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律律……”
時入十月,劉繼隆最後還是賣了五百匹乘馬給高駢,而梁纘也將剩下的錢用來采買挽馬。
在付出二十萬貫的錢財後,梁纘最終帶著五百匹乘馬和九千匹挽馬南下。
他倒是很有理財的手段,在離開之前,還從隴右采買了價值十萬貫的挽馬車、炒茶、香料、龍須席、鐵鍋等商貨。
這些東西被他運抵梓州後販賣,轉手便賣出了十五萬貫的高價。
如此一來,等同他隻用十五萬貫便買了五百匹乘馬和九千匹挽馬。
“劉繼隆果然不會販賣軍馬給我等,但隴右的乘馬也不輸番馬中的軍馬,勉強能補足三千精騎所需。”
“這些挽馬也能利用起來,將梓州那些兵馬編為馬軍,方便日後反攻。”
總州城內,高駢將梁纘寄來的書信看完,並未露出什麽凝重表情,反而十分平靜。
王重任見他如此冷靜,當即開口說道:
“酋龍親率兵馬至拓東城(昆明)休整,隻給段宗榜留下了三萬兵馬駐守湖津五城。”
“楊酋慶率軍入寇嶺西,掠田州、邕州萬餘人口,經略使李弘源正在集結宣武等鎮召發的四千戍兵,準備收複田、邕二州。”
“夏侯使相被調往北都太原,崔使君調至西川。”
“眼下雖然即將入冬,但來年必有大戰,我們……”
王重任話音停頓,目光複雜的看向自家節帥。
與高駢共事那麽多年,他哪裏會看不出高駢的態度問題。
拔軍北上黔中道時,高駢便不緊不慢的作戰。
來到東川就任節度使後,雖說明麵上一直在打仗,但實際上一直在打呆仗。
想起這些事情,王重任便有些不知道該如何形容。
“節帥,我們還要繼續這樣打仗嗎?”
最終,他還是將想法表達了出來,而高駢聽後也詫異看向他,但隨後表情漸漸平靜。
想來,他也猜到了王重任看出他養寇自重的想法。
他也不著急,而是對王重任教育道:
“這幾年我們的經曆,想來你也都看到了。”
“若非戰事爆發,某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擔任東川節度使。”
高駢站起身來,走到正堂門口,向天空眺望。
“西川的夏侯孜兵敗被罷,雖然能彰顯某軍略出眾,但仍舊無法晉升高位。”
“至尊調崔鉉擔任西川節度使,無非就是想要收複丟失的黎、嶲之地。”
“但若是至尊瞧見崔鉉遲遲無法收複失地,而某趁勢收複戎州失地,你以為至尊會如何?”
他轉頭看向王重任,王重任沉吟片刻後才道:“若是如此,至尊恐怕會調您為西川節度使。”
“說對了一半。”高駢摸了摸自己的短須,接著說道:
“至尊會將戎州交還給西川節製,再調任我去西川為節度使。”
“至於東川,至尊則是會選派官員擔任。”
對付大禮,本就是西川節度使的責任。
若非夏侯孜、崔慎由無能,高駢也不會被調來東川,並為西川分擔戎州防務。
朝廷調崔鉉前來,本就是打著收複失地,接著將戎州交還給西川的心思。
如果崔鉉在任上沒有功勞,甚至遭遇敗績,那朝廷肯定會另外選調西川節度使。
如果高駢收複戎州,那朝野上下,興許還真的沒有什麽人能與他爭奪西川節度使的位置。
得到了西川節度使的位置,事後再調入朝中,最少也能得到尚書仆射的高位。
這些事情和結果,便是高駢的謀劃。
王重任聽後沉默下來,隻覺得自家節帥比起當年走出神策軍時,變化太大了。
自己明明在他身旁,卻沒有感受到一絲不對,直到現在才稍微察覺。
養虎為患這種手段,如果王重任記得沒錯,自家節帥是向來不屑的。
不曾想十年時間過去,自家節帥也用上了這種手段。
王重任不由得在心底歎氣,但明麵依舊恭敬作揖。
他盡量想要想出一些誇讚的詞句,但臨到頭來,卻隻能誇句:“節帥英明!”
