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看上去的確像是鍾年在畫餅,但是架不住這個餅它足夠大啊!


    依舊是那句話,當存在百分之三百的利益的時候,所有其他的一切都是狗屁,何況,這壓根就不止百分之三百的利潤!


    沒有過多猶豫,趙修然便答應了下來。


    而隨著趙修然突然出現在公堂並出麵作證自己曾支付金鳳樓一百貫大明寶鈔用以給秦蓮贖身,這一場戲也算是徹底落幕,最終,洪山與蔡蘭兩人以誣告罪判處杖刑一百外加流放三千裏並三年勞役。


    接下來的才是重頭戲!


    鍾年召集了趙修然的父親趙大海、縣丞範文宇、四方酒館掌櫃張通、酥香閣掌櫃南奇正,開了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


    哦對了,還得再加上朱瞻基!


    為啥呢,因為鍾年要開的是股東大會!


    當然,這得加個引號。


    在此之前,金鳳樓被鍾年以一千八百貫的價格從保安郡王手中收迴,名義上歸江寧縣衙所有。


    但是這一千八百貫不可能全由縣衙來出,而單單一個小小的趙家,很明顯有些吃力,所以就需要集資。


    而人家給你錢肯定是要有迴報的,鍾年就將有關股份製有限公司的相關知識簡單的給眾人講述了一遍。


    這玩意當然很複雜,一定很複雜!


    但是,如果是在明朝,那倒也沒那麽複雜。


    首先一點,鍾年自己都不明白的,那也不需要明白,比如說需要嚴格遵守《公司法》,認購和公開發行的的股本需要達到一定限額,注冊資本金最低需要達到多少多少這些,甚至股票都不用管,隻需要讓他們知道股份是什麽就行了。


    而清楚了概念之後,實行下來就兩步。


    首先一點,名字。


    鍾年提出,這麽大一座樓,原本的趙記米店這個店名也不合適了,於是給取了一個新名字叫做積香樓。


    稻穀和白酒不同,白酒是放的時間越長越香,而稻穀是每年的新米最香,因此,積香的意思就是隻賣新米,不賣往年的陳米。


    趙修然的父親趙大海提出可以叫做積香米樓,更有識別性。


    實際上,拋除術成分,給除商店以外的店鋪取名時,的確是應該融合產品的特點與產品本身的字眼。


    但是……積香米樓?這名字,怎麽看怎麽土!


    結合秦淮河畔的詩情畫意的主題這麽一看,這……他就不像那麽迴事。


    而且不止如此,原本金鳳樓三個大字匾額放在大門的上方,如果把三個字換成四個字,那肯定就會變得有些違和,要不就長了,要不就窄了,它也不適配啊!


    最終,積香樓的名字確定下來,鍾年親手寫了一副匾額掛在原本金鳳樓三個字的位置。


    第二步,拿錢,簽協議,這名詞是鍾年提出來的,類似於契約,隻不過鍾年為了區別以前的契約,“創造”了這麽一個名詞。


    協議的內容也很難簡單,就是張通、南奇正、鍾年、趙大海加一個郭瞻基,五方出資,湊齊兩千作為啟動資金。


    其中一千八百貫用於補足縣衙的虧缺,其餘二百貫用作米店改造與經營,那就和這次的會議無關了,這次的會議最主要的內容就是一個控股占比的問題。


    鍾年借此提出了百分數的概念。


    但是分數其實對於明代人來說並不難理解,因為原本的商稅是十稅一,農稅是十稅一到二十稅一,這都涉及到分數。


    簡單換算了一下眾人便都聽明白了,朱瞻基也不例外。


    對於朱瞻基參會,鍾年給出的解釋是,他是代表的他爺爺。


    鍾年等人都是生意人,最基本的算賬都還是明白的,就比如張通和南奇正各拿出兩百貫,那麽就是各占百分之十。


    趙大海作為實際經營人,自然是拿的最多,出資一千貫,占百分之五十。


    鍾年和範文宇一共代表縣衙入股兩百貫,以範文宇為控股人,占百分之十。


    郭瞻基則是出資四百貫,這個後麵等他爺爺來了再和他要,暫時由鍾年墊上。


    實際上也不用墊,因為其中一千八百貫要入庫保存,鍾年和郭瞻基的都在裏頭了。


    協議上麵的內容也很簡單,就是根據百分數,進行年底分紅。


    而之所以讓範文宇做這個控股人,是因為鍾年要代表縣衙做擔保人。


    一共六份,六人一人一份,全都簽字畫押之後,由鍾年蓋上官印。


    自此,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股東大會”圓滿結束。


    鍾年沒有因為其巨大的曆史意義就搞得很隆重,因為他現在身後有無數雙眼睛盯著呢,一個不慎就容易被告官商互通、以權謀私……之類的,這也是他把朱瞻基拉進來的一個原因。


    不僅僅是積香樓,此後但凡是江寧縣的大規模產業,他打算全部以集資的方式籌辦,然後全都把朱瞻基這小子給加上。


    這樣子即便是將來出了什麽事,有皇家在後麵站著,也不會出太大的問題,不至於被抓住把柄。


    除此之外,縣衙也必須參與,這便是鍾年讓範文宇入股的原因,實際上,這二百貫也都是鍾年的錢,隻是控股人寫的是範文宇。


    而張通和南奇正則是因為酒館和糕點鋪子本身就和糧店有生意上的往來,他們入股也算是為自己尋得一個更加方便、低成本的進貨渠道。


    而趙大海無疑是最大的贏家,雖然說每年要分一半的收入出去,而且一下子就拿出來一千貫錢,但是實際上他賺麻了。


    首先有酥香閣和四方酒館兩家在,本身就能消化一部分糧食,而積香樓的地理位置本就極好,交通極為便利,並且毗鄰秦淮河,兩岸的酒樓數不勝數,更不愁銷售渠道了。


    如果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趙大海一個賣了二十多年糧食的米販子還賺不到錢,那就去買塊豆腐撞死得了。


    至於鍾年為何僅僅入股兩百貫……


    就這麽說吧,看起來少,但是如果將來秦淮河兩岸南岸的產業,衙門全都占兩成股份呢?


    那每年縣衙單單分紅怕是就有數萬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讓你當縣令,你開啟商業革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北送傘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北送傘人並收藏讓你當縣令,你開啟商業革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