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律律……”
臘月初,隨著湧入狄道的官員越來越多,哪怕是普通的百姓都察覺到了不妙。
這種熱鬧的景象下,是許多人在忐忑和焦慮。
正因如此,張昶、曹茂、高進達、崔恕等人的府邸被人經常拜訪。
隨著李驥、耿明、陳靖崇、鄭處、馬成等人陸續到來後,這種拜訪也愈發頻繁。
耿明一如既往的閉門謝客,馬成雖然見客,卻總是打著馬虎眼。
鄭處、斛斯光、尚鐸羅、厝本等人雖然資曆夠老,但不夠核心,拜訪的人主要是他們那些昔日的部下。
倒是陳靖崇、張昶、李驥三人的門檻都快被人踏平了,每日需要接見的人足有上百。
隨著臘月初十到來,都護府內擠滿了前來議事的官員。
三百多名七品以上官員,將都護府正堂及院內都坐滿,許多人交頭接耳,都在討論節帥此舉為何。
“聽聞是張使君與節帥說了三坊學堂的事情。”
“哪三坊?”
“還能是哪三坊,當然是狄道城內的那三個坊啊。”
“噢噢,還好我沒有把我家幾個混廝送到這三個坊,應該牽連不到我頭上。”
“這可不一定……”
院內位置上的眾人交頭接耳,而坐在正堂中的官員卻鮮少有人閑聊。
堂內左右兩側的椅子被搬走,椅子並排,一排十把椅子,十個位置,前後十排,共一百人。
這一百二十人,均是正六品以上官員,從州長史到都尉到都護府內長史不等。
就坐第一排的,分別是高進達、崔恕、李商隱、曹茂、李驥、張昶、陳靖崇、耿明、馬成、尚鐸羅。
鄭處、斛斯光、厝本、竇斌、王思奉、劉英諺、竇敬崇、陳瑛等人都坐在第二排。
“都怪你這混廝胡說話。”
正坐著,張昶突然罵,轉頭看去,果然是李驥這廝在罵自己。
張昶見狀佯裝淬了一口,李驥試圖閃躲。
好在張昶不是真的淬了一口,不然李驥臉上還真的得沾些口水了。
“你這廝!”
李驥瞪大眼睛,張昶這才說道:“都是一個夥走出來的,你裝什麽呢。”
“要不是節帥,我們能有今天?”
“既然節帥問了,那我肯定得告訴節帥,難不成還對節帥藏私?”
他這話讓李驥無法反駁,隻是忍不住說道:“我們也沒有做什麽錯事……”
“沒錯你怕什麽啊?”張昶連忙追堵。
見狀,李驥忍不住道:“你這混廝嘴皮子越來越厲害了。”
“我還有更厲害的,你要不要瞧瞧?”
張昶繼續胡謅,李驥隻能白了他一眼,權當他不在身旁。
沒了李驥鬥嘴,張昶也興致缺缺。
他倒是想和旁邊的陳靖崇說話,但陳靖崇打著太極,不顯山露水,聊得極不舒服。
感受著左右兩人的變化,張昶也忍不住在心底歎氣。
“節帥說的對啊,時間久了,人就變了……”
張昶開始懷念當初在山丹的日子,起碼那個時候的他們都是有什麽說什麽,哪裏像現在……
“節帥!”
忽的,四周人紛紛站了起來,張昶下意識站起身來,這才看到了從側門走入正堂的劉繼隆。
“都坐下吧。”
劉繼隆招待一聲,隨後走上主位坐下。
眾人見狀,先後坐迴位置上,而劉繼隆也開口道:
“這次召你們前來,主要是有些事情要與你們商量。”
“我知道,大夥都經曆過苦日子,所以當下有了權力後,自然想著讓自家娃娃過上好日子,這並不是什麽過錯。”
“隻是你們將所有娃娃送到狄道城來,還特意讓他們在一個坊內學校學習,這是為了學習還是為了什麽,我想你們比我更清楚。”
“我這些日子去過那些坊學,你們知道你們的那些娃娃見到我之後問我什麽嗎?”
