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可有牛肉?”
“未曾,但羊肉倒是不缺,可看看羊肉。”
“我家司員想吃兩口牛肉……”
時不過巳時(9點),西市依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市內街道寬闊,左右近四丈,道路兩旁的商鋪早已開門迎客,攤販們也在各自的攤位前忙碌著,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空氣中彌漫著各種食物的香氣和冬日特有的清冷氣息。
在他們各自忙碌生活的同時,劉繼隆的身影卻出現在市場的入口處。
他身著紅色的圓領袍,腰間係著革帶,也不佩玉,就這樣步伐穩健,神情從容的走進了西市中。
雖然他的衣著並不顯眼,但還是有人認出了他,低聲驚唿:“節帥!是節帥來了!”
“節帥……”
這聲音如同漣漪般迅速傳開,整個市場仿佛被點燃了一般,瞬間沸騰起來。
商鋪內的掌事、小廝及擺攤販賣小食的百姓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探頭張望。
不多時,他們便找到了劉繼隆,目光齊刷刷地投向劉繼隆。
有人興奮地交頭接耳,有人則恭敬地站直了身子,隔著老遠作揖行禮。
“我來看看市價,你們莫要蒙騙我,哈哈……”
劉繼隆對這樣的場麵早已習以為常,他微笑著向四周點頭致意,不忘打趣。
他的到來,仿佛給這冬日的市場注入了一股暖流,原本就熱鬧的西市,此刻更加喧囂起來。
“節帥,您要看什麽東西,我為您帶路。”
“節帥,看看肉價吧。”
“對啊節帥,隴右的肉價太貴了。”
人們紛紛圍攏過來,有的想與他搭話,有的則隻是遠遠地看著,眼中滿是敬仰與好奇。
劉繼隆步伐穩健,偶爾看到熟悉的人,便與他們寒暄幾句,語氣溫和,毫無架子。
“你們都是劍南道遷入的百姓吧?”
劉繼隆對那些說肉價貴的百姓問話,他們也不掩飾,點頭道:
“家裏是給匠作坊做工的,這才有幸來了狄道安家。”
“我也是……”
“某家也是……”
劉繼隆對這群百姓點頭,然後與他們一同走到肉鋪。
“節帥……”
肉鋪的掌事獻媚作揖,幾個分肉的小廝也跟著作揖,十分拘束。
劉繼隆見狀笑道:“不要緊張嘛,就當我是來問價的。”
他目光看向鋪內,長案上擺著一頭被分割的豬,頂上吊著三頭豬和五隻羊,都是經過處理的。
顯然,肉鋪很自信能將它們都賣出去。
除此之外,肉鋪內還通著院子,院子內有雞鴨在叫嚷。
長案上的豬肉前被擺上木牌,上麵寫好了價格。
豬油多些的就貴些,內髒最便宜,每斤三十錢,其次是瘦肉,每斤三十五錢,再往後是五花肉,每斤五十錢。
放在最後的,則是完整的豬板油,每斤六十錢。
羊肉的價格也各不相同,但每斤價格基本在二十五錢到五十錢打轉,不如豬肉價高。
肉鋪內的掌事,基本都是經過挑選的烈屬,每月工價為八百錢,小廝為七百錢。
“我們的肉價確實比劍南道、山南西道的要貴。”
劉繼隆倒是很坦然的承認了這件事,他迴頭與人山人海的百姓們說著:
“不過這主要還是各地養殖場的養殖數量太少了,相信再過幾年,這個肉價就會一點點掉下來的。”
聞言,百姓們紛紛叫好,而劉繼隆也與肉鋪掌事交談起來。
“這個家禽是個什麽價錢?不用拿出來給我看。”
劉繼隆看著對方作勢要去拿,連忙製止。
掌事五十多歲,顯然是哪位烈屬的兄長或阿耶。
麵對劉繼隆,他十分激動,又有些拘束:“節帥,這家禽也分幾等。”
