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鐺…鐺……”
“劈裏啪啦——”
晨鍾作響來爆竹,春風吹拂萬千家。
隨著新年的元日到來,大唐從大中邁入了鹹通年間。
所謂鹹通,乃至取自宣宗皇帝昔年所製《泰邊陲樂曲詞》中的“海嶽晏鹹通”。
可以說,李漼及王宗實等人,無時無刻都在表達著“順位順意”這個概念。
隻是相對於百姓來說,百姓並不擔心坐在金台高位上的那人是大中皇帝還是鹹通皇帝,他們隻在意皇帝是否加稅,是否減稅、蠲免……
不過令他們失望的事情發生了,因為新君並未下旨廢除“九厘稅”,甚至在新年後,向各道州縣頒布新的旨意,準備在鹽鐵上加稅。
對於廟堂上的那群人來說,加稅鹽鐵,與百姓關係似乎並不大。
但問題在於,所有的賦稅政策,都會反映到百姓身上。
官鹽加價後,各道州縣的百姓便開始吃不起官鹽,隻能去買私鹽吃。
私鹽的需求量大了,私鹽販子也隨之增加,競爭力也慢慢凸顯。
問題在於,朝廷對私鹽的打擊力度很大,因此許多販賣私鹽的人,要麽投靠當地州縣官鹽,要麽就是武裝私鹽隊伍。
在這群人中,曹州冤句縣的黃家,無疑是兩者兼沾的存在。
正因如此,鹽鐵加稅後,販賣私鹽的黃氏生意也就好了起來。
“王縣令,老夫敬你一杯。”
“黃公是長輩,理應是本官敬酒向黃公才對。”
“哈哈哈哈……”
河南道百姓八百餘萬,而曹州便占七十餘萬。
曹州有縣七,冤句縣是其中之一,人口經濟都排在中遊,有近十萬口百姓在冤句縣內外討生活。
黃氏作為冤句縣最大的私鹽家族,冤句縣大量百姓,都在買賣他們的私鹽。
不過百姓吃了便宜的私鹽,那官鹽就沒有人買了。
哪怕已經賄賂了官員,但官員卻不可能自己出錢買官鹽,因此官鹽通常也需要黃氏幫忙解決。
在實行榷鹽法之前,河南道每鬥粗鹽不過十餘文,實行鹽鐵專賣後暴漲到了一百多文。
到了如今,曹州每鬥官鹽三百五十文,而私鹽每鬥不過二百文,價格相差近兩倍。
正因如此,即便黃巢再怎麽驕傲,為了族中生意,他還是不得不在飯桌上與那些他所厭惡的人推杯換盞。
期間,他因為喝酒太多而離席,等他再迴來時,冤句縣的幾位主官已經走了。
“阿耶,買了多少官鹽?”
黃巢從婢女手中接過剛剛用熱水燙過的手絹,擦了擦臉後,不由詢問起來。
“八千鬥!”
黃父還沒開口,一名十幾歲的少年人就忍不住開口道:“這群狗官,拿了我們的禮單,還讓我們買那麽多鹽!”
“八千鬥?!”
黃巢倒吸了口涼氣,畢竟黃氏每年販賣私鹽,所賣出的私鹽也不過一萬七八千鬥,獲利不過三千多貫。
以如今官鹽的價格,八千鬥官鹽,起碼需要近三千貫錢財。
如果再刨除每年給冤句縣官員送禮,以及維護麾下那百餘名家丁的開銷,那一年到頭不僅沒賺,反而還賠進去了。
“唉……”
黃父長歎一口氣道:“自古以來,民不與官鬥。”
“去年的帳,你們都看過了,我們經營私鹽,所獲不過三千八百餘貫。”
“宅中家丁、奴婢開銷,每年不下二千貫,買鹽又得二千八百貫。”
“好在我黃家世代販鹽,在這冤句縣購置了五千畝莊田。”
“以今年糧價,我們收獲六成後,賣糧買鹽,應該還能有幾百貫結餘。”
“希望朝廷早些把稅降下來吧,不然如此下去,不知道要倒下多少庶族。”
黃父頗為感慨,而黃巢聽後卻錯愕道:“我們家中莊田,不是隻取五成租子嗎?”
