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水是什麽?”


    火藥廠校場內,在陳濟通解釋了硝石如何處理後,劉繼隆不免詢問起了其中未曾聽過的材料。


    “小灰水就是用草根樹皮燒製的灰塵摻水。”


    陳濟通解釋著,而劉繼隆聽完,心想這似乎和自己之前說過的提純差不多。


    隻不過自己是讓工匠熬煮硝石粉末,而新的提純方式是在熬煮同時中加入草木灰。


    草木灰裏的元素挺多的,說不定中和分析出了幹淨的純硝。


    想到這裏,劉繼隆不免好奇道:“這主意是誰想出來的?”


    “是剛才那個趙三郎的阿耶趙尉想出來的,他是太和九年被朝廷從淮南調往西川的工匠。”


    “去年蜀中洪澇,他舉家逃難進入隴右,經過幾次核查,確定其沒有問題後,他才被帶入了火藥廠幹活,然後獻上了這個方法。”


    “據他說,淮南那邊製作煙花時,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隻是由於煙花昂貴,都是達官顯貴采買,所以還沒人把煙花用來打仗炸礦,而且淮南的煙花也沒有我們火藥的威力大。”


    劉繼隆如今才知道淮南竟然已經有了黑火藥。


    不過內地硝石質量不佳,淨硝產量不高,所以才限製了淮南黑火藥的發展。


    相比較之下,自己倒是靠著河西與西域,能夠不斷采買便宜的上等硝石,自然能大方的用來製作火藥。


    想到這裏,劉繼隆對陳濟通交代道:“已經生產出來的老式黑火藥,現在起全部用來炸礦。”


    “生產更換為新式火藥,另外崔恕你記下。”劉繼隆看向崔恕:


    “擢授工匠趙尉火藥廠主事,置正九品上,俸祿、職田一並發給,再賞錢百貫!”


    “謝節帥!”陳濟通連忙為趙尉感謝,同時開口道:


    “節帥,若是製作新火藥,那硝石的需求就變大了,而且淨硝也需要人手……”


    劉繼隆頷首安撫他:“這些事情我會去辦,你不用管,你隻管研究火藥和製作火藥。”


    “對了,火炮的事情怎麽樣了?”


    他想到了火炮的事情,但陳濟通搖頭道:“我們的人弄不出您說的那些東西,弄出來也是坑坑窪窪的,根本不敢用來放火藥。”


    見他這麽說,劉繼隆有些惋惜,心想冶鐵技術不行,興許長安那邊能有技術達標的工匠,但朝廷肯定是不會把工匠交給自己的。


    饑民和工匠可不同,別的不說,劉繼隆至今都沒有得到朝廷製作陌刀、明光鎧及其它武備的技藝。


    正因如此,隴右才以紮甲、橫刀、長槍為主。


    不過這些問題對隴右影響不大,配重投石機加黑火藥,足夠對付眼下的局麵了。


    在他這麽想著的同時,他簡單交代了幾句,讓陳濟通記下後,他便走出火藥廠,返迴了狄道城。


    他依舊在臨州忙碌著教學的事情,因為隻有把臨州的事情做好,才能把思想工作做好。


    時間進入三月後,李忱罷崔慎由,以防備南詔為理由,調其前往東川擔任節度使。


    這一舉動,使得群臣更不敢輕易提及立儲問題。


    與此同時,劍南道與山南西道的饑民不斷流入隴右,李忱得知後,嗬斥盧均與魏謨失職。


    魏謨上疏請罷夏糧起運,以夏糧賑濟饑民,李忱不許。


    消息傳迴時,已經是三月中旬,對此魏謨十分無奈。


    “如果不能截留夏糧賑災,青城附近的五萬多饑民和南邊的三萬多饑民要怎麽賑濟?”


