備收拾下就迴家。


    進門就聞見書香。


    原來,上官儀正在洗硯池旁石頭上曬書,新書新墨,散發出陣陣墨香。


    而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三人則在一旁,捧著書,小心翻閱,一臉興奮,稱讚不已。


    “好書啊,上官校書郎,你刻印來的這套四書五經,太精美了!”


    “此套刻本,與館中其他拓本、印本皆大不同,尤其所用字體,斷句符號,清晰美觀,獨一無二。這東市李家印刷行何時出了能人,能印出如此精美絕倫之書?”


    “老夫看得心癢難耐,這就想去請他多印幾套,作為私家收藏,作族中子弟學習之書。”


    “某觀之意動,想把畢生詩作印成文集,老夫這就去整理,早點送去東市。”


    幾人議論紛紛,讚譽之聲不斷。


    “說曹操,曹操到。幾位大學士,館主,李家印刷行的正主兒到了。”


    上官儀看見李千安進來,忙笑著道。


    “什麽?李家印刷行是李學士的?這刻本是李學士刻印的?”


    幾人大驚。


    “嗬嗬,區區雕刻小技,何足道哉,你們喜歡這種風格的宋刻本就好。”


    李千安行禮,謙虛一笑,承認了。


    “宋刻本,宋刻本,當世新體啊!出自李學士之手筆,倒是不奇怪了。”


    虞世南與歐陽詢和褚遂良,皆歎服。


    能自創李體之人,創新出個宋體,不足為怪。


    “不知道此宋刻本雕版花費幾何,真想把館中所藏之書,皆用此版刻印之。”


    褚遂良作為館主,想的是館中所藏二十來萬冊書,包括竹簡,絲帛之書,還有聽聖命在編撰編修之書,要是都用宋刻本印之,他居功至偉。


    “館主,二位老師,這宋刻本並非使用的是雕版印刷,而是李學士獨創的木活字印刷,花費比起雕版,降低了三分之一還多。”


    都不用李千安說話,上官儀搶答道。


    他去了李家印刷行,在木易老先生手上,見識過了木活字印刷術,驚為仙術,輕而易舉就刻印了五十套。他拿走了十套,另外的,木老先生說感謝他的注解版,印出來準備在市麵上售賣。搞得他都心癢癢,想編印書籍,印書賣錢了。


    “木活字印刷?那是什麽?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也。”


    新詞冒出來,三人再次震驚。


    怪事年年有,今年他們弘文館特別多。


    皆是李千安所創。


    上官儀少不得又費喉舌,把活字印刷為何物簡述了一遍。


    聽得他們好奇心爆棚。


    “走走走,今日閉館,前去東市李家印刷行一探究竟。”


    虞世南老學士最積極,他想刻印他的詩文集。


    “咳咳,老學士,館主,你們別著急啊,東市都要關門了,明兒吧…”


    李千安與上官儀對望一眼,笑言相勸。


    心裏樂開花啊,李家印刷行,大生意要上門了,晚一天不怕。


    ……


    而東市,落日夕照,已接近關坊門之點,但李家印刷行門口,依然熱鬧非凡。


    木老先生帶著兒子女兒,甚至小妾,在店門口搭了個簡易木架,支攤子賣書。


    當然,這也是李千安出的主意。


    酒香不怕巷子深,書香卻嫌門第淺。


    把印好的書,擺書攤賣,不丟讀書人的臉。


    幾百套上千本書,有四書五經,千字文,孝經,竹翁對韻,漢書、三國誌、史記、道德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山海經等等,本本經典,都是新鮮宋刻本,甚至還有精美插畫版。


    都不用大聲吆喝,看稀奇,看熱鬧之人就議論紛紛,幫著宣傳了。


    “好精美啊!原來書可以印的這麽漂亮。”


    “價格實惠啊,比手抄本還便宜。”


    “看邊上,還有房中秘術咯,素女經,玉房秘訣,這插圖逼真啊,得買去跟娘子好好研究研究。”


    “別跟我搶,店家,我出雙倍價錢,最後一本歸我了。”


    ……


    木易一家直接呆了,他們自雕刻印刷以來,從未遇到過這種賣書盛況。


    “小娘子,別發呆啊,快收錢。”


    小妾收錢都忙不過來了。


    人們熱情高漲,上千冊書一搶而空。


    “大家不要著急,我們李家印刷行會多印好書,多處售賣,大家可隨時來光顧。”


    木易老先生大聲吆喝,沒買到書的人才慢慢散去。


    而對麵刁家印刷之人看著這一切,氣得無可奈何。


    顧客的腳長在自家身上,都紛紛光顧李家印刷行了,他們刁家門可羅雀。


    好多刁家的老顧客都跑去對麵刻印去了。


    一時間,長安紙貴,李家印刷行聞名長安。


    不止李家印刷,很快,東西兩市街頭,突然多出了很多“李”字頭招牌。


    “李家鐵鋪”“李家木坊”“李家布莊”“李氏衣鋪”“李氏藥鋪”“李氏香水坊”“李記胭脂鋪”“李記小吃”等等,都悄悄冒了出來。


    遍地“李”花開,盡都顧客盈門,人滿為患。


    有細心人不禁駐足聯想,大唐天下姓李,東西兩市也要姓李了麽?


    這當然是李千安聯手虎三娘的傑作。


    一家歡樂多家愁,無數同行坐地等客來,望紅了眼,也寥寥無幾。


    隨著“李”字霸市,滔天巨浪也隨之而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悟性逆天:風流小狀元震驚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醉愛楓林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醉愛楓林晚並收藏悟性逆天:風流小狀元震驚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