“肥母雞每隻一百五十錢,肥公雞每隻一百二十錢,瘦母雞每隻一百錢,瘦公雞每隻八十錢。”
掌事說完,劉繼隆暗自點頭,隻道:“價格還是高,但日後會降下來的。”
誠然,隴右的肉價,確實要比臨近隴右的山南西道、劍南道要高,但比關內道和京畿道就低了許多。
如今大唐還沒有徹底的變亂,所以肉價總體來說還算穩定。
豬肉在大唐境內的價格並不高,買一頭整豬也不過一千五百錢,每斤不過十錢。
之所以在隴右炒的那麽高,主要是隴右所販賣的豬肉,都是經過煽後的豬肉,腥臊味少,油脂多。
至於羊肉,主要分地區。
關內道及河東北部、河北北部來說,一隻羊不過作價九百錢,但在京畿、山南、劍南和中原就能賣到一千五百錢。
隴右的羊肉價格,比關內道還要低,整隻羊也不過八百錢。
至於家禽,隴右低於關內道、京畿道,高於劍南道和山南等道。
“今日沒有販賣牛肉,牛肉每斤作價在四十文到八十文左右。”
掌事實話實說,劉繼隆也點頭道:“羊肉便宜些,但百姓確實不容易。”
他迴頭看向百姓,挑了其中一名五六十歲的老翁詢問道:“老丈,不知家中有幾畝田地,幾口男女,每年能賣多少斤糧食,換得多少斤錢?”
“我…我…我?”
“自然是您。”
老翁有些激動,確定是自己後,磕磕巴巴說道:
“節帥,我家中有一百八十畝熟地,十五畝墾荒地,家中有我與細君兩人,另有四個郎君,長子參軍犧牲了,另有三個女子。”
“家中去年留下口糧後,賣了七十石糧換了三萬多錢。”
待老翁把家中情況說罷,四周百姓疑惑投來羨慕,亦或投來惋惜。
羨慕者,主要羨慕其家中田畝數量眾多。
惋惜者,想來也是知道其家中田畝多數為撫恤田。
“三個郎君讀書沒有,女子嫁人了嗎?”
劉繼隆心裏歎氣,不免詢問起來。
“都在鬆州坊內讀書,女子還有兩年才陸續婚嫁。”
老翁迴應著,劉繼隆也點點頭道:“今日我剛去墓園祭奠,想來也祭奠到大郎君了。”
“多謝節帥!多謝節帥!”老翁作勢要跪,劉繼隆卻扶住他:
“大郎君保境安民而犧牲,您若是跪我,我恐怕得折壽。”
“這…這……”
老翁不知道怎麽說,劉繼隆卻扶住他,朝他作揖行禮:“如此便行。”
老翁連忙作揖迴禮,而劉繼隆也看向四周那烏泱泱的人群。
“可有家中不是工匠、不是烈屬者?”
“有!有!”
百來人中,有七八人舉起了手。
“我們是一開始就在狄道生活的,節帥!”
他們很激動,畢竟能與節帥說話,這是很大的榮耀。
“那位郎君請上前來。”
劉繼隆做出請的手勢,不多時便有一人擠到了前麵。
他年紀二十七八,與劉繼隆差不多,但身材卻不過五尺二三寸,一米六五左右。
這樣的身材,基本上是這個時代中,平民中的中等身材。
“節帥,我家中是狄道的,在洮州坊居住,家中有三十七畝公田,十二畝墾荒田,有阿翁、阿娘及我和弟妹五人。”
“去年留下口糧後,賣糧得了一千三百五十錢。”
“每年入冬後,為衙門製作麻布還能得個六百錢。”
男子的話,基本代表了除烈屬、工匠以外,絕大部分平民的生活。
甚至男子的家庭,還是平民中中上的環境了。
饒是如此,全年除口糧外,也不過能有個兩貫不到的收入。
“好大男兒,為何不去從軍?”
“對啊,去從軍也好啊!”
劉繼隆還在思考,人群中卻已經有了不少人在“教導”男子了。
男子卻也無奈,隻能道:“我阿翁年紀大了,弟妹尚幼。”
“我若走了,阿娘肯定種不完家中田畝,隻能交給別人耕種。”
“即便有了軍餉,日子也好不到哪裏去。”
見男子這麽說,那種教導聲也漸漸小了下來。
劉繼隆這時也迴過神來,思考過後說道:
“是否是年紀太大,當初未曾獲得讀書的資格?”