高駢聞言收迴目光,對王重任交代道:
“傳令給藺茹真將、張璘二人,讓他們守好馴州和聘州等處城池,將城池加固,以免來年蠻軍攻勢兇猛。”
“是!”王重任果斷應下,之後退出衙門,派人前去聘州與馴州傳信。
在東川兵馬加強戒備的同時,遭遇慘敗的西川兵馬,也迎來了他們的新任節度使。
作為西川節度使的崔鉉,此刻正帶著監軍楊複光在成都城外軍營中檢閱西川兵馬。
崔鉉站在校場高台上,目光掃過眼前的三千留守兵馬,眉頭緊鎖。
兵卒們雖然有精良的甲胄與軍械,可他們大多肥胖,穿上甲胄後氣喘籲籲,即便列陣也隊列鬆散,毫無士氣可言。
麵對如此場景,崔鉉心中暗自歎息,這樣的軍隊如何能抵禦外敵?
他側頭看向身旁的監軍楊複光,而他身旁的楊複光雖然年紀輕輕,但目光銳利,顯然是個精明能幹之人。
麵對不似庸才的楊複光,崔鉉沉聲說道:“楊監軍,你也看到了,西川兵馬如今的狀態,實在令人擔憂。”
“兵甲不修,訓練懈怠,連最基本的六花陣都需要一刻鍾才能結成。”
“成都留守兵馬如此,其它地方的兵馬又能好到哪去?”
“若是蠻軍突襲,恐怕我們連還手之力都沒有。”
對於崔鉉的這番言論,楊複光十分認可的點了點頭,神色凝重:“崔使相所言極是。”
“西川官兵連年慘敗,士氣低落,加之長期缺乏整頓,軍紀渙散。”
“若不及時整頓,確實難以應對未來的戰事。”
崔鉉歎了口氣,繼續說道:“我初到西川,便見此情景,心中實在不安。”
“如今東川兵馬已經加強戒備,而我們卻如此不堪一擊。若不盡快整頓軍備,提升戰力,西川危矣。”
楊複光不是傻子,他明白崔鉉這些話是在試探,而他這麽做的原因,主要是擔心自己這個監軍幹擾他。
想清楚後,楊複光向崔鉉鄭重作揖:
“崔使相,眼下當務之急,是立即整頓軍紀,招募兵卒,加強訓練。”
“西川流民遍地,不愁招不到兵馬。”
“當下可先招募三萬兵馬,統帥南下到嘉州操訓。”
“同時還需安撫軍心,提振士氣。”
眼見楊複光提出了那麽多建議,崔鉉也大概知道了對方水平。
年輕、心思不少,但知道主次關係。
將楊複光這個人摸清後,崔鉉這才點頭道:“楊監軍所言極是。”
“西川府庫,已被我麾下官員點清,足夠募兵三萬。”
“有此三萬兵馬,加上境內的兩萬餘敗軍,應該能夠阻敵於大渡河以南。”
“待兵馬練成,便是你我二人收複失地,迴報至尊的時候。”
楊複光不理會崔鉉那些客套話,隻是露出與人為善的表情,畢恭畢敬的作揖:“崔使相放心,末將必當竭盡全力,隨您收複失地。”
相助和隨從可不是一個態度,相助是合作,隨從則是主次上下的關係。
顯然,楊複光已經擺清楚了自己的位置。
對此,崔鉉微微一笑,不吝讚揚道:“有楊監軍相助,我心甚慰。”
“隻要你我齊心協力,西川必能重振旗鼓,收複失地。”
話音落下,崔鉉便走下校台,坐上了馬車。
楊複光緊隨其步伐,而崔鉉從太原帶來的三百騎兵,則是保護他上任的最大助力。
三百河東精騎雖然並未經曆過戰事,但起碼操訓得當。
在他們的護衛下,載著崔鉉與楊複光的兩輛馬車開始走出軍營,往成都城走去。
從軍營到成都外郭城的城門有八裏左右的路程,軍營周圍五裏的範圍還算太平,但來到軍營五裏外的官道上後,所見場景便令人駭然。
一眼望不到邊的流民如枯木般蹲坐在官道兩旁,衣裳褲子都已經變賣,不少人赤裸著那幹瘦的身體,勉強用枯草遮蔽關鍵部位。
十月的西川氣候寒冷,不少人已經在枯坐中凍死,還有的則是抱團一處,用祈求的目光,向官道上來往的車馬看去。
