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和內閣輔臣與六部尚書一同用膳
穿越明朝,我開局就離京就藩 作者:穀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祁鈺本來是想先收上來再發賞賜,但想到這樣太麻了,也不利於這件事的推進。
這年代的運輸可不方便,費時費力,分配任務,各省多少自己去完成,完成後扣掉給你們的賞賜,剩下的戶部收迴來就行。
想要各地官員去執行,就得給他們看得見的好處。
光胡濙、王直和周忱帶領戶部、禮部和吏部是不行的,胡濙的影響力雖然還在 但也不是所有文臣都聽他的。
有胡濙加入,周忱的壓力會小很多。
給戶部、吏部和禮部分階段賞賜也是為了激發三部官員的積極性。
完成了最高目標他們就比其他衙門多得五個月的本色,而且是直接發銀子。
至於其他衙門,周忱他們完成五百萬兩才有漲兩成本色和補發三個月本色的賞賜。
想要早點拿到,那就去幫戶部、吏部和禮部。
你們比戶部、禮部和吏部少五個月本色那是因為陳循等反對。
“皇上,請三思!”
陳循、高穀、石璞、苗衷和金濂慌了,皇上怎麽敢的啊!
皇位都還沒坐穩呢,就敢拿士紳開刀。
而且,胡濙、王直和周忱竟然支持皇上,特別是胡濙,你要你身後的那些士紳們大放血嗎?
你們三是要自絕於士族嗎?
“皇上,六百萬兩太多了,請皇上減免一些!”
於謙和商輅則想的不一樣,剛才他們已經支持了,隻是力度不大。
皇上是鐵了心要征額外的六百萬兩賦稅,想阻止是不可能的了。
他們能做的隻有把總數降低,減少士族的壓力,同時給各級官員爭取福利。
“朕已經思考得很清楚了,叫你們來商議是為了更好地把這件事情完成。
不成想你們中很多人反對,不想各級官員過個好日子,朕隻能一意孤行了。
為了讓各級官員的日子好過點,朕寧願背負暴君的罵名。
這是老朱加虧欠各級官員的,以前朕隻是廢物王爺,身體又不好,心有餘而力不足。
現在,朕得太祖眷顧,封神皇位,身體也好了,就要力所能及的改善各級官員的待遇,盡可能地給各級官員漲一點俸祿。
讓大家的日子稍微好過點,以便有更多的力氣為朝廷治理。”
朱祁鈺不忘扯大旗,拉大意,他要增稅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大明的各級官員。
各級官員有什麽理由反對?
“兵部官員在統一的賞賜之外,多補兩個月本色,內閣官員多補一個月本色。
當然,前提是朝廷完成五百萬兩任務。”
朱祁鈺給了於謙和商輅迴饋,既然支持自己,他就不會吝嗇賞賜。
至於沒戶部、吏部和禮部多,那是因為你們支持的力度不夠。
“謝皇上!”
於謙和商輅連忙謝恩,聽皇上的意思,數額沒辦法降低了。
不過好歹給自己衙門爭取到了額外的福利。
給各級官員漲兩成本色是周忱為大家爭取來的,補發三個月本色是王直和胡濙為大家來的。
主要功勞都被他們三人占了,於謙和商輅隻是為自己衙門爭取到了好處。
不過他們也支持了,為幾個官員爭取到的好處他們也出了一份力。
至少人心他們爭取到了。
當然,大家最終要感謝的是皇上。
自永樂朝開始,各級官員的俸祿就一降再降,皇上一上台就想辦法搞錢給各級官員漲俸祿,開創了曆史。
這哪是暴君,這是聖明帝王。
大明史書中,皇上必然有隆重的一筆。
朱祁鈺也是抱著這個目的,讓官員們支持他的最好辦法就是給他們漲工資。
“好了,這件事情就這麽定了,都起來吧文淵閣下去後擬旨,告知各級官員。”
事情已經定了,就沒必要讓陳循他們跪著了。
“謝皇上!”
陳循幾人艱難的爬起來,跪得時間長了,腳麻了。
“王誠,給各位大人倒茶,並讓禦書房傳膳,幾位大人跪了半天,也餓了。”
內閣輔臣和六部尚書,敲打了一番後也該給給他們一顆糖吃了。
跟天子共膳是莫大的榮耀。
“臣等謝皇上隆恩!”
