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院內傳來小胖子劉魁的哭喊聲音,劉寧聽見,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連忙抬起頭來向院內望去。
“走,我們到外麵再說!”
冉閔並不想讓劉寧知道剛才發生的事情,於是大步向外麵走去,邊走邊問道:
“有什麽重要的事情,這麽慌張?”
劉寧聽罷,連忙跟在冉閔的身後,說道:
“並州刺史張平傳來消息,說劉務桓帶領1萬名匈奴將士和拓跋鮮卑將士穿過絳北大峽穀,準備借道高都(今山西省晉城市),向天井關進發。”
冉閔聽後,心中一驚。
天井關是太行陘上的一座關卡,而太行陘則是太行八陘由西向東的第二陘。
在沒有“太行八陘”這個說法之前,太行陘被稱之為太行道。
太行道北起高都(今山西省晉城市),南接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崇山峻嶺之間,山道如絲,蜿蜒盤繞,猶如羊腸,是著名的兵家要地和商旅通衢。
秦昭王四十四年,秦國名將白起率兵從河東地區(今山西省運城市),穿越軹道,攻伐韓國的野王城。
而後,又派兵阻斷了太行道,斷絕了韓國上黨郡(今山西省長治市)與國都(現河南省新鄭市)之間的聯係,使得上黨郡成為一塊飛地。
但是,韓國並不想將上黨之地交給秦國,於是便送於了趙國,由此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
隨後,數十萬將士從野王出發,經太行道北上,開赴長平戰場,最終坑殺了趙軍40餘萬將士。
此戰之後,秦國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並為秦始皇後來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天井關位於太行道上,建立於西漢時期,乃是天下名關,自古有“形勝名天下,危關壓太行”的說法。
占據了天井關,便可完全截斷太行道,斷絕上黨地區與野王之間的聯係。
但是,若是讓對方占領了天井關,那麽慕容鮮卑將士、拓跋鮮卑將士和匈奴將士以及秦國將士就可能沿著太行道而下,直接進攻野王。
如此,自己可就危險了。
冉閔停住腳步,扭頭看向劉寧,又問:“後來呢?”
劉寧又道:“張平一邊設計拖住劉務桓,一邊派人向野王通報,讓我們早做準備,提前守住天井關。”
冉閔點了點頭,對劉寧說道:“右賢王,今後這軹關我就交給你和左賢王(劉俊)二人了。
在此期間,你們萬萬不可外出作戰,即便是對方萬般辱罵,你們也切切不可外出。
你們隻要能守住軹關,那麽慕容鮮卑除非長了翅膀,否則他們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越過軹關的。”
劉寧聽後,神色嚴肅,拱手道:“請陛下放心,臣即便戰死,也要為陛下守住軹關。”
冉閔聽後,微微一笑,說道:
“以後再不要動不動就說什麽戰死的話,讓人覺得晦氣。
軹關三麵環水,背靠太行,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不是那麽好攻克的。
隻要你們閉關不出,即便對方有上萬人馬,也奈何不得。”
冉閔倒不怕慕容鮮卑將士主動攻城,就怕劉寧一時激動,帶兵出城作戰。
劉寧聽懂了冉閔的意思,於是又道:“請陛下放心,我不會冒然出城的。”
冉閔聽罷,這才放心。
由於時間緊迫,冉閔也來不及與雪晴和劉俊等人告別,於是騎上戰馬,便向野王城駛去。
墨龍不愧為一匹千裏馬,腳力悠長,至黃昏時分,已到達野王城中。
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南臨黃河,北靠太行,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野王城位於沁河的西岸,城高五丈,長寬各有兩裏之地。
沁水繞城而過,將士們挖掘壕溝,引來沁水,作為護城河,使得野王城更加易守難攻。
野王城中,申道生帶領的500名騎兵早已準備完畢。
將士們個個身騎戰馬,頭戴皮帽,身披馬皮外套,手戴皮套,雙腳穿皮靴,雙腿上裹有護腿。
將士們見到冉閔到來,一個個頓時神情大振,眼神之中充滿了狂熱的崇拜之情。
這500將士可是在軹關之上親眼看見冉閔大殺四方的。
此時,蔣幹和崔通二人上前。
蔣幹對冉閔報告道:“陛下,人馬已經準備完畢,將士們先行攜帶了七日份的幹糧,稍後我們還會為將士們送去糧食的。”
蔣幹畢竟是冉魏王朝的大將軍,作戰多年,經驗豐富,在冉閔未到達野王之前,便已經將出征所有的工作準備地妥妥當當。
冉閔點了點頭,問道:“為張平準備的禮物如何呢?”