他們的身影在秋日的寒風中顯得格外單薄,仿佛一陣風就能將他們吹飛。
男人們低著頭,雙手無力地垂在膝上,眼神空洞,仿佛已經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
女人們緊緊抱著懷中瘦弱的孩子,孩子的哭聲微弱而斷續,像是隨時會斷線的風箏。
至於老弱,他們早已成了屍體……
官道旁的樹皮已被剝得幹幹淨淨,甚至連草根都被挖得一幹二淨。
經過這段路程時,崔鉉略微皺眉,楊複光則是十分淡漠,唯有河東的少量精騎們麵露不忍。
車馬路過,塵土飛揚。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難以形容的酸腐氣味,那是屍體黴爛的味道。
遠處,幾隻烏鴉在枯樹上盤旋,發出刺耳的叫聲,仿佛在預示著這片土地的絕望與荒涼。
流民們蹲在那裏,像是一群被遺棄的影子,隻求路過的車馬能丟下些能夠果腹的食物。
他們不知道,從他們麵前經過的馬車中,便坐著他們視為希望的成都尹、西川節度使崔鉉。
“成都外,到底聚集了多少流民?”
聞著那難聞的空氣,崔鉉眉頭微皺,而駕車的官員則是迴應道:“應該不少於三萬……”
眼見崔鉉沒有發作,官員繼續試探說道:“整個西川的流民,應該不少於十萬。”
其實他還是說的保守了,但這也足夠讓崔鉉提起精神了。
“三日後,派人在軍營開設粥棚三十處,同時招募丁壯為兵。”
“西川流民逃入隴右的事情,本使在北都便曾聽聞了。”
“待某從流民中募兵三萬,屆時十餘萬流民便都得了利,想來不會再有百姓逃入隴右。”
崔鉉話音落下,但他也知道這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思緒間,他的馬車駛過三裏長的官道,不多時走入成都城內。
待馬車駛入城內,他頓時覺得神清氣爽,就連坐姿都鬆懈了幾分。
他目光朝街道看去,但見城內街道人頭攢動,可許多百姓卻麵有菜色,身形消瘦。
他自然知道這是怎麽一迴事,也知道不解決百姓頭頂的賦稅問題,便杜絕不了流民的出現。
不過,知道是一迴事,做不做又是另一迴事。
直到如今,崔鉉都還記得當初自己勸先帝立儲,結果被罷黜去淮南的事情。
這天下又不是他崔氏的,自己即便奏表,但又有誰能保證自己能有好下場呢?
既然如此,不如好好掃好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
想到這裏,崔鉉的心態也漸漸放平。
待到他返迴成都尹的衙門中,他不忘交代楊複光募兵的事情,隨後便開始研究起了南邊的戰事。
事實證明,楊複光確實很有想法。
在崔鉉吩咐他後,不到兩刻鍾的時間,他便寫下了告示,並命衙門官員派輕騎將告示貼滿成都府境內的各州縣。
西川流民數量不少,而成都府的人口近西川三成。
隻要能安撫成都府的流民,其它州縣的流民就算鼓噪,崔鉉也有把握將他們鎮壓討平。
幾日時間轉瞬而逝,成都城外的軍營也開始開設粥棚募兵。
不少流民在吃了兩日粥食,恢複了些許力氣後,當即便參加了選拔,從而成為了西川將士的一員。
崔鉉想的也周到,他給每個參軍的將士,先付了三個月的軍餉。
軍餉不是給將士的,而是讓將士們給他們的妻兒,以此讓他們放心隨自己南下。
三個月的軍餉也有五貫,足夠買五石糧食,供給五口三月所食,能幫助軍屬們渡過最難熬的冬季。