劉繼隆停頓片刻,眾人心底一沉,而他繼續道:
“他們問我是什麽官職,娃娃在哪個班級。”
“你們說說看,你們這樣寵溺他們,難道不是從小培養一批世家少爺嗎?”
“你們對自己的娃娃要求不嚴格,反倒是對下麵的人很嚴格。”
“我看這個問題的根本不是娃娃,而是你們。”
“你們如果對外一套、對內一套,娃娃自己也會有樣學樣。”
“你們的這些娃娃,我接觸的不多,但我知道他們為什麽會變成這樣。”
“當初馬成養孩子時我就提醒過他,後來果然發現馬懿這孩子有很多問題。”
“好在糾正的及時,這幾年在臨州大學裏,他也漸漸走入了其他學子中。”
“如果沒有及時的糾正,馬懿會變成什麽樣子?”
“是不是要變成以前壓榨我們的吐蕃貴族子弟一樣,學著去壓榨隴右的老百姓?”
“馬懿是一個例子,如果你們不能教好孩子,那就送到臨州來,我替你們好好教。”
劉繼隆話音落下,眾人紛紛低下頭,沒有反駁。
隻是他們並非不想反駁,而是不敢反駁。
他們在心底,自然是不認同劉繼隆口中所說的。
見狀,劉繼隆深吸一口氣道:“你們的那些娃娃沒吃過苦,加上你們經常寵溺他們,所以早就養成了對普通百姓和官吏的優越感。”
“我這幾日沒少看到你們的那些娃娃在學校裏忤逆老師,動不動就搬出你們來,讓老師不敢罰他們。”
“你們要是覺得這樣做的對,那我沒有什麽話說,但他們以後肯定是不如你們有出息,也不如你們有前途的。”
“他們比你們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能有出息。”
“臨州大學的事情,我相信你們都知道了。”
“今年畢業的那批學子,其中包括馬成的長子馬懿,高進達的長子高述、次子高淮……”
“除了他們,其他人大部分都是農民和工人的孩子。”
“我對他們的安排是開荒務農兩年,當兵兩年,從吏兩年。”
“你們要是寵溺你們的子女,以後也就不用送他們去臨州大學了,已經進入其中的,也早早辦理退學吧。”
聞言,李驥忍不住站起身來,畢恭畢敬作揖道:
“節帥,您說的確實有道理,但他們畢竟是孩子,他們還能怎麽吃苦呢?”
劉繼隆沒有生氣李驥反駁自己,隻是搖搖頭道:“你說得不對。”
“你講吃苦的時候,想法不對。”
“你覺得他們沒有苦吃,沒苦硬吃,是因為你把他們當做普通的孩子。”
“但我問你,等他們及冠之後,你難道會像對待普通的孩子那樣對待他們嗎?”
“把他們調到你身旁當兩年親兵,然後弄些功勞給他們,讓他們從旅帥、校尉,甚至是都尉開始做起,這不就是那些吐蕃貴族子弟曾經的經曆嗎?”
“去基層當農民開荒、當兵、從吏……這有什麽苦的?”
“留在你們本州縣的學校讀書,又有什麽苦的?”
“學校的食堂夥食要比大多數百姓家裏的夥食還要好,難道不是這樣嗎?”
“但就是這樣,你們中還有不少人去提意見,寫信給國子監,希望提高臨州三個坊學校的待遇。”
“原本的標準是一葷一素,這個標準在我看來已經不低了。”
“但我看到你們有人的書信裏要求兩葷兩素,甚至還有三個葷兩素一湯,吃的比我還要好了。”
劉繼隆的話說出來後,有幾個官員紛紛把頭埋在胸前,好似鵪鶉般。
“節帥,弟兄們確實做過了,但這主要是您太講究公平了!”
麵對劉繼隆的話,也就李驥敢這麽反駁他了。
“別的不說,狄道城和臨州其他幾個城裏學校的環境都要比各州縣的好。”
“我們把孩子送過來,也是想讓他們在臨州好好學習。”
劉繼隆沒有生氣,他知道李驥代表的就是當下隴右大部分高官的態度,因此他點頭道:
“你說的對,狄道和臨州幾個城的學校環境和條件,是要比其它州縣的要好。”
“但是你們是為了這點條件和環境才送他們過來的嗎?”
