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我的故土…在何方?
盤點曆史:開局十大農民起義 作者:蝸牛睡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北伐的失利,讓得朝廷的主和派勢力開始抬頭】
【他們紛紛上書,想要與金國合議,宋孝宗無奈隻能應允】
【得知這一消息,辛棄疾大失所望】
【恰逢暮春時節,連綿不斷的春雨颯颯而下】
【辛棄疾內心的家國之愁愈發濃鬱,但卻無處訴說】
【自從迴到了宋廷後,他便沒了好友,整日裏隻能在庭院中顧影自憐,獨自迴憶】
【此時,如果是正常人,都清楚,目前正是主和派占據上風的時刻】
【如果執意唱反調,必然逃不掉被貶黜的下場,再無出頭之日】
【但辛棄疾不一樣,他返迴朝廷不是為了那一官半職,功名利祿】
【他為的是收複還在金人手中的舊山河,為的是解救處於奴役中的苦難百姓】
【於是,他開始重新思考北伐失利的原因,思考對金之策】
【終於,他把自己的想法寫成了《美芹十論》,將其呈交給宋孝宗】
【在文章中,辛棄疾鼓舞宋孝宗不要在意北伐的失敗】
【認為主和派官員總是顧忌的太多,一聽到用兵就為之色變,太可惜了】
【接著,他分析金國的弊端和弱點,安排宋廷之後的事宜】
【按照辛棄疾的一番策略,收複舊土,如同探囊取物】
【可惜這個時候的宋孝宗已經徹底灰心了】
【對於北伐,宋孝宗早已沒了雄心壯誌】
【隆興和議經過一年的艱苦談判,條件是很寬厚的】
【宋不用再對金稱臣,而是以叔侄相稱】
【每年供奉給金朝的錢幣也減少到二十萬】
【這些讓步,讓得宋孝宗與主和派十分滿意】
【所以,辛棄疾此時的上書如同針一般紮眼】
【不過,宋孝宗還是明辨是非,欣賞於辛棄疾的才華】
【雖說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但還是給他連升幾次官】
【就這樣,辛棄疾一路升遷,來到建康做了通判】
【可是,這個職位乃是文官】
【辛棄疾內心很憋屈,一身的抱負得不到施展】
【就在這年秋天,他登上了建康城的賞心亭】
【他站在高處,環顧四周,愁苦不已】
【腳下的城池可是六朝古都,虎踞龍盤】
【但如今卻呈現一番沉寂夕陽的哀景】
【作為一個從金國來到大宋的遊子】
【即便在完顏亮南侵時辛棄疾做出了一些貢獻,卻還是因為身份問題被不斷懷疑,始終得不到重用】
【落日的餘暉灑向了江邊,隻剩蕭瑟的身影一杯接一杯,消失在了茫茫黑夜之中】
……
宋朝
王安石看著眼前的辛棄疾,內心也是為之觸動:
“原來,憂國憂民之人,在何時何地都是如明珠一般璀璨!”
……
元朝
一位破落屋中的文人嘴中咀嚼著糠咽菜,滿是汙垢的臉上閃爍著清澈的目光。
隻見得他在一堆雜亂的書本中翻出幾頁紙,顫抖地拿起,嘴中念念有詞: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
憤慨地吼完這首辛棄疾的壯詞,他哭訴一聲:
“我漢人之土,如今被韃子搶占,又有何人為此朝思暮想,為此夙夜興歎乎?”
……
【就在此時,一絲希望出現了,宋孝宗任命陳俊卿為左相】
【次年八月,又升虞允文為右相】
【這二人都是堅決的主戰派】
【不過,虞允文更為激進,陳俊卿想緩慢圖之】
【在這種情況下,辛棄疾又把自己的文章獻給了虞允文,希望他上書皇帝二次北伐】
【虞允文雖說也有此意,但遲遲找不到契機】
【但這個關鍵時刻,宋孝宗卻站了出來】
【原來當時的隆興和議,漏談了一件事,就是受書儀式的平等】
【金國的國書,宋帝需要起立接受,而宋國的國書,金國隻需要官員接受就行】
【這在宋孝宗眼中,十分降低國格】
【虞允文便憑借這個機會赴金談判】
【談判內容有兩個,第一個是要求金國歸還北方等地】
【第二個就是更改受書儀式】
【但這種對金國沒有好處的要求,金國直接拒絕】
【而虞允文也對金國心中生懼,不敢言反抗之事】
【所以,辛棄疾的建議在這個時候完全泡湯】
【他的一腔熱血又一次撲空了】
【不過,本著注重人才和優待人才的理念,虞允文還是把辛棄疾的文章獻給了宋孝宗】
【宋孝宗看完,很是滿意,隨後又一次對辛棄疾職位做出了調整,讓他做了主薄】
【這次調任,又是文官】
【明明有平定天下的誌向,卻鬱鬱不得】
【在閑官的位子上,他如坐針氈】
……
秦朝
嬴政見到宋廷失敗的一幕,也是笑了笑:
“那個什麽合約本來就是不對等的,宋孝宗還想要重新修訂,豈不是癡人說夢?
