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慕迎了上去,兩人緊緊握手,“張先生,辛苦了!您怎麽還親自前來了那?這裏可不比徐無啊!”
“將軍,這是什麽話,我既然棄文從武,來到了將軍的軍中,現在又是行軍長史,怎麽能不見一見軍陣和我鎮東軍那?”張謙眼神堅定地對蘇慕說,“雖然這些糧食和草料不算多,但至少能讓咱們的軍隊撐上一段時間。我還帶了一些郎中和藥品,希望他們能給受傷的士兵們提供一些幫助,畢竟天冷了,凍傷的多啊!”
蘇慕感激地看著張謙,“先生!什麽都不說了,先歇一歇啊!”蘇慕說完後轉頭對身邊的王彤說:“去安排一下,讓張先生先去休息,等會兒我們再詳細談。”
王彤點頭表示明白,帶著張謙和他的隨從們向關內的甕城走去。高健和王塞還在忙著確保糧食和藥品都放到了合適的地方。
隨著補給的到來,榆關城裏的氣氛明顯變好了。
士兵們的臉上又露出了笑容,他們知道有了這些糧食,他們吃飽的日子又多了。
蘇慕站在城牆上看著忙碌的士兵們,心裏的擔憂終於減輕了一些。
張謙帶來的補給雖然不多,但是這種打破低迷的衝擊是好的,不然每天都是擔驚受怕的,人真的會瘋掉的。
不久後,斥候的報告也傳了迴來,敵軍果然撤退了一段距離,似乎在重新整頓兵力。這對榆關來說是一個喘息的機會,也是籌備反擊的良機。
對於烏丸人來說,撤退需要時間,再次來到榆關前還需要時間,這時間對於蘇慕來說太重要了,晚來一天士兵們就多一天的休整。
晚間時分,張謙來到蘇慕的住所,蘇慕剛要開口道招唿,張謙率先拱手施禮說道:“將軍威武!”
蘇慕一時間有些懵逼,這都什麽跟什麽啊?“先生這是?”蘇慕問道。
“我下午問了問,將軍到了榆關就帶隊衝殺了烏丸的扣關賊兵,然後又帶著小隊去夜襲了烏丸的駐紮山穀,這還不威武?”張謙的話,讓蘇慕感覺對方酸酸的。
蘇慕聽到後,尷尬的哈哈大笑了兩聲,“張先生,可不要捧殺我啊!那些都是形勢逼人,不得不那麽做。不過,我能平安無事的迴來,也是因為眾將士用命,還有先生及時送來的糧草,我在這裏代大家謝過。”
張謙擺了擺手,“將軍,您不是個糊塗人,我承認形勢逼人。但您是鎮東軍的將軍,將軍應該主持大局,穩定人心,您這是來到榆關做一員小校!要知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蘇慕搖了搖頭,示意張謙坐下。兩人坐下後,蘇慕歎了口氣說:“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我就是一個大兵頭子,唉!”說到一半,他突然不想繼續這個話題了,隻是默默地歎了口氣。
張謙關心地看著蘇慕:“將軍,您怎麽了?這裏就我們倆,您想說什麽就說吧。作為您的行軍長史,我有責任幫您分擔。”
蘇慕沒有繼續剛剛的話題繼續聊,反而開口問道:“先生,徐無現在怎麽樣了?”
“徐無那邊的事情已經處理得差不多了,我想榆關這邊壓力肯定很大,所以我帶著一千多人和糧食過來了。一來可以讓這邊之前駐守的士兵輪休一下,二來我也想看看真正的戰場是什麽樣,畢竟我還沒親眼見過打仗呢!”張謙迴答說。
蘇慕感激地看著張謙,心中暖流湧動。但是他一開口就不是這樣的煽情了,“先生想我了就說想我了,扭扭捏捏的,還看看打仗,一地的血,還有滿處散落的胳膊、腿啊,有什麽好看的,時至今日我看都惡心。”
張謙聽蘇慕這麽一說,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將軍您真是直爽,我倒沒料到您會這麽說。我當然知道戰場有多殘酷,但作為軍長史,如果我自己沒有親身體驗過,又怎麽能給士兵們提供有用的建議呢?”
