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都點點頭,其實從一開始就辦教育,並不是眾人對教育有多重視,最重要的還是想培養自己以後用得著的人才,不然隨便招募一些人就用,那可很難放得下心。
既然選址已經完成了,眾人也確定了自己馬上麵臨的事項,這個時候就立即決定分頭行動,由陳飛去找米大兄弟,協調木匠,從周邊已經無人的村落裏收集購買木料。
這邊老高和老白一起去拜訪米老兒,準備就自家的打算說一說,最好能取得米家莊人力方麵的支持。
一群人迴到臨時安身的院子,老高從背包裏拿出了最後的那瓶二鍋頭,準備拿這瓶酒當禮物,去拜訪米老兒,順便再打問一些事情,再把修建學校的事情確定下來。
兩人到了前麵的院落,正好米老兒正坐在屋簷下曬太陽,此刻見兩人進來,馬上起身相迎,幾人一番客套,兩人隨即表明了來意。
聽到兩人居然是要在村後的高地上修建一所學校,這下可是把米老兒驚嚇得不輕,一方麵是驚嚇,另一方麵更是喜不自勝。
這幾位河西來客果然不凡,不但出手闊綽,此刻在米老兒看來,更是懷著慈悲之心。
在這個時代,教書育人那可是神聖得不得了的大事,況且,在村後修建的私塾,那米家莊可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別的不說,這對於米家莊來說,也算是一件大事了。
當下立即答應擇日遷了土地廟,至於老高二人所說的人力,更是無條件支持,反正此刻農閑,閑著也是無事,隻要能一日管兩餐,日落前收工就行。
老高兩人不禁大喜,隨即向米老兒表明,除了米家莊的人之外,還需要從其它村落雇傭一些,待遇和米家莊一樣,而且向米老兒表示需要一位向導,近期需要去沃野縣集市一趟。
米老兒沒口子答應了下來,隨即招唿來自家的小兒子,讓他聽二人差遣,至於帶路的事情,更是不在話下。
兩人與米老幺約定明日就去集市,隨即就告辭而去。
迴到院裏,一番收拾,等到了晚飯,米家人送來了一桌飯食,表示是給大夥的安家飯,幾人正準備用方便麵對付一下,此刻撿了飯食,自然是大喜,謝過來人,用餐安歇不提。
第二天,兩人到了前院,米老幺早已經準備好了牛車,在米老兒的一番客套之下,在米家用了早飯,當即慢悠悠地朝著更北的方向行去。
兩人之中,隻有老白拿了背包,背包裏是眾人昨日下午整理好的準備用來交易的“貨物”,在準備這些貨物之前,眾人也向米家莊的人做過一定了解。
這些貨物當中,有後世女生化妝用的開合式小鏡子一麵(高大夫讚助),一次性打火機數個,礦泉水瓶數個,不鏽鋼酒壺一個(陳飛讚助),用鋼板自行加工的小砍刀一把(老白讚助),玻璃酒瓶2個(空瓶,由老高讚助)。
其實,眾人也不是再拿不出東西了,隻不過,眾人手裏覺得貴重的東西,也就是數碼產品那些,在這個時代,是絕對沒辦法賣出價格的。
所以在糾結一番之後,最終敲定了貨物清單,眾人對於這些東西能交換迴來多少物資,心中也沒底,隻是眾人絕大多數東西都在車裏,目前能拿出的隻有這麽多了。
想到隻是預先試水,所以老高兩人也隨即釋然了。
從米家莊到沃野縣集市大約三四十裏,牛車雖慢,但到了十點多的時候,遠遠已經可以看到遠處有人煙的痕跡了。
米老幺馬上顯得興奮起來,畢竟對於此時的年輕人來說,去集市的時機,平時也不多,想到集市上那些吃的玩的好東西,年輕人激動一些,也實在無可厚非。
在米老幺的鞭聲當中,牛車緩緩進入到了一處還算是有些人煙的建築當中。
從米老幺的對話當中,二人已經了解到,穿過這片建築,就是集市了,沃野縣城並沒有高大的城牆,隻有低矮的土圍子,把一片地方簡單地分為了內外城,城鎮的人口也就四五千人,最熱鬧的時候也不過六七千,此時經過先前的遷徙,能有一兩千人,就不錯了。