他的問題直插要害,李驥本人也支支吾吾了起來。
環境和條件是一迴事,但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官員子弟集中就學後的人脈。
前麵扯那麽多都是放屁,隻有人脈才是他們想要的。
唯有人脈盤根交錯,他們才能保證自己一代又一代的富貴。
“當初在河西時,校尉以上官職,基本都是河西的豪強子弟在就職,當初你們是怎麽說的?”
劉繼隆望向支支吾吾的眾人,眉宇間透露著憂鬱:
“你們說,河西都是豪強子弟做主,我們這些平民子弟沒有出頭之日。”
“現在你們出頭了,你們就開始想著成為新的豪強,想著自己形成一個山頭,把平民子弟擋在外麵。”
“我常說讓你們想想自己以前吃的苦,但那不是讓你們隻想著吃苦,而是想讓你們知道曾經自己的不容易。”
“隻有知道曾經自己的不容易,才能更體諒現在軍中的那些兵卒,更理解百姓的難處。”
“我不是要求你們的娃娃和百姓的娃娃一樣,但至少你們的娃娃得知道百姓過的什麽日子,吃的什麽苦。”
“前幾年你們知道朝廷加稅三次的時候,還知道說兩句百姓有難了。”
“但我看就你們這種培養孩子的辦法,我想用不了幾年,你們的孩子也會變成如今朝廷廟堂上的那群人。”
劉繼隆這話說的有些過頭了,但眾人也都知道劉繼隆的想法是什麽了。
他們想要望子成龍,繼承自己的一切,但方法錯了。
劉繼隆並不反對他們的子嗣為官,但劉繼隆反對無能乃至殘暴的人為官。
“節帥,您想說什麽,我們照做便是!”
張昶站了起來,再次承擔了所有火力。
劉繼隆見狀頷首,目光掃視眾人,停留在李驥身上許久後才開口說道:
“即日起,誰再敢對官學指指點點,那就讓他把孩子接迴去自己教導。”
“官員子弟不得特殊對待,就學以近,臨州三坊的學子全部轉迴原籍。”
“各級官吏,不論官職大小,相互監督。”
“若是有官吏發現其他官吏以權謀私,皆可寫密奏送至都護府,由我親閱。”
“密奏繕寫時,須親自為之,不可假手於人,一切聽聞皆可上報。”
“官吏可派親信送抵狄道,不可擾累驛站。”
此言一出,所有官員臉色皆變。
以前他們頂多擔心都察院的巡察,而今卻需要擔心任何人,因為任何人都能寫密奏。
想到這裏,不少人臉色難看,隻覺得劉繼隆前麵說這麽多,都是為了這個所謂的密奏製度。
至於官學的事情,與之相比較起來,卻似乎不算什麽了。
原本以為官學的事情很重要,結果現在看來,不過是開胃小菜罷了。
“節帥,密奏是否僭越了?”
“是啊節帥,別的不說,尤其是軍中,越級上奏是大忌啊。”
“節帥,此事是否需要慎重?”
