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美洲白銀
穿越明朝,我開局就離京就藩 作者:穀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清楚大明的問題之後,朱祁鈺就可以對症下藥了。
但在這之前,還需要把地方的收支問題搞清楚。
萬曆時期,大明兩京十三省財政收入占比:
北直隸6.40%,山西13.08%,山西9.34%,四川2.01%,雲南0.46%,貴州0.09%,廣西0.70%,廣東2.01%,湖廣4.75%,江西5.15%,福建1.76%,浙江7.09%,南直隸20.41%,河南9.21%,山東17.55%。
可以看出,稅收的大頭還是在南直隸和山東及山西三省達到51.04%,超過了一半。
然後是陝西、河南、浙江和北直隸,四省加起來32.04%,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以上七省的財政收入達到了83.08%,占據了絕大部分。
剩下的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廣、江西和福建八省加起來隻有16.92%,還沒有山東一個省的多。
由此可見,明朝的經濟發展很不均衡。
另外就是山河五省的負擔太重了,特別是陝西和山西。
明朝的山河五省,也就是山西、山東、河南、北直隸和陝西,稅收的重擔幾乎壓垮了那裏的百姓。
明朝的稅製,本來就對農民極不公平,往往是富不出力,貧多擔稅。
北方的土地本就不如南方肥沃,軍隊種田的效率自然不高,時間一長,原本可以種植的土地也因為過度耕作而變得貧瘠。
嚴重的是,由於北方地區與蒙古和後金接壤,這裏的軍隊數量特別多,屯田的麵積也就大得驚人。
明朝初年,屯田麵積曾達到了近9000萬畝,但百年後的實際耕種麵積卻減少了四分之三。
這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這些地區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成為了防禦外敵的前線,軍事開支自然高於其他地區。
由於長期的戰爭和過度的屯田,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嚴重受限,百姓們的生活水平遠不如江南等地區。
但即便如此,當朝廷需要征稅時,這些地區的百姓仍舊是首當其衝的對象。
明朝的百姓生活在何種壓力之下。
他們既要忍受外敵的侵擾,又要應對內部的榨取,真可謂是外有強敵,內有貪官,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朝廷的政策,往往因為忽視地方實際情況而導致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這種從上到下的壓迫和榨取,最終導致了明朝社會結構的不穩定,也為其最終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政策製定時的地方考量,如何平衡地區發展的不均等問題,以及如何建立一個公平、有效的稅收係統等。
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僅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更需要有一個合理、公正的內部管理係統。
當這個係統出現問題時,無論外部多麽強大,內部的腐敗和不公正都會逐漸侵蝕這個國家的根基。
朱祁鈺覺得稅收政策也要搞好平衡,不能過度的搜刮百姓的財富。
另外,經濟法則也要盡可能地平衡。
當然,以大明現在的社會發展,想要平衡發展經濟是很難的。
首先,交通這塊就極大地阻礙了物資的流通,物資交流起來非常困難,又比較費時間。
水泥已經有了,還要大量的鋼鐵,到時候才能修橋鋪路,極大地改善交通條件。
當然,前期隻能給每個省修一條主幹道,支道要後麵再慢慢修。
另外,還要想辦法解決打隧道的技術問題,想辦法把道路拉直。
其次,貨幣也沒有統一,朱祁鈺的貨幣改革還在準備當中,工部那邊還沒有拿出合格的新幣。
而且,大明缺銀礦 無法提供足夠的銀子。
白銀在華夏大麵積普及是從明朝中後期才開始。
這倒不是因為此前的華夏人不喜歡用銀子,而是白銀數量太過匱,無法作為一種人人皆可擁有的貨幣在市場上流通。
直到明朝中後期,大量白銀流入華夏,明朝政府這才確立了銀錢並行流通的製度,白銀正式成為明朝的法定貨幣。