“嗯!”男子連忙點頭,劉繼隆聞言心底歎氣。
隴右的教學資格有限,尤其是七年前。
這男子七年前就已經及冠了,自然沒有獲得讀書的資格。
區區兩貫錢的收入,基本上隻夠買柴布油鹽醬醋茶等物,吃肉都是念想中的事情。
“你今日來西市作甚?”
劉繼隆詢問起男子,男子說道:“我來幫隔壁的王翁賣菜,每日可得五錢,午後王翁將菜賣完,我便去城外開荒。”
聽後,劉繼隆思量片刻,接著說道:
“我雖是節帥,卻不能以權謀私,然你家中情況特殊,我便教你一招生財之道。”
“多謝節帥!”
話音落下,男子連忙作揖行禮,而劉繼隆也看向肉鋪掌事:“取紙筆來。”
“是!”掌事連忙取來紙筆,劉繼隆見狀思考片刻,隨後揮手寫下內容。
待墨跡變幹,劉繼隆將紙張取下,遞給男子說道:
“這是一種小食,你迴家讓你那讀了書的二郎為你解惑,嚐試看看,應該能解開局麵。”
隴右不是沒有小食,但基本都是這個時代的小食。
劉繼隆所寫的小食叫做“驢打滾”,是明代才出現的小食,主要以糯米粉和黃豆粉製作而成。
“多謝節帥!多謝節帥!”
男子知道劉繼隆不喜歡看百姓下跪,因此連忙三次作揖。
劉繼隆看後笑道:“三次便足夠了,若是繼續,旁人莫不是以為我與你在成親呢。”
“哈哈哈哈……”
四周百姓哄然大笑,男子也憋紅了臉。
百姓們倒是沒有料到,自家節帥還有這麽愛說笑的一麵。
“好了好了,我去其他商鋪和攤位看看。”
劉繼隆笑著開口,百姓們自發讓出一條路來。
接下來,他去看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及布匹等物,又詢問了蔬菜和水果價格。
哪怕此時不應季,但百姓們最能記住這些東西的價格。
這麽一趟走下來,劉繼隆把大部分物價都了解了清楚。
冬季的幹菜價格在每斤十錢到二十錢左右,春秋兩季的蔬菜價格則是在每斤三錢到五錢左右。
青菜、韭菜、芹菜和白菜是百姓們最常吃的蔬菜,餘下就是一些野菜。
期間遇到隴右境內其它州的官商,隊伍中有不少小廝。
通過他們,劉繼隆倒是了解到不少其他州的情況。
臨州基本不接受外來移民,因此這幾年的移民浪潮並未席卷臨州。
但是其他州在遷入移民後,物價不可不免上漲,隻有糧價格外穩定。
在其他州,一戶五口人頂多隻有二十幾畝熟地,基本隻夠自己和家人口糧。
想要增加財富,唯有開荒和務工這兩條路。
大部分人選擇的是參與開荒,起碼開荒期間,衙門能保障他們的口糧。
少量人選擇務工,基本也就是幫衙門去幹活,因為隴右沒有徭役,所以幹活是需要給錢的。
曾經民夫的工錢是每月七鬥糧,如今換成錢後,工錢通通日結,每日十二文。
不過隨著各州縣的設施完善,所以務工的機會還是很少的。
現在機會最多的州是涼州,畢竟涼州經曆戰火,百廢待舉。
盡管張淮深將涼州經營不錯,但他們那套辦法,基本都還是同時代的辦法。
隴右的許多設施,則是明清時期才會出現的設施和手段,所以需要的民夫還很多。
仔細詢問過後,劉繼隆大概了解了如今百姓生活的困境。
耕地不足,工作機會太少是兩個最大的問題。
至於被壓榨和欺負這種事情,至少都察院抓的還算嚴,劉繼隆並未聽到市場內百姓檢舉。
偶爾有人檢舉,也都是檢舉各坊市直白偏心如何如何。
不過細細聽下來,大多都是檢舉人自己過於執拗,覺得直白不幫自己而幫別人,便是以權謀私。
檢舉人自己倒是不曾曾想,被幫助之人的家庭情況與自己的情況如何。
對此,劉繼隆也隻是笑著點頭,答應會處置,但事後都沒有追究。
整個西市因他的到來而更加生機勃勃,仿佛連冬日的寒意都被驅散了幾分。
如此待了兩個時辰後,劉繼隆這才在親兵們的護衛下走出東市。
“節帥!”
