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我們一家分到了惠民墾區甲幹渠卯支渠的二泉堡,我們正在南去的路上呐。”


    “你大伯呢?”


    “大伯一家在濟民墾區,也就是集訓營那裏的河對岸。”


    “你舅家呢?”


    “舅家得往北走,他們要過了五牛堡,要去撫遠堡那裏。”


    “那不是越走越遠了麽?”


    “娘,聽教習說,撫遠堡距離二泉堡四百多裏呢。”


    “啊,那以後要去你舅家,怎麽跑得動哦。”


    “娘,去舅家的事情不用煩心,教習說,等大河一開,兩邊會通船的,到時候從二泉堡坐船,順流就能到舅家哩。”


    惠民墾區甲幹渠卯支渠的二泉堡距離刺史府兩百多裏路,但是,因為河麵未開,浮橋未通的緣故,高家一行人要到規定的渡河地點渡河之後,才能沿著道路抵達目的地二泉堡。


    到了第二天黃昏的時候,他們終於抵達了規定的渡河地點,刺史府在大道邊設置了專門的人員負責渡河安全,這裏搭建了十幾個帳篷,最前邊的地方擺放了幾張折疊桌子。


    “甲幹渠的屯長,請前來報到。”


    甲幹渠共包括二十條支渠,每條支渠共有十個屯堡,按照這次分配的人來看,每個屯堡隻有三百二十人左右,可以說不滿編的屯堡也就是搭了個屯堡的架子,後續還會有移民進行補充。


    即便是如此,長長的移民隊伍也包含了四萬多人口,這些都是北上移民隊伍經過初次混編之後形成的,絕大多數都是來自京畿地區的移民人口。


    高家所在的二泉堡的臨時屯長,是一名年輕後生,一路之上,二泉堡的移民已經基本認識了這位最大的屯官,此刻他正手執一麵小紅旗,站在已經整好的隊列的最前方。


    經過臨時集訓營地的整訓,移民已經習慣了排隊,這名名叫吳本的年輕人,曾經有過在第一次百屯計劃屯堡當中擔任副屯長的經曆,因此做起事情來,毫不拖泥帶水。


    不但一路之上把二泉堡的堡民都照顧得很好,而且做事仔細,已經初步得到了二泉堡堡民的信任,此刻他已經完成了報道,更是最先整理好隊伍的一批。


    “完成整隊的屯堡,由各自屯長帶隊,有序通過臨時便橋。”


    所謂的臨時便橋,是用木板在冰麵上搭建而成的,這裏的河麵開闊,水流平緩,冰麵也相對平整,在完成便橋搭建之後,已經運行了十多天的運行了。


    吳本原本就是沃野縣的原住民,對於大河並不陌生,此刻他一馬當先,把手中的紅色小旗幟高高舉起。


    “二泉堡的人,都跟好了,咱們過河了!”


    說完就朝著用繩子隔離出的臨時通道走去,而臨時通道的盡頭,就是便橋了。


    高大豐有些緊張地推著獨輪車,跟著前麵的人,踏上了冰麵上的木板,雖說看著前麵的人通行,自己也覺得毫無問題,但總給人一種心裏不安的感覺。


    “大豐啊!娘這心裏麵怕得慌!”


    因為要渡河,高大娘已經下了獨輪車,正顫巍巍地跟在高大豐的後麵。


    “娘,不用慌,你看屯長都已經過去了呢!”


    高大娘向前一看,代表二泉堡的那麵紅色小旗幟,果然已經抵達了河對岸,此刻正在黃昏的微風中舒展了旗麵,舞動不停。


    即便是河麵開闊,但這段便橋也不過五百尺長而已,二泉堡的人有驚無險地通過了橋麵,重新列好了隊伍。


    迴望河對岸,一條長長的人流,正在向著這邊緩緩蠕動。


    “各位鄉親,請跟好紅旗,咱們二泉堡要沿著大路走二十裏,才會抵達今天的宿營地。”


    吳本大聲唿喝之後,當即派出自己的助手,又清點了一次人數無誤之後,就帶隊沿河朝著宿營地走去。


    宿營地所在地,其實就是幹渠的渠首處,這裏既是幹渠的樞紐,又是整條甲字幹渠的行政中心,因此不但建築已經完備,行政機構也已經配備齊全,這裏有一個正式的稱謂:民豐市。


    刺史府按照墾區劃分了行政範圍,之後又以幹渠為中級行政單元,每個幹渠成立市級行政單位,支渠相當於縣級行政單位,支渠將直管下麵的十二個屯堡。


    從興漢鎮刺史府到靈州渡的四百多裏當中,每隔六十裏從河道處開口,開鑿一條幹渠,每條幹渠平均長度達到了近百裏,分別為民豐渠(又稱甲字渠)、民收渠(乙字渠)、民安渠(丙字渠)、民居渠(丁字渠)、民樂渠(戊字渠)、民業渠(己字渠)、民濟渠(庚字渠)和民辛渠(辛字渠),共計八條幹渠。


    每條幹渠按照地形地勢分別開有十二到十八條支渠,每十五裏修建一條支渠,每條支渠的渠首部設立一個縣級單位,支渠兩側每隔八裏設置一個屯堡,民豐市因為地勢狹長,因此隻有十二個縣級單位,目前為止,也隻是搭建了一個縣級單位的架子,至於相關的民政管理的機構,還都沒有配齊。


    民豐市的十二條支渠分別對應了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編號,而高家被分配的二泉堡,處於卯支渠的最後一個屯堡,這裏已經位於賀蘭山的山前平原,是河水能夠灌溉到的最後區域了。


    移民們以家為單位臨時分配了居所,對於沒有足夠帳篷的移民隊伍來說,如果露天過夜,很可能會產生大量的病患,因此不但詳細劃定了移民們每天行進的距離,計劃更是詳細到了每家每戶居住在哪裏,這對於尚未形成完善官僚係統的刺史府來說,意味著巨大的考驗。


    好在移民出發之時,都按照遷徙距離,配發了路上的給養,如此一來,隻需提供清潔用水,就能滿足移民的基本需求了。


    民豐市修建的土坯拱頂房,也隻有區區兩千多間,這些土坯拱頂房,絕大多數是之前修路和修渠時工隊的居所,此時幹渠和支渠基本完工,工隊已經撤走,因此給移民居住再好不過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漢風雲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鐵筆刀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鐵筆刀客並收藏北漢風雲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