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懷禮出兵
種田記從家徒四壁開始 作者:安南四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於是,唐廷雲在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後便悄悄開始了謀劃。
半個月後,唐懷禮突然帶著一萬人橫渡長江,直奔冀州魏郡而去。這一下可是瞬間引得整個大昌朝廷巨震!
唐懷禮的此行為,很容易讓北方兩國誤解產生誤判!這可是嚴重的外交事件!
一瞬間,朝廷連發數道聖旨,詢問唐廷雲,要他解釋清楚他兒子此行是何目的!
而唐懷禮的迴應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不知道!
唐廷雲則解釋說,他的兒子向來與他政見不合,此次完全是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北上!即便他已經讓人前去攔截,可那逆子如今完全不受控製,一意孤行!
至於唐懷禮北上的目的,據說是要協助北涼清掃北燕叛亂!
唐廷雲的這這解釋,雖然連三歲孩子都騙不了,可朝中的那些當權者又絲毫拿他沒有辦法。
唐懷禮是以個人名義北上,打出的旗號還是替北涼清掃北燕叛亂,自然不會因此得罪北涼,起碼眼下是沒事的。
至於北燕,他們本就立足不穩,如今正與北涼在袞州、陳郡一帶極限拉扯,哪裏又能分兵理會冀州的事務?
隨著唐懷禮進入北地,很快又有數位世家子弟有樣學樣的帶著自家私軍過了江。
看著這些世家子弟個個都跟商量好了一般統一口徑,一時間傻子也知道了,他們這絕對都是受到了唐廷雲的蠱惑!
唐懷禮原本有兩千私軍,巴雲樂投靠他以後,他手中的兵力便增加至了六千人,隨後在攻伐偽漢的過程中又收編了一些偽漢殘兵壯大了不少,人數已經擴充至近萬人。
加上那些其他世家子弟各自帶領的私軍,進入北地的大昌軍已經超過了兩萬!
兩萬在國戰上似乎顯的微不足道,實則能組織起一萬人以上的戰爭,都絕對是大戰了。
曆史上那些所謂的動輒十萬大軍、百萬大軍,實則大多都是虛數!通常都是將後勤兵和被征調的民夫等全部統計在內的。
古代運輸不便,押送糧草需要大量的後勤人員。那些動不動號稱十萬大軍的,其實基本上有一半都是負責送糧草的後勤部隊!
兩萬人的部隊,若是加上後勤人員,差不多也可以對外宣稱五萬大軍了!
這樣的一股力量,突然出現在空虛的冀州南部地區,絕對是一股主導力量!因此,唐懷禮等人簡直如入無人之境一般,很快便占領了冀州大量的土地。
見到此等情形,即便是那些堅定的投降派,一時間也無話可說了。
對比,最開心的自然是元德皇帝!沒想到這一步,他真的賭對了!
每當想到在朝堂之上,那些老牌勳貴們吃癟的表情,他就忍不住開心!同時,他今日也終於說服了以丞相為首的那些老牌世家,同意向北出兵。
倒不是這些人突然轉了性子。而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唐懷禮等人在的北地的戰果!若他們繼續不聞不問,隻怕就是隻能看著以唐廷雲為代表的這些新貴逐漸做大!
屆時,他們再想插手隻怕就沒那麽容易了!他們這些老牌世家,之所以能夠掌握整個大昌,無非就是掌握了大昌的軍政大權!
而如今,進入北地的那些毛頭小子不僅未顯出絲毫的頹勢,反而越戰越勇,甚至占據了北地數座要塞,已然可以做到以戰養戰。
他們自然是不能眼看著唐懷禮等人無限製的壯大下去!於是,大昌朝廷派遣的五萬大軍在端午節前後,趕在汛期到來之前正式渡過了長江。
在大昌朝廷的大軍中,同樣也跟隨了大量的世家子弟。其中兩個一直表情陰鬱的青年,正是唐懷禮的兩位堂兄,唐懷仁和唐懷義。
他們這次隨軍出征,最主要的目的可不是立功,而是去複仇!找唐懷禮複仇!
數月前剿滅偽漢的戰鬥中,這唐懷禮居然又一次陰了他們一把!導致他們兄弟二人被偽漢反賊所圍困,差點便全軍覆沒!
