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財寶?還是地圖?
當然,一般的土匪,隻對財寶有好感。對於地圖,他們是根本不會感興趣的。
不過這兩樣東西在同一個袋內,盜賊究竟是為何而盜,就不好說了。
在這兒,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盜賊雖然不一定知道張信他們的真實身份,但絕對知道他們包裏有貴重東西,甚至放哪兒,都探了個明明白白。所以才運用了聲東擊西的手法,以盜馬為名,引開他們離開屋子,以方便盜竊。
這樣看來,他們二人在房間密謀的時候,其實袋子裏的秘密已經暴露了。可能那時房頂上就有一雙眼睛盯視著他們,隻是他們沒有察覺到。
從他們躍上屋頂,張信這樣的人都毫無察覺,到盜馬人隱身小巷,瞬間失蹤來看,盜賊功夫深厚,不可小覷。
打了半輩子鷹,反被啄壞了眼睛,張信深為自己的大意而自責。
損失已經無法挽迴,後悔也沒有用了,隻能想別的方法去彌補了。
天亮後,他們垂頭喪氣地離開了這個叫人傷心的小店。
本來是計劃用完早餐再趕路的,現在身無分文,飯就免了吧。
好在有昨晚買的吃的,餓了還可以暫時塹塹饑。
出鎮的路上,路過三清觀,張信要求在這兒停一下。
一般情況下,張信是不對這些宗教場合感興趣的。
此時觀門已大開,有人在打掃院子,有人在給花澆水,都是道姑。
原來這觀裏都是女修士。
張信向女道姑詢問昨天晚上來求宿的道姑情況。得到的答複是,昨天夜裏確實有兩個女道長前來求助,不過今天一早,她們就走了。
“現在應該走的還不遠,估計也就剛出鎮子。”
“是向那個方向走的嗎?”張信用手向西一指,說道。
“對對,”道姑連連稱是。
“他們今天早上走時,和昨天有沒有什麽變化嗎?比如是不是身邊多了一個藍色的包袱,很沉重的哪一種?”
“對對,”道姑應道,並奇怪地問他們,是怎麽知道的。
“猜罷,”張信說道,扯了一下王拴俊的衣服,在道姑疑惑的眼神下,他們走出了三清觀,跨上馬,向西疾馳而去。
走去寨門,張信告訴夥伴,他現在己確定,他們的東西是兩個道姑盜走了,至於能不能追迴,全看二人造化了。
他們順著官道向前追。
這是向西去的唯一道路,隻要兩個道姑向西來,就必須走這一條道。
但從地圖上,他們又知道,大概出鎮五裏,這條路一分為二,分別向兩個方向馳去。
如果在這條道分叉之前,沒有找到兩個道姑,那將是一場大麻煩。
誰知這兩條路,她們會走哪一條呢?
現在,放眼望去,整個西去的路上,空空蕩蕩,並沒有看到有騎馬的人,張信開始焦躁起來。
害怕的事終於還是來了,前邊就是三叉路口。
在路的左邊,有一片桃樹林,因為己過了采摘的季節,守桃園的人已經撤走了,隻剩下守桃園的小房子,這孤零零地聳立在田野裏。
叫激動的是,在小房子的一側桃樹上,竟然拴著兩匹馬,一黑一白,正是昨晚在三清觀看到的那兩匹。
而屋後,有一個木架子搭成的棚子,是守園人納涼用的。棚內有一個小石桌,兩個道姑打扮的人正圍著石桌,研究什麽。
張信和拴俊交換了一下目光,分別跳下馬,走了過去。
可能是太過於認真了,兩個道姑隻顧研究桌麵上的東西,根本沒想到有人靠近了她們。
二人一眼認出,她們所看的,正是他們丟失的地圖。
盜賊找到了,王拴俊氣得臉色大變,他噌地從腰中拔出了佩刀,便要動手,被張信輕輕地按住了。
不巧的是,王拴俊拔刀的聲音,驚動了兩位道姑,他們的目光齊刷刷地射過來。
這兩位道姑,年紀不相上下,都在五十歲左右,其中一個白袍,一個紫袍。
白袍的麵色和善,紫袍的柳眉倒豎,看樣子也是一個急性子人。
看到王拴俊抽出刀,紫袍女子也拔出劍來。