“朝廷加稅,我們得交稅,隻能拔到六成了。”
黃父話音中帶著些惆悵,同時他也繼續道:
“這鹽價,今年恐怕得漲漲了,先漲二十文吧。”
“耶耶!”聽到黃父的話,黃巢的侄子黃存忍不住道:
“現在到處都是私鹽販子,我們若是漲了價,百姓恐怕就去買旁人的了。”
“到時候私鹽賣不出去,這些官鹽也就砸手上了!”
黃存的話讓其餘黃氏子弟不免生出怨氣,好在黃父比較偏愛安穩,因此他對眾人安慰道:
“縣衙收了我們的錢,總歸得出力圍剿那些閑散販子的。”
“如今局麵還能維持,就是你們每人的零花得削減一半了。”
黃父無奈,眾人也知道他的辛苦,並沒有因為這件事便與他鬧起來。
隻是黃存聽後忍不住埋怨道:“若是當初那王守文把事情鬧大些,我們也加入軍中,做做軍頭後投降了,就與那濮州的王仙芝一般。”
“王仙芝?”黃巢朝自家侄子看去,他對那人有些印象。
那廝早年習得武藝,一開始與人販賣私鹽,後來自己拉夥做大。
自己前年去長安科舉時,聽聞他麾下有三五十個私鹽漢子。
“對啊!”黃存略微向往道:
“那王守文來濮州作亂,王仙芝帶著好幾夥私鹽販子參加了叛軍。”
“後來王守文兵敗被殺,這群人跟著軍中兵馬使朱淮投降官軍。”
“聽聞那朱淮試圖作亂後被殺,王仙芝等人被編入天平軍中,任了個列校。”
“如今這廝手下幾百人,憑著列校身份販賣私鹽,日子過得十分紅火。”
“哼!”黃父冷哼道:“他一個叛軍投靠而來的家夥,眼下朝廷沒有戰事,還能在濮州廝混些日子。”
“待朝廷有了戰事,需要征召他們出戰的時候,我看他們還能不能笑出來!”
黃巢聽著黃父這麽說,心道若是有了戰事,朝廷恐怕也恐怕會先盤剝他們這些庶族。
“要是伯父能做官便好了……”
“你這廝!”
黃存不經意的一句話,立馬引起了黃父的吹胡子瞪眼。
這位六十多歲的老翁,連忙看向自家大郎。
黃巢臉色不變,但心頭卻黯然。
“好了,都下去休息去吧。”
黃父擔心黃巢亂想,連忙驅散了所有人。
黃巢的幾位侄子、外甥也並不是在埋怨黃巢,而是真的希望家裏有個當官的能照拂照拂他們。
一言不發迴到自己的院中,黃巢坐在主位許久,拳頭忍不住攥緊。
“連王仙芝那種潑皮無賴都能在造反後投降做個列校,我黃巢學業有成,被推舉參加進士科卻屢次不第……”
“賊老天!到底是我學識不足,還是朝廷那群人黑白不分!”
黃巢忍不住質問上天,卻並未得到迴應。
幾日後,當他看著自家花出去大量錢財,買迴一堆質量堪憂的官鹽時,他心中的憤恨更加。
若非還能生活下去,加之父母兄弟尚在,他恐怕會遷往隴右,舍下麵子去找陳瑛、楊信二人。
隻是這種念頭往往隻是出現片刻,便被他掐滅了。
小半個月後,黃氏帶頭漲了冤句縣的私鹽,以至於百姓怨聲載道。
百姓們痛罵黃氏,卻不敢罵衙門,而黃氏子弟也隻能憋著氣,將自己賺到的錢,都補貼到了衙門身上。
黃氏的遭遇,是大唐能夠直轄的各道州縣庶族遭遇。
田畝被加九厘稅,胥吏盤剝至二三分。
鹽鐵被苛重稅,每鬥加征五十文。
除此之外,針對酒、茶、醬、油、醋等等物產也被加上重稅。
庶族們的日子不好過,隻能把壓力轉嫁給平頭百姓,而這也就導致天下逃亡者越來越多。
“這種山嶺上也有人煙?”
商州上洛縣北,年不過三旬的張溫士站在丹水旁,眺望遠處鬱鬱蔥蔥的山嶺,不由發出感歎。
臨近他不遠處的數十名披甲官兵聞言笑道:“這些山上多著呢!”