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
16世紀初,葡萄牙人率先來到馬六甲、蘇門答臘、爪哇等地,並在這些地方開展殖民活動。
隨後,西班牙人與荷蘭人也相繼抵達東南亞,並加入到這一地區的貿易網絡中來。
歐洲人為了打開各地的貿易市場,往往采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即用武力強迫對方接受他們提出各種條件。
可是東南亞地區在當時是明朝的勢力範圍,歐洲殖民者對這個龐大無比的帝國還是心存畏懼。
況且他們也希望加入到明朝的貿易網絡中,從而獲得更大商業利益。
不過,擺在歐洲人麵前的一個最大難題就是他們手頭沒有具備足夠吸引力的產品可以與明朝開展正常貿易,而且明朝對歐洲人加入朝貢體係也不感興趣。
隨著對明帝國的不斷了解,西班牙人最先發現明朝對白銀有著近乎無限量的需求,而西班牙卻正好可以滿足這種供應。
早年西班牙將美洲占為殖民,美洲的波托西(今屬玻利維亞)和墨西哥又盛產銀礦。
通過數十年開采,西班牙人已控製了數量驚人的白銀,這為其加入東南亞-南海貿易網絡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西班牙人在進入馬尼拉的數年後,開始把白銀從美洲的安第斯山脈運到秘魯海岸。
再由海路北運至阿卡普爾科,裝載到每年冬末橫渡太平洋的大型帆船上。
整個16世紀80年代,每年馬尼拉帆船往返太平洋運送的白銀約3噸左右。到了17世紀20年代,年均貨運量已增至20噸。
雖然明朝官方對這種海上貿易並不太感興趣,可活躍在東南亞地區的明朝商人卻敏銳地抓住了這一商機。
他們將歐洲人急需的各種明朝商品從福建運至馬尼拉換取白銀再運迴國內。
貨物完成交易後,明朝商人無需將白銀兌換成另一種貨幣或商品,因為白銀在明朝就是最具價值的硬通貨。
這也是到了明朝後期,士紳大族越來越富,而朝廷越來越窮的原因。
從西方流入的大量美洲白銀都進入了士紳大族的口袋。
朱祁鈺準備讓人去美洲尋找玉米、花生、土豆和番茄等,正好可以派人把美洲的銀礦挖了。
畢竟現在還是十五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就在墨西哥和秘魯發現了銀礦,要到十六世紀三四十年代。
自己早八十多年下手,那墨西哥和秘魯的銀礦就是大明的了。
但在這之前,還需要把地方的收支問題搞清楚。
萬曆時期,大明兩京十三省財政收入占比:
北直隸6.40%,山西13.08%,山西9.34%,四川2.01%,雲南0.46%,貴州0.09%,廣西0.70%,廣東2.01%,湖廣4.75%,江西5.15%,福建1.76%,浙江7.09%,南直隸20.41%,河南9.21%,山東17.55%。
可以看出,稅收的大頭還是在南直隸和山東及山西三省達到51.04%,超過了一半。
然後是陝西、河南、浙江和北直隸,四省加起來32.04%,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以上七省的財政收入達到了83.08%,占據了絕大部分。
剩下的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廣、江西和福建八省加起來隻有16.92%,還沒有山東一個省的多。
由此可見,明朝的經濟發展很不均衡。
另外就是山河五省的負擔太重了,特別是陝西和山西。
明朝的山河五省,也就是山西、山東、河南、北直隸和陝西,稅收的重擔幾乎壓垮了那裏的百姓。
明朝的稅製,本來就對農民極不公平,往往是富不出力,貧多擔稅。
北方的土地本就不如南方肥沃,軍隊種田的效率自然不高,時間一長,原本可以種植的土地也因為過度耕作而變得貧瘠。
嚴重的是,由於北方地區與蒙古和後金接壤,這裏的軍隊數量特別多,屯田的麵積也就大得驚人。
明朝初年,屯田麵積曾達到了近9000萬畝,但百年後的實際耕種麵積卻減少了四分之三。
這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這些地區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成為了防禦外敵的前線,軍事開支自然高於其他地區。
由於長期的戰爭和過度的屯田,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嚴重受限,百姓們的生活水平遠不如江南等地區。
但即便如此,當朝廷需要征稅時,這些地區的百姓仍舊是首當其衝的對象。
