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師娘隻有兩個兒子,孫兒輩也沒個姑娘,師娘的心思賈琮一下便猜到了。
素雪一驚,心想:我隻想跟哥哥在一起的。
素雪不知所措,擔憂的看向賈琮。不待賈琮說話,師娘笑道:
“擔心什麽,又不是見不著你哥哥了,以後你跟著你哥哥來家裏,他去找老頭子,你就跟著我,咱娘倆好生親近些,我教你詩書、音律。”
賈琮笑道:“雪兒,還不快拜見義母,這可是你的福氣,師娘詩書、音律雙絕。師娘有你這個女兒以後就不疼我了。”
賈琮心想,素雪能得師娘看中,那是她福分。且不說師娘教導她讀書習音律,師娘本是出身詩書簪纓之家,能得師娘調教,素雪定然受益匪淺。
素雪聽聞,知道不用和哥哥分開,以後還可以和哥哥一起來府裏,當即行大禮,認了義母。
師娘歡喜地喊素雪起身,把素雪摟在懷裏摩挲道:
“你們三個爺們去外麵說吧,讓我們娘倆好生親近些。”
李賓之訕訕地笑了笑,打發博遠迴屋去念書,然後領著賈琮來到了花園一處涼亭。師徒二人邊品茗邊閑談這月餘見聞。
此亭名為翠竹亭,周圍一片翠綠的竹林,可感受到竹子的清新和寧靜,師娘常在此處撫琴。
賈琮從老師口中得知,老師路過揚州時,曾與林如海等人見過麵。
林如海聽聞賈琮將參加今年院試,特地將其多年來參加科舉考試的筆記、心得手劄贈與賈琮,並派人跟隨老師的官船到了金陵,來人如今就住在附近的客棧。
賈琮心想,探花郎的科舉考試心得、筆記對自己日後科考用處很大,估計隨行而來的還有姑母所說的銀票,否則不會派人送來金陵,直接放到老師船上就是。也好,現在自己正是需要用銀子的時候。
李賓之飲了一口味甘芳香的羅芥茶道:“日前,聽聞鳳陽府爆發旱災,你呂師兄來信言及你去了 那裏,情形如何?”
賈琮想了想隻說了四個字:
“人間煉獄!”
李賓之雙目一睜說道:“竟然到了這般情形?”
賈琮點點頭,鳳陽府之行所見所聞一一詳細道來,隻隱去了自己招募人手一事。
講到那丈夫尋找妻子,卻在集市肉鋪尋到妻子的手臂懸掛於肉勾上,妻子的胸前肉被做成包子,人們爭相而食,賈琮歎道:
“菜人哀
歲大饑,人自賣身為肉於市曰菜人。
有贅某家者,其婦忽持錢三千與夫,使速歸。
已含淚而去,夫跡之,已斷手臂,懸市中矣。
夫婦年饑同餓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錢三千資夫歸,一臠可以行一裏。
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餛飩人爭嚐。
……”
聽聞此,李賓之老淚縱橫道:“青史寥寥數言,背後卻是多少百姓辛酸血淚,家破人亡、生靈塗炭。‘人食人’三個字背後竟是如此人間慘劇啊!”