聽到這話,蘇慕看著張謙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敬意:“先生說得對,是我說錯了。我隻是不想看到像先生這樣讀書人出身的人,沾上戰場上的血腥。”
“將軍您想多了。雖然我是讀書人出身,但既然選擇了軍人這條路,我就已經做好了和士兵們一起吃苦的準備。” 張謙認真地說。
兩人互相看了看,都懂得對方心裏在想什麽,於是都笑了起來。蘇慕換了個話題:“那先生這次來,帶夠了冬天的衣服嗎?榆關的冬天特別冷,對於剛從後方來的士兵來說,這些保暖的東西很重要。”
“將軍放心,我出來的時候,潘副將可是沒少給我穿。” 張謙迴答著。
兩人互相看了看,都懂得對方心裏在想什麽,於是都笑了起來。
蘇慕低頭看到桌子上的地圖,對張謙說道:“先生啊,我來到榆關後有一些事始終想不明白,都快成心病了。”
聽到蘇慕這麽說,張謙表情緊張的說道:“將軍請說!”
張謙目光隨著蘇慕的手指落在地圖上,隻見蘇慕在圖上劃了一個圈。 \"先生,您瞧,我這鎮守的東、西兩關,再加上夾在中間的縣域,地域遼闊。然而我手下兵力不過三千餘人,算上輔兵和當地協助的百姓,也僅五千之數。要戍衛如此廣袤的土地,實在是讓我們倆手足無措,難以有所作為啊!\"
聽著蘇慕有些接近咆哮的抱怨,張謙作為過來人,知道,這是受了委屈,那種不能說的委屈,也難得蘇慕拿他當自己人。
“將軍您知道淮南三叛嘛?”張謙輕聲問道。
蘇慕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了解,雖然他在前世讀過《三國演義》,對那些曆史上的叛亂略有了解,但按照他所知道的曆史,那三次叛變最終都以失敗結束。然而,在這個世界裏,曆史的走向似乎並不相同。他問道:“先生,您提到的是不是王淩、毋丘儉、文欽和諸葛誕那些人?”
張謙輕輕地點了點頭,用低沉的聲音迴答:“對,就是他們幾位。他們聯合起來反抗司馬師的軍令,率軍向洛陽進發,才有如今天子的重登大寶!”
聽到這裏,蘇慕不由得感到困惑:“但這跟我們在幽州的情況有什麽關係呢?”
張謙看著蘇慕還是很急躁的樣子,笑了笑,“將軍別急,容我娓娓道來,既然打算給您講明白,那就要有頭有尾是不?”
蘇慕看著張謙那麽耐心地解釋,自己有點不好意思了。他連忙揮手說:“先生,您繼續說,我聽著呢。”
張謙輕抿了一口茶水,清了清嗓子,然後繼續說道:“將軍您也是軍中出身,自然明白大規模調動士兵必須要有明確的軍令。而軍令一下,便意味著必須有地方的糧草支援。沒有糧草,大軍維持不了多久就會陷入混亂,正所謂‘皇帝還不差餓兵’呢。淮南三叛的三位主將和一位偏將集結了近十萬大軍,要北上洛陽,他們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借口。”
蘇慕聽到這裏,忍不住插嘴說:“他們缺的就是個機會,一個聽起來合理的理由,好讓他們名正言順地往北走。”蘇慕剛說完,張謙就點頭表示同意。
“將軍真是聰明!”張謙誇了蘇慕一句,然後繼續,“沒錯,王淩、毋丘儉、文欽和諸葛誕這四個人聯手,其實就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好讓他們有理由帶著軍隊直奔洛陽。”
“這個機會莫不是幽州這裏吧?”蘇慕下意識的說道。
“不錯,就是這裏!”張謙說道。
蘇慕趕緊跑到後麵翻找著坤輿圖,就是一張大地圖,很模糊的全國地圖,看了看後思考著,不經意的說道:“這幽州得出什麽事啊?能把準備進攻東吳的兵拉倒幽北。”
聽著蘇慕的話,張謙依舊小聲的說道:“傾國之兵扣關,這事大不大啊?”
“傾國之兵?這附近哪裏有國啊?”蘇慕問道。
張謙用手一指地圖的東北角,蘇慕看去,“高句麗?”
