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商隊的斤斤計較不同,這些富家公子,那可真正都是不差錢的主,因此,興漢鎮一路上的接待處,居然意外地實現了盈利。
草料錢、飲馬錢、飯食錢,這些隻是常規,要記錄在冊的,那些不知名目的各種打賞,才是沿途各接待處收入的大頭,習慣了嗬護災民的接待處,怎麽也沒有想到,開春時節,居然會迎來這麽一波意外的客流。
相互的交流之下,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到了刺史府,這時刺史府的首腦才知道,這幫長安紈絝,居然是前來享受興漢鎮文化盛宴的。
那還猶豫什麽?造紙工坊的庫存足夠,隻是要辛苦出版社和印書坊了,沒辦法,隻能臨時擴產了,好在濟民墾區就在近旁,加上一個冬天的忙碌,識字人口大增,總算不缺基礎識字人口了,那些剛剛獲得乙等學曆的人,成為了出版社和印書坊的香餑餑。
白大夫、白珊和白天幾乎是連軸轉,就連南下商隊迴歸慶功會都顧不上出席了,出版社以每天五十本的效率,大量產出各類讀物,印書坊三班倒地印刷各種書冊,一時間文化產業大興。
陳飛也沒有出席慶功會,因為他正在實驗室忙碌三色套印的事情,利用銅鐵等礦物原料,實驗室已經可以產出十幾種各色顏料了,這些礦物顏料配合無色油墨,作為絲網印刷的重要部分,一旦解決了彩色油墨的問題,那彩色印刷物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雖然絲網印刷的效率較低,而且在純手工操作的情況下,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刺史府也隻能拿出這麽多了。
至於那些由木工中的巧匠提前刻好的畫版,隻需使用彩色油墨,就能讓畫冊變得生動起來,雖然在陳飛看來,這種抽象的畫冊簡直沒法看,但在這個時代的人眼中,已經算得上精美了。
南下商隊迴歸得非常及時,他們不但帶迴了春耕急需的種子和桑苗,而且帶迴了很多關於蠶桑的產業工人,種子帶迴的當日,就由農事部按照之前的規劃,通過早已等待在碼頭的小火輪向惠民墾區送去,而那些經曆了長途跋涉的桑苗,則在老高的組織下,在溫室當中栽培了起來。
桑樹的擴繁是相當快速的,這些桑苗在出芽之後,隻需短暫的數日時間,就能利用嫩枝扡插和組織培養的方式進行擴繁了。
而逐漸迴暖的氣溫,讓溫室當中的溫度,更加適合這些經曆了休眠期的桑苗,可以說是適逢其會了。
至於那兩千多的桑蠶人口,早已在濟民墾區的屯堡有了安排,隻需通過集訓之後,他們就能很快融入到濟民墾區的開發當中,按照老高的計劃,第一批桑苗出圃的時候,正好是這些桑蠶從業者進入屯堡之時。
當然,對於這些桑蠶從業者的培訓,可不僅僅是脫盲那麽簡單了,作為一個農技工作者,老高對於桑蠶絕不陌生,更何況,有一定文獻打底的老高,在重溫了這些知識之後,很快就滿血複活,編寫了一本後世流傳甚廣的桑蠶手冊。
在桑蠶手冊當中,不但有如何高效栽培桑樹的說明,更有如何養殖蠶兒,如何防止蠶兒生病,如何讓蠶兒高效吐絲結繭,如何繅絲和紡織的詳細說明,可以說,這本薄薄的幾十頁的桑蠶手冊,首次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把桑蠶這件在外人眼中很神秘的事情,講述得通透。
隨著桑蠶手冊一起的,還有食用菌栽培手冊,各類蔬菜和農作物的栽培手冊,這個係列的栽培手冊,初次出版發行,就達到了三十多種,之後更是連年增刊,成為了興漢鎮農事百科全書的基礎。