待到來年開春,崔鉉則是可以根據大禮軍隊的動向來布防。
做好這些安排後,崔鉉便安靜等待募兵數滿。
在他做足準備的同時,長安也收到了西南各鎮的奏表。
不過這些奏表的內容大同小異,基本都是來要錢要糧的。
“西川原有兵卒二萬四千餘,如今崔使相又募兵三萬,想來能在來年開春後,將大渡河北岸土地守住。”
“東川募兵後有兵三萬七千,其中精騎三千,馬軍一萬二千,騾軍五千。”
“嶺西李弘源率戍兵四千將邕州、田州收複,修葺城池並加固,請表朝廷再發戍兵三萬。”
“安南王式言其治下有兵一萬七千餘口,皆以操訓兩載,師兵可戰。”
“黔中道宋涯召兵七千與播州、矩州,言南蠻難入黔中。”
鹹寧宮內,樂工與伶人們跪坐殿上兩側,而殿中則是前來奏表政務的裴休、蔣伸。
白敏中依舊臥床,政務的擔子都壓在了裴休和蔣伸身上。
五份奏表,表麵看都沒有提到錢,但又都提到了錢。
不管是東、西川的募兵,還是黔中、安南的備邊,亦或者嶺西的召調戍兵……
這些事情都需要用到錢,而如今的裴休二人也需要和皇帝好好商量,如何應對明年度支的問題。
“王式竟有敢戰之心,甚好…甚好……”
金台上,李漼滿意點評了王式的事情。
畢竟王式隻有一萬七千兵馬,而且還需要防備南邊的林邑和真臘。
這種情況下,王式還能奏表這種主攻的態度,可謂難得。
“陛下,僅安南一處兵馬,即便敢於出戰,恐怕也難以取得成果。”
“東川、西川的兵馬若是練成,兩路大軍南下收複失地,才是朝廷現在該做的事情。”
裴休不卑不亢的向李漼表達自己的態度,李漼也沒有慪氣,隻是點頭道:
“裴相言之有理,不知東川與西川的兵馬,需要多久才能練成?”
“這……”裴休沉吟,這種事情他還真不好說。
他不是沒有麵對過兵卒,但他麵對的,大部分都是北兵,而劍南道的東川和西川,無疑都屬於南兵範圍。
在南兵之中,巴蜀之地的兵卒給人印象,唯有“孱弱”二字。
這倒不是裴休瞧不起巴蜀的兵卒,而是在此之前的曆史印象所得。
巴蜀天險,卻不足以守住巴蜀。
曆代蜀中政權,除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外,其餘政權就沒幾個打出去過,多是守天險而失巴蜀。
古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天時、地利都占優的巴蜀卻不斷失守,這隻能怪到人身上去了。
正因如此,曆朝曆代對蜀人、蜀兵的評價就是“脆弱”。
李淵跟李世民說過“蜀兵脆弱”,而李世民在位時期,更是有大臣上奏:“蜀人脆弱,不耐勞劇”。
這種刻板印象,算是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來了。
在裴休看來,淮西及河北、河南、河東、關中、關內、隴右等北方的兵卒善戰,秦嶺長江以南的則大多孱弱。
崔鉉、高駢以蜀人操練為兵馬,需要的時間,很難說得準。
因此裴休沉吟許久,末了還是決定往長了說。
“陛下,練兵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臣以為,恐怕需要練兵三年,方才有收複失地,擊破蠻軍的希望。”
“三年?”李漼露出不滿之色,但還是忍住了想要發作的脾氣。
“三年就三年……”李漼深吸口氣,鄭重道:
“朕希望三年後,能看到收複失地的捷報!”
