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清朝末年,在山東臨清有一家財主。家裏有一個長工,叫小李。這小李年紀有二十多歲,身材魁梧,力氣過人,幹活兒是一把好手,就是性格有點兒憨厚,腦袋瓜兒有點兒笨,所以都管他叫傻大個兒。這家財主姓王,家裏挺有錢,可就是人丁不旺,隻有一個獨生子,叫王天寶。這王天寶更是出奇,都十六七歲了,還跟個七八歲的孩子差不多,整天價除了吃喝拉撒睡,什麽也不知道,什麽也不會幹。王員外老兩口把這個寶貝兒子當成掌上明珠,一點兒活也不讓他幹,恨不能捧在手裏怕飛了,含在口裏怕化了。
這一年秋天,王員外家收了一萬多斤玉米,囤也裝不下,院子也盛不了,這可把王員外愁壞了。正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傻大個兒小李挺身而出,對王員外說:“員外,您別發愁,這事兒包在我身上。我給您想個法子,保管把這些玉米都擱下,壞不了。”王員外一聽,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趕緊問:“傻小子,你能有什麽辦法?”小李說:“辦法倒有一個,就怕您不答應。”王員外說:“你快說,什麽辦法?隻要能辦成這件事,我什麽都答應。”小李說:“那就在院子中間給您蓋一座樓,把這些玉米都囤到樓上去。”王員外一聽,連說:“好好,這主意不錯。”當下就張羅著買磚買瓦,木料石料,請來了工匠,很快就破土動工了。
這天,小李正在工地上和工匠們一塊兒幹活兒,忽然從南邊來了一隊人馬,前邊是四個差役,騎著高頭大馬,後邊跟著一頂轎子。轎子來到工地旁邊停下,從轎子裏走出一位員外打扮的人來。這位員外有五十多歲,長得白白胖胖,慈眉善目,一副福相。他下了轎子,先繞著工地轉了一圈兒,然後來到小李跟前,拱手問道:“這位小哥,請問尊姓大名?這兒要蓋一座什麽樓?”小李趕緊立起身來,恭恭敬敬地迴答說:“我叫小李,是這兒的長工。我們員外要在院子中間蓋一座積糧樓,把這些糧食都囤到樓上去。”那位員外一聽,哈哈大笑,說:“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小哥,借一步說話。”就把小李讓到旁邊,悄悄地對他說:“這座樓你不能蓋。”小李一聽,愣住了,忙問:“老員外,您為什麽不讓蓋這座樓?”那位員外說:“小哥,不瞞你說,我也是個財主,家就在南邊。我們兩家是鄰居。我姓胡,叫胡善人。我膝下無兒,隻有一個女兒,叫胡秀英,今年一十六歲,長得花容月貌,俊秀非凡。我們兩家中間隻隔著一道籬笆牆。我這女兒自打懂事的那天起,就天天趴在牆頭上,看著你們家的院子。她看著你們院子裏蓋房,就嚷著要蓋樓;看著你們院子裏栽花,就嚷著要種樹。我們老兩口拗不過,就依著她,打算在你們家蓋樓的地方也蓋一座樓,好讓她天天登樓觀看。不料想,你們倒先蓋起來了。這下可壞了,我這女兒她非但不領我們的情,反而跟我們耍起脾氣來了。她整天價哭鬧著,非要把這座樓讓給她不可。老哥哥,你看這事該怎麽辦才好啊?”小李一聽,心裏犯了嘀咕:我們員外蓋這座樓是為了囤糧,你老員外蓋這座樓是為了觀景,兩家各蓋各的樓,各走各的道,互不相幹,有什麽可讓的?可又一想:這位老員外慈眉善目,說話和氣,一副善相,一定是位好心人。常言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我何不得個便宜賣個人情?就說:“老員外,您先別著急,等我們員外來了,我跟他說說,讓他把這座樓讓給您。”老員外一聽,非常高興,連聲說:“多謝小哥成全,多謝小哥成全。”說著,就從袖筒裏掏出一張名片,交給小李,說:“小哥,等你們員外迴來,你就把這張名片交給他,他一看名片就會明白了。”小李接過名片,一看上麵寫著“胡善人”三個字。
老員外又跟小李說了幾句客氣話,這才帶著人馬轎子走了。
小李拿著名片迴到工地上,一邊幹活兒一邊琢磨這件事。他想:我們員外是出了名的財迷,這座樓是他主張蓋的,費了那麽多的錢,費了那麽大的勁兒,眼看就要蓋成了,我能跟他說出這種話來嗎?說了也是白說。可又一想:老員外為人和善,能讓我們占個便宜也一定不會小氣。於是,小李下定決心,等王員外迴來,就把這件事跟他說說。
工地上正在忙碌著,王員外終於迴來了。小李把老員外的來意說了一遍,然後拿出名片遞給王員外。王員外接過名片一看,臉上露出疑惑的神色。小李見狀,靈機一動,說:“員外,您別著急,我有個辦法,保準能讓他把這座樓讓給您。”王員外聽了,立刻露出喜色,急切地問:“快說,什麽辦法?”小李說:“我們先把這座樓蓋好,然後再在上麵加蓋一層,讓它比他們家那座樓還要高出一頭。這樣一來,我老婆子不就可以站在院子裏就能看到那座樓的全貌了?這麽高的樓別說隻讓她站在院子裏看兩天了,就算是讓她站在那兒天天看一輩子也值啊!”