“對,高句麗!”張謙說道。
蘇慕的眉頭緊鎖,他知道高句麗,也知道這個國家後來被隋唐兩朝三代帝王征討,最後是李治給他們亡國滅種的。
“先生,我雖然寫字醜,但是我認字,我原來在漁陽縣當差的時候也看到過邸報,高句麗一直是朝貢的啊!”蘇慕說著自己的疑問。
“將軍,那是這幾年,那年我也就將軍您這麽大,高句麗,帶著棋子朝鮮,烏丸,扶餘人,韋氏等一眾從屬,統兵八萬號稱二十萬,氣勢洶洶的來榆關,還給皇帝下戰書,說要平分幽州。”張謙說到這裏,聽了一下,蘇慕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
“那封挑戰信一到洛陽,整個朝廷都炸開了鍋。我們大魏的男兒豈能容忍這種挑釁?於是,從上到下,大家都決定要滅了那個敢於挑釁的國家。”張謙說得非常激動。
“我懂了,皇上利用這個機會,把軍隊調到北邊去。畢竟東吳和我們是同宗,像兄弟一樣;而高句麗是外來的。”蘇慕接過話茬說道。
“沒錯,而且聽說東吳知道這件事後,還派了船隊送糧食到渤海那邊去。”張謙繼續補充道。
“那後來呢?”蘇慕問道。
“後來啊,毋丘儉被任命為主帥,因為他手上的馬多,他帶的部隊在沸流水和梁口連續贏了兩場大戰,幹掉了高句麗軍隊一萬八千多人。高句麗的國王逃到東沃沮去了。毋丘儉接著包圍並打下了丸都山城,那是高句麗的首都。但是因為下雪,他就撤兵了。第二年,毋丘儉又帶了更多的人去打,這次不光從玄菟郡出發,連諸葛誕也從樂浪郡和帶方郡一起上。他們再次拿下了丸都城,並追著高句麗國王一直跑到沃沮。另外,他們還打了那些跟高句麗一夥的部落,這樣遼西和遼東就安全了。” 張謙把事情的經過都說了一遍。
“我懂了,勝利之後,皇帝肯定會親自接見凱旋的大軍,君臣上下齊心,奪迴了屬於自己的權利。”蘇慕搶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哪有那麽簡單,我的將軍。軍隊是去了洛陽領賞,但那時的皇帝可不方便離開皇宮。還是皇上機智果斷,在大軍抵達之際,駕車衝出宮門,親自來到部隊前,身穿戰袍。毋丘儉等幾位將領雖然見過天子,但還是仔細核驗了禦印。”張謙說到這裏,蘇慕插話:“都親自出來了,還驗什麽印啊?”
“玉璽,當然是玉璽啦!”張謙解釋道。
“哦,先生,洛陽的事說完了,征伐高句麗的事也講完了,那接下來呢?”蘇慕好奇地問。
“沒錯,接下來就是咱們這邊的情況了。隨著北邊戰事的平息,皇上已經下令,加強邊防,鞏固疆土。”張謙說道。
“如此說來,幽州不至於無人駐守了吧?”蘇慕追問道。
“將軍,可別忘了東吳尚存,天下尚未統一。天子雄才大略,就算並州的司馬家在晉陽搞叛亂,他也沒慌,派了王淩繞道(延安一帶)去北邊守雁門關防止匈奴,又讓毋丘儉帶兵去擺平司馬家的亂子,還有諸葛誕去打東吳。”張謙詳細說著,把整個國家的大局講了一遍。
蘇慕聆聽後,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片刻,細細權衡了張謙所分析的曆史緣由。他推測著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高句麗在兩次征伐之後,國力確實大受創傷,然而它的附庸勢力並未受到太多影響。加之後來並州晉陽的叛亂牽扯了朝廷的注意力,使得遼西、遼東未能及時設立郡縣、派駐官員和駐軍。這一係列政治舉措的缺失,無疑讓外族不再感受到我們的震懾存在!”