一名列校聞言走上前來,壓低聲音與張溫士說道:
“朝廷屢次加稅,不少百姓都逃亡山裏。”
“有的落草為寇,有的則是聚集村落,官軍搜捕則逃亡深山中,待官兵離去再迴去。”
“商州數萬口百姓,至少有近萬人逃入山中。”
列校的話讓張溫士咋舌,簡單在丹水邊燒熟溪水後,便將這燒熟的溪水灌入水囊中,帶到了不遠處官道上的馬車裏。
“咳咳……”
“丈人(嶽父),水來了。”
張溫士才上車,便見到自家細君伺候著一名白發老翁。
這名老翁是他的丈人,也是他能入京為官的恩人。
至於這名老翁,自然就是從荊南趕往長安,不日便要作為宰相執掌朝政的白敏中了。
月初,白敏中在走入商州後染上風寒,特意休息了大半個月。
如今病情稍好,便重新踏上了入京之路。
張溫士熟練地用熱水為白敏中泡了杯薑茶,隨後由自家細君遞給了他。
白敏中喝下一口薑茶後,氣色變好了許多,舒緩道:
“前番瞧你與那名列校談話,不知聊了什麽?”
張溫士也沒有迴避,當即便把剛才的那些事情告訴了白敏中。
白敏中聽後長歎一口氣道:“一年之內三次加稅,如今又苛鹽鐵等雜項。”
“雖說這些稅是世家及庶族在交,但交到最後,始終是布衣在交。”
“我們一路北上,多少百姓逃亡山野,你們也都瞧見了。”
“聽聞南邊的南詔冷落天使,老夫估計要不了多久,南詔便會與我大唐重燃戰火了。”
“朝廷雖然裁汰了幾萬老弱,但節省下來的那點錢糧,恐怕不足以與南詔爭鬥。”
“老夫熟知夏侯孜,此人無實才,西川那些馬軍與騾軍在他手上,恐怕疏於訓練。”
“屆時南詔來犯,老夫真不敢想劍南道會遭遇何等局麵……”
白敏中看得清楚,但大勢就是如此,即便你能看得清楚,卻也阻擋不住。
大唐已經立國二百四十二年,自始皇帝一統天下以來,唯有西漢有過二百年以上的國運。
餘下的東漢及晉朝、南北等存在,國運都鮮有超過二百年者。
不過白敏中也明白,如果繼續按照當下的勢頭發展下去,那大唐恐怕真的會有傾覆之難。
“隴右那邊,近來可有消息?”
白敏中忽的詢問起了隴右的事情,張溫士聞言頷首道:
“劉繼隆趁朝廷丟失涼州時,出兵收複涼州,並大肆收容從劍南、山南等道逃亡的百姓,將其遷徙至涼州。”
“除此之外,迴鶻大汗龐特勤派人走漠南送消息至豐州,稱劉繼隆、張淮深出兵襲擾安西,請朝廷擢授其安西大都護。”
“胡雜倒也敢想。”白敏中毫不客氣的稱唿龐特勤為胡雜,哪怕龐特勤執掌著安西迴鶻。
“能把劉繼隆的精力耗費在西邊也好,總比他無所事事來得強。”
白敏中做出評價,但張溫士卻觀察著他,同時小心翼翼的繼續為他的茶杯添入薑茶。
“可是朝中有不少聲音,都說他收容逃民是別有用心,假以時日,恐難剪除。”
“這話沒有問題……”白敏中沒有反駁,而是承認道:
“當初就該咬咬牙,征調天雄、西川、朔方、鳳翔等鎮兵馬,趁劉繼隆收複河臨渭三州前,先一步把三州收複。”
“事後劉繼隆坐大,朝廷卻無力鎮壓,一直拖到如今,早已尾大不掉。”
“崔台碩(崔鉉)在浙東平叛進行的如火如荼,月初才收複了明、台二州,但裘甫卻又跑到海中洲去了。”
“聽聞他正準備打造水師,渡海去海中洲將裘甫討平。”
“東南不太平,朝廷的錢糧就會出現問題,而南邊的南詔又蠢蠢欲動。”
“這種局麵下,若是還想收拾劉繼隆……”
白敏中長舒一口氣,似乎不知道應該怎麽說。
或許他應該直白些說“愚蠢”,但朝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口風,恐怕也是今上有意為之。
“看來今上與先帝,始終不曾放棄隴右……”
思緒間,他將杯中薑茶喝了個幹淨,末了才平淡道:“走吧,早些到長安也好。”
“是。”張溫士應下,隨後下車與官軍列校交談。
不多時,數十名官兵便護送著他們一行人,繼續往長安前進。
與此同時,大唐派往南詔的第二批中使,也在二月中旬的時候,抵達了陽苴咩城。
隻是相比較有眼色、知進退的楊知溫,這次被派來的中使卻十分跋扈。
他們不僅無視了清平官董成的提醒,甚至到了祐世隆麵前,也擺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至尊聽聞雲南王冷落天朝告哀中使,特此派遣本官前來。”
“敢問雲南王,此事是否屬實?”