    西川衙門內,楊複恭詢問魏謨,魏謨聞言掃視眾人道:


    “若是不能賑濟,饑民必然生亂,想來這也不是諸位願意看見的。”


    “不若我等自籌錢糧,隻要能堅持到秋收就行。”


    魏謨這話說完,堂內官員臉色一變。


    誰不知道西川富商都已經被借光了,如今肯定不會再借糧食了。


    既然如此,擺在他們麵前的,恐怕也隻有官員自籌了。


    “老夫願意變賣府中器皿,捐糧二千石。”


    “我願意捐糧五百石。”


    “我願意捐五十石……”


    “某願意捐八十石……”


    “某……”


    魏謨發起號召後,楊複恭立馬表示願意捐糧五百石,至於其他官員則是從十幾石到幾十石不等。


    待堂內數十名官員話音落下,所籌糧食不過三千二百餘石。


    這點糧食,頂多夠那些饑民吃半個月。


    “朝廷既然不管,還不如將一些饑民當做口馬販賣給隴右,得了錢財後,再買糧賑濟災民。”


    “對啊,哪怕賣一半,救活一半,也比全都餓死或作亂要好吧?”


    眼見自籌糧草杯水車薪,生怕魏謨再讓他們出錢的官員們,竟然開始主動倒向了隴右。


    “你們……”


    楊複恭忍不住瞪了眼眾人,他可是知道這群人有多富裕的。


    誠然他捐的也不多,但這已經是他明麵上能拿出的最多糧秣了。


    如果他再拿多些,恐怕會被朝廷注意,南衙北司的官員都會彈劾他貪腐。


    為了保全自身,他隻能捐五百石。


    “好了,你們先退下吧,子恪留下。”


    魏謨忽然開口,眾人心知肚明,紛紛鬆了一口氣。


    “我等告退……”


    來時拖延,走時匆匆。


    瞧著這群人那醜惡的模樣,楊複恭攥緊拳頭,待眾人走後,楊複恭立馬作揖道:


    “使相,某願意私下再捐二千石!”


    “不夠的……”魏謨搖了搖頭,臉色呈現病態的蒼白,時不時咳嗽。


    巴蜀的氣候,確實讓他這個北方人十分難受,肺病幾乎沒有停下來過。


    “八萬饑民若是處理不好,必然會引起民變。”


    “咳咳……他們說的也有一定道理。”


    “我已經決定將饑民中的青壯作口馬引往隴右,所販錢糧,一作賑災,二作修葺關隘之費用。”


    “隻是這件事,還需子恪你走一趟。”


    魏謨說出這番話時,臉上的慘白更重。


    他此生清廉正直,沒想到臨老卻要做這種事。


    楊複恭有些不忍,但魏謨接著道:


    “此行若能救活八萬饑民,也算是我為官在任最後一件善事吧,咳咳……”


    他目光看向楊複恭,楊複恭也知道西川不能亂,因此隻能躬身作揖:“下官……領令!”


    他作揖退下,事後馬不停蹄向北疾馳。


    待他趕到臨州狄道時,卻已經是四月初二。


    他被帶到都護府正堂,而劉繼隆早就在此等待了。


    高進達、李商隱、崔恕、張昶、曹茂等五人目光看著他,他也當即作揖道:


    “西川有饑民,此事節帥應該知道。”


    “下官此次前來,不是來追問逃入隴右饑民之事,而是為了口馬貿易而來。”


    劉繼隆雖然沒有猜到楊複恭的目的,但隱隱也知道西川需要錢。


    本以為是糧食貿易,結果卻是口馬貿易。


    想到這裏,劉繼隆眼神閃爍:“楊監軍何解?”


    眼看劉繼隆還在裝傻,楊複恭深吸一口氣道:


    “西川饑民近十萬,若是不撥錢糧賑濟,饑民遲早生變。”


    “使相有好生之德,故此希望能販賣口馬籌措錢糧,以賑饑民。”


    “雖以口馬販賣為由,然實則以賑濟饑民為根本。”


    劉繼隆見狀頷首,隨後詢問道:“莫不是要以老弱作口馬?”


    他在調侃白敏中此前販賣老弱作口馬的事情,楊複恭也自然知道,但他麵色如常,養氣功夫極好。


    “魏使相以饑民為根本,深知老弱走不到隴右,故此以青壯作口馬遷入隴右,還請劉節帥定個價錢。”


    劉繼隆確實想要人口,眼見楊複恭開門見山的著急模樣,當即開口道:


    “賑濟饑民,此為善舉,而饑民流入隴右,某自當保境安民,使他們安居樂業。”


    “魏使相善舉,某也有心助其一臂之力。”


    “不如這樣如何,某願意男三貫,女二貫的價格買賣口馬,楊監軍以為如何?”