蘇慕的分析讓張謙深感讚同,他一邊點頭一邊迴應道:“將軍所言極是,情況的確如您所分析。盡管高句麗已在戰場上敗於我軍之手,但它的從屬勢力仍舊潛伏著,不斷窺探我大魏邊疆。再加上晉陽的叛亂牽扯了朝廷大量的注意力和兵力,導致我們在遼西、遼東的控製力不可避免有所削弱。”
“將軍,這是什麽話,我既然棄文從武,來到了將軍的軍中,現在又是行軍長史,怎麽能不見一見軍陣和我鎮東軍那?”張謙眼神堅定地對蘇慕說,“雖然這些糧食和草料不算多,但至少能讓咱們的軍隊撐上一段時間。我還帶了一些郎中和藥品,希望他們能給受傷的士兵們提供一些幫助,畢竟天冷了,凍傷的多啊!”
蘇慕感激地看著張謙,“先生!什麽都不說了,先歇一歇啊!”蘇慕說完後轉頭對身邊的王彤說:“去安排一下,讓張先生先去休息,等會兒我們再詳細談。”
王彤點頭表示明白,帶著張謙和他的隨從們向關內的甕城走去。高健和王塞還在忙著確保糧食和藥品都放到了合適的地方。
隨著補給的到來,榆關城裏的氣氛明顯變好了。
士兵們的臉上又露出了笑容,他們知道有了這些糧食,他們吃飽的日子又多了。
蘇慕站在城牆上看著忙碌的士兵們,心裏的擔憂終於減輕了一些。
張謙帶來的補給雖然不多,但是這種打破低迷的衝擊是好的,不然每天都是擔驚受怕的,人真的會瘋掉的。
不久後,斥候的報告也傳了迴來,敵軍果然撤退了一段距離,似乎在重新整頓兵力。這對榆關來說是一個喘息的機會,也是籌備反擊的良機。
對於烏丸人來說,撤退需要時間,再次來到榆關前還需要時間,這時間對於蘇慕來說太重要了,晚來一天士兵們就多一天的休整。
晚間時分,張謙來到蘇慕的住所,蘇慕剛要開口道招唿,張謙率先拱手施禮說道:“將軍威武!”
蘇慕一時間有些懵逼,這都什麽跟什麽啊?“先生這是?”蘇慕問道。
“我下午問了問,將軍到了榆關就帶隊衝殺了烏丸的扣關賊兵,然後又帶著小隊去夜襲了烏丸的駐紮山穀,這還不威武?”張謙的話,讓蘇慕感覺對方酸酸的。
蘇慕聽到後,尷尬的哈哈大笑了兩聲,“張先生,可不要捧殺我啊!那些都是形勢逼人,不得不那麽做。不過,我能平安無事的迴來,也是因為眾將士用命,還有先生及時送來的糧草,我在這裏代大家謝過。”
張謙擺了擺手,“將軍,您不是個糊塗人,我承認形勢逼人。但您是鎮東軍的將軍,將軍應該主持大局,穩定人心,您這是來到榆關做一員小校!要知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蘇慕搖了搖頭,示意張謙坐下。兩人坐下後,蘇慕歎了口氣說:“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我就是一個大兵頭子,唉!”說到一半,他突然不想繼續這個話題了,隻是默默地歎了口氣。
張謙關心地看著蘇慕:“將軍,您怎麽了?這裏就我們倆,您想說什麽就說吧。作為您的行軍長史,我有責任幫您分擔。”
蘇慕沒有繼續剛剛的話題繼續聊,反而開口問道:“先生,徐無現在怎麽樣了?”
“徐無那邊的事情已經處理得差不多了,我想榆關這邊壓力肯定很大,所以我帶著一千多人和糧食過來了。一來可以讓這邊之前駐守的士兵輪休一下,二來我也想看看真正的戰場是什麽樣,畢竟我還沒親眼見過打仗呢!”張謙迴答說。
蘇慕感激地看著張謙,心中暖流湧動。但是他一開口就不是這樣的煽情了,“先生想我了就說想我了,扭扭捏捏的,還看看打仗,一地的血,還有滿處散落的胳膊、腿啊,有什麽好看的,時至今日我看都惡心。”
張謙聽蘇慕這麽一說,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將軍您真是直爽,我倒沒料到您會這麽說。我當然知道戰場有多殘酷,但作為軍長史,如果我自己沒有親身體驗過,又怎麽能給士兵們提供有用的建議呢?”