張昶與曹茂兩人連忙從馬棚處走來,目光看向那烏泱泱的人群。
“走吧。”
劉繼隆輕笑上前,張昶連忙從馬棚中將軍馬牽出來。
待眾人翻身上馬,不多時他們便返迴了都護府。
曹茂與張昶忙碌政務去了,而劉繼隆則是迴到了內院。
“阿耶!”
剛剛走入內堂,劉必烈就搖搖晃晃朝他走了過來。
雖然才兩歲三個月,但他長得粉雕玉琢,十分可愛。
“你這廝,不在阿娘哪裏待著,跑出來作甚?”
將他抱在懷裏,劉繼隆晃了晃他,而堂內的封徽也走了出來。
“郎君晃慢些,虎頭還小。”
她眉眼間盡是擔心,劉繼隆卻笑著將劉必烈抱還給她。
接過劉必烈後,封徽便對身後的張嫂交代道:“張嫂,將桌上的書信取來。”
“怎麽,朝廷發生什麽事情了?”
劉繼隆好奇詢問,封徽微微頷首:“郎君稍後看看便知曉了。”
不多時,張嫂將書信取來,書信共有兩封,一封來自長安,一封來自成都。
劉繼隆打開閱覽,很快便弄清了所有事情。
第一封書信是封敖寫來的,內容主要就是他向至尊請表致仕,至尊三次而不許。
第四次後,至尊倒是同意了,但與他商量調封邦彥入朝擔任禮部侍郎。
封敖思緒再三,還是同意了至尊的建議,準備調封邦彥入朝擔任禮部侍郎。
至於他則是準備帶部分封氏族人前往隴右,去蘭州五泉縣居住。
看來封敖是知道自己不想讓封氏子弟居住臨州,所以才提出的去蘭州五泉縣居住。
畢竟此前進入隴右的三百多封氏族人都被劉繼隆安置在蘭州五泉縣,封敖也不傻,知道劉繼隆的態度。
在封敖的書信後,第二封書信是楊知溫寫來的。
楊知溫主要寫了南邊的戰事,以及南詔的實力和祐世隆的態度。
在他看來,大唐與南詔的戰爭將持續很久,因為現在的南詔國力,足夠他們與大唐打持久戰。
楊知溫建議劉繼隆加快遷徙人口的速度,因此夏侯孜已經敗退到了邛部縣,而且邛部縣也守不了多久。
隻要邛部縣丟失,唐軍退至清溪關,那朝中一定會派人更換夏侯孜。
屆時不管派誰來西川,都不會有夏侯孜這般漠視,隴右再想遷徙人口就困難了。
對此,劉繼隆將書信合上,將書信焚毀後看向封徽。
“你給阿翁迴信,就說我請阿翁及其三服子弟來狄道居住,但出了三服的,還是去蘭州居住吧。”
“另外,三服子弟若是能通過隴右的吏考,也可從直白開始做起。”
“好。”封徽點了點頭,將此事應下,接著說道:
“楊德之的信,您不打算迴信嗎?”