“這是自然。”裴休不假思索的附和,蔣伸反應也不慢,連忙對李漼唱聲英明。
在二人的點頭下,李漼也漸漸鬆懈下來。
在與裴休、蔣伸聊了一些度支上的事情後,李漼便拂袖讓二人退下了。
待他們離開鹹寧宮,李漼這才看向田允:
“派人去白相公府上,詢問下白相公對西南兵事有何看法。”
“奴婢領諭。”田允依舊老實應下,並在之後走出鹹寧宮,派人前去試探白敏中。
兩個時辰後,試探的人返迴了宮中,進一步匯報了白敏中的情況。
明明是簡單的風寒,可白敏中就好似黴神附體了般。
不等風寒轉好,他的足部又因痹病(痛風)而無法行走,隻能繼續臥床。
得知白敏中又患痹病,李漼皺了皺眉,但並沒說什麽,隻是收斂目光,繼續觀賞起了鹹寧宮內的伶人們……
時入十月,劉繼隆最後還是賣了五百匹乘馬給高駢,而梁纘也將剩下的錢用來采買挽馬。
在付出二十萬貫的錢財後,梁纘最終帶著五百匹乘馬和九千匹挽馬南下。
他倒是很有理財的手段,在離開之前,還從隴右采買了價值十萬貫的挽馬車、炒茶、香料、龍須席、鐵鍋等商貨。
這些東西被他運抵梓州後販賣,轉手便賣出了十五萬貫的高價。
如此一來,等同他隻用十五萬貫便買了五百匹乘馬和九千匹挽馬。
“劉繼隆果然不會販賣軍馬給我等,但隴右的乘馬也不輸番馬中的軍馬,勉強能補足三千精騎所需。”
“這些挽馬也能利用起來,將梓州那些兵馬編為馬軍,方便日後反攻。”
總州城內,高駢將梁纘寄來的書信看完,並未露出什麽凝重表情,反而十分平靜。
王重任見他如此冷靜,當即開口說道:
“酋龍親率兵馬至拓東城(昆明)休整,隻給段宗榜留下了三萬兵馬駐守湖津五城。”
“楊酋慶率軍入寇嶺西,掠田州、邕州萬餘人口,經略使李弘源正在集結宣武等鎮召發的四千戍兵,準備收複田、邕二州。”
“夏侯使相被調往北都太原,崔使君調至西川。”
“眼下雖然即將入冬,但來年必有大戰,我們……”
王重任話音停頓,目光複雜的看向自家節帥。
與高駢共事那麽多年,他哪裏會看不出高駢的態度問題。
拔軍北上黔中道時,高駢便不緊不慢的作戰。
來到東川就任節度使後,雖說明麵上一直在打仗,但實際上一直在打呆仗。
想起這些事情,王重任便有些不知道該如何形容。
“節帥,我們還要繼續這樣打仗嗎?”
最終,他還是將想法表達了出來,而高駢聽後也詫異看向他,但隨後表情漸漸平靜。
想來,他也猜到了王重任看出他養寇自重的想法。
他也不著急,而是對王重任教育道:
“這幾年我們的經曆,想來你也都看到了。”
“若非戰事爆發,某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擔任東川節度使。”
高駢站起身來,走到正堂門口,向天空眺望。
“西川的夏侯孜兵敗被罷,雖然能彰顯某軍略出眾,但仍舊無法晉升高位。”
“至尊調崔鉉擔任西川節度使,無非就是想要收複丟失的黎、嶲之地。”
“但若是至尊瞧見崔鉉遲遲無法收複失地,而某趁勢收複戎州失地,你以為至尊會如何?”
他轉頭看向王重任,王重任沉吟片刻後才道:“若是如此,至尊恐怕會調您為西川節度使。”
“說對了一半。”高駢摸了摸自己的短須,接著說道:
“至尊會將戎州交還給西川節製,再調任我去西川為節度使。”
“至於東川,至尊則是會選派官員擔任。”
對付大禮,本就是西川節度使的責任。
若非夏侯孜、崔慎由無能,高駢也不會被調來東川,並為西川分擔戎州防務。
朝廷調崔鉉前來,本就是打著收複失地,接著將戎州交還給西川的心思。
如果崔鉉在任上沒有功勞,甚至遭遇敗績,那朝廷肯定會另外選調西川節度使。
如果高駢收複戎州,那朝野上下,興許還真的沒有什麽人能與他爭奪西川節度使的位置。
得到了西川節度使的位置,事後再調入朝中,最少也能得到尚書仆射的高位。
這些事情和結果,便是高駢的謀劃。
王重任聽後沉默下來,隻覺得自家節帥比起當年走出神策軍時,變化太大了。
自己明明在他身旁,卻沒有感受到一絲不對,直到現在才稍微察覺。
養虎為患這種手段,如果王重任記得沒錯,自家節帥是向來不屑的。
不曾想十年時間過去,自家節帥也用上了這種手段。
王重任不由得在心底歎氣,但明麵依舊恭敬作揖。
他盡量想要想出一些誇讚的詞句,但臨到頭來,卻隻能誇句:“節帥英明!”