王員外聽了小李的主意,頓時恍然大悟,連聲稱妙。他趕緊叫來工匠加快進度,很快就把樓蓋好了。站在院子裏,王員外放眼望去,隻見那座積糧樓果然比他們家的高出一頭,心裏不禁暗暗得意。
就在這時,胡善人帶著人馬又來了。他看到那座比他家樓還要高出一頭的積糧樓,不禁大吃一驚,問小李是怎麽迴事。小李就把王員外的想法說了一遍。胡善人聽後,先是愣了一下,接著恍然大悟地說:“原來如此!原來如此!”他感慨萬分地說:“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沒想到這座樓竟然成了兩家和好的橋梁啊!”
胡善人感慨良久之後,忽然想起什麽似的對小李說:“小哥,你看這樣好不好?這座樓蓋得這麽漂亮,不如把它作為兩家和好的禮物送給你們家吧!”小李一聽這話,頓時感激涕零。王員外也連聲稱謝。於是,胡善人和小李一起把這座積糧樓送給了王家。
王員外一家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這座積糧樓。從此以後,兩家和睦相處,親如一家。而傻大個兒小李也因為這次奇遇成為了兩家和好的功臣而備受尊重。這個故事也因此流傳至今,成為了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
這一年秋天,王員外家收了一萬多斤玉米,囤也裝不下,院子也盛不了,這可把王員外愁壞了。正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傻大個兒小李挺身而出,對王員外說:“員外,您別發愁,這事兒包在我身上。我給您想個法子,保管把這些玉米都擱下,壞不了。”王員外一聽,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趕緊問:“傻小子,你能有什麽辦法?”小李說:“辦法倒有一個,就怕您不答應。”王員外說:“你快說,什麽辦法?隻要能辦成這件事,我什麽都答應。”小李說:“那就在院子中間給您蓋一座樓,把這些玉米都囤到樓上去。”王員外一聽,連說:“好好,這主意不錯。”當下就張羅著買磚買瓦,木料石料,請來了工匠,很快就破土動工了。
這天,小李正在工地上和工匠們一塊兒幹活兒,忽然從南邊來了一隊人馬,前邊是四個差役,騎著高頭大馬,後邊跟著一頂轎子。轎子來到工地旁邊停下,從轎子裏走出一位員外打扮的人來。這位員外有五十多歲,長得白白胖胖,慈眉善目,一副福相。他下了轎子,先繞著工地轉了一圈兒,然後來到小李跟前,拱手問道:“這位小哥,請問尊姓大名?這兒要蓋一座什麽樓?”小李趕緊立起身來,恭恭敬敬地迴答說:“我叫小李,是這兒的長工。我們員外要在院子中間蓋一座積糧樓,把這些糧食都囤到樓上去。”那位員外一聽,哈哈大笑,說:“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小哥,借一步說話。”就把小李讓到旁邊,悄悄地對他說:“這座樓你不能蓋。”小李一聽,愣住了,忙問:“老員外,您為什麽不讓蓋這座樓?”那位員外說:“小哥,不瞞你說,我也是個財主,家就在南邊。我們兩家是鄰居。我姓胡,叫胡善人。我膝下無兒,隻有一個女兒,叫胡秀英,今年一十六歲,長得花容月貌,俊秀非凡。我們兩家中間隻隔著一道籬笆牆。我這女兒自打懂事的那天起,就天天趴在牆頭上,看著你們家的院子。她看著你們院子裏蓋房,就嚷著要蓋樓;看著你們院子裏栽花,就嚷著要種樹。