賈琮心想,老師不愧是心係百姓的大儒,歎道:“時代的一粒塵土,落到百姓頭上就是一座大山”
李賓之老眼發紅怒道:“鳳陽知府王玖單貪婪、昏聵,小七,你把鳳陽府之行整理出來,老師要參奏這匹夫。”
賈琮想了想道:“老師,學生聽聞此人是太上皇一係的人,且不說參奏後能不能達到效果,就算上皇憐憫鳳陽府百姓,換一個人來,就能保證如呂有為師兄那般有效救助百姓嗎。
對鳳陽府百姓而言,王玖單這樣的貪官如同一頭豬,此番賑災錢糧已經把他養肥了,剩下的或許還能漏點給百姓,如果此時換一頭瘦豬來,又不知要搜刮多少民脂民膏才能把它喂肥。”
李賓之歎了口氣,心想道,如今二日相爭,吏治敗壞,民不聊生。
雖然自己弟子眾多,不乏有呂有為這般既心係百姓又有能為的,但若參奏王玖單而舉薦自己弟子,恐怕非但不能救助鳳陽府百姓,反而落下個結黨營私之名,連累所有弟子。
但王玖單其罪當誅,自己不能不出手,那等鳳陽府災情平穩後在出手吧,到時候換誰來做這個位置,讓他們兩皇去爭。
李賓之道:“哎,小七你說的也在理,不過王玖單依然當除,隻是待為師迴京後再做定計吧。如今吏治敗壞,民不聊生,為師亦是有心救民,無力迴天。”
賈琮想了想說道:“學生讀遍青史,即使在大治之盛世,依然會因為天災而出現餓死人情況。究其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糧食總量有限;另一方麵是分配到百姓手中的糧食太少。”
李賓之眼睛一亮道:“說下去。”
賈琮接著道:“就糧食總量而言,學生聽海外歸來的客商講過,海外有幾種作物,名喚土豆、玉米、紅薯,其產量遠遠高於水稻、小麥,而且極耐幹旱。
若能找到,並在大楚推廣,那糧食總量會大幅提高。”
“至於如何讓百姓能分配到更多的糧食,涉及朝政,學生不敢妄言。”
李賓之說道:“海外之說雖然虛無縹緲,但有跡可循,若真能找到,乃利國利民、天大的好事。隻是如今你年幼,不可把精力都用在這方麵,萬一一無所獲就荒廢半生。
涉及朝政方麵,今日隻你我師生二人,無需顧慮,即使不中聽,為師也不會怪罪於你,小七不妨直言。”
賈琮心想,那就一步一步試著說說看,老師這個封建時代的大儒,對後世的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到底能接受到什麽程度。賈琮道:
“那就請老師恕學生年幼,不知天高地厚。學生以為,千百年來這世間都是:取天下而供養一家(皇家),故而分配給百姓的極少。
遇到賢明的君主,尚能愛惜百姓,能締造盛世。可有史以來又出過幾位賢明的君主?
天子的兒子就那麽幾個人,或者幾十人,要是裏麵出不了明君,或者能出明君的沒被選上呢。遇上昏君、暴君,為官員尚且‘左納言,右納史,朝承恩,暮賜死’,百姓又該怎麽辦?”
素雪一驚,心想:我隻想跟哥哥在一起的。
素雪不知所措,擔憂的看向賈琮。不待賈琮說話,師娘笑道:
“擔心什麽,又不是見不著你哥哥了,以後你跟著你哥哥來家裏,他去找老頭子,你就跟著我,咱娘倆好生親近些,我教你詩書、音律。”
賈琮笑道:“雪兒,還不快拜見義母,這可是你的福氣,師娘詩書、音律雙絕。師娘有你這個女兒以後就不疼我了。”
賈琮心想,素雪能得師娘看中,那是她福分。且不說師娘教導她讀書習音律,師娘本是出身詩書簪纓之家,能得師娘調教,素雪定然受益匪淺。
素雪聽聞,知道不用和哥哥分開,以後還可以和哥哥一起來府裏,當即行大禮,認了義母。
師娘歡喜地喊素雪起身,把素雪摟在懷裏摩挲道:
“你們三個爺們去外麵說吧,讓我們娘倆好生親近些。”
李賓之訕訕地笑了笑,打發博遠迴屋去念書,然後領著賈琮來到了花園一處涼亭。師徒二人邊品茗邊閑談這月餘見聞。
此亭名為翠竹亭,周圍一片翠綠的竹林,可感受到竹子的清新和寧靜,師娘常在此處撫琴。
賈琮從老師口中得知,老師路過揚州時,曾與林如海等人見過麵。
林如海聽聞賈琮將參加今年院試,特地將其多年來參加科舉考試的筆記、心得手劄贈與賈琮,並派人跟隨老師的官船到了金陵,來人如今就住在附近的客棧。
賈琮心想,探花郎的科舉考試心得、筆記對自己日後科考用處很大,估計隨行而來的還有姑母所說的銀票,否則不會派人送來金陵,直接放到老師船上就是。也好,現在自己正是需要用銀子的時候。
李賓之飲了一口味甘芳香的羅芥茶道:“日前,聽聞鳳陽府爆發旱災,你呂師兄來信言及你去了 那裏,情形如何?”