高駢聞言收迴目光,對王重任交代道:
“傳令給藺茹真將、張璘二人,讓他們守好馴州和聘州等處城池,將城池加固,以免來年蠻軍攻勢兇猛。”
“是!”王重任果斷應下,之後退出衙門,派人前去聘州與馴州傳信。
在東川兵馬加強戒備的同時,遭遇慘敗的西川兵馬,也迎來了他們的新任節度使。
作為西川節度使的崔鉉,此刻正帶著監軍楊複光在成都城外軍營中檢閱西川兵馬。
崔鉉站在校場高台上,目光掃過眼前的三千留守兵馬,眉頭緊鎖。
兵卒們雖然有精良的甲胄與軍械,可他們大多肥胖,穿上甲胄後氣喘籲籲,即便列陣也隊列鬆散,毫無士氣可言。
麵對如此場景,崔鉉心中暗自歎息,這樣的軍隊如何能抵禦外敵?
他側頭看向身旁的監軍楊複光,而他身旁的楊複光雖然年紀輕輕,但目光銳利,顯然是個精明能幹之人。
麵對不似庸才的楊複光,崔鉉沉聲說道:“楊監軍,你也看到了,西川兵馬如今的狀態,實在令人擔憂。”
“兵甲不修,訓練懈怠,連最基本的六花陣都需要一刻鍾才能結成。”
“成都留守兵馬如此,其它地方的兵馬又能好到哪去?”
“若是蠻軍突襲,恐怕我們連還手之力都沒有。”
對於崔鉉的這番言論,楊複光十分認可的點了點頭,神色凝重:“崔使相所言極是。”
“西川官兵連年慘敗,士氣低落,加之長期缺乏整頓,軍紀渙散。”
“若不及時整頓,確實難以應對未來的戰事。”
崔鉉歎了口氣,繼續說道:“我初到西川,便見此情景,心中實在不安。”
“如今東川兵馬已經加強戒備,而我們卻如此不堪一擊。若不盡快整頓軍備,提升戰力,西川危矣。”
楊複光不是傻子,他明白崔鉉這些話是在試探,而他這麽做的原因,主要是擔心自己這個監軍幹擾他。
想清楚後,楊複光向崔鉉鄭重作揖:
“崔使相,眼下當務之急,是立即整頓軍紀,招募兵卒,加強訓練。”
“西川流民遍地,不愁招不到兵馬。”
“當下可先招募三萬兵馬,統帥南下到嘉州操訓。”
“同時還需安撫軍心,提振士氣。”
眼見楊複光提出了那麽多建議,崔鉉也大概知道了對方水平。
年輕、心思不少,但知道主次關係。
將楊複光這個人摸清後,崔鉉這才點頭道:“楊監軍所言極是。”
“西川府庫,已被我麾下官員點清,足夠募兵三萬。”
“有此三萬兵馬,加上境內的兩萬餘敗軍,應該能夠阻敵於大渡河以南。”
“待兵馬練成,便是你我二人收複失地,迴報至尊的時候。”
楊複光不理會崔鉉那些客套話,隻是露出與人為善的表情,畢恭畢敬的作揖:“崔使相放心,末將必當竭盡全力,隨您收複失地。”
相助和隨從可不是一個態度,相助是合作,隨從則是主次上下的關係。
顯然,楊複光已經擺清楚了自己的位置。
對此,崔鉉微微一笑,不吝讚揚道:“有楊監軍相助,我心甚慰。”
“隻要你我齊心協力,西川必能重振旗鼓,收複失地。”
話音落下,崔鉉便走下校台,坐上了馬車。
楊複光緊隨其步伐,而崔鉉從太原帶來的三百騎兵,則是保護他上任的最大助力。
三百河東精騎雖然並未經曆過戰事,但起碼操訓得當。
在他們的護衛下,載著崔鉉與楊複光的兩輛馬車開始走出軍營,往成都城走去。
從軍營到成都外郭城的城門有八裏左右的路程,軍營周圍五裏的範圍還算太平,但來到軍營五裏外的官道上後,所見場景便令人駭然。
一眼望不到邊的流民如枯木般蹲坐在官道兩旁,衣裳褲子都已經變賣,不少人赤裸著那幹瘦的身體,勉強用枯草遮蔽關鍵部位。
十月的西川氣候寒冷,不少人已經在枯坐中凍死,還有的則是抱團一處,用祈求的目光,向官道上來往的車馬看去。
他們的身影在秋日的寒風中顯得格外單薄,仿佛一陣風就能將他們吹飛。
男人們低著頭,雙手無力地垂在膝上,眼神空洞,仿佛已經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