    西川遭遇災情不假,但由於累年存糧,西川各大糧商卻沒敢哄抬糧價。


    西川的糧價,如今是每石米五百錢,比往年略貴不到一百錢罷了。


    以劉繼隆開出的價格,一個男人能賣出六石米,女人四石米。


    如果西川販賣兩萬青壯,就能得到十二萬石糧食,足夠讓剩餘六萬多饑民吃到秋收。


    楊複恭聞言也知道劉繼隆給出了良心價,因此也沒有討價還價,而是直接說道:


    “既然如此,還請節帥押運錢財前往鬆州,下官自然會安排饑民走翼州進入鬆州。”


    “好!”劉繼隆應下,隨後示意楊複恭請便。


    楊複恭也沒有逗留,轉身便離開了都護府,騎馬著急趕迴成都。


    在他走後,高進達這才開口道:“西川饑民如此多,節帥為何不壓價?”


    “不必。”劉繼隆搖頭道:


    “這是個好機會,沒有必要為了那幾千貫耽擱時間。”


    “更何況魏謨此舉若是被朝廷所知,恐怕他這西川節度使也做不下去了。”


    “這件事,還是早些敲定比較好!”


    話音落下,劉繼隆看向曹茂:“山南西道沒有表態嗎?”


    “沒有。”曹茂搖頭道:


    “山南西道的饑民雖然也多,但盧鈞截留秋糧來賑濟災民,災民最多的三川之地已經安撫下去了。”


    “北邊的災民不過一兩萬,有的已經被各州縣安置好,其餘的則是逃入了隴右。”


    “從今年元日算起,過去三個多月,光是山南西道便逃入三千八百餘名百姓,劍南道更是逃入七千餘口。”


    曹茂說罷,高進達作揖詢問道:


    “節帥,從劍南道采買的這些百姓,也如之前一樣安置在蘭州嗎?”


    “嗯,安置在蘭州廣武縣。”劉繼隆頷首迴應,同時說道:


    “涼州那邊傳來消息,張使君準備舉兵六千,於四月十五日移鎮甘州。”


    “稍後我寫書信一封,曹茂你派人走大鬥拔穀道送往甘州,告訴李儀中,交出甘州之後,可持我書信繼續在張使君麾下任職。”


    “倘若負隅頑抗,不提張使君兵馬,隴右這邊也會出兵進攻甘州。”


    涼州就在眼前,劉繼隆不可能什麽都不做。


    張淮深越快移鎮甘州,唐廷那邊對索勳的疑心就越重。


    沒有唐廷遷入人口,索勳在涼州的統治便是曇花一現,轉瞬崩塌。


    不管索勳是死是逃,對於自己而言,這都是入主涼州的機會。


    哪怕漢口已經被張淮深遷走,但對於自己而言,涼州那幾十萬畝熟地更為重要。


    隻要拿下涼州,他就能遷徙百姓在涼州開墾駐兵。


    日後掠走西川人口後,也能有個安置的地方。


    開墾熟地,可比開墾荒地輕鬆便宜多了。


    這般想著,劉繼隆繼續說道:“府庫中還有多少錢帛?”


    他之所以詢問,是因為陳瑛北上還沒押運錢財迴來,而且距離發下半年軍餉也不過兩個月了,他可不想弄得沒錢買人。


    “節帥放心,府庫之中尚有十二萬貫錢及價值六萬貫的金銀。”


    高進達開口安撫了劉繼隆,劉繼隆聽後頷首道:“把錢運往鬆州,十二萬貫足夠買四五萬饑民了。”


    “魏謨既然是為了賑濟饑民,想來不會販賣很多。”


    “是!”高進達應下,劉繼隆見狀便遣散了眾人,返迴內堂看了看封徽情況後,便轉頭去了臨州大學。


    他在臨州大學繼續講課,而代表他的書信也由輕騎帶往了鄯州,準備走大鬥拔穀道前往甘州張掖,招降占據張掖的李渭父子。


    時間一點點過去,轉眼間便到了四月十五日。


    這一日,張淮深在番和集結兩千精騎,四千甲兵,集結一萬民夫和一萬四千多民夫家眷向甘州進軍。


    大軍旌旗招展,向著焉支山邁進。


    不過與此同時,張淮滿卻率甲兵五百,駐守住了昌鬆城,沒給索勳搶占昌鬆的機會。


    索勳也不著急,畢竟張淮深隻要移鎮,他後麵機會多的是。


    更何況此時有件事令他感到棘手,為此他和作為天使的王端章十分焦慮。


    “王守文與吳煨麾下的五百天平老卒十分悍勇,若是知道朝廷不讓他們迴鄉,必然會煽動赤水軍作亂。”