“節帥……”
一時間,原本好似鵪鶉的那群官員,紛紛起身諫言。
他們心裏都在擔心密奏製度,而官學改製的事情,早就被他們拋到九霄雲外了。
官學改製,大不了是子女是否能夠成材。
但密奏製度,一個不好就把他們全家給弄到河西去了。
眼看這麽多人反對,高進達、李驥等人也先後加入其中。
見狀,劉繼隆這才開口說道:“密奏製度是一定要的,但你們說的也有道理。”
“這樣吧,隻有有品秩的可以密奏,餘者不行。”
聞言,眾人雖然依舊麵露難色,但還是先後坐迴了位置上。
他們都很清楚自家節帥的性格,能退一步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繼續步步緊逼,很容易適得其反。
眼見他們都坐下了,劉繼隆也舒緩了一口氣,隨後聊起了別的政務。
從軍隊到都護府,劉繼隆說了很多,但許多人的心思已經不在上麵了。
待劉繼隆宣布解散的時候,眾人也在作揖後連忙離開。
最後留下的人,便隻剩下前麵兩排的李驥、高進達他們了。
“等會我在中堂設宴,我們一起吃吃飯。”
劉繼隆招唿幾人留下,幾人見狀紛紛點頭。
不多時,中堂內的三張桌上就擺上了飯食。
劉繼隆等二十一人坐在位置上,看著飯菜上桌後,還是劉繼隆拿起筷子示意道:
“吃嘛,不要拘束。”
“是……”
眾人先後拿起筷子,劉繼隆也與他們說了起來:
“密奏的製度是肯定要施行的,官學的改製也同樣要推行。”
“如今我們雖然享受起了太平,但天下卻越來越亂了。”
“你們中有不少人年紀大了,到時候你們的孩子是否能委以重任,我很擔心。”
“他們沒有吃過苦,沒有足夠的經驗和才能,可架子卻擺的很大,有很大的優越感。”
“你們捫心自問,如果你們的將領是這種人,你們會聽從他的話打仗嗎?”
“如果你們的上官是這種人,你們能在他的手下好好辦事嗎?”
劉繼隆將態度擺了出來,他並非不想重用官員子弟,但官員子弟中能成才的人確實不多。
“節帥……”
眼見劉繼隆不是要取代他們,李驥連忙端起酒杯,朝劉繼隆敬來:
“末將讀的書不如您讀得多,但末將知道您是對末將好。”
“剛才在正堂上,末將沒能反應過來,與您起了爭執,請您恕罪。”
“你啊……”劉繼隆歎了一口氣,但還是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待放下酒杯,他這才與眾人推心置腹道:
“以往的世家大族能人才輩出,主要靠著壟斷了學識,加上人口足夠。”
“可是現在隴右讀書的人口很多,你們的孩子真的能爭得過那些有才能的平民子弟?”
“他們就喜歡舒服,怕艱苦。”
“這種性格要不得,上了戰場會吃大虧的。”
“你們覺得我管的太多,連你們子女的教育問題都需要管,但在我看來,你們子女的教育問題,關係著整個隴右的生死存亡。”
眾人紛紛附和著,接著與劉繼隆推杯換盞。
這場酒席持續了兩個時辰,直到天色漸黑,眾人才先後離去。
劉繼隆用熱水洗了把臉,待他抬起頭來,卻見到李商隱並未離去,而他也並未露出驚訝的表情,反而很淡然的點頭道:
“今日義山你一言不發,想來是有什麽話藏在心底,想要此時對我說吧。”
“節帥。”李商隱作揖行禮,接著坐在劉繼隆身旁說道:
“下官當初說過,您的這套辦法在隴右興許還可以,但等您東出時,終會出現問題。”
“現在看來,這套辦法便是在隴右內部,也難以維係了……”
劉繼隆露出苦笑,緊接著歎氣道:“我總算知道,為什麽會有君王鳥兔死、走狗烹了。”
“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問題,卻還想把持著權柄,長此以往,肯定會出問題的。”
“是會出問題……”李商隱點頭承認,但接著又搖頭道:
“可您年輕力壯,許多老臣,終究難以撐到那日。”
對此,劉繼隆沉默無言,片刻後才道:
“等這一批批學子出來,我相信他們會漸漸改觀的。”
“如果不改呢?”李商隱反問劉繼隆,隨後不等劉繼隆迴答,他便起身作揖道:
“言至於此,下官告退……”
不等劉繼隆留下,他便退出了內堂,也見到了在外等待的曹茂。
他與曹茂肩並肩向外走去,曹茂顯然也聽到了他和劉繼隆的對話,忍不住道:
“義山先生,您與節帥說的那些話,是什麽意思?”
“表麵意思。”李商隱冷淡迴應,但片刻後又補充道:
“我在朝廷那些年,見過不少走進士科起家的庶族。”
“你知道這些庶族起家後的第一件事是做什麽嗎?”