穿行在低矮的黃土構建的建築當中,站在牛車上的米老幺,此刻正四下打望,街道兩邊並沒有什麽鋪麵,隻有一些低矮的院牆和門楣,顯示這裏即便是最熱鬧的時候,也繁華得十分有限。
老高兩人心中毫無波瀾,看著這些即便是後世西北也能見到的低矮土坯房子,和那些在街道上穿著草鞋奔跑的孩子,覺得自己又有一種穿越了時空,進入到了五六十年代鄉鎮的感覺。
從建築物當中偶爾出現的人來看,這裏的人和米家莊的人別無二致,無論是麵貌還是穿著,都顯露出一些寒酸來,雖然是居住在城廓附近的人,但絲毫沒有後世城裏人的那種氣度。
在牛車車軸的吱吱聲當中,眾人終於來到了集市上。似乎從五六十年代,一下又到了六七十年代,人的身影一下多了起來,沿街開始出現了稀稀落落的商鋪,看著那破舊的門臉,幾乎很難分辨得出來究竟是經營什麽貨物的。
偶爾從屋簷下,會挑出一麵各種顏色的字號旗子,上麵要麽繡一個大大的食字,要麽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圖畫。
米老幺興衝衝地向兩人做著介紹,哪裏是吃飯的,哪裏是賣陶器的,哪裏是賣農具的,哪裏是糶糧食的,還有哪家是什麽字號的當鋪,似乎對著集市很是熟悉。
聽到有當鋪,兩人馬上來了精神,馬上把方位和字號記在心中,隨著牛車繼續往前。
集市其實並不大,隻是靠著沃野縣城的南牆自然形成的,長度大約有三四百米的樣子,各種商鋪也隻有三十多家,倒是沿途看到幾十個挑了擔子,把貨物擺在身前的小攤販。
這個集市的規模,連後世小鄉村的大集規模都比不上,交易的東西就更是少的可憐,老高心裏默過了一遍,這裏麵沒有看到有和文墨有關的東西,也沒有看到和醫療有關的鋪麵,隻有在第二個當鋪屋簷下,似乎坐著一位遊方郎中,據米老幺的說法,那個就是呂大夫,附近十裏八鄉都知名的老大夫了。
既然選址已經完成了,眾人也確定了自己馬上麵臨的事項,這個時候就立即決定分頭行動,由陳飛去找米大兄弟,協調木匠,從周邊已經無人的村落裏收集購買木料。
這邊老高和老白一起去拜訪米老兒,準備就自家的打算說一說,最好能取得米家莊人力方麵的支持。
一群人迴到臨時安身的院子,老高從背包裏拿出了最後的那瓶二鍋頭,準備拿這瓶酒當禮物,去拜訪米老兒,順便再打問一些事情,再把修建學校的事情確定下來。
兩人到了前麵的院落,正好米老兒正坐在屋簷下曬太陽,此刻見兩人進來,馬上起身相迎,幾人一番客套,兩人隨即表明了來意。
聽到兩人居然是要在村後的高地上修建一所學校,這下可是把米老兒驚嚇得不輕,一方麵是驚嚇,另一方麵更是喜不自勝。
這幾位河西來客果然不凡,不但出手闊綽,此刻在米老兒看來,更是懷著慈悲之心。
在這個時代,教書育人那可是神聖得不得了的大事,況且,在村後修建的私塾,那米家莊可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別的不說,這對於米家莊來說,也算是一件大事了。
當下立即答應擇日遷了土地廟,至於老高二人所說的人力,更是無條件支持,反正此刻農閑,閑著也是無事,隻要能一日管兩餐,日落前收工就行。
老高兩人不禁大喜,隨即向米老兒表明,除了米家莊的人之外,還需要從其它村落雇傭一些,待遇和米家莊一樣,而且向米老兒表示需要一位向導,近期需要去沃野縣集市一趟。
米老兒沒口子答應了下來,隨即招唿來自家的小兒子,讓他聽二人差遣,至於帶路的事情,更是不在話下。
兩人與米老幺約定明日就去集市,隨即就告辭而去。
