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報紙
全球高考:誰說曆史無用? 作者:快活醫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偉大的諸葛丞相終於把我們親愛的仁王殿下哄好,在祭壇又留了幾日後迴到了他忠實的慶吉城。
隨後便是確定了未來種種計劃,雖然祭壇基本上修建完畢,可那些將士的墳墓,以及河神廟還需要一些時間,最為重要的是現在已經入秋,馬上就十月份了,待到入冬以後天氣寒冷,實在是不好舉辦像是祭典這種大型儀式的。
大體上來說,就是首先處理二位考生的事情,待到明年三四月份的時候再舉辦祭典,隨後過高良薑河東去巡查登封城的兩個兵團,並在關二爺的護送下沿著尹河西行,去視察韓信與白起兩大兵團。
當然,說是這麽說,可歐羅巴那裏的使者,也就是張鬆不是逃了麽?
不是得重新派遣一個使者過來麽?
一來一去的得要時間。
葉雲這個時候正在處理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創辦一個專門的報刊。
而這一建議一經葉雲在朝堂上提出,就遭到了大部分文臣的反對,部分文臣中立,部分支持。
支持者大多是溜須拍馬的土著官員,想要借著葉雲這個所謂的天眷往上爬一爬的。
也就是說,葉雲這個建議,不僅是長孫無忌、於謙反對,連諸葛亮都保持了中立。
諸葛亮保持中立是他對報紙缺乏一個概念,而長孫無忌與於謙反對是覺得報紙沒有任何用處。
無他,因為在唐朝的時候居然就已經有了報紙這個存在了。
隻不過那個時候報紙被稱為邸報,又稱邸抄、亦作邸鈔,並有“朝報”“條報”“雜報”之稱,四者皆用“報”字,可見它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是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
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辦事處,這個住處叫做“邸”,派有常駐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通過秦朝建立起來的驛道,傳送到各郡長官。
甚至說,早在漢朝,便有了專門的新聞審查機構。
漢代的郡國和唐代的藩鎮,都曾在京師設“邸”,其作用相當於現今的駐京新聞機構,重在傳達朝政消息,凡皇帝諭旨、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遷等都是邸吏們所需收集抄錄的內容。“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後遂張貼於宮門,公諸傳抄,故又稱“宮門抄”“轅門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一種新聞發布方式。
這戳到了葉雲這個在大學裏混了四年的曆史係學生的盲點。
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
“殿下,眼下沒有必要把本就緊缺的財政往這些地方使。”
長孫無忌率先出列迴應葉雲這個問題,朝中的諸位大臣基本上都抱著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眼下這個年輕的仁王殿下到底是個孩子,玩性大發要搞一搞新鮮玩意。
“邸報也不是不能發,在官吏之間流傳便是,也好疏通上下,可真按照殿下要求日日更新,時間太倉促了,雕版哪裏來得及?”
葉雲聽後微微點頭,這個問題他倒是能理解。
首先是這些人受於時代限製不知道掌握輿論的重要性與可怕性。
其次是印刷術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龍國有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膠泥活字印刷術。
時間倉促沒法雕版,用活字印刷不好麽?
刻個字的模具出來,然後再排版,這不就能來得及了麽?
恰恰相反,不好。
不然你以為古人是傻子麽?
說來非常詭異,活字印刷沒能在龍國發展起來,反倒是傳到西方,讓歐羅巴得了活字印刷術,節省了印刷成本,製造出大量的書本,大大提高了歐羅巴的識字率,讓歐羅巴早早地積累起一大批高素質的普通民眾,最終通過各種原始積累開啟了工業革命。
龍國為啥沒發展起來呢?
首先是活字印刷依舊容易出錯,印刷的質量還差。
其次就是語音文字的區別。
仔細想想,西語是字母語言,一共二十六個字母,一套模具也不過做二十六個就好了。
但是漢字日常常用的文字有三四千呢!
一套下來就得三四千個,如果算上一些生僻字就更多了。
做一套漢語印刷模具的成本能頂得上幾百個西語的模具。
科技水平擺在那裏,除非發明出更為耐用的模具,讓成本降下去,不然還是雕版印刷更加合適。
有本事你把漢字廢了啊!
這根本不可能,漢語這個語言體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沉澱,早就非常成熟了,如果直接廢除而創立新的文字,其工作量是巨大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新的語言邏輯不順,將反過來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就像是歐羅巴這麽久了,還沒有統一文字。
其根本也在於此。
拿漢語舉例,硒這個字,就算沒見過,學過漢語的也能認個半邊,讀出xi這個音來,甚至還能知道這個字大概指的是固體,說不定與礦物有關。
無他,在漢語言體係中有一個語言邏輯,或者說是定律,就是左形右聲,指的是形聲字,左邊的是形旁,右邊是聲旁的形聲字。
這設計非常精妙,像這種精妙的設計在漢語言體係中還有很多很多。
而且這些巧奪天工的設計,隻能出自時間老人之手,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的實踐發展,經過上千年的演變而成,尋常人力難以匹敵。
再舉個例子,立本,立本的文字是唐朝傳過去的,但是他們原本是有自己的讀音的,這些字是硬套上去的。
有些文字在立本原本就有讀音,便硬套上去,音還是本地的音,有些文字在立本沒有讀音,就學的漢語發音。
典型的沒學好,學岔劈了。
這就導致了他們語言的發展其實非常一種畸形,左形右聲的邏輯,或者說規律就不適用於他們。
這種語言的畸形直接影響到了立本邁入工業化,到了明治維新的時候,就必須創造出一套適應工業化需要,符合現代化要求的文字。
立本的文字創新運動由此而來。
我們常說曆史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從這些事情上就能看出一二。
這也是研究曆史的一大樂趣。
隨後便是確定了未來種種計劃,雖然祭壇基本上修建完畢,可那些將士的墳墓,以及河神廟還需要一些時間,最為重要的是現在已經入秋,馬上就十月份了,待到入冬以後天氣寒冷,實在是不好舉辦像是祭典這種大型儀式的。
大體上來說,就是首先處理二位考生的事情,待到明年三四月份的時候再舉辦祭典,隨後過高良薑河東去巡查登封城的兩個兵團,並在關二爺的護送下沿著尹河西行,去視察韓信與白起兩大兵團。
當然,說是這麽說,可歐羅巴那裏的使者,也就是張鬆不是逃了麽?