賈琮想了想隻說了四個字:
“人間煉獄!”
李賓之雙目一睜說道:“竟然到了這般情形?”
賈琮點點頭,鳳陽府之行所見所聞一一詳細道來,隻隱去了自己招募人手一事。
講到那丈夫尋找妻子,卻在集市肉鋪尋到妻子的手臂懸掛於肉勾上,妻子的胸前肉被做成包子,人們爭相而食,賈琮歎道:
“菜人哀
歲大饑,人自賣身為肉於市曰菜人。
有贅某家者,其婦忽持錢三千與夫,使速歸。
已含淚而去,夫跡之,已斷手臂,懸市中矣。
夫婦年饑同餓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錢三千資夫歸,一臠可以行一裏。
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餛飩人爭嚐。
……”
聽聞此,李賓之老淚縱橫道:“青史寥寥數言,背後卻是多少百姓辛酸血淚,家破人亡、生靈塗炭。‘人食人’三個字背後竟是如此人間慘劇啊!”
賈琮心想,老師不愧是心係百姓的大儒,歎道:“時代的一粒塵土,落到百姓頭上就是一座大山”
李賓之老眼發紅怒道:“鳳陽知府王玖單貪婪、昏聵,小七,你把鳳陽府之行整理出來,老師要參奏這匹夫。”
賈琮想了想道:“老師,學生聽聞此人是太上皇一係的人,且不說參奏後能不能達到效果,就算上皇憐憫鳳陽府百姓,換一個人來,就能保證如呂有為師兄那般有效救助百姓嗎。
對鳳陽府百姓而言,王玖單這樣的貪官如同一頭豬,此番賑災錢糧已經把他養肥了,剩下的或許還能漏點給百姓,如果此時換一頭瘦豬來,又不知要搜刮多少民脂民膏才能把它喂肥。”
李賓之歎了口氣,心想道,如今二日相爭,吏治敗壞,民不聊生。
雖然自己弟子眾多,不乏有呂有為這般既心係百姓又有能為的,但若參奏王玖單而舉薦自己弟子,恐怕非但不能救助鳳陽府百姓,反而落下個結黨營私之名,連累所有弟子。
但王玖單其罪當誅,自己不能不出手,那等鳳陽府災情平穩後在出手吧,到時候換誰來做這個位置,讓他們兩皇去爭。
李賓之道:“哎,小七你說的也在理,不過王玖單依然當除,隻是待為師迴京後再做定計吧。如今吏治敗壞,民不聊生,為師亦是有心救民,無力迴天。”
賈琮想了想說道:“學生讀遍青史,即使在大治之盛世,依然會因為天災而出現餓死人情況。究其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糧食總量有限;另一方麵是分配到百姓手中的糧食太少。”
李賓之眼睛一亮道:“說下去。”
賈琮接著道:“就糧食總量而言,學生聽海外歸來的客商講過,海外有幾種作物,名喚土豆、玉米、紅薯,其產量遠遠高於水稻、小麥,而且極耐幹旱。
若能找到,並在大楚推廣,那糧食總量會大幅提高。”
“至於如何讓百姓能分配到更多的糧食,涉及朝政,學生不敢妄言。”
李賓之說道:“海外之說雖然虛無縹緲,但有跡可循,若真能找到,乃利國利民、天大的好事。隻是如今你年幼,不可把精力都用在這方麵,萬一一無所獲就荒廢半生。
涉及朝政方麵,今日隻你我師生二人,無需顧慮,即使不中聽,為師也不會怪罪於你,小七不妨直言。”
賈琮心想,那就一步一步試著說說看,老師這個封建時代的大儒,對後世的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到底能接受到什麽程度。賈琮道:
“那就請老師恕學生年幼,不知天高地厚。學生以為,千百年來這世間都是:取天下而供養一家(皇家),故而分配給百姓的極少。
遇到賢明的君主,尚能愛惜百姓,能締造盛世。可有史以來又出過幾位賢明的君主?
天子的兒子就那麽幾個人,或者幾十人,要是裏麵出不了明君,或者能出明君的沒被選上呢。遇上昏君、暴君,為官員尚且‘左納言,右納史,朝承恩,暮賜死’,百姓又該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