女人們緊緊抱著懷中瘦弱的孩子,孩子的哭聲微弱而斷續,像是隨時會斷線的風箏。
至於老弱,他們早已成了屍體……
官道旁的樹皮已被剝得幹幹淨淨,甚至連草根都被挖得一幹二淨。
經過這段路程時,崔鉉略微皺眉,楊複光則是十分淡漠,唯有河東的少量精騎們麵露不忍。
車馬路過,塵土飛揚。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難以形容的酸腐氣味,那是屍體黴爛的味道。
遠處,幾隻烏鴉在枯樹上盤旋,發出刺耳的叫聲,仿佛在預示著這片土地的絕望與荒涼。
流民們蹲在那裏,像是一群被遺棄的影子,隻求路過的車馬能丟下些能夠果腹的食物。
他們不知道,從他們麵前經過的馬車中,便坐著他們視為希望的成都尹、西川節度使崔鉉。
“成都外,到底聚集了多少流民?”
聞著那難聞的空氣,崔鉉眉頭微皺,而駕車的官員則是迴應道:“應該不少於三萬……”
眼見崔鉉沒有發作,官員繼續試探說道:“整個西川的流民,應該不少於十萬。”
其實他還是說的保守了,但這也足夠讓崔鉉提起精神了。
“三日後,派人在軍營開設粥棚三十處,同時招募丁壯為兵。”
“西川流民逃入隴右的事情,本使在北都便曾聽聞了。”
“待某從流民中募兵三萬,屆時十餘萬流民便都得了利,想來不會再有百姓逃入隴右。”
崔鉉話音落下,但他也知道這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思緒間,他的馬車駛過三裏長的官道,不多時走入成都城內。
待馬車駛入城內,他頓時覺得神清氣爽,就連坐姿都鬆懈了幾分。
他目光朝街道看去,但見城內街道人頭攢動,可許多百姓卻麵有菜色,身形消瘦。
他自然知道這是怎麽一迴事,也知道不解決百姓頭頂的賦稅問題,便杜絕不了流民的出現。
不過,知道是一迴事,做不做又是另一迴事。
直到如今,崔鉉都還記得當初自己勸先帝立儲,結果被罷黜去淮南的事情。
這天下又不是他崔氏的,自己即便奏表,但又有誰能保證自己能有好下場呢?
既然如此,不如好好掃好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
想到這裏,崔鉉的心態也漸漸放平。
待到他返迴成都尹的衙門中,他不忘交代楊複光募兵的事情,隨後便開始研究起了南邊的戰事。
事實證明,楊複光確實很有想法。
在崔鉉吩咐他後,不到兩刻鍾的時間,他便寫下了告示,並命衙門官員派輕騎將告示貼滿成都府境內的各州縣。
西川流民數量不少,而成都府的人口近西川三成。
隻要能安撫成都府的流民,其它州縣的流民就算鼓噪,崔鉉也有把握將他們鎮壓討平。
幾日時間轉瞬而逝,成都城外的軍營也開始開設粥棚募兵。
不少流民在吃了兩日粥食,恢複了些許力氣後,當即便參加了選拔,從而成為了西川將士的一員。
崔鉉想的也周到,他給每個參軍的將士,先付了三個月的軍餉。
軍餉不是給將士的,而是讓將士們給他們的妻兒,以此讓他們放心隨自己南下。
三個月的軍餉也有五貫,足夠買五石糧食,供給五口三月所食,能幫助軍屬們渡過最難熬的冬季。
待到來年開春,崔鉉則是可以根據大禮軍隊的動向來布防。
做好這些安排後,崔鉉便安靜等待募兵數滿。
在他做足準備的同時,長安也收到了西南各鎮的奏表。
不過這些奏表的內容大同小異,基本都是來要錢要糧的。
“西川原有兵卒二萬四千餘,如今崔使相又募兵三萬,想來能在來年開春後,將大渡河北岸土地守住。”
“東川募兵後有兵三萬七千,其中精騎三千,馬軍一萬二千,騾軍五千。”
“嶺西李弘源率戍兵四千將邕州、田州收複,修葺城池並加固,請表朝廷再發戍兵三萬。”