蔣幹一揮手,一名將士上前,手中捧著一個長條形的方盒。
蔣幹接過方盒,而後打開,裏麵平放著一把帶鞘的金刀,金光閃閃。
冉閔認識此物,此物原是後趙皇帝石勒的隨身寶刀,後來石勒的侄子石虎篡權奪位之後,又據為己有,經常掛在腰間。
也可以說,這把金刀是除去傳國璽印之外,可以象征石氏皇權的代表物之一。
冉閔原名為石閔,是石虎的養孫,經常侍奉在石虎的身旁,自然認識此刀。
蔣幹看向冉閔,問道:“陛下,您看此物如何?”
冉閔神情並沒有什麽變化,隨口說道:
“如今石氏家族滅亡,這些東西對我來說,猶如垃圾一般,並不值得稀罕!”
蔣幹點頭,遂將盒子蓋上,而後又交於那名將士。
這名將士退後,又一名將士上前,手中又捧著一個方形長盒。
從這名將士的行動步伐來看,這個方形長盒中的器物甚是沉重。
蔣幹再次打開盒子,隻見裏麵放著一把竹節鞭。
蔣幹拿起竹節鞭,雙手遞於冉閔的麵前,說道:
“陛下,此鞭乃是晉朝濮陽太守戴施當年贈於我的,據說乃是東吳名將黃蓋的九節鞭。
此鞭重18斤,非一般人可以使用。
陛下力舉泰山,神勇過人,且以前都是使用雙手兵器。
所以我一直將此鞭帶在身邊,隻待陛下歸來之時,呈於陛下,作為近戰防身武器。”
冉閔聽後大喜,連忙接過竹節鞭,隻見此鞭身長四尺,共有九節,全身呈黑色,乃是名副其實的水磨鋼鞭。
在把手之處,還有一個用牛皮製成的扣帶,可以係於腰間,便於攜帶。
冉閔隨手一揮,隻覺唿唿生風,不輕不重,覺得甚是合手。
冉閔心中喜歡,遂看向蔣幹,笑道:“大將軍真是用心了!”
冉閔轉頭看向申道生和500名將士,心中豪情萬丈,大喝一聲:
“出發——”
“走,我們到外麵再說!”
冉閔並不想讓劉寧知道剛才發生的事情,於是大步向外麵走去,邊走邊問道:
“有什麽重要的事情,這麽慌張?”
劉寧聽罷,連忙跟在冉閔的身後,說道:
“並州刺史張平傳來消息,說劉務桓帶領1萬名匈奴將士和拓跋鮮卑將士穿過絳北大峽穀,準備借道高都(今山西省晉城市),向天井關進發。”
冉閔聽後,心中一驚。
天井關是太行陘上的一座關卡,而太行陘則是太行八陘由西向東的第二陘。
在沒有“太行八陘”這個說法之前,太行陘被稱之為太行道。
太行道北起高都(今山西省晉城市),南接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崇山峻嶺之間,山道如絲,蜿蜒盤繞,猶如羊腸,是著名的兵家要地和商旅通衢。
秦昭王四十四年,秦國名將白起率兵從河東地區(今山西省運城市),穿越軹道,攻伐韓國的野王城。
而後,又派兵阻斷了太行道,斷絕了韓國上黨郡(今山西省長治市)與國都(現河南省新鄭市)之間的聯係,使得上黨郡成為一塊飛地。
但是,韓國並不想將上黨之地交給秦國,於是便送於了趙國,由此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
隨後,數十萬將士從野王出發,經太行道北上,開赴長平戰場,最終坑殺了趙軍40餘萬將士。
此戰之後,秦國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並為秦始皇後來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天井關位於太行道上,建立於西漢時期,乃是天下名關,自古有“形勝名天下,危關壓太行”的說法。
占據了天井關,便可完全截斷太行道,斷絕上黨地區與野王之間的聯係。
但是,若是讓對方占領了天井關,那麽慕容鮮卑將士、拓跋鮮卑將士和匈奴將士以及秦國將士就可能沿著太行道而下,直接進攻野王。
如此,自己可就危險了。
冉閔停住腳步,扭頭看向劉寧,又問:“後來呢?”