中使姿態高高在上,坐在五華樓頂層主位的祐世隆眯了眯眼睛,心裏的怒火已經被點燃。
反觀對麵的中使,即便他已經看出了祐世隆生氣,但對於他而言,一個十六七歲的青年人,並不值得他在意。
更何況他出發前,北司的官員們便與他說過,此次理應彰顯天朝威名,不可膽怯。
有人在身後為自己撐腰,自己還有什麽好怕的?
“此事屬實……”
祐世隆沉聲開口,殿上的南詔諸臣也冷漠注視著這批中使。
“雲南王為何冷落天朝遣派的告哀中使,難道不知道先帝駕崩後,屬國應該做的禮節嗎?!”
中使聲音突然拔高,這讓南詔諸臣紛紛攥緊了拳頭,而清平官董成也站出來打圓場道:
“我王雖雄壯,但畢竟年幼,些許細節不甚在意,勞煩……”
“荒唐!”中使打斷董成的話,董成不免錯愕看向他。
隻是不等董成繼續打圓場,這名中使就冷哼道:“即便冷落告哀中使不是本意,但姓名呢?”
“難道整個南詔上下都是愚夫,不知道我朝玄宗明皇帝姓名,不懂得避諱嗎?!”
中使突然提起名諱的問題,這把殿內眾人說的愣住了。
他們自然知道唐玄宗李隆基,但李隆基昔年逼反南詔,於南詔君臣而言,對他並沒有什麽好感。
更何況藩屬國國王避諱這種事情,通常也不會太較真,誰知道這人會突然說出這種事情。
“我姓名乃先王所賜,所謂名諱,先王也不甚在意!”
祐世隆被這批中使氣得不輕,冷著臉繼續說道:
“何況我國亦有喪,朝廷為何不派中使吊祭?”
“吊祭?”中使冷哼道:“雲南王若是願意改名避諱,本使當吊祭先王!”
“嗬嗬……”祐世隆氣笑了,笑聲中摻雜著憤怒。
董成聽見這笑聲,忍不住歎氣閉上了眼。
杜元忠等青壯派在聽到這笑聲後,紛紛忍不住興奮起來。
麵對這笑聲,那北司派來的中使依舊跋扈,下巴抬得老高。
“雲南王若是不願意更改姓名,且不說本使不會吊祭先王,單說您的冊封禮,也將無限延後。”
“此外,朝廷會關閉南詔與安南、黔中、嶺西、劍南等道的官道,停罷所有商貨往來!”
中使依舊跋扈,而祐世隆卻已經忍不了了。
他緩緩起身,盡管身處西南,年紀尚幼,但其身長亦有五尺六七,不然也不會被董成稱唿為“雄壯”。
“封閉商道?”
祐世隆走到中使麵前,與其相隔不過三步,而左右杜元忠等清平官也連忙起身走到殿上,拱衛祐世隆兩旁。
祐世隆目光狠厲,讓原本跋扈的中使頓感如墜冰窟。
四目相對間,祐世隆語氣平淡:“那就封閉看看……”
“唐廷不給,朕就自己去取!”
“朕?”中使瞪大眼睛,指著他道:“雲南王你……”
“住嘴!!”
祐世隆喝止其言論,拔出腰間的佩刀,走上前斬斷了那代表天使的旌節,目光一瞥。
“即日起,南詔改國號為大禮,朕將改元為建極!”