聽到這話,蘇慕看著張謙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敬意:“先生說得對,是我說錯了。我隻是不想看到像先生這樣讀書人出身的人,沾上戰場上的血腥。”
“將軍您想多了。雖然我是讀書人出身,但既然選擇了軍人這條路,我就已經做好了和士兵們一起吃苦的準備。” 張謙認真地說。
兩人互相看了看,都懂得對方心裏在想什麽,於是都笑了起來。蘇慕換了個話題:“那先生這次來,帶夠了冬天的衣服嗎?榆關的冬天特別冷,對於剛從後方來的士兵來說,這些保暖的東西很重要。”
“將軍放心,我出來的時候,潘副將可是沒少給我穿。” 張謙迴答著。
兩人互相看了看,都懂得對方心裏在想什麽,於是都笑了起來。
蘇慕低頭看到桌子上的地圖,對張謙說道:“先生啊,我來到榆關後有一些事始終想不明白,都快成心病了。”
聽到蘇慕這麽說,張謙表情緊張的說道:“將軍請說!”
張謙目光隨著蘇慕的手指落在地圖上,隻見蘇慕在圖上劃了一個圈。 \"先生,您瞧,我這鎮守的東、西兩關,再加上夾在中間的縣域,地域遼闊。然而我手下兵力不過三千餘人,算上輔兵和當地協助的百姓,也僅五千之數。要戍衛如此廣袤的土地,實在是讓我們倆手足無措,難以有所作為啊!\"
聽著蘇慕有些接近咆哮的抱怨,張謙作為過來人,知道,這是受了委屈,那種不能說的委屈,也難得蘇慕拿他當自己人。
“將軍您知道淮南三叛嘛?”張謙輕聲問道。
蘇慕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了解,雖然他在前世讀過《三國演義》,對那些曆史上的叛亂略有了解,但按照他所知道的曆史,那三次叛變最終都以失敗結束。然而,在這個世界裏,曆史的走向似乎並不相同。他問道:“先生,您提到的是不是王淩、毋丘儉、文欽和諸葛誕那些人?”
張謙輕輕地點了點頭,用低沉的聲音迴答:“對,就是他們幾位。他們聯合起來反抗司馬師的軍令,率軍向洛陽進發,才有如今天子的重登大寶!”
聽到這裏,蘇慕不由得感到困惑:“但這跟我們在幽州的情況有什麽關係呢?”
張謙看著蘇慕還是很急躁的樣子,笑了笑,“將軍別急,容我娓娓道來,既然打算給您講明白,那就要有頭有尾是不?”
蘇慕看著張謙那麽耐心地解釋,自己有點不好意思了。他連忙揮手說:“先生,您繼續說,我聽著呢。”
張謙輕抿了一口茶水,清了清嗓子,然後繼續說道:“將軍您也是軍中出身,自然明白大規模調動士兵必須要有明確的軍令。而軍令一下,便意味著必須有地方的糧草支援。沒有糧草,大軍維持不了多久就會陷入混亂,正所謂‘皇帝還不差餓兵’呢。淮南三叛的三位主將和一位偏將集結了近十萬大軍,要北上洛陽,他們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借口。”
蘇慕聽到這裏,忍不住插嘴說:“他們缺的就是個機會,一個聽起來合理的理由,好讓他們名正言順地往北走。”蘇慕剛說完,張謙就點頭表示同意。
“將軍真是聰明!”張謙誇了蘇慕一句,然後繼續,“沒錯,王淩、毋丘儉、文欽和諸葛誕這四個人聯手,其實就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好讓他們有理由帶著軍隊直奔洛陽。”
“這個機會莫不是幽州這裏吧?”蘇慕下意識的說道。
“不錯,就是這裏!”張謙說道。
蘇慕趕緊跑到後麵翻找著坤輿圖,就是一張大地圖,很模糊的全國地圖,看了看後思考著,不經意的說道:“這幽州得出什麽事啊?能把準備進攻東吳的兵拉倒幽北。”
聽著蘇慕的話,張謙依舊小聲的說道:“傾國之兵扣關,這事大不大啊?”
“傾國之兵?這附近哪裏有國啊?”蘇慕問道。
張謙用手一指地圖的東北角,蘇慕看去,“高句麗?”