明朝的百姓生活在何種壓力之下。
他們既要忍受外敵的侵擾,又要應對內部的榨取,真可謂是外有強敵,內有貪官,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朝廷的政策,往往因為忽視地方實際情況而導致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這種從上到下的壓迫和榨取,最終導致了明朝社會結構的不穩定,也為其最終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政策製定時的地方考量,如何平衡地區發展的不均等問題,以及如何建立一個公平、有效的稅收係統等。
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僅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更需要有一個合理、公正的內部管理係統。
當這個係統出現問題時,無論外部多麽強大,內部的腐敗和不公正都會逐漸侵蝕這個國家的根基。
朱祁鈺覺得稅收政策也要搞好平衡,不能過度的搜刮百姓的財富。
另外,經濟法則也要盡可能地平衡。
當然,以大明現在的社會發展,想要平衡發展經濟是很難的。
首先,交通這塊就極大地阻礙了物資的流通,物資交流起來非常困難,又比較費時間。
水泥已經有了,還要大量的鋼鐵,到時候才能修橋鋪路,極大地改善交通條件。
當然,前期隻能給每個省修一條主幹道,支道要後麵再慢慢修。
另外,還要想辦法解決打隧道的技術問題,想辦法把道路拉直。
其次,貨幣也沒有統一,朱祁鈺的貨幣改革還在準備當中,工部那邊還沒有拿出合格的新幣。
而且,大明缺銀礦 無法提供足夠的銀子。
白銀在華夏大麵積普及是從明朝中後期才開始。
這倒不是因為此前的華夏人不喜歡用銀子,而是白銀數量太過匱,無法作為一種人人皆可擁有的貨幣在市場上流通。
直到明朝中後期,大量白銀流入華夏,明朝政府這才確立了銀錢並行流通的製度,白銀正式成為明朝的法定貨幣。
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
16世紀初,葡萄牙人率先來到馬六甲、蘇門答臘、爪哇等地,並在這些地方開展殖民活動。
隨後,西班牙人與荷蘭人也相繼抵達東南亞,並加入到這一地區的貿易網絡中來。
歐洲人為了打開各地的貿易市場,往往采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即用武力強迫對方接受他們提出各種條件。
可是東南亞地區在當時是明朝的勢力範圍,歐洲殖民者對這個龐大無比的帝國還是心存畏懼。
況且他們也希望加入到明朝的貿易網絡中,從而獲得更大商業利益。
不過,擺在歐洲人麵前的一個最大難題就是他們手頭沒有具備足夠吸引力的產品可以與明朝開展正常貿易,而且明朝對歐洲人加入朝貢體係也不感興趣。
隨著對明帝國的不斷了解,西班牙人最先發現明朝對白銀有著近乎無限量的需求,而西班牙卻正好可以滿足這種供應。
早年西班牙將美洲占為殖民,美洲的波托西(今屬玻利維亞)和墨西哥又盛產銀礦。
通過數十年開采,西班牙人已控製了數量驚人的白銀,這為其加入東南亞-南海貿易網絡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西班牙人在進入馬尼拉的數年後,開始把白銀從美洲的安第斯山脈運到秘魯海岸。
再由海路北運至阿卡普爾科,裝載到每年冬末橫渡太平洋的大型帆船上。
整個16世紀80年代,每年馬尼拉帆船往返太平洋運送的白銀約3噸左右。到了17世紀20年代,年均貨運量已增至20噸。
雖然明朝官方對這種海上貿易並不太感興趣,可活躍在東南亞地區的明朝商人卻敏銳地抓住了這一商機。
他們將歐洲人急需的各種明朝商品從福建運至馬尼拉換取白銀再運迴國內。
貨物完成交易後,明朝商人無需將白銀兌換成另一種貨幣或商品,因為白銀在明朝就是最具價值的硬通貨。
這也是到了明朝後期,士紳大族越來越富,而朝廷越來越窮的原因。
從西方流入的大量美洲白銀都進入了士紳大族的口袋。
朱祁鈺準備讓人去美洲尋找玉米、花生、土豆和番茄等,正好可以派人把美洲的銀礦挖了。
畢竟現在還是十五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就在墨西哥和秘魯發現了銀礦,要到十六世紀三四十年代。
自己早八十多年下手,那墨西哥和秘魯的銀礦就是大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