“劈裏啪啦——”
晨鍾作響來爆竹,春風吹拂萬千家。
隨著新年的元日到來,大唐從大中邁入了鹹通年間。
所謂鹹通,乃至取自宣宗皇帝昔年所製《泰邊陲樂曲詞》中的“海嶽晏鹹通”。
可以說,李漼及王宗實等人,無時無刻都在表達著“順位順意”這個概念。
隻是相對於百姓來說,百姓並不擔心坐在金台高位上的那人是大中皇帝還是鹹通皇帝,他們隻在意皇帝是否加稅,是否減稅、蠲免……
不過令他們失望的事情發生了,因為新君並未下旨廢除“九厘稅”,甚至在新年後,向各道州縣頒布新的旨意,準備在鹽鐵上加稅。
對於廟堂上的那群人來說,加稅鹽鐵,與百姓關係似乎並不大。
但問題在於,所有的賦稅政策,都會反映到百姓身上。
官鹽加價後,各道州縣的百姓便開始吃不起官鹽,隻能去買私鹽吃。
私鹽的需求量大了,私鹽販子也隨之增加,競爭力也慢慢凸顯。
問題在於,朝廷對私鹽的打擊力度很大,因此許多販賣私鹽的人,要麽投靠當地州縣官鹽,要麽就是武裝私鹽隊伍。
在這群人中,曹州冤句縣的黃家,無疑是兩者兼沾的存在。
正因如此,鹽鐵加稅後,販賣私鹽的黃氏生意也就好了起來。
“王縣令,老夫敬你一杯。”
“黃公是長輩,理應是本官敬酒向黃公才對。”
“哈哈哈哈……”
河南道百姓八百餘萬,而曹州便占七十餘萬。
曹州有縣七,冤句縣是其中之一,人口經濟都排在中遊,有近十萬口百姓在冤句縣內外討生活。
黃氏作為冤句縣最大的私鹽家族,冤句縣大量百姓,都在買賣他們的私鹽。
不過百姓吃了便宜的私鹽,那官鹽就沒有人買了。
哪怕已經賄賂了官員,但官員卻不可能自己出錢買官鹽,因此官鹽通常也需要黃氏幫忙解決。
在實行榷鹽法之前,河南道每鬥粗鹽不過十餘文,實行鹽鐵專賣後暴漲到了一百多文。
到了如今,曹州每鬥官鹽三百五十文,而私鹽每鬥不過二百文,價格相差近兩倍。
正因如此,即便黃巢再怎麽驕傲,為了族中生意,他還是不得不在飯桌上與那些他所厭惡的人推杯換盞。
期間,他因為喝酒太多而離席,等他再迴來時,冤句縣的幾位主官已經走了。
“阿耶,買了多少官鹽?”
黃巢從婢女手中接過剛剛用熱水燙過的手絹,擦了擦臉後,不由詢問起來。
“八千鬥!”
黃父還沒開口,一名十幾歲的少年人就忍不住開口道:“這群狗官,拿了我們的禮單,還讓我們買那麽多鹽!”
“八千鬥?!”
黃巢倒吸了口涼氣,畢竟黃氏每年販賣私鹽,所賣出的私鹽也不過一萬七八千鬥,獲利不過三千多貫。
以如今官鹽的價格,八千鬥官鹽,起碼需要近三千貫錢財。
如果再刨除每年給冤句縣官員送禮,以及維護麾下那百餘名家丁的開銷,那一年到頭不僅沒賺,反而還賠進去了。
“唉……”
黃父長歎一口氣道:“自古以來,民不與官鬥。”
“去年的帳,你們都看過了,我們經營私鹽,所獲不過三千八百餘貫。”
“宅中家丁、奴婢開銷,每年不下二千貫,買鹽又得二千八百貫。”
“好在我黃家世代販鹽,在這冤句縣購置了五千畝莊田。”
“以今年糧價,我們收獲六成後,賣糧買鹽,應該還能有幾百貫結餘。”
“希望朝廷早些把稅降下來吧,不然如此下去,不知道要倒下多少庶族。”
黃父頗為感慨,而黃巢聽後卻錯愕道:“我們家中莊田,不是隻取五成租子嗎?”