“……”劉繼隆揉了揉眉心,接著說道:
“也迴一封信吧,告訴德之,若是朝中為官不可,不妨來隴右。”
“就這句?”封徽沒想到自家郎君隻迴這麽短的內容,而劉繼隆思考過後,卻還是點頭道:“迴這些就足夠了。”
“好!”封徽應下,劉繼隆也接著吩咐道:
“過些日子,我會召集各州縣官員來狄道,若是他們攜帶家眷前來,你可以為我安撫安撫他們的家眷。”
“是……”
“阿耶,餓啦……”
劉必烈突然開口,打斷了二人的交談。
劉繼隆與封徽對視笑了笑,接著便看向張嫂:
“傳膳吧……”
“未曾,但羊肉倒是不缺,可看看羊肉。”
“我家司員想吃兩口牛肉……”
時不過巳時(9點),西市依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市內街道寬闊,左右近四丈,道路兩旁的商鋪早已開門迎客,攤販們也在各自的攤位前忙碌著,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空氣中彌漫著各種食物的香氣和冬日特有的清冷氣息。
在他們各自忙碌生活的同時,劉繼隆的身影卻出現在市場的入口處。
他身著紅色的圓領袍,腰間係著革帶,也不佩玉,就這樣步伐穩健,神情從容的走進了西市中。
雖然他的衣著並不顯眼,但還是有人認出了他,低聲驚唿:“節帥!是節帥來了!”
“節帥……”
這聲音如同漣漪般迅速傳開,整個市場仿佛被點燃了一般,瞬間沸騰起來。
商鋪內的掌事、小廝及擺攤販賣小食的百姓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探頭張望。
不多時,他們便找到了劉繼隆,目光齊刷刷地投向劉繼隆。
有人興奮地交頭接耳,有人則恭敬地站直了身子,隔著老遠作揖行禮。
“我來看看市價,你們莫要蒙騙我,哈哈……”
劉繼隆對這樣的場麵早已習以為常,他微笑著向四周點頭致意,不忘打趣。
他的到來,仿佛給這冬日的市場注入了一股暖流,原本就熱鬧的西市,此刻更加喧囂起來。
“節帥,您要看什麽東西,我為您帶路。”
“節帥,看看肉價吧。”
“對啊節帥,隴右的肉價太貴了。”
人們紛紛圍攏過來,有的想與他搭話,有的則隻是遠遠地看著,眼中滿是敬仰與好奇。
劉繼隆步伐穩健,偶爾看到熟悉的人,便與他們寒暄幾句,語氣溫和,毫無架子。
“你們都是劍南道遷入的百姓吧?”
劉繼隆對那些說肉價貴的百姓問話,他們也不掩飾,點頭道:
“家裏是給匠作坊做工的,這才有幸來了狄道安家。”
“我也是……”
“某家也是……”
劉繼隆對這群百姓點頭,然後與他們一同走到肉鋪。
“節帥……”
肉鋪的掌事獻媚作揖,幾個分肉的小廝也跟著作揖,十分拘束。
劉繼隆見狀笑道:“不要緊張嘛,就當我是來問價的。”
他目光看向鋪內,長案上擺著一頭被分割的豬,頂上吊著三頭豬和五隻羊,都是經過處理的。
顯然,肉鋪很自信能將它們都賣出去。
除此之外,肉鋪內還通著院子,院子內有雞鴨在叫嚷。
長案上的豬肉前被擺上木牌,上麵寫好了價格。
豬油多些的就貴些,內髒最便宜,每斤三十錢,其次是瘦肉,每斤三十五錢,再往後是五花肉,每斤五十錢。
放在最後的,則是完整的豬板油,每斤六十錢。
羊肉的價格也各不相同,但每斤價格基本在二十五錢到五十錢打轉,不如豬肉價高。
肉鋪內的掌事,基本都是經過挑選的烈屬,每月工價為八百錢,小廝為七百錢。
“我們的肉價確實比劍南道、山南西道的要貴。”
劉繼隆倒是很坦然的承認了這件事,他迴頭與人山人海的百姓們說著:
“不過這主要還是各地養殖場的養殖數量太少了,相信再過幾年,這個肉價就會一點點掉下來的。”
聞言,百姓們紛紛叫好,而劉繼隆也與肉鋪掌事交談起來。