“什麽?”曹茂略微皺眉,而李商隱則是停頓腳步,苦澀道:
“與世家聯合,封堵其他庶族走進士科的為官之路。”
臘月初,隨著湧入狄道的官員越來越多,哪怕是普通的百姓都察覺到了不妙。
這種熱鬧的景象下,是許多人在忐忑和焦慮。
正因如此,張昶、曹茂、高進達、崔恕等人的府邸被人經常拜訪。
隨著李驥、耿明、陳靖崇、鄭處、馬成等人陸續到來後,這種拜訪也愈發頻繁。
耿明一如既往的閉門謝客,馬成雖然見客,卻總是打著馬虎眼。
鄭處、斛斯光、尚鐸羅、厝本等人雖然資曆夠老,但不夠核心,拜訪的人主要是他們那些昔日的部下。
倒是陳靖崇、張昶、李驥三人的門檻都快被人踏平了,每日需要接見的人足有上百。
隨著臘月初十到來,都護府內擠滿了前來議事的官員。
三百多名七品以上官員,將都護府正堂及院內都坐滿,許多人交頭接耳,都在討論節帥此舉為何。
“聽聞是張使君與節帥說了三坊學堂的事情。”
“哪三坊?”
“還能是哪三坊,當然是狄道城內的那三個坊啊。”
“噢噢,還好我沒有把我家幾個混廝送到這三個坊,應該牽連不到我頭上。”
“這可不一定……”
院內位置上的眾人交頭接耳,而坐在正堂中的官員卻鮮少有人閑聊。
堂內左右兩側的椅子被搬走,椅子並排,一排十把椅子,十個位置,前後十排,共一百人。
這一百二十人,均是正六品以上官員,從州長史到都尉到都護府內長史不等。
就坐第一排的,分別是高進達、崔恕、李商隱、曹茂、李驥、張昶、陳靖崇、耿明、馬成、尚鐸羅。
鄭處、斛斯光、厝本、竇斌、王思奉、劉英諺、竇敬崇、陳瑛等人都坐在第二排。
“都怪你這混廝胡說話。”
正坐著,張昶突然罵,轉頭看去,果然是李驥這廝在罵自己。
張昶見狀佯裝淬了一口,李驥試圖閃躲。
好在張昶不是真的淬了一口,不然李驥臉上還真的得沾些口水了。
“你這廝!”
李驥瞪大眼睛,張昶這才說道:“都是一個夥走出來的,你裝什麽呢。”
“要不是節帥,我們能有今天?”
“既然節帥問了,那我肯定得告訴節帥,難不成還對節帥藏私?”
他這話讓李驥無法反駁,隻是忍不住說道:“我們也沒有做什麽錯事……”
“沒錯你怕什麽啊?”張昶連忙追堵。
見狀,李驥忍不住道:“你這混廝嘴皮子越來越厲害了。”
“我還有更厲害的,你要不要瞧瞧?”
張昶繼續胡謅,李驥隻能白了他一眼,權當他不在身旁。
沒了李驥鬥嘴,張昶也興致缺缺。
他倒是想和旁邊的陳靖崇說話,但陳靖崇打著太極,不顯山露水,聊得極不舒服。
感受著左右兩人的變化,張昶也忍不住在心底歎氣。
“節帥說的對啊,時間久了,人就變了……”
張昶開始懷念當初在山丹的日子,起碼那個時候的他們都是有什麽說什麽,哪裏像現在……
“節帥!”
忽的,四周人紛紛站了起來,張昶下意識站起身來,這才看到了從側門走入正堂的劉繼隆。
“都坐下吧。”
劉繼隆招待一聲,隨後走上主位坐下。
眾人見狀,先後坐迴位置上,而劉繼隆也開口道:
“這次召你們前來,主要是有些事情要與你們商量。”
“我知道,大夥都經曆過苦日子,所以當下有了權力後,自然想著讓自家娃娃過上好日子,這並不是什麽過錯。”
“隻是你們將所有娃娃送到狄道城來,還特意讓他們在一個坊內學校學習,這是為了學習還是為了什麽,我想你們比我更清楚。”
“我這些日子去過那些坊學,你們知道你們的那些娃娃見到我之後問我什麽嗎?”