“二位要幹什麽?”白袍女子問。
“不幹什麽,我們隻是要討迴自己的東西,”張信說道。
“那東西是你們的?”紫袍女子問道。
“別揣著明白裝糊塗,你麵前的那張圖紙難道不是我們的?”王拴俊問道,口氣理直氣壯。
他是一個正直人,一向得理不讓人。
“是又怎麽樣?我們憑本事得來的。如果你們有本事,就取走。沒有這本領,對不起,東西就是我們的了。”
紫袍女子說道,口氣強硬,態度囂張,一看就是個不好惹的主。
“你,”王拴俊滿臉通紅,又再次拔出刀來,紫袍女子也抽出劍,做好了迎戰的準備。
雙方劍拔弩張,一場生死大戰眼看就要發生。
“姐姐息怒,”白衣道姑忙出麵勸阻,並對王拴俊說道:“豪傑息怒,有話好好說。”
“有什麽好說的?”王拴俊氣唿唿地說道,“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如此理直氣壯,難道你們就不受王法的約束了嗎?不送還東西,並向我們賠禮道歉,這事沒完。”
“豪傑說的有道理,這事我們確實做的不對,但是我們也沒辦法啊,”白衣女子一臉無奈的說。
“難道你們偷東西,還有難言之隱?”張信問道。
“是啊,各人有各人的難處。我們偷你們的東西,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實話說吧,其實我們是去同一個地方,去辦同一件事。”
“此言怎講?”
“你可能不知道我的身份吧。”
張信打了他一下,仙風道骨,超凡脫俗,一看就是世外高人。
搖了搖頭,“雖然不認識,但感覺閣下氣度不凡,不知來自哪家仙山,道號名誰?”
“貧道來自終南山…”
張信眼前一亮,“閣下莫非是方靜的師父妙興大師?”
“不錯,在下正是終南山的妙興。”
張信神色大變,“大師不在終南山修真養性,下山何為?”
“還不是因為我徒弟丟失之事,急火攻心,哪還有心思修行,不得不下山。”
說起了下山的經過。
當然,一般的土匪,隻對財寶有好感。對於地圖,他們是根本不會感興趣的。
不過這兩樣東西在同一個袋內,盜賊究竟是為何而盜,就不好說了。
在這兒,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盜賊雖然不一定知道張信他們的真實身份,但絕對知道他們包裏有貴重東西,甚至放哪兒,都探了個明明白白。所以才運用了聲東擊西的手法,以盜馬為名,引開他們離開屋子,以方便盜竊。
這樣看來,他們二人在房間密謀的時候,其實袋子裏的秘密已經暴露了。可能那時房頂上就有一雙眼睛盯視著他們,隻是他們沒有察覺到。
從他們躍上屋頂,張信這樣的人都毫無察覺,到盜馬人隱身小巷,瞬間失蹤來看,盜賊功夫深厚,不可小覷。
打了半輩子鷹,反被啄壞了眼睛,張信深為自己的大意而自責。
損失已經無法挽迴,後悔也沒有用了,隻能想別的方法去彌補了。
天亮後,他們垂頭喪氣地離開了這個叫人傷心的小店。
本來是計劃用完早餐再趕路的,現在身無分文,飯就免了吧。
好在有昨晚買的吃的,餓了還可以暫時塹塹饑。
出鎮的路上,路過三清觀,張信要求在這兒停一下。
一般情況下,張信是不對這些宗教場合感興趣的。
此時觀門已大開,有人在打掃院子,有人在給花澆水,都是道姑。
原來這觀裏都是女修士。
張信向女道姑詢問昨天晚上來求宿的道姑情況。得到的答複是,昨天夜裏確實有兩個女道長前來求助,不過今天一早,她們就走了。
“現在應該走的還不遠,估計也就剛出鎮子。”
“是向那個方向走的嗎?”張信用手向西一指,說道。
“對對,”道姑連連稱是。
“他們今天早上走時,和昨天有沒有什麽變化嗎?比如是不是身邊多了一個藍色的包袱,很沉重的哪一種?”