    “以使君麾下這二千五百精銳,恐怕難以製止他們。”


    赤水城衙門內,王端章十分焦慮,冷汗在額間直冒。


    對此,索勳麵色陰沉,心裏也知道王端章所說屬實。


    五千赤水軍距離戍期隻剩八個月,倘若他們要提前走,自己也沒有什麽理由將其阻攔。


    不過他們要是真的走了,那自己占據河西,西討張淮深,南伐劉繼隆的計劃就破滅了,說不定連迴鶻與嗢末都敢來他頭上踩一腳。


    想到這裏,索勳黑著臉看向王端章:“這件事暫時不要告訴他們,等張淮深移鎮甘州再看。”


    “此外,勞請王天使向朝廷闡明涼州當下情況,請朝廷先遷徙發配足夠的漢口來助我。”


    “若是有足夠的漢口和甲胄,即便赤水軍東歸,我二人也能在漢口之中招募驍勇善戰者。”


    “好!”王端章沒有主見,膽小怯懦,故此索勳說什麽,他基本都一概照做。


    二人沒有知會王守文與吳煨,便先將朝廷的旨意藏了起來。


    在他們做著謀劃的時候,在秦州坐了幾年冷板凳的高駢也忍不住了。


    他並不知道劉繼隆與張淮深、張議潮的算計,他隻知道自己三十有七,如今還隻是一個秦隴刺史,天雄軍節度使,這與他預期不符。


    正因如此,他召集了軍中將領,齊聚上邽衙門之中。


    堂內,高駢坐在主位,而左首分別是張璘、梁纘、魯褥月,右首則是王重任、藺茹真將等人。


    麵對眾人,高駢也開口道:


    “這些日子,我已經向長安施了不少力氣,想來很快就會有結果。”


    “今日召諸位前來,主要是想詢問諸位,倘若某調離秦隴,諸位是否還願意隨某前往他處?”


    高駢話音落下,張璘立馬作揖:


    “使君這是什麽意思,某與使君從神策軍中走出,使君前往他處,某自然跟隨!”


    “某亦是同理!”梁讚與王重任也紛紛作揖附和。


    見狀,高駢將目光投向了藺茹真將和魯褥月。


    魯褥月和藺茹真將此時也反應過來了,此次常議的目標正是二人。


    魯褥月倒是表態的很快,畢竟在他看來,隻要高駢是高升,那跟著他也沒有問題。


    至於已經安定下來的部眾,願意走的就跟著走,不願意走的另說。


    “我自然要跟著使君,不管使君去哪,我都緊跟使君。”


    魯褥月作揖行禮,但又補充道:“不過我麾下部眾,不少人都不願意離開秦州,我也隻能試著勸說。”


    “好!”高駢滿意頷首,目光投向藺茹真將。


    藺茹真將見狀,沉默片刻後才道:“我理應跟著使君離開,不過劉繼隆曾殺我主,不報此仇,我心難安。”


    高駢見狀眯了眯眼睛道:“藺茹都護大可放心,這劉繼隆不安分,日後必然生亂。”


    “換做旁人,不一定能製住他,屆時朝廷還得征調我們來討伐他,不愁沒有報仇的機會。”


    高駢此言說罷,藺茹真將也不再猶豫:“既然如此,我願意跟隨使君前往他處。”


    “好……”高駢笑著叫好,隨後對眾人舉杯:


    “諸位如此高義,我敬諸位一杯!”


    “使君高義……”


    眾人舉杯迴應,而高駢心裏也十分舒服。


    隻要自己能帶走一部分兵馬作部曲,朝廷就不得不考慮自己的事情了。


    想到這裏,高駢嘴角輕挑,隻覺得高升之日就在明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歸義非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城二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城二千並收藏歸義非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