不是得重新派遣一個使者過來麽?
一來一去的得要時間。
葉雲這個時候正在處理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創辦一個專門的報刊。
而這一建議一經葉雲在朝堂上提出,就遭到了大部分文臣的反對,部分文臣中立,部分支持。
支持者大多是溜須拍馬的土著官員,想要借著葉雲這個所謂的天眷往上爬一爬的。
也就是說,葉雲這個建議,不僅是長孫無忌、於謙反對,連諸葛亮都保持了中立。
諸葛亮保持中立是他對報紙缺乏一個概念,而長孫無忌與於謙反對是覺得報紙沒有任何用處。
無他,因為在唐朝的時候居然就已經有了報紙這個存在了。
隻不過那個時候報紙被稱為邸報,又稱邸抄、亦作邸鈔,並有“朝報”“條報”“雜報”之稱,四者皆用“報”字,可見它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是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
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辦事處,這個住處叫做“邸”,派有常駐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通過秦朝建立起來的驛道,傳送到各郡長官。
甚至說,早在漢朝,便有了專門的新聞審查機構。
漢代的郡國和唐代的藩鎮,都曾在京師設“邸”,其作用相當於現今的駐京新聞機構,重在傳達朝政消息,凡皇帝諭旨、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遷等都是邸吏們所需收集抄錄的內容。“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後遂張貼於宮門,公諸傳抄,故又稱“宮門抄”“轅門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一種新聞發布方式。
這戳到了葉雲這個在大學裏混了四年的曆史係學生的盲點。
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
“殿下,眼下沒有必要把本就緊缺的財政往這些地方使。”
長孫無忌率先出列迴應葉雲這個問題,朝中的諸位大臣基本上都抱著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眼下這個年輕的仁王殿下到底是個孩子,玩性大發要搞一搞新鮮玩意。
“邸報也不是不能發,在官吏之間流傳便是,也好疏通上下,可真按照殿下要求日日更新,時間太倉促了,雕版哪裏來得及?”
葉雲聽後微微點頭,這個問題他倒是能理解。
首先是這些人受於時代限製不知道掌握輿論的重要性與可怕性。
其次是印刷術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龍國有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及膠泥活字印刷術。
時間倉促沒法雕版,用活字印刷不好麽?
刻個字的模具出來,然後再排版,這不就能來得及了麽?
恰恰相反,不好。
不然你以為古人是傻子麽?
說來非常詭異,活字印刷沒能在龍國發展起來,反倒是傳到西方,讓歐羅巴得了活字印刷術,節省了印刷成本,製造出大量的書本,大大提高了歐羅巴的識字率,讓歐羅巴早早地積累起一大批高素質的普通民眾,最終通過各種原始積累開啟了工業革命。
龍國為啥沒發展起來呢?
首先是活字印刷依舊容易出錯,印刷的質量還差。
其次就是語音文字的區別。
仔細想想,西語是字母語言,一共二十六個字母,一套模具也不過做二十六個就好了。
但是漢字日常常用的文字有三四千呢!
一套下來就得三四千個,如果算上一些生僻字就更多了。
做一套漢語印刷模具的成本能頂得上幾百個西語的模具。
科技水平擺在那裏,除非發明出更為耐用的模具,讓成本降下去,不然還是雕版印刷更加合適。
有本事你把漢字廢了啊!
這根本不可能,漢語這個語言體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沉澱,早就非常成熟了,如果直接廢除而創立新的文字,其工作量是巨大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新的語言邏輯不順,將反過來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就像是歐羅巴這麽久了,還沒有統一文字。
其根本也在於此。
拿漢語舉例,硒這個字,就算沒見過,學過漢語的也能認個半邊,讀出xi這個音來,甚至還能知道這個字大概指的是固體,說不定與礦物有關。
無他,在漢語言體係中有一個語言邏輯,或者說是定律,就是左形右聲,指的是形聲字,左邊的是形旁,右邊是聲旁的形聲字。
這設計非常精妙,像這種精妙的設計在漢語言體係中還有很多很多。
而且這些巧奪天工的設計,隻能出自時間老人之手,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的實踐發展,經過上千年的演變而成,尋常人力難以匹敵。
再舉個例子,立本,立本的文字是唐朝傳過去的,但是他們原本是有自己的讀音的,這些字是硬套上去的。
有些文字在立本原本就有讀音,便硬套上去,音還是本地的音,有些文字在立本沒有讀音,就學的漢語發音。
典型的沒學好,學岔劈了。
這就導致了他們語言的發展其實非常一種畸形,左形右聲的邏輯,或者說規律就不適用於他們。
這種語言的畸形直接影響到了立本邁入工業化,到了明治維新的時候,就必須創造出一套適應工業化需要,符合現代化要求的文字。
立本的文字創新運動由此而來。
我們常說曆史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從這些事情上就能看出一二。
這也是研究曆史的一大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