所有人叩謝,沒想到敲打他們之後還賜他們一同用膳,心裏瞬間舒服了很多。
“免禮!朕希望用過膳後你們放下新的的不快,協助大宗伯、周尚書和王尚書他們。
其實,朕不反對你們的九族經商,隻要照章如數納稅。
朝廷稅收多了,各級官員的俸祿就可以慢慢漲起來,最後按規定拿到各自的俸祿,日子更好過些。
朝廷想做什麽也方便,遇到天災人禍,需要朝廷救濟的時候,朝廷也不用東拚西湊,這裏挪那裏扣。”
朱祁鈺開誠布公,朝廷富裕了幹什麽都容易,大家的日子也好過。
“大明現在雖然比三四年前好了很多,但依舊內憂外患。
湖廣的苗亂還是經常有,南方沿海的倭寇和海盜不斷,九邊瓦剌的威脅依舊在,遼東的女真威脅也是隨時可能出現。
大明隻是看起來安寧,實際危機四伏。
朕之前提過,把舊港以北的占城、真臘、暹羅和安南等南洋幾個小國全部收入囊下,不是朕一時興起的想法。
大明要想徹底解除異族之威就得有足夠的糧食,確保百姓和將士不會餓肚子。
琉球和海南雖然能解決一部分,但做不到沒有後顧之憂。
隻有拿下南洋舊港以北的那一大片土地,大明才不會為糧食發愁。
糧食不愁了,西域、草原和遼東的威脅才能徹底解決。”
朱祁鈺不敢把步子邁得太大,光海南和琉球及南洋就夠大明折騰一段時間了。
搞定這些地方之後再圖其他地方。
“皇上,海南和琉球還好,南洋占城、真臘、暹羅和安南幾國拿下容易,治理起來可不容易。
否則宣德帝也不會放棄交趾了。”
於謙接話,宣德也不想放棄交趾,可是治理的代價太大了。
交趾人口太多了,漢人太少,沒辦法同化,投入大,但收入卻很少。
“那那裏的百姓移走就是了,朕觀北直隸雖然大,可很多地方都是灘塗,雨季的時候,水患不斷。
朕以為朝廷應該在北直隸大修水利,把河道固定,把灘塗變成農田。
到時候,北直隸就會增加數萬畝田地。
把南洋幾國的百姓移到北直隸,來種植這些新開墾出來的田地。
北直隸的人口增加了,糧食產量也會大大增加,甚至不輸江南。
至於南洋那邊,把漢人移過去就行了。
當然,南洋林深樹茂,瘴氣問題也要考慮好。”
北直隸和山東占據了大半個華北平原,卻因為水患產糧不多。
這年代的運輸可不方便,費時費力,分配任務,各省多少自己去完成,完成後扣掉給你們的賞賜,剩下的戶部收迴來就行。
想要各地官員去執行,就得給他們看得見的好處。
光胡濙、王直和周忱帶領戶部、禮部和吏部是不行的,胡濙的影響力雖然還在 但也不是所有文臣都聽他的。
有胡濙加入,周忱的壓力會小很多。
給戶部、吏部和禮部分階段賞賜也是為了激發三部官員的積極性。
完成了最高目標他們就比其他衙門多得五個月的本色,而且是直接發銀子。
至於其他衙門,周忱他們完成五百萬兩才有漲兩成本色和補發三個月本色的賞賜。
想要早點拿到,那就去幫戶部、吏部和禮部。
你們比戶部、禮部和吏部少五個月本色那是因為陳循等反對。
“皇上,請三思!”
陳循、高穀、石璞、苗衷和金濂慌了,皇上怎麽敢的啊!
皇位都還沒坐穩呢,就敢拿士紳開刀。
而且,胡濙、王直和周忱竟然支持皇上,特別是胡濙,你要你身後的那些士紳們大放血嗎?
你們三是要自絕於士族嗎?
“皇上,六百萬兩太多了,請皇上減免一些!”
於謙和商輅則想的不一樣,剛才他們已經支持了,隻是力度不大。
皇上是鐵了心要征額外的六百萬兩賦稅,想阻止是不可能的了。
他們能做的隻有把總數降低,減少士族的壓力,同時給各級官員爭取福利。
“朕已經思考得很清楚了,叫你們來商議是為了更好地把這件事情完成。
不成想你們中很多人反對,不想各級官員過個好日子,朕隻能一意孤行了。
為了讓各級官員的日子好過點,朕寧願背負暴君的罵名。
這是老朱加虧欠各級官員的,以前朕隻是廢物王爺,身體又不好,心有餘而力不足。
現在,朕得太祖眷顧,封神皇位,身體也好了,就要力所能及的改善各級官員的待遇,盡可能地給各級官員漲一點俸祿。
讓大家的日子稍微好過點,以便有更多的力氣為朝廷治理。”
朱祁鈺不忘扯大旗,拉大意,他要增稅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大明的各級官員。
各級官員有什麽理由反對?