“朝廷加稅,我們得交稅,隻能拔到六成了。”
黃父話音中帶著些惆悵,同時他也繼續道:
“這鹽價,今年恐怕得漲漲了,先漲二十文吧。”
“耶耶!”聽到黃父的話,黃巢的侄子黃存忍不住道:
“現在到處都是私鹽販子,我們若是漲了價,百姓恐怕就去買旁人的了。”
“到時候私鹽賣不出去,這些官鹽也就砸手上了!”
黃存的話讓其餘黃氏子弟不免生出怨氣,好在黃父比較偏愛安穩,因此他對眾人安慰道:
“縣衙收了我們的錢,總歸得出力圍剿那些閑散販子的。”
“如今局麵還能維持,就是你們每人的零花得削減一半了。”
黃父無奈,眾人也知道他的辛苦,並沒有因為這件事便與他鬧起來。
隻是黃存聽後忍不住埋怨道:“若是當初那王守文把事情鬧大些,我們也加入軍中,做做軍頭後投降了,就與那濮州的王仙芝一般。”
“王仙芝?”黃巢朝自家侄子看去,他對那人有些印象。
那廝早年習得武藝,一開始與人販賣私鹽,後來自己拉夥做大。
自己前年去長安科舉時,聽聞他麾下有三五十個私鹽漢子。
“對啊!”黃存略微向往道:
“那王守文來濮州作亂,王仙芝帶著好幾夥私鹽販子參加了叛軍。”
“後來王守文兵敗被殺,這群人跟著軍中兵馬使朱淮投降官軍。”
“聽聞那朱淮試圖作亂後被殺,王仙芝等人被編入天平軍中,任了個列校。”
“如今這廝手下幾百人,憑著列校身份販賣私鹽,日子過得十分紅火。”
“哼!”黃父冷哼道:“他一個叛軍投靠而來的家夥,眼下朝廷沒有戰事,還能在濮州廝混些日子。”
“待朝廷有了戰事,需要征召他們出戰的時候,我看他們還能不能笑出來!”
黃巢聽著黃父這麽說,心道若是有了戰事,朝廷恐怕也恐怕會先盤剝他們這些庶族。
“要是伯父能做官便好了……”
“你這廝!”
黃存不經意的一句話,立馬引起了黃父的吹胡子瞪眼。
這位六十多歲的老翁,連忙看向自家大郎。
黃巢臉色不變,但心頭卻黯然。
“好了,都下去休息去吧。”
黃父擔心黃巢亂想,連忙驅散了所有人。
黃巢的幾位侄子、外甥也並不是在埋怨黃巢,而是真的希望家裏有個當官的能照拂照拂他們。
一言不發迴到自己的院中,黃巢坐在主位許久,拳頭忍不住攥緊。
“連王仙芝那種潑皮無賴都能在造反後投降做個列校,我黃巢學業有成,被推舉參加進士科卻屢次不第……”
“賊老天!到底是我學識不足,還是朝廷那群人黑白不分!”
黃巢忍不住質問上天,卻並未得到迴應。
幾日後,當他看著自家花出去大量錢財,買迴一堆質量堪憂的官鹽時,他心中的憤恨更加。
若非還能生活下去,加之父母兄弟尚在,他恐怕會遷往隴右,舍下麵子去找陳瑛、楊信二人。
隻是這種念頭往往隻是出現片刻,便被他掐滅了。
小半個月後,黃氏帶頭漲了冤句縣的私鹽,以至於百姓怨聲載道。
百姓們痛罵黃氏,卻不敢罵衙門,而黃氏子弟也隻能憋著氣,將自己賺到的錢,都補貼到了衙門身上。
黃氏的遭遇,是大唐能夠直轄的各道州縣庶族遭遇。
田畝被加九厘稅,胥吏盤剝至二三分。
鹽鐵被苛重稅,每鬥加征五十文。
除此之外,針對酒、茶、醬、油、醋等等物產也被加上重稅。
庶族們的日子不好過,隻能把壓力轉嫁給平頭百姓,而這也就導致天下逃亡者越來越多。
“這種山嶺上也有人煙?”
商州上洛縣北,年不過三旬的張溫士站在丹水旁,眺望遠處鬱鬱蔥蔥的山嶺,不由發出感歎。
臨近他不遠處的數十名披甲官兵聞言笑道:“這些山上多著呢!”