濟民墾區大農場,這片位於大河沿岸的沙荒地,在經過了上萬人十多天的整修之後,成為了一片溝渠縱橫,完成了開墾的處女地,完成了開墾的沙荒地上,此刻已經種植了豌豆,因為沙荒地比較瘠薄,除了從養殖場運來了大量的經過發酵之後的糞肥之外,種植具有根瘤菌的豆類,是快速提高地力的最好方式。
這種從洛陽周邊運來的小豌豆,其生長期隻有短短的四十五天,不但是極好的固氮作物,更是極好的度荒作物,才種植不過四五天,那些早播的沙地,就已經露出了嫩綠的幼苗。
高大豐是二泉堡派送來的新農學學習人員,他在完成了自家所有荒地的開墾之後,就被選派來大農場學習,而他學習的,正是玉米和土豆的種植技術。
當然,無論是玉米還是土豆,都要在這季豌豆收獲之後才會進行,但作為半讀半耕的學習人員,他們這批六千人的學習大軍,被分為了兩個班,三千人上午學習,三千人上午勞作。
大農場的六萬畝耕地,已經由這些學員進行了認領,他們將配合農場的職工,每人包保十畝農田,直到經曆一整個生產季。
在此期間,他們要在認真學習的同時,還要每天獨立完成學習筆記,更是要在為期一百二十天的學習當中,把自己的學曆提升到乙中或乙上。
當然,認真學習的人,無論在哪裏都能享受到激勵的,高大豐就是這樣的人,本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不但在勞動當中積極用心,更是在學習當中格外刻苦。
自家媳婦成為電訊員的事情,深深地刺激到了高大豐作為男人的榮譽感,高大豐已經下定決心,自己一定要完成乙等上學曆的考取了。
“高大哥,迴去吃中飯了!”這是同樣來自二泉堡的楊力在招唿高大豐了。
這位楊力,是乾州移民,是二泉堡選送來學習的兩人當中的另一人。
“哦,就來。”高大豐用鐵鏟堵上了毛渠的渠水,順便把幾條用柳條串著的小魚拎在手中。這些小魚是開河之後,順著渠水遊來的,在渠水滲入地下之後,這些小魚就被擱淺在了沙地上。
草料錢、飲馬錢、飯食錢,這些隻是常規,要記錄在冊的,那些不知名目的各種打賞,才是沿途各接待處收入的大頭,習慣了嗬護災民的接待處,怎麽也沒有想到,開春時節,居然會迎來這麽一波意外的客流。
相互的交流之下,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到了刺史府,這時刺史府的首腦才知道,這幫長安紈絝,居然是前來享受興漢鎮文化盛宴的。
那還猶豫什麽?造紙工坊的庫存足夠,隻是要辛苦出版社和印書坊了,沒辦法,隻能臨時擴產了,好在濟民墾區就在近旁,加上一個冬天的忙碌,識字人口大增,總算不缺基礎識字人口了,那些剛剛獲得乙等學曆的人,成為了出版社和印書坊的香餑餑。
白大夫、白珊和白天幾乎是連軸轉,就連南下商隊迴歸慶功會都顧不上出席了,出版社以每天五十本的效率,大量產出各類讀物,印書坊三班倒地印刷各種書冊,一時間文化產業大興。
陳飛也沒有出席慶功會,因為他正在實驗室忙碌三色套印的事情,利用銅鐵等礦物原料,實驗室已經可以產出十幾種各色顏料了,這些礦物顏料配合無色油墨,作為絲網印刷的重要部分,一旦解決了彩色油墨的問題,那彩色印刷物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雖然絲網印刷的效率較低,而且在純手工操作的情況下,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刺史府也隻能拿出這麽多了。
至於那些由木工中的巧匠提前刻好的畫版,隻需使用彩色油墨,就能讓畫冊變得生動起來,雖然在陳飛看來,這種抽象的畫冊簡直沒法看,但在這個時代的人眼中,已經算得上精美了。