劉繼隆停頓片刻,眾人心底一沉,而他繼續道:
“他們問我是什麽官職,娃娃在哪個班級。”
“你們說說看,你們這樣寵溺他們,難道不是從小培養一批世家少爺嗎?”
“你們對自己的娃娃要求不嚴格,反倒是對下麵的人很嚴格。”
“我看這個問題的根本不是娃娃,而是你們。”
“你們如果對外一套、對內一套,娃娃自己也會有樣學樣。”
“你們的這些娃娃,我接觸的不多,但我知道他們為什麽會變成這樣。”
“當初馬成養孩子時我就提醒過他,後來果然發現馬懿這孩子有很多問題。”
“好在糾正的及時,這幾年在臨州大學裏,他也漸漸走入了其他學子中。”
“如果沒有及時的糾正,馬懿會變成什麽樣子?”
“是不是要變成以前壓榨我們的吐蕃貴族子弟一樣,學著去壓榨隴右的老百姓?”
“馬懿是一個例子,如果你們不能教好孩子,那就送到臨州來,我替你們好好教。”
劉繼隆話音落下,眾人紛紛低下頭,沒有反駁。
隻是他們並非不想反駁,而是不敢反駁。
他們在心底,自然是不認同劉繼隆口中所說的。
見狀,劉繼隆深吸一口氣道:“你們的那些娃娃沒吃過苦,加上你們經常寵溺他們,所以早就養成了對普通百姓和官吏的優越感。”
“我這幾日沒少看到你們的那些娃娃在學校裏忤逆老師,動不動就搬出你們來,讓老師不敢罰他們。”
“你們要是覺得這樣做的對,那我沒有什麽話說,但他們以後肯定是不如你們有出息,也不如你們有前途的。”
“他們比你們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能有出息。”
“臨州大學的事情,我相信你們都知道了。”
“今年畢業的那批學子,其中包括馬成的長子馬懿,高進達的長子高述、次子高淮……”
“除了他們,其他人大部分都是農民和工人的孩子。”
“我對他們的安排是開荒務農兩年,當兵兩年,從吏兩年。”
“你們要是寵溺你們的子女,以後也就不用送他們去臨州大學了,已經進入其中的,也早早辦理退學吧。”
聞言,李驥忍不住站起身來,畢恭畢敬作揖道:
“節帥,您說的確實有道理,但他們畢竟是孩子,他們還能怎麽吃苦呢?”
劉繼隆沒有生氣李驥反駁自己,隻是搖搖頭道:“你說得不對。”
“你講吃苦的時候,想法不對。”
“你覺得他們沒有苦吃,沒苦硬吃,是因為你把他們當做普通的孩子。”
“但我問你,等他們及冠之後,你難道會像對待普通的孩子那樣對待他們嗎?”
“把他們調到你身旁當兩年親兵,然後弄些功勞給他們,讓他們從旅帥、校尉,甚至是都尉開始做起,這不就是那些吐蕃貴族子弟曾經的經曆嗎?”
“去基層當農民開荒、當兵、從吏……這有什麽苦的?”
“留在你們本州縣的學校讀書,又有什麽苦的?”
“學校的食堂夥食要比大多數百姓家裏的夥食還要好,難道不是這樣嗎?”
“但就是這樣,你們中還有不少人去提意見,寫信給國子監,希望提高臨州三個坊學校的待遇。”
“原本的標準是一葷一素,這個標準在我看來已經不低了。”
“但我看到你們有人的書信裏要求兩葷兩素,甚至還有三個葷兩素一湯,吃的比我還要好了。”
劉繼隆的話說出來後,有幾個官員紛紛把頭埋在胸前,好似鵪鶉般。
“節帥,弟兄們確實做過了,但這主要是您太講究公平了!”
麵對劉繼隆的話,也就李驥敢這麽反駁他了。
“別的不說,狄道城和臨州其他幾個城裏學校的環境都要比各州縣的好。”
“我們把孩子送過來,也是想讓他們在臨州好好學習。”
劉繼隆沒有生氣,他知道李驥代表的就是當下隴右大部分高官的態度,因此他點頭道:
“你說的對,狄道和臨州幾個城的學校環境和條件,是要比其它州縣的要好。”
“但是你們是為了這點條件和環境才送他們過來的嗎?”