“這個家禽是個什麽價錢?不用拿出來給我看。”
劉繼隆看著對方作勢要去拿,連忙製止。
掌事五十多歲,顯然是哪位烈屬的兄長或阿耶。
麵對劉繼隆,他十分激動,又有些拘束:“節帥,這家禽也分幾等。”
“肥母雞每隻一百五十錢,肥公雞每隻一百二十錢,瘦母雞每隻一百錢,瘦公雞每隻八十錢。”
掌事說完,劉繼隆暗自點頭,隻道:“價格還是高,但日後會降下來的。”
誠然,隴右的肉價,確實要比臨近隴右的山南西道、劍南道要高,但比關內道和京畿道就低了許多。
如今大唐還沒有徹底的變亂,所以肉價總體來說還算穩定。
豬肉在大唐境內的價格並不高,買一頭整豬也不過一千五百錢,每斤不過十錢。
之所以在隴右炒的那麽高,主要是隴右所販賣的豬肉,都是經過煽後的豬肉,腥臊味少,油脂多。
至於羊肉,主要分地區。
關內道及河東北部、河北北部來說,一隻羊不過作價九百錢,但在京畿、山南、劍南和中原就能賣到一千五百錢。
隴右的羊肉價格,比關內道還要低,整隻羊也不過八百錢。
至於家禽,隴右低於關內道、京畿道,高於劍南道和山南等道。
“今日沒有販賣牛肉,牛肉每斤作價在四十文到八十文左右。”
掌事實話實說,劉繼隆也點頭道:“羊肉便宜些,但百姓確實不容易。”
他迴頭看向百姓,挑了其中一名五六十歲的老翁詢問道:“老丈,不知家中有幾畝田地,幾口男女,每年能賣多少斤糧食,換得多少斤錢?”
“我…我…我?”
“自然是您。”
老翁有些激動,確定是自己後,磕磕巴巴說道:
“節帥,我家中有一百八十畝熟地,十五畝墾荒地,家中有我與細君兩人,另有四個郎君,長子參軍犧牲了,另有三個女子。”
“家中去年留下口糧後,賣了七十石糧換了三萬多錢。”
待老翁把家中情況說罷,四周百姓疑惑投來羨慕,亦或投來惋惜。
羨慕者,主要羨慕其家中田畝數量眾多。
惋惜者,想來也是知道其家中田畝多數為撫恤田。
“三個郎君讀書沒有,女子嫁人了嗎?”
劉繼隆心裏歎氣,不免詢問起來。
“都在鬆州坊內讀書,女子還有兩年才陸續婚嫁。”
老翁迴應著,劉繼隆也點點頭道:“今日我剛去墓園祭奠,想來也祭奠到大郎君了。”
“多謝節帥!多謝節帥!”老翁作勢要跪,劉繼隆卻扶住他:
“大郎君保境安民而犧牲,您若是跪我,我恐怕得折壽。”
“這…這……”
老翁不知道怎麽說,劉繼隆卻扶住他,朝他作揖行禮:“如此便行。”
老翁連忙作揖迴禮,而劉繼隆也看向四周那烏泱泱的人群。
“可有家中不是工匠、不是烈屬者?”
“有!有!”
百來人中,有七八人舉起了手。
“我們是一開始就在狄道生活的,節帥!”
他們很激動,畢竟能與節帥說話,這是很大的榮耀。
“那位郎君請上前來。”
劉繼隆做出請的手勢,不多時便有一人擠到了前麵。
他年紀二十七八,與劉繼隆差不多,但身材卻不過五尺二三寸,一米六五左右。
這樣的身材,基本上是這個時代中,平民中的中等身材。
“節帥,我家中是狄道的,在洮州坊居住,家中有三十七畝公田,十二畝墾荒田,有阿翁、阿娘及我和弟妹五人。”
“去年留下口糧後,賣糧得了一千三百五十錢。”
“每年入冬後,為衙門製作麻布還能得個六百錢。”
男子的話,基本代表了除烈屬、工匠以外,絕大部分平民的生活。
甚至男子的家庭,還是平民中中上的環境了。
饒是如此,全年除口糧外,也不過能有個兩貫不到的收入。
“好大男兒,為何不去從軍?”
“對啊,去從軍也好啊!”
劉繼隆還在思考,人群中卻已經有了不少人在“教導”男子了。
男子卻也無奈,隻能道:“我阿翁年紀大了,弟妹尚幼。”
“我若走了,阿娘肯定種不完家中田畝,隻能交給別人耕種。”
“即便有了軍餉,日子也好不到哪裏去。”
見男子這麽說,那種教導聲也漸漸小了下來。
劉繼隆這時也迴過神來,思考過後說道:
“是否是年紀太大,當初未曾獲得讀書的資格?”