“兵部官員在統一的賞賜之外,多補兩個月本色,內閣官員多補一個月本色。
當然,前提是朝廷完成五百萬兩任務。”
朱祁鈺給了於謙和商輅迴饋,既然支持自己,他就不會吝嗇賞賜。
至於沒戶部、吏部和禮部多,那是因為你們支持的力度不夠。
“謝皇上!”
於謙和商輅連忙謝恩,聽皇上的意思,數額沒辦法降低了。
不過好歹給自己衙門爭取到了額外的福利。
給各級官員漲兩成本色是周忱為大家爭取來的,補發三個月本色是王直和胡濙為大家來的。
主要功勞都被他們三人占了,於謙和商輅隻是為自己衙門爭取到了好處。
不過他們也支持了,為幾個官員爭取到的好處他們也出了一份力。
至少人心他們爭取到了。
當然,大家最終要感謝的是皇上。
自永樂朝開始,各級官員的俸祿就一降再降,皇上一上台就想辦法搞錢給各級官員漲俸祿,開創了曆史。
這哪是暴君,這是聖明帝王。
大明史書中,皇上必然有隆重的一筆。
朱祁鈺也是抱著這個目的,讓官員們支持他的最好辦法就是給他們漲工資。
“好了,這件事情就這麽定了,都起來吧文淵閣下去後擬旨,告知各級官員。”
事情已經定了,就沒必要讓陳循他們跪著了。
“謝皇上!”
陳循幾人艱難的爬起來,跪得時間長了,腳麻了。
“王誠,給各位大人倒茶,並讓禦書房傳膳,幾位大人跪了半天,也餓了。”
內閣輔臣和六部尚書,敲打了一番後也該給給他們一顆糖吃了。
跟天子共膳是莫大的榮耀。
“臣等謝皇上隆恩!”
所有人叩謝,沒想到敲打他們之後還賜他們一同用膳,心裏瞬間舒服了很多。
“免禮!朕希望用過膳後你們放下新的的不快,協助大宗伯、周尚書和王尚書他們。
其實,朕不反對你們的九族經商,隻要照章如數納稅。
朝廷稅收多了,各級官員的俸祿就可以慢慢漲起來,最後按規定拿到各自的俸祿,日子更好過些。
朝廷想做什麽也方便,遇到天災人禍,需要朝廷救濟的時候,朝廷也不用東拚西湊,這裏挪那裏扣。”
朱祁鈺開誠布公,朝廷富裕了幹什麽都容易,大家的日子也好過。
“大明現在雖然比三四年前好了很多,但依舊內憂外患。
湖廣的苗亂還是經常有,南方沿海的倭寇和海盜不斷,九邊瓦剌的威脅依舊在,遼東的女真威脅也是隨時可能出現。
大明隻是看起來安寧,實際危機四伏。
朕之前提過,把舊港以北的占城、真臘、暹羅和安南等南洋幾個小國全部收入囊下,不是朕一時興起的想法。
大明要想徹底解除異族之威就得有足夠的糧食,確保百姓和將士不會餓肚子。
琉球和海南雖然能解決一部分,但做不到沒有後顧之憂。
隻有拿下南洋舊港以北的那一大片土地,大明才不會為糧食發愁。
糧食不愁了,西域、草原和遼東的威脅才能徹底解決。”
朱祁鈺不敢把步子邁得太大,光海南和琉球及南洋就夠大明折騰一段時間了。
搞定這些地方之後再圖其他地方。
“皇上,海南和琉球還好,南洋占城、真臘、暹羅和安南幾國拿下容易,治理起來可不容易。
否則宣德帝也不會放棄交趾了。”
於謙接話,宣德也不想放棄交趾,可是治理的代價太大了。
交趾人口太多了,漢人太少,沒辦法同化,投入大,但收入卻很少。
“那那裏的百姓移走就是了,朕觀北直隸雖然大,可很多地方都是灘塗,雨季的時候,水患不斷。
朕以為朝廷應該在北直隸大修水利,把河道固定,把灘塗變成農田。
到時候,北直隸就會增加數萬畝田地。
把南洋幾國的百姓移到北直隸,來種植這些新開墾出來的田地。
北直隸的人口增加了,糧食產量也會大大增加,甚至不輸江南。
至於南洋那邊,把漢人移過去就行了。
當然,南洋林深樹茂,瘴氣問題也要考慮好。”
北直隸和山東占據了大半個華北平原,卻因為水患產糧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