他的問題直插要害,李驥本人也支支吾吾了起來。
環境和條件是一迴事,但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官員子弟集中就學後的人脈。
前麵扯那麽多都是放屁,隻有人脈才是他們想要的。
唯有人脈盤根交錯,他們才能保證自己一代又一代的富貴。
“當初在河西時,校尉以上官職,基本都是河西的豪強子弟在就職,當初你們是怎麽說的?”
劉繼隆望向支支吾吾的眾人,眉宇間透露著憂鬱:
“你們說,河西都是豪強子弟做主,我們這些平民子弟沒有出頭之日。”
“現在你們出頭了,你們就開始想著成為新的豪強,想著自己形成一個山頭,把平民子弟擋在外麵。”
“我常說讓你們想想自己以前吃的苦,但那不是讓你們隻想著吃苦,而是想讓你們知道曾經自己的不容易。”
“隻有知道曾經自己的不容易,才能更體諒現在軍中的那些兵卒,更理解百姓的難處。”
“我不是要求你們的娃娃和百姓的娃娃一樣,但至少你們的娃娃得知道百姓過的什麽日子,吃的什麽苦。”
“前幾年你們知道朝廷加稅三次的時候,還知道說兩句百姓有難了。”
“但我看就你們這種培養孩子的辦法,我想用不了幾年,你們的孩子也會變成如今朝廷廟堂上的那群人。”
劉繼隆這話說的有些過頭了,但眾人也都知道劉繼隆的想法是什麽了。
他們想要望子成龍,繼承自己的一切,但方法錯了。
劉繼隆並不反對他們的子嗣為官,但劉繼隆反對無能乃至殘暴的人為官。
“節帥,您想說什麽,我們照做便是!”
張昶站了起來,再次承擔了所有火力。
劉繼隆見狀頷首,目光掃視眾人,停留在李驥身上許久後才開口說道:
“即日起,誰再敢對官學指指點點,那就讓他把孩子接迴去自己教導。”
“官員子弟不得特殊對待,就學以近,臨州三坊的學子全部轉迴原籍。”
“各級官吏,不論官職大小,相互監督。”
“若是有官吏發現其他官吏以權謀私,皆可寫密奏送至都護府,由我親閱。”
“密奏繕寫時,須親自為之,不可假手於人,一切聽聞皆可上報。”
“官吏可派親信送抵狄道,不可擾累驛站。”
此言一出,所有官員臉色皆變。
以前他們頂多擔心都察院的巡察,而今卻需要擔心任何人,因為任何人都能寫密奏。
想到這裏,不少人臉色難看,隻覺得劉繼隆前麵說這麽多,都是為了這個所謂的密奏製度。
至於官學的事情,與之相比較起來,卻似乎不算什麽了。
原本以為官學的事情很重要,結果現在看來,不過是開胃小菜罷了。
“節帥,密奏是否僭越了?”
“是啊節帥,別的不說,尤其是軍中,越級上奏是大忌啊。”
“節帥,此事是否需要慎重?”