南下商隊迴歸得非常及時,他們不但帶迴了春耕急需的種子和桑苗,而且帶迴了很多關於蠶桑的產業工人,種子帶迴的當日,就由農事部按照之前的規劃,通過早已等待在碼頭的小火輪向惠民墾區送去,而那些經曆了長途跋涉的桑苗,則在老高的組織下,在溫室當中栽培了起來。
桑樹的擴繁是相當快速的,這些桑苗在出芽之後,隻需短暫的數日時間,就能利用嫩枝扡插和組織培養的方式進行擴繁了。
而逐漸迴暖的氣溫,讓溫室當中的溫度,更加適合這些經曆了休眠期的桑苗,可以說是適逢其會了。
至於那兩千多的桑蠶人口,早已在濟民墾區的屯堡有了安排,隻需通過集訓之後,他們就能很快融入到濟民墾區的開發當中,按照老高的計劃,第一批桑苗出圃的時候,正好是這些桑蠶從業者進入屯堡之時。
當然,對於這些桑蠶從業者的培訓,可不僅僅是脫盲那麽簡單了,作為一個農技工作者,老高對於桑蠶絕不陌生,更何況,有一定文獻打底的老高,在重溫了這些知識之後,很快就滿血複活,編寫了一本後世流傳甚廣的桑蠶手冊。
在桑蠶手冊當中,不但有如何高效栽培桑樹的說明,更有如何養殖蠶兒,如何防止蠶兒生病,如何讓蠶兒高效吐絲結繭,如何繅絲和紡織的詳細說明,可以說,這本薄薄的幾十頁的桑蠶手冊,首次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把桑蠶這件在外人眼中很神秘的事情,講述得通透。
隨著桑蠶手冊一起的,還有食用菌栽培手冊,各類蔬菜和農作物的栽培手冊,這個係列的栽培手冊,初次出版發行,就達到了三十多種,之後更是連年增刊,成為了興漢鎮農事百科全書的基礎。
濟民墾區大農場,這片位於大河沿岸的沙荒地,在經過了上萬人十多天的整修之後,成為了一片溝渠縱橫,完成了開墾的處女地,完成了開墾的沙荒地上,此刻已經種植了豌豆,因為沙荒地比較瘠薄,除了從養殖場運來了大量的經過發酵之後的糞肥之外,種植具有根瘤菌的豆類,是快速提高地力的最好方式。
這種從洛陽周邊運來的小豌豆,其生長期隻有短短的四十五天,不但是極好的固氮作物,更是極好的度荒作物,才種植不過四五天,那些早播的沙地,就已經露出了嫩綠的幼苗。
高大豐是二泉堡派送來的新農學學習人員,他在完成了自家所有荒地的開墾之後,就被選派來大農場學習,而他學習的,正是玉米和土豆的種植技術。
當然,無論是玉米還是土豆,都要在這季豌豆收獲之後才會進行,但作為半讀半耕的學習人員,他們這批六千人的學習大軍,被分為了兩個班,三千人上午學習,三千人上午勞作。
大農場的六萬畝耕地,已經由這些學員進行了認領,他們將配合農場的職工,每人包保十畝農田,直到經曆一整個生產季。
在此期間,他們要在認真學習的同時,還要每天獨立完成學習筆記,更是要在為期一百二十天的學習當中,把自己的學曆提升到乙中或乙上。
當然,認真學習的人,無論在哪裏都能享受到激勵的,高大豐就是這樣的人,本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不但在勞動當中積極用心,更是在學習當中格外刻苦。
自家媳婦成為電訊員的事情,深深地刺激到了高大豐作為男人的榮譽感,高大豐已經下定決心,自己一定要完成乙等上學曆的考取了。
“高大哥,迴去吃中飯了!”這是同樣來自二泉堡的楊力在招唿高大豐了。
這位楊力,是乾州移民,是二泉堡選送來學習的兩人當中的另一人。
“哦,就來。”高大豐用鐵鏟堵上了毛渠的渠水,順便把幾條用柳條串著的小魚拎在手中。這些小魚是開河之後,順著渠水遊來的,在渠水滲入地下之後,這些小魚就被擱淺在了沙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