若不是二人的親衛拚死守護著二人殺出一條血路,二人那次就徹底交代在了錦官城外!
逃離戰場之後,他們帶來的四千多私軍也隻剩下了不足兩百人!不可謂不慘烈!
他們二人幾乎是整個巴蜀戰場上損失最大的世家子弟!
因為提前退出了戰鬥,攻入錦官城的功勞他們是一點也沒分到,最後論功行賞時,朝廷也僅僅被象征性地封了二人一個“散子”的爵位!
就這,恐怕都還是看在他們兵力損失慘重的份上恩賜他們的!這幾乎讓他們在大昌各大世家子弟中淪為笑柄!
而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唐懷禮!如此大仇,豈能不報?!
可他們似乎忘了,二人之所以會受到唐懷禮的暗算,完全是二人率先對唐懷禮動了殺心。
很多人生來便是如此,他自己對別人做什麽都是理所應當,別人若膽敢以同樣的方法對付他,他立刻就破防,還會指著你的鼻子罵道:你怎麽可以這麽做…
總之,唐懷禮突然出兵北涼,就像是一條鯰魚一般,瞬間攪動了這一潭池水!
就在整個大昌都將目光集中在長江以北冀州等地的時候,索縣新村也同時躁動起來。
原因無他,隻因新村的村民們又一次麵臨了需要搬家了的抉擇!
謝小凡已經在廣元郡為大家打好了基礎,新的村落已經建成,良田也都是現成的,甚至村子還僅臨一個小鎮,有一個小小的集市,萬事俱備,隻等大家拎包入住即可!
可當大家得知又得搬家,且還是搬到遠隔千山萬水的巴蜀之地後,很多人都猶豫了!
特別是那些後期才加入新村的沅陵縣百姓。此前他們雖然從沅陵縣搬到了索縣新村,可那畢竟是為了躲避戰亂,且無論是沅陵縣還是索縣,都屬於荊州之地。
巴蜀可不一樣,那可是益州!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這個時代的人普遍有故土情結。不到萬不得已,真的是不願意舍棄故土。
況且,如今他們好不容易在新村安定下來,新村還是不錯的,土地肥沃,魚米豐足,要什麽有什麽!這麽好的地方,為何要離開呢?
半個月後,唐懷禮突然帶著一萬人橫渡長江,直奔冀州魏郡而去。這一下可是瞬間引得整個大昌朝廷巨震!
唐懷禮的此行為,很容易讓北方兩國誤解產生誤判!這可是嚴重的外交事件!
一瞬間,朝廷連發數道聖旨,詢問唐廷雲,要他解釋清楚他兒子此行是何目的!
而唐懷禮的迴應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不知道!
唐廷雲則解釋說,他的兒子向來與他政見不合,此次完全是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北上!即便他已經讓人前去攔截,可那逆子如今完全不受控製,一意孤行!
至於唐懷禮北上的目的,據說是要協助北涼清掃北燕叛亂!
唐廷雲的這這解釋,雖然連三歲孩子都騙不了,可朝中的那些當權者又絲毫拿他沒有辦法。
唐懷禮是以個人名義北上,打出的旗號還是替北涼清掃北燕叛亂,自然不會因此得罪北涼,起碼眼下是沒事的。
至於北燕,他們本就立足不穩,如今正與北涼在袞州、陳郡一帶極限拉扯,哪裏又能分兵理會冀州的事務?
隨著唐懷禮進入北地,很快又有數位世家子弟有樣學樣的帶著自家私軍過了江。
看著這些世家子弟個個都跟商量好了一般統一口徑,一時間傻子也知道了,他們這絕對都是受到了唐廷雲的蠱惑!
唐懷禮原本有兩千私軍,巴雲樂投靠他以後,他手中的兵力便增加至了六千人,隨後在攻伐偽漢的過程中又收編了一些偽漢殘兵壯大了不少,人數已經擴充至近萬人。
加上那些其他世家子弟各自帶領的私軍,進入北地的大昌軍已經超過了兩萬!
兩萬在國戰上似乎顯的微不足道,實則能組織起一萬人以上的戰爭,都絕對是大戰了。
曆史上那些所謂的動輒十萬大軍、百萬大軍,實則大多都是虛數!通常都是將後勤兵和被征調的民夫等全部統計在內的。
古代運輸不便,押送糧草需要大量的後勤人員。那些動不動號稱十萬大軍的,其實基本上有一半都是負責送糧草的後勤部隊!