“節帥……”
一時間,原本好似鵪鶉的那群官員,紛紛起身諫言。
他們心裏都在擔心密奏製度,而官學改製的事情,早就被他們拋到九霄雲外了。
官學改製,大不了是子女是否能夠成材。
但密奏製度,一個不好就把他們全家給弄到河西去了。
眼看這麽多人反對,高進達、李驥等人也先後加入其中。
見狀,劉繼隆這才開口說道:“密奏製度是一定要的,但你們說的也有道理。”
“這樣吧,隻有有品秩的可以密奏,餘者不行。”
聞言,眾人雖然依舊麵露難色,但還是先後坐迴了位置上。
他們都很清楚自家節帥的性格,能退一步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繼續步步緊逼,很容易適得其反。
眼見他們都坐下了,劉繼隆也舒緩了一口氣,隨後聊起了別的政務。
從軍隊到都護府,劉繼隆說了很多,但許多人的心思已經不在上麵了。
待劉繼隆宣布解散的時候,眾人也在作揖後連忙離開。
最後留下的人,便隻剩下前麵兩排的李驥、高進達他們了。
“等會我在中堂設宴,我們一起吃吃飯。”
劉繼隆招唿幾人留下,幾人見狀紛紛點頭。
不多時,中堂內的三張桌上就擺上了飯食。
劉繼隆等二十一人坐在位置上,看著飯菜上桌後,還是劉繼隆拿起筷子示意道:
“吃嘛,不要拘束。”
“是……”
眾人先後拿起筷子,劉繼隆也與他們說了起來:
“密奏的製度是肯定要施行的,官學的改製也同樣要推行。”
“如今我們雖然享受起了太平,但天下卻越來越亂了。”
“你們中有不少人年紀大了,到時候你們的孩子是否能委以重任,我很擔心。”
“他們沒有吃過苦,沒有足夠的經驗和才能,可架子卻擺的很大,有很大的優越感。”
“你們捫心自問,如果你們的將領是這種人,你們會聽從他的話打仗嗎?”
“如果你們的上官是這種人,你們能在他的手下好好辦事嗎?”
劉繼隆將態度擺了出來,他並非不想重用官員子弟,但官員子弟中能成才的人確實不多。
“節帥……”
眼見劉繼隆不是要取代他們,李驥連忙端起酒杯,朝劉繼隆敬來:
“末將讀的書不如您讀得多,但末將知道您是對末將好。”
“剛才在正堂上,末將沒能反應過來,與您起了爭執,請您恕罪。”
“你啊……”劉繼隆歎了一口氣,但還是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待放下酒杯,他這才與眾人推心置腹道:
“以往的世家大族能人才輩出,主要靠著壟斷了學識,加上人口足夠。”
“可是現在隴右讀書的人口很多,你們的孩子真的能爭得過那些有才能的平民子弟?”
“他們就喜歡舒服,怕艱苦。”
“這種性格要不得,上了戰場會吃大虧的。”
“你們覺得我管的太多,連你們子女的教育問題都需要管,但在我看來,你們子女的教育問題,關係著整個隴右的生死存亡。”
眾人紛紛附和著,接著與劉繼隆推杯換盞。
這場酒席持續了兩個時辰,直到天色漸黑,眾人才先後離去。
劉繼隆用熱水洗了把臉,待他抬起頭來,卻見到李商隱並未離去,而他也並未露出驚訝的表情,反而很淡然的點頭道:
“今日義山你一言不發,想來是有什麽話藏在心底,想要此時對我說吧。”
“節帥。”李商隱作揖行禮,接著坐在劉繼隆身旁說道:
“下官當初說過,您的這套辦法在隴右興許還可以,但等您東出時,終會出現問題。”
“現在看來,這套辦法便是在隴右內部,也難以維係了……”
劉繼隆露出苦笑,緊接著歎氣道:“我總算知道,為什麽會有君王鳥兔死、走狗烹了。”
“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問題,卻還想把持著權柄,長此以往,肯定會出問題的。”
“是會出問題……”李商隱點頭承認,但接著又搖頭道:
“可您年輕力壯,許多老臣,終究難以撐到那日。”
對此,劉繼隆沉默無言,片刻後才道:
“等這一批批學子出來,我相信他們會漸漸改觀的。”
“如果不改呢?”李商隱反問劉繼隆,隨後不等劉繼隆迴答,他便起身作揖道:
“言至於此,下官告退……”
不等劉繼隆留下,他便退出了內堂,也見到了在外等待的曹茂。
他與曹茂肩並肩向外走去,曹茂顯然也聽到了他和劉繼隆的對話,忍不住道:
“義山先生,您與節帥說的那些話,是什麽意思?”
“表麵意思。”李商隱冷淡迴應,但片刻後又補充道:
“我在朝廷那些年,見過不少走進士科起家的庶族。”
“你知道這些庶族起家後的第一件事是做什麽嗎?”
“什麽?”曹茂略微皺眉,而李商隱則是停頓腳步,苦澀道:
“與世家聯合,封堵其他庶族走進士科的為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