一名列校聞言走上前來,壓低聲音與張溫士說道:
“朝廷屢次加稅,不少百姓都逃亡山裏。”
“有的落草為寇,有的則是聚集村落,官軍搜捕則逃亡深山中,待官兵離去再迴去。”
“商州數萬口百姓,至少有近萬人逃入山中。”
列校的話讓張溫士咋舌,簡單在丹水邊燒熟溪水後,便將這燒熟的溪水灌入水囊中,帶到了不遠處官道上的馬車裏。
“咳咳……”
“丈人(嶽父),水來了。”
張溫士才上車,便見到自家細君伺候著一名白發老翁。
這名老翁是他的丈人,也是他能入京為官的恩人。
至於這名老翁,自然就是從荊南趕往長安,不日便要作為宰相執掌朝政的白敏中了。
月初,白敏中在走入商州後染上風寒,特意休息了大半個月。
如今病情稍好,便重新踏上了入京之路。
張溫士熟練地用熱水為白敏中泡了杯薑茶,隨後由自家細君遞給了他。
白敏中喝下一口薑茶後,氣色變好了許多,舒緩道:
“前番瞧你與那名列校談話,不知聊了什麽?”
張溫士也沒有迴避,當即便把剛才的那些事情告訴了白敏中。
白敏中聽後長歎一口氣道:“一年之內三次加稅,如今又苛鹽鐵等雜項。”
“雖說這些稅是世家及庶族在交,但交到最後,始終是布衣在交。”
“我們一路北上,多少百姓逃亡山野,你們也都瞧見了。”
“聽聞南邊的南詔冷落天使,老夫估計要不了多久,南詔便會與我大唐重燃戰火了。”
“朝廷雖然裁汰了幾萬老弱,但節省下來的那點錢糧,恐怕不足以與南詔爭鬥。”
“老夫熟知夏侯孜,此人無實才,西川那些馬軍與騾軍在他手上,恐怕疏於訓練。”
“屆時南詔來犯,老夫真不敢想劍南道會遭遇何等局麵……”
白敏中看得清楚,但大勢就是如此,即便你能看得清楚,卻也阻擋不住。
大唐已經立國二百四十二年,自始皇帝一統天下以來,唯有西漢有過二百年以上的國運。
餘下的東漢及晉朝、南北等存在,國運都鮮有超過二百年者。
不過白敏中也明白,如果繼續按照當下的勢頭發展下去,那大唐恐怕真的會有傾覆之難。
“隴右那邊,近來可有消息?”
白敏中忽的詢問起了隴右的事情,張溫士聞言頷首道:
“劉繼隆趁朝廷丟失涼州時,出兵收複涼州,並大肆收容從劍南、山南等道逃亡的百姓,將其遷徙至涼州。”
“除此之外,迴鶻大汗龐特勤派人走漠南送消息至豐州,稱劉繼隆、張淮深出兵襲擾安西,請朝廷擢授其安西大都護。”
“胡雜倒也敢想。”白敏中毫不客氣的稱唿龐特勤為胡雜,哪怕龐特勤執掌著安西迴鶻。
“能把劉繼隆的精力耗費在西邊也好,總比他無所事事來得強。”
白敏中做出評價,但張溫士卻觀察著他,同時小心翼翼的繼續為他的茶杯添入薑茶。
“可是朝中有不少聲音,都說他收容逃民是別有用心,假以時日,恐難剪除。”
“這話沒有問題……”白敏中沒有反駁,而是承認道:
“當初就該咬咬牙,征調天雄、西川、朔方、鳳翔等鎮兵馬,趁劉繼隆收複河臨渭三州前,先一步把三州收複。”
“事後劉繼隆坐大,朝廷卻無力鎮壓,一直拖到如今,早已尾大不掉。”
“崔台碩(崔鉉)在浙東平叛進行的如火如荼,月初才收複了明、台二州,但裘甫卻又跑到海中洲去了。”
“聽聞他正準備打造水師,渡海去海中洲將裘甫討平。”
“東南不太平,朝廷的錢糧就會出現問題,而南邊的南詔又蠢蠢欲動。”
“這種局麵下,若是還想收拾劉繼隆……”
白敏中長舒一口氣,似乎不知道應該怎麽說。
或許他應該直白些說“愚蠢”,但朝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口風,恐怕也是今上有意為之。
“看來今上與先帝,始終不曾放棄隴右……”
思緒間,他將杯中薑茶喝了個幹淨,末了才平淡道:“走吧,早些到長安也好。”
“是。”張溫士應下,隨後下車與官軍列校交談。
不多時,數十名官兵便護送著他們一行人,繼續往長安前進。
與此同時,大唐派往南詔的第二批中使,也在二月中旬的時候,抵達了陽苴咩城。
隻是相比較有眼色、知進退的楊知溫,這次被派來的中使卻十分跋扈。
他們不僅無視了清平官董成的提醒,甚至到了祐世隆麵前,也擺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至尊聽聞雲南王冷落天朝告哀中使,特此派遣本官前來。”
“敢問雲南王,此事是否屬實?”