兩萬人的部隊,若是加上後勤人員,差不多也可以對外宣稱五萬大軍了!
這樣的一股力量,突然出現在空虛的冀州南部地區,絕對是一股主導力量!因此,唐懷禮等人簡直如入無人之境一般,很快便占領了冀州大量的土地。
見到此等情形,即便是那些堅定的投降派,一時間也無話可說了。
對比,最開心的自然是元德皇帝!沒想到這一步,他真的賭對了!
每當想到在朝堂之上,那些老牌勳貴們吃癟的表情,他就忍不住開心!同時,他今日也終於說服了以丞相為首的那些老牌世家,同意向北出兵。
倒不是這些人突然轉了性子。而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唐懷禮等人在的北地的戰果!若他們繼續不聞不問,隻怕就是隻能看著以唐廷雲為代表的這些新貴逐漸做大!
屆時,他們再想插手隻怕就沒那麽容易了!他們這些老牌世家,之所以能夠掌握整個大昌,無非就是掌握了大昌的軍政大權!
而如今,進入北地的那些毛頭小子不僅未顯出絲毫的頹勢,反而越戰越勇,甚至占據了北地數座要塞,已然可以做到以戰養戰。
他們自然是不能眼看著唐懷禮等人無限製的壯大下去!於是,大昌朝廷派遣的五萬大軍在端午節前後,趕在汛期到來之前正式渡過了長江。
在大昌朝廷的大軍中,同樣也跟隨了大量的世家子弟。其中兩個一直表情陰鬱的青年,正是唐懷禮的兩位堂兄,唐懷仁和唐懷義。
他們這次隨軍出征,最主要的目的可不是立功,而是去複仇!找唐懷禮複仇!
數月前剿滅偽漢的戰鬥中,這唐懷禮居然又一次陰了他們一把!導致他們兄弟二人被偽漢反賊所圍困,差點便全軍覆沒!
若不是二人的親衛拚死守護著二人殺出一條血路,二人那次就徹底交代在了錦官城外!
逃離戰場之後,他們帶來的四千多私軍也隻剩下了不足兩百人!不可謂不慘烈!
他們二人幾乎是整個巴蜀戰場上損失最大的世家子弟!
因為提前退出了戰鬥,攻入錦官城的功勞他們是一點也沒分到,最後論功行賞時,朝廷也僅僅被象征性地封了二人一個“散子”的爵位!
就這,恐怕都還是看在他們兵力損失慘重的份上恩賜他們的!這幾乎讓他們在大昌各大世家子弟中淪為笑柄!
而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唐懷禮!如此大仇,豈能不報?!
可他們似乎忘了,二人之所以會受到唐懷禮的暗算,完全是二人率先對唐懷禮動了殺心。
很多人生來便是如此,他自己對別人做什麽都是理所應當,別人若膽敢以同樣的方法對付他,他立刻就破防,還會指著你的鼻子罵道:你怎麽可以這麽做…
總之,唐懷禮突然出兵北涼,就像是一條鯰魚一般,瞬間攪動了這一潭池水!
就在整個大昌都將目光集中在長江以北冀州等地的時候,索縣新村也同時躁動起來。
原因無他,隻因新村的村民們又一次麵臨了需要搬家了的抉擇!
謝小凡已經在廣元郡為大家打好了基礎,新的村落已經建成,良田也都是現成的,甚至村子還僅臨一個小鎮,有一個小小的集市,萬事俱備,隻等大家拎包入住即可!
可當大家得知又得搬家,且還是搬到遠隔千山萬水的巴蜀之地後,很多人都猶豫了!
特別是那些後期才加入新村的沅陵縣百姓。此前他們雖然從沅陵縣搬到了索縣新村,可那畢竟是為了躲避戰亂,且無論是沅陵縣還是索縣,都屬於荊州之地。
巴蜀可不一樣,那可是益州!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這個時代的人普遍有故土情結。不到萬不得已,真的是不願意舍棄故土。
況且,如今他們好不容易在新村安定下來,新村還是不錯的,土地肥沃,魚米豐足,要什麽有什麽!這麽好的地方,為何要離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