劉寧又道:“張平一邊設計拖住劉務桓,一邊派人向野王通報,讓我們早做準備,提前守住天井關。”
冉閔點了點頭,對劉寧說道:“右賢王,今後這軹關我就交給你和左賢王(劉俊)二人了。
在此期間,你們萬萬不可外出作戰,即便是對方萬般辱罵,你們也切切不可外出。
你們隻要能守住軹關,那麽慕容鮮卑除非長了翅膀,否則他們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越過軹關的。”
劉寧聽後,神色嚴肅,拱手道:“請陛下放心,臣即便戰死,也要為陛下守住軹關。”
冉閔聽後,微微一笑,說道:
“以後再不要動不動就說什麽戰死的話,讓人覺得晦氣。
軹關三麵環水,背靠太行,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不是那麽好攻克的。
隻要你們閉關不出,即便對方有上萬人馬,也奈何不得。”
冉閔倒不怕慕容鮮卑將士主動攻城,就怕劉寧一時激動,帶兵出城作戰。
劉寧聽懂了冉閔的意思,於是又道:“請陛下放心,我不會冒然出城的。”
冉閔聽罷,這才放心。
由於時間緊迫,冉閔也來不及與雪晴和劉俊等人告別,於是騎上戰馬,便向野王城駛去。
墨龍不愧為一匹千裏馬,腳力悠長,至黃昏時分,已到達野王城中。
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南臨黃河,北靠太行,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野王城位於沁河的西岸,城高五丈,長寬各有兩裏之地。
沁水繞城而過,將士們挖掘壕溝,引來沁水,作為護城河,使得野王城更加易守難攻。
野王城中,申道生帶領的500名騎兵早已準備完畢。
將士們個個身騎戰馬,頭戴皮帽,身披馬皮外套,手戴皮套,雙腳穿皮靴,雙腿上裹有護腿。
將士們見到冉閔到來,一個個頓時神情大振,眼神之中充滿了狂熱的崇拜之情。
這500將士可是在軹關之上親眼看見冉閔大殺四方的。
此時,蔣幹和崔通二人上前。
蔣幹對冉閔報告道:“陛下,人馬已經準備完畢,將士們先行攜帶了七日份的幹糧,稍後我們還會為將士們送去糧食的。”
蔣幹畢竟是冉魏王朝的大將軍,作戰多年,經驗豐富,在冉閔未到達野王之前,便已經將出征所有的工作準備地妥妥當當。
冉閔點了點頭,問道:“為張平準備的禮物如何呢?”
蔣幹一揮手,一名將士上前,手中捧著一個長條形的方盒。
蔣幹接過方盒,而後打開,裏麵平放著一把帶鞘的金刀,金光閃閃。
冉閔認識此物,此物原是後趙皇帝石勒的隨身寶刀,後來石勒的侄子石虎篡權奪位之後,又據為己有,經常掛在腰間。
也可以說,這把金刀是除去傳國璽印之外,可以象征石氏皇權的代表物之一。
冉閔原名為石閔,是石虎的養孫,經常侍奉在石虎的身旁,自然認識此刀。
蔣幹看向冉閔,問道:“陛下,您看此物如何?”
冉閔神情並沒有什麽變化,隨口說道:
“如今石氏家族滅亡,這些東西對我來說,猶如垃圾一般,並不值得稀罕!”
蔣幹點頭,遂將盒子蓋上,而後又交於那名將士。
這名將士退後,又一名將士上前,手中又捧著一個方形長盒。
從這名將士的行動步伐來看,這個方形長盒中的器物甚是沉重。
蔣幹再次打開盒子,隻見裏麵放著一把竹節鞭。
蔣幹拿起竹節鞭,雙手遞於冉閔的麵前,說道:
“陛下,此鞭乃是晉朝濮陽太守戴施當年贈於我的,據說乃是東吳名將黃蓋的九節鞭。
此鞭重18斤,非一般人可以使用。
陛下力舉泰山,神勇過人,且以前都是使用雙手兵器。
所以我一直將此鞭帶在身邊,隻待陛下歸來之時,呈於陛下,作為近戰防身武器。”
冉閔聽後大喜,連忙接過竹節鞭,隻見此鞭身長四尺,共有九節,全身呈黑色,乃是名副其實的水磨鋼鞭。
在把手之處,還有一個用牛皮製成的扣帶,可以係於腰間,便於攜帶。
冉閔隨手一揮,隻覺唿唿生風,不輕不重,覺得甚是合手。
冉閔心中喜歡,遂看向蔣幹,笑道:“大將軍真是用心了!”
冉閔轉頭看向申道生和500名將士,心中豪情萬丈,大喝一聲:
“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