“對,高句麗!”張謙說道。
蘇慕的眉頭緊鎖,他知道高句麗,也知道這個國家後來被隋唐兩朝三代帝王征討,最後是李治給他們亡國滅種的。
“先生,我雖然寫字醜,但是我認字,我原來在漁陽縣當差的時候也看到過邸報,高句麗一直是朝貢的啊!”蘇慕說著自己的疑問。
“將軍,那是這幾年,那年我也就將軍您這麽大,高句麗,帶著棋子朝鮮,烏丸,扶餘人,韋氏等一眾從屬,統兵八萬號稱二十萬,氣勢洶洶的來榆關,還給皇帝下戰書,說要平分幽州。”張謙說到這裏,聽了一下,蘇慕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
“那封挑戰信一到洛陽,整個朝廷都炸開了鍋。我們大魏的男兒豈能容忍這種挑釁?於是,從上到下,大家都決定要滅了那個敢於挑釁的國家。”張謙說得非常激動。
“我懂了,皇上利用這個機會,把軍隊調到北邊去。畢竟東吳和我們是同宗,像兄弟一樣;而高句麗是外來的。”蘇慕接過話茬說道。
“沒錯,而且聽說東吳知道這件事後,還派了船隊送糧食到渤海那邊去。”張謙繼續補充道。
“那後來呢?”蘇慕問道。
“後來啊,毋丘儉被任命為主帥,因為他手上的馬多,他帶的部隊在沸流水和梁口連續贏了兩場大戰,幹掉了高句麗軍隊一萬八千多人。高句麗的國王逃到東沃沮去了。毋丘儉接著包圍並打下了丸都山城,那是高句麗的首都。但是因為下雪,他就撤兵了。第二年,毋丘儉又帶了更多的人去打,這次不光從玄菟郡出發,連諸葛誕也從樂浪郡和帶方郡一起上。他們再次拿下了丸都城,並追著高句麗國王一直跑到沃沮。另外,他們還打了那些跟高句麗一夥的部落,這樣遼西和遼東就安全了。” 張謙把事情的經過都說了一遍。
“我懂了,勝利之後,皇帝肯定會親自接見凱旋的大軍,君臣上下齊心,奪迴了屬於自己的權利。”蘇慕搶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哪有那麽簡單,我的將軍。軍隊是去了洛陽領賞,但那時的皇帝可不方便離開皇宮。還是皇上機智果斷,在大軍抵達之際,駕車衝出宮門,親自來到部隊前,身穿戰袍。毋丘儉等幾位將領雖然見過天子,但還是仔細核驗了禦印。”張謙說到這裏,蘇慕插話:“都親自出來了,還驗什麽印啊?”
“玉璽,當然是玉璽啦!”張謙解釋道。
“哦,先生,洛陽的事說完了,征伐高句麗的事也講完了,那接下來呢?”蘇慕好奇地問。
“沒錯,接下來就是咱們這邊的情況了。隨著北邊戰事的平息,皇上已經下令,加強邊防,鞏固疆土。”張謙說道。
“如此說來,幽州不至於無人駐守了吧?”蘇慕追問道。
“將軍,可別忘了東吳尚存,天下尚未統一。天子雄才大略,就算並州的司馬家在晉陽搞叛亂,他也沒慌,派了王淩繞道(延安一帶)去北邊守雁門關防止匈奴,又讓毋丘儉帶兵去擺平司馬家的亂子,還有諸葛誕去打東吳。”張謙詳細說著,把整個國家的大局講了一遍。
蘇慕聆聽後,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片刻,細細權衡了張謙所分析的曆史緣由。他推測著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高句麗在兩次征伐之後,國力確實大受創傷,然而它的附庸勢力並未受到太多影響。加之後來並州晉陽的叛亂牽扯了朝廷的注意力,使得遼西、遼東未能及時設立郡縣、派駐官員和駐軍。這一係列政治舉措的缺失,無疑讓外族不再感受到我們的震懾存在!”
蘇慕的分析讓張謙深感讚同,他一邊點頭一邊迴應道:“將軍所言極是,情況的確如您所分析。盡管高句麗已在戰場上敗於我軍之手,但它的從屬勢力仍舊潛伏著,不斷窺探我大魏邊疆。再加上晉陽的叛亂牽扯了朝廷大量的注意力和兵力,導致我們在遼西、遼東的控製力不可避免有所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