迴到院裏,一番收拾,等到了晚飯,米家人送來了一桌飯食,表示是給大夥的安家飯,幾人正準備用方便麵對付一下,此刻撿了飯食,自然是大喜,謝過來人,用餐安歇不提。
第二天,兩人到了前院,米老幺早已經準備好了牛車,在米老兒的一番客套之下,在米家用了早飯,當即慢悠悠地朝著更北的方向行去。
兩人之中,隻有老白拿了背包,背包裏是眾人昨日下午整理好的準備用來交易的“貨物”,在準備這些貨物之前,眾人也向米家莊的人做過一定了解。
這些貨物當中,有後世女生化妝用的開合式小鏡子一麵(高大夫讚助),一次性打火機數個,礦泉水瓶數個,不鏽鋼酒壺一個(陳飛讚助),用鋼板自行加工的小砍刀一把(老白讚助),玻璃酒瓶2個(空瓶,由老高讚助)。
其實,眾人也不是再拿不出東西了,隻不過,眾人手裏覺得貴重的東西,也就是數碼產品那些,在這個時代,是絕對沒辦法賣出價格的。
所以在糾結一番之後,最終敲定了貨物清單,眾人對於這些東西能交換迴來多少物資,心中也沒底,隻是眾人絕大多數東西都在車裏,目前能拿出的隻有這麽多了。
想到隻是預先試水,所以老高兩人也隨即釋然了。
從米家莊到沃野縣集市大約三四十裏,牛車雖慢,但到了十點多的時候,遠遠已經可以看到遠處有人煙的痕跡了。
米老幺馬上顯得興奮起來,畢竟對於此時的年輕人來說,去集市的時機,平時也不多,想到集市上那些吃的玩的好東西,年輕人激動一些,也實在無可厚非。
在米老幺的鞭聲當中,牛車緩緩進入到了一處還算是有些人煙的建築當中。
從米老幺的對話當中,二人已經了解到,穿過這片建築,就是集市了,沃野縣城並沒有高大的城牆,隻有低矮的土圍子,把一片地方簡單地分為了內外城,城鎮的人口也就四五千人,最熱鬧的時候也不過六七千,此時經過先前的遷徙,能有一兩千人,就不錯了。
穿行在低矮的黃土構建的建築當中,站在牛車上的米老幺,此刻正四下打望,街道兩邊並沒有什麽鋪麵,隻有一些低矮的院牆和門楣,顯示這裏即便是最熱鬧的時候,也繁華得十分有限。
老高兩人心中毫無波瀾,看著這些即便是後世西北也能見到的低矮土坯房子,和那些在街道上穿著草鞋奔跑的孩子,覺得自己又有一種穿越了時空,進入到了五六十年代鄉鎮的感覺。
從建築物當中偶爾出現的人來看,這裏的人和米家莊的人別無二致,無論是麵貌還是穿著,都顯露出一些寒酸來,雖然是居住在城廓附近的人,但絲毫沒有後世城裏人的那種氣度。
在牛車車軸的吱吱聲當中,眾人終於來到了集市上。似乎從五六十年代,一下又到了六七十年代,人的身影一下多了起來,沿街開始出現了稀稀落落的商鋪,看著那破舊的門臉,幾乎很難分辨得出來究竟是經營什麽貨物的。
偶爾從屋簷下,會挑出一麵各種顏色的字號旗子,上麵要麽繡一個大大的食字,要麽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圖畫。
米老幺興衝衝地向兩人做著介紹,哪裏是吃飯的,哪裏是賣陶器的,哪裏是賣農具的,哪裏是糶糧食的,還有哪家是什麽字號的當鋪,似乎對著集市很是熟悉。
聽到有當鋪,兩人馬上來了精神,馬上把方位和字號記在心中,隨著牛車繼續往前。
集市其實並不大,隻是靠著沃野縣城的南牆自然形成的,長度大約有三四百米的樣子,各種商鋪也隻有三十多家,倒是沿途看到幾十個挑了擔子,把貨物擺在身前的小攤販。
這個集市的規模,連後世小鄉村的大集規模都比不上,交易的東西就更是少的可憐,老高心裏默過了一遍,這裏麵沒有看到有和文墨有關的東西,也沒有看到和醫療有關的鋪麵,隻有在第二個當鋪屋簷下,似乎坐著一位遊方郎中,據米老幺的說法,那個就是呂大夫,附近十裏八鄉都知名的老大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