“嗯!”男子連忙點頭,劉繼隆聞言心底歎氣。
隴右的教學資格有限,尤其是七年前。
這男子七年前就已經及冠了,自然沒有獲得讀書的資格。
區區兩貫錢的收入,基本上隻夠買柴布油鹽醬醋茶等物,吃肉都是念想中的事情。
“你今日來西市作甚?”
劉繼隆詢問起男子,男子說道:“我來幫隔壁的王翁賣菜,每日可得五錢,午後王翁將菜賣完,我便去城外開荒。”
聽後,劉繼隆思量片刻,接著說道:
“我雖是節帥,卻不能以權謀私,然你家中情況特殊,我便教你一招生財之道。”
“多謝節帥!”
話音落下,男子連忙作揖行禮,而劉繼隆也看向肉鋪掌事:“取紙筆來。”
“是!”掌事連忙取來紙筆,劉繼隆見狀思考片刻,隨後揮手寫下內容。
待墨跡變幹,劉繼隆將紙張取下,遞給男子說道:
“這是一種小食,你迴家讓你那讀了書的二郎為你解惑,嚐試看看,應該能解開局麵。”
隴右不是沒有小食,但基本都是這個時代的小食。
劉繼隆所寫的小食叫做“驢打滾”,是明代才出現的小食,主要以糯米粉和黃豆粉製作而成。
“多謝節帥!多謝節帥!”
男子知道劉繼隆不喜歡看百姓下跪,因此連忙三次作揖。
劉繼隆看後笑道:“三次便足夠了,若是繼續,旁人莫不是以為我與你在成親呢。”
“哈哈哈哈……”
四周百姓哄然大笑,男子也憋紅了臉。
百姓們倒是沒有料到,自家節帥還有這麽愛說笑的一麵。
“好了好了,我去其他商鋪和攤位看看。”
劉繼隆笑著開口,百姓們自發讓出一條路來。
接下來,他去看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及布匹等物,又詢問了蔬菜和水果價格。
哪怕此時不應季,但百姓們最能記住這些東西的價格。
這麽一趟走下來,劉繼隆把大部分物價都了解了清楚。
冬季的幹菜價格在每斤十錢到二十錢左右,春秋兩季的蔬菜價格則是在每斤三錢到五錢左右。
青菜、韭菜、芹菜和白菜是百姓們最常吃的蔬菜,餘下就是一些野菜。
期間遇到隴右境內其它州的官商,隊伍中有不少小廝。
通過他們,劉繼隆倒是了解到不少其他州的情況。
臨州基本不接受外來移民,因此這幾年的移民浪潮並未席卷臨州。
但是其他州在遷入移民後,物價不可不免上漲,隻有糧價格外穩定。
在其他州,一戶五口人頂多隻有二十幾畝熟地,基本隻夠自己和家人口糧。
想要增加財富,唯有開荒和務工這兩條路。
大部分人選擇的是參與開荒,起碼開荒期間,衙門能保障他們的口糧。
少量人選擇務工,基本也就是幫衙門去幹活,因為隴右沒有徭役,所以幹活是需要給錢的。
曾經民夫的工錢是每月七鬥糧,如今換成錢後,工錢通通日結,每日十二文。
不過隨著各州縣的設施完善,所以務工的機會還是很少的。
現在機會最多的州是涼州,畢竟涼州經曆戰火,百廢待舉。
盡管張淮深將涼州經營不錯,但他們那套辦法,基本都還是同時代的辦法。
隴右的許多設施,則是明清時期才會出現的設施和手段,所以需要的民夫還很多。
仔細詢問過後,劉繼隆大概了解了如今百姓生活的困境。
耕地不足,工作機會太少是兩個最大的問題。
至於被壓榨和欺負這種事情,至少都察院抓的還算嚴,劉繼隆並未聽到市場內百姓檢舉。
偶爾有人檢舉,也都是檢舉各坊市直白偏心如何如何。
不過細細聽下來,大多都是檢舉人自己過於執拗,覺得直白不幫自己而幫別人,便是以權謀私。
檢舉人自己倒是不曾曾想,被幫助之人的家庭情況與自己的情況如何。
對此,劉繼隆也隻是笑著點頭,答應會處置,但事後都沒有追究。
整個西市因他的到來而更加生機勃勃,仿佛連冬日的寒意都被驅散了幾分。
如此待了兩個時辰後,劉繼隆這才在親兵們的護衛下走出東市。
“節帥!”