中使姿態高高在上,坐在五華樓頂層主位的祐世隆眯了眯眼睛,心裏的怒火已經被點燃。
反觀對麵的中使,即便他已經看出了祐世隆生氣,但對於他而言,一個十六七歲的青年人,並不值得他在意。
更何況他出發前,北司的官員們便與他說過,此次理應彰顯天朝威名,不可膽怯。
有人在身後為自己撐腰,自己還有什麽好怕的?
“此事屬實……”
祐世隆沉聲開口,殿上的南詔諸臣也冷漠注視著這批中使。
“雲南王為何冷落天朝遣派的告哀中使,難道不知道先帝駕崩後,屬國應該做的禮節嗎?!”
中使聲音突然拔高,這讓南詔諸臣紛紛攥緊了拳頭,而清平官董成也站出來打圓場道:
“我王雖雄壯,但畢竟年幼,些許細節不甚在意,勞煩……”
“荒唐!”中使打斷董成的話,董成不免錯愕看向他。
隻是不等董成繼續打圓場,這名中使就冷哼道:“即便冷落告哀中使不是本意,但姓名呢?”
“難道整個南詔上下都是愚夫,不知道我朝玄宗明皇帝姓名,不懂得避諱嗎?!”
中使突然提起名諱的問題,這把殿內眾人說的愣住了。
他們自然知道唐玄宗李隆基,但李隆基昔年逼反南詔,於南詔君臣而言,對他並沒有什麽好感。
更何況藩屬國國王避諱這種事情,通常也不會太較真,誰知道這人會突然說出這種事情。
“我姓名乃先王所賜,所謂名諱,先王也不甚在意!”
祐世隆被這批中使氣得不輕,冷著臉繼續說道:
“何況我國亦有喪,朝廷為何不派中使吊祭?”
“吊祭?”中使冷哼道:“雲南王若是願意改名避諱,本使當吊祭先王!”
“嗬嗬……”祐世隆氣笑了,笑聲中摻雜著憤怒。
董成聽見這笑聲,忍不住歎氣閉上了眼。
杜元忠等青壯派在聽到這笑聲後,紛紛忍不住興奮起來。
麵對這笑聲,那北司派來的中使依舊跋扈,下巴抬得老高。
“雲南王若是不願意更改姓名,且不說本使不會吊祭先王,單說您的冊封禮,也將無限延後。”
“此外,朝廷會關閉南詔與安南、黔中、嶺西、劍南等道的官道,停罷所有商貨往來!”
中使依舊跋扈,而祐世隆卻已經忍不了了。
他緩緩起身,盡管身處西南,年紀尚幼,但其身長亦有五尺六七,不然也不會被董成稱唿為“雄壯”。
“封閉商道?”
祐世隆走到中使麵前,與其相隔不過三步,而左右杜元忠等清平官也連忙起身走到殿上,拱衛祐世隆兩旁。
祐世隆目光狠厲,讓原本跋扈的中使頓感如墜冰窟。
四目相對間,祐世隆語氣平淡:“那就封閉看看……”
“唐廷不給,朕就自己去取!”
“朕?”中使瞪大眼睛,指著他道:“雲南王你……”
“住嘴!!”
祐世隆喝止其言論,拔出腰間的佩刀,走上前斬斷了那代表天使的旌節,目光一瞥。
“即日起,南詔改國號為大禮,朕將改元為建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