我們老兩口拗不過,就依著她,打算在你們家蓋樓的地方也蓋一座樓,好讓她天天登樓觀看。不料想,你們倒先蓋起來了。這下可壞了,我這女兒她非但不領我們的情,反而跟我們耍起脾氣來了。她整天價哭鬧著,非要把這座樓讓給她不可。老哥哥,你看這事該怎麽辦才好啊?”小李一聽,心裏犯了嘀咕:我們員外蓋這座樓是為了囤糧,你老員外蓋這座樓是為了觀景,兩家各蓋各的樓,各走各的道,互不相幹,有什麽可讓的?可又一想:這位老員外慈眉善目,說話和氣,一副善相,一定是位好心人。常言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我何不得個便宜賣個人情?就說:“老員外,您先別著急,等我們員外來了,我跟他說說,讓他把這座樓讓給您。”老員外一聽,非常高興,連聲說:“多謝小哥成全,多謝小哥成全。”說著,就從袖筒裏掏出一張名片,交給小李,說:“小哥,等你們員外迴來,你就把這張名片交給他,他一看名片就會明白了。”小李接過名片,一看上麵寫著“胡善人”三個字。
老員外又跟小李說了幾句客氣話,這才帶著人馬轎子走了。
小李拿著名片迴到工地上,一邊幹活兒一邊琢磨這件事。他想:我們員外是出了名的財迷,這座樓是他主張蓋的,費了那麽多的錢,費了那麽大的勁兒,眼看就要蓋成了,我能跟他說出這種話來嗎?說了也是白說。可又一想:老員外為人和善,能讓我們占個便宜也一定不會小氣。於是,小李下定決心,等王員外迴來,就把這件事跟他說說。
工地上正在忙碌著,王員外終於迴來了。小李把老員外的來意說了一遍,然後拿出名片遞給王員外。王員外接過名片一看,臉上露出疑惑的神色。小李見狀,靈機一動,說:“員外,您別著急,我有個辦法,保準能讓他把這座樓讓給您。”王員外聽了,立刻露出喜色,急切地問:“快說,什麽辦法?”小李說:“我們先把這座樓蓋好,然後再在上麵加蓋一層,讓它比他們家那座樓還要高出一頭。這樣一來,我老婆子不就可以站在院子裏就能看到那座樓的全貌了?這麽高的樓別說隻讓她站在院子裏看兩天了,就算是讓她站在那兒天天看一輩子也值啊!”
王員外聽了小李的主意,頓時恍然大悟,連聲稱妙。他趕緊叫來工匠加快進度,很快就把樓蓋好了。站在院子裏,王員外放眼望去,隻見那座積糧樓果然比他們家的高出一頭,心裏不禁暗暗得意。
就在這時,胡善人帶著人馬又來了。他看到那座比他家樓還要高出一頭的積糧樓,不禁大吃一驚,問小李是怎麽迴事。小李就把王員外的想法說了一遍。胡善人聽後,先是愣了一下,接著恍然大悟地說:“原來如此!原來如此!”他感慨萬分地說:“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沒想到這座樓竟然成了兩家和好的橋梁啊!”
胡善人感慨良久之後,忽然想起什麽似的對小李說:“小哥,你看這樣好不好?這座樓蓋得這麽漂亮,不如把它作為兩家和好的禮物送給你們家吧!”小李一聽這話,頓時感激涕零。王員外也連聲稱謝。於是,胡善人和小李一起把這座積糧樓送給了王家。
王員外一家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這座積糧樓。從此以後,兩家和睦相處,親如一家。而傻大個兒小李也因為這次奇遇成為了兩家和好的功臣而備受尊重。這個故事也因此流傳至今,成為了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