張昶與曹茂兩人連忙從馬棚處走來,目光看向那烏泱泱的人群。
“走吧。”
劉繼隆輕笑上前,張昶連忙從馬棚中將軍馬牽出來。
待眾人翻身上馬,不多時他們便返迴了都護府。
曹茂與張昶忙碌政務去了,而劉繼隆則是迴到了內院。
“阿耶!”
剛剛走入內堂,劉必烈就搖搖晃晃朝他走了過來。
雖然才兩歲三個月,但他長得粉雕玉琢,十分可愛。
“你這廝,不在阿娘哪裏待著,跑出來作甚?”
將他抱在懷裏,劉繼隆晃了晃他,而堂內的封徽也走了出來。
“郎君晃慢些,虎頭還小。”
她眉眼間盡是擔心,劉繼隆卻笑著將劉必烈抱還給她。
接過劉必烈後,封徽便對身後的張嫂交代道:“張嫂,將桌上的書信取來。”
“怎麽,朝廷發生什麽事情了?”
劉繼隆好奇詢問,封徽微微頷首:“郎君稍後看看便知曉了。”
不多時,張嫂將書信取來,書信共有兩封,一封來自長安,一封來自成都。
劉繼隆打開閱覽,很快便弄清了所有事情。
第一封書信是封敖寫來的,內容主要就是他向至尊請表致仕,至尊三次而不許。
第四次後,至尊倒是同意了,但與他商量調封邦彥入朝擔任禮部侍郎。
封敖思緒再三,還是同意了至尊的建議,準備調封邦彥入朝擔任禮部侍郎。
至於他則是準備帶部分封氏族人前往隴右,去蘭州五泉縣居住。
看來封敖是知道自己不想讓封氏子弟居住臨州,所以才提出的去蘭州五泉縣居住。
畢竟此前進入隴右的三百多封氏族人都被劉繼隆安置在蘭州五泉縣,封敖也不傻,知道劉繼隆的態度。
在封敖的書信後,第二封書信是楊知溫寫來的。
楊知溫主要寫了南邊的戰事,以及南詔的實力和祐世隆的態度。
在他看來,大唐與南詔的戰爭將持續很久,因為現在的南詔國力,足夠他們與大唐打持久戰。
楊知溫建議劉繼隆加快遷徙人口的速度,因此夏侯孜已經敗退到了邛部縣,而且邛部縣也守不了多久。
隻要邛部縣丟失,唐軍退至清溪關,那朝中一定會派人更換夏侯孜。
屆時不管派誰來西川,都不會有夏侯孜這般漠視,隴右再想遷徙人口就困難了。
對此,劉繼隆將書信合上,將書信焚毀後看向封徽。
“你給阿翁迴信,就說我請阿翁及其三服子弟來狄道居住,但出了三服的,還是去蘭州居住吧。”
“另外,三服子弟若是能通過隴右的吏考,也可從直白開始做起。”
“好。”封徽點了點頭,將此事應下,接著說道:
“楊德之的信,您不打算迴信嗎?”
“……”劉繼隆揉了揉眉心,接著說道:
“也迴一封信吧,告訴德之,若是朝中為官不可,不妨來隴右。”
“就這句?”封徽沒想到自家郎君隻迴這麽短的內容,而劉繼隆思考過後,卻還是點頭道:“迴這些就足夠了。”
“好!”封徽應下,劉繼隆也接著吩咐道:
“過些日子,我會召集各州縣官員來狄道,若是他們攜帶家眷前來,你可以為我安撫安撫他們的家眷。”
“是……”
“阿耶,餓啦……”
劉必烈突然開口,打斷了二人的交談。
劉繼隆與封徽對視笑了笑,接著便看向張嫂:
“傳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