“對對,”道姑應道,並奇怪地問他們,是怎麽知道的。
“猜罷,”張信說道,扯了一下王拴俊的衣服,在道姑疑惑的眼神下,他們走出了三清觀,跨上馬,向西疾馳而去。
走去寨門,張信告訴夥伴,他現在己確定,他們的東西是兩個道姑盜走了,至於能不能追迴,全看二人造化了。
他們順著官道向前追。
這是向西去的唯一道路,隻要兩個道姑向西來,就必須走這一條道。
但從地圖上,他們又知道,大概出鎮五裏,這條路一分為二,分別向兩個方向馳去。
如果在這條道分叉之前,沒有找到兩個道姑,那將是一場大麻煩。
誰知這兩條路,她們會走哪一條呢?
現在,放眼望去,整個西去的路上,空空蕩蕩,並沒有看到有騎馬的人,張信開始焦躁起來。
害怕的事終於還是來了,前邊就是三叉路口。
在路的左邊,有一片桃樹林,因為己過了采摘的季節,守桃園的人已經撤走了,隻剩下守桃園的小房子,這孤零零地聳立在田野裏。
叫激動的是,在小房子的一側桃樹上,竟然拴著兩匹馬,一黑一白,正是昨晚在三清觀看到的那兩匹。
而屋後,有一個木架子搭成的棚子,是守園人納涼用的。棚內有一個小石桌,兩個道姑打扮的人正圍著石桌,研究什麽。
張信和拴俊交換了一下目光,分別跳下馬,走了過去。
可能是太過於認真了,兩個道姑隻顧研究桌麵上的東西,根本沒想到有人靠近了她們。
二人一眼認出,她們所看的,正是他們丟失的地圖。
盜賊找到了,王拴俊氣得臉色大變,他噌地從腰中拔出了佩刀,便要動手,被張信輕輕地按住了。
不巧的是,王拴俊拔刀的聲音,驚動了兩位道姑,他們的目光齊刷刷地射過來。
這兩位道姑,年紀不相上下,都在五十歲左右,其中一個白袍,一個紫袍。
白袍的麵色和善,紫袍的柳眉倒豎,看樣子也是一個急性子人。
看到王拴俊抽出刀,紫袍女子也拔出劍來。
“二位要幹什麽?”白袍女子問。
“不幹什麽,我們隻是要討迴自己的東西,”張信說道。
“那東西是你們的?”紫袍女子問道。
“別揣著明白裝糊塗,你麵前的那張圖紙難道不是我們的?”王拴俊問道,口氣理直氣壯。
他是一個正直人,一向得理不讓人。
“是又怎麽樣?我們憑本事得來的。如果你們有本事,就取走。沒有這本領,對不起,東西就是我們的了。”
紫袍女子說道,口氣強硬,態度囂張,一看就是個不好惹的主。
“你,”王拴俊滿臉通紅,又再次拔出刀來,紫袍女子也抽出劍,做好了迎戰的準備。
雙方劍拔弩張,一場生死大戰眼看就要發生。
“姐姐息怒,”白衣道姑忙出麵勸阻,並對王拴俊說道:“豪傑息怒,有話好好說。”
“有什麽好說的?”王拴俊氣唿唿地說道,“偷了別人的東西,還如此理直氣壯,難道你們就不受王法的約束了嗎?不送還東西,並向我們賠禮道歉,這事沒完。”
“豪傑說的有道理,這事我們確實做的不對,但是我們也沒辦法啊,”白衣女子一臉無奈的說。
“難道你們偷東西,還有難言之隱?”張信問道。
“是啊,各人有各人的難處。我們偷你們的東西,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實話說吧,其實我們是去同一個地方,去辦同一件事。”
“此言怎講?”
“你可能不知道我的身份吧。”
張信打了他一下,仙風道骨,超凡脫俗,一看就是世外高人。
搖了搖頭,“雖然不認識,但感覺閣下氣度不凡,不知來自哪家仙山,道號名誰?”
“貧道來自終南山…”
張信眼前一亮,“閣下莫非是方靜的師父妙興大師?”
“不錯,在下正是終南山的妙興。”
張信神色大變,“大師不在終南山修真養性,下山何為?”
“還不是因為我徒弟丟失之事,急火攻心,哪還有心思修行,不得不下山。”
說起了下山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