“安南王式言其治下有兵一萬七千餘口,皆以操訓兩載,師兵可戰。”
“黔中道宋涯召兵七千與播州、矩州,言南蠻難入黔中。”
鹹寧宮內,樂工與伶人們跪坐殿上兩側,而殿中則是前來奏表政務的裴休、蔣伸。
白敏中依舊臥床,政務的擔子都壓在了裴休和蔣伸身上。
五份奏表,表麵看都沒有提到錢,但又都提到了錢。
不管是東、西川的募兵,還是黔中、安南的備邊,亦或者嶺西的召調戍兵……
這些事情都需要用到錢,而如今的裴休二人也需要和皇帝好好商量,如何應對明年度支的問題。
“王式竟有敢戰之心,甚好…甚好……”
金台上,李漼滿意點評了王式的事情。
畢竟王式隻有一萬七千兵馬,而且還需要防備南邊的林邑和真臘。
這種情況下,王式還能奏表這種主攻的態度,可謂難得。
“陛下,僅安南一處兵馬,即便敢於出戰,恐怕也難以取得成果。”
“東川、西川的兵馬若是練成,兩路大軍南下收複失地,才是朝廷現在該做的事情。”
裴休不卑不亢的向李漼表達自己的態度,李漼也沒有慪氣,隻是點頭道:
“裴相言之有理,不知東川與西川的兵馬,需要多久才能練成?”
“這……”裴休沉吟,這種事情他還真不好說。
他不是沒有麵對過兵卒,但他麵對的,大部分都是北兵,而劍南道的東川和西川,無疑都屬於南兵範圍。
在南兵之中,巴蜀之地的兵卒給人印象,唯有“孱弱”二字。
這倒不是裴休瞧不起巴蜀的兵卒,而是在此之前的曆史印象所得。
巴蜀天險,卻不足以守住巴蜀。
曆代蜀中政權,除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外,其餘政權就沒幾個打出去過,多是守天險而失巴蜀。
古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天時、地利都占優的巴蜀卻不斷失守,這隻能怪到人身上去了。
正因如此,曆朝曆代對蜀人、蜀兵的評價就是“脆弱”。
李淵跟李世民說過“蜀兵脆弱”,而李世民在位時期,更是有大臣上奏:“蜀人脆弱,不耐勞劇”。
這種刻板印象,算是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來了。
在裴休看來,淮西及河北、河南、河東、關中、關內、隴右等北方的兵卒善戰,秦嶺長江以南的則大多孱弱。
崔鉉、高駢以蜀人操練為兵馬,需要的時間,很難說得準。
因此裴休沉吟許久,末了還是決定往長了說。
“陛下,練兵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臣以為,恐怕需要練兵三年,方才有收複失地,擊破蠻軍的希望。”
“三年?”李漼露出不滿之色,但還是忍住了想要發作的脾氣。
“三年就三年……”李漼深吸口氣,鄭重道:
“朕希望三年後,能看到收複失地的捷報!”
“這是自然。”裴休不假思索的附和,蔣伸反應也不慢,連忙對李漼唱聲英明。
在二人的點頭下,李漼也漸漸鬆懈下來。
在與裴休、蔣伸聊了一些度支上的事情後,李漼便拂袖讓二人退下了。
待他們離開鹹寧宮,李漼這才看向田允:
“派人去白相公府上,詢問下白相公對西南兵事有何看法。”
“奴婢領諭。”田允依舊老實應下,並在之後走出鹹寧宮,派人前去試探白敏中。
兩個時辰後,試探的人返迴了宮中,進一步匯報了白敏中的情況。
明明是簡單的風寒,可白敏中就好似黴神附體了般。
不等風寒轉好,他的足部又因痹病(痛風)而無法行走,隻能繼續臥床。
得知白敏中又患痹病,李漼皺了皺眉,但並沒說什麽,隻是收斂目光,繼續觀賞起了鹹寧宮內的伶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