弱國沒有平起平坐可言,放著可以強國的人才不用,隻會空費口舌,這樣的國有何來路可言?”
……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有些怒其不爭的意味:
“辛棄疾這般胸有大誌之人,就該讓其去發揮自己的光芒,
這樣一塊金子被埋沒,不隻是辛棄疾一人的不幸,而是一個朝代的不幸!”
……
【這年年底,範成大的《攬轡錄》出版,給了辛棄疾當頭一棒】
【這本書記錄的是範成大從金國到宋廷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
【在書裏,辛棄疾看到從小生活的開封城已經發生大變】
【開封宮闕壯麗,民間卻殘破不已】
【百姓被女真人同化,穿胡衣,剃頭發】
【就連口音和習俗都和女真沒有絲毫差異】
【辛棄疾很是悲傷,自己心心念念的故國,日夜懷想的舊土,再也不是曾經的模樣】
【正值臨安繁盛的上元佳節,可辛棄疾卻高興不起來,他像遊魂一樣穿梭於人群之中】
【周遭的歌舞升平於他何關,望眼欲穿之下,哪裏才是真正的王土】
……
明朝
於謙雙目直勾勾地看著光幕,似乎是能感受到辛棄疾此時的內心。
很快,不由得哼起那一流傳許久的詞句: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那人,真的指那人麽?還是已經樣貌全無的故土?
【他們紛紛上書,想要與金國合議,宋孝宗無奈隻能應允】
【得知這一消息,辛棄疾大失所望】
【恰逢暮春時節,連綿不斷的春雨颯颯而下】
【辛棄疾內心的家國之愁愈發濃鬱,但卻無處訴說】
【自從迴到了宋廷後,他便沒了好友,整日裏隻能在庭院中顧影自憐,獨自迴憶】
【此時,如果是正常人,都清楚,目前正是主和派占據上風的時刻】
【如果執意唱反調,必然逃不掉被貶黜的下場,再無出頭之日】
【但辛棄疾不一樣,他返迴朝廷不是為了那一官半職,功名利祿】
【他為的是收複還在金人手中的舊山河,為的是解救處於奴役中的苦難百姓】
【於是,他開始重新思考北伐失利的原因,思考對金之策】
【終於,他把自己的想法寫成了《美芹十論》,將其呈交給宋孝宗】
【在文章中,辛棄疾鼓舞宋孝宗不要在意北伐的失敗】
【認為主和派官員總是顧忌的太多,一聽到用兵就為之色變,太可惜了】
【接著,他分析金國的弊端和弱點,安排宋廷之後的事宜】
【按照辛棄疾的一番策略,收複舊土,如同探囊取物】
【可惜這個時候的宋孝宗已經徹底灰心了】
【對於北伐,宋孝宗早已沒了雄心壯誌】
【隆興和議經過一年的艱苦談判,條件是很寬厚的】
【宋不用再對金稱臣,而是以叔侄相稱】
【每年供奉給金朝的錢幣也減少到二十萬】
【這些讓步,讓得宋孝宗與主和派十分滿意】
【所以,辛棄疾此時的上書如同針一般紮眼】
【不過,宋孝宗還是明辨是非,欣賞於辛棄疾的才華】
【雖說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但還是給他連升幾次官】
【就這樣,辛棄疾一路升遷,來到建康做了通判】
【可是,這個職位乃是文官】
【辛棄疾內心很憋屈,一身的抱負得不到施展】
【就在這年秋天,他登上了建康城的賞心亭】
【他站在高處,環顧四周,愁苦不已】
【腳下的城池可是六朝古都,虎踞龍盤】
【但如今卻呈現一番沉寂夕陽的哀景】
【作為一個從金國來到大宋的遊子】
【即便在完顏亮南侵時辛棄疾做出了一些貢獻,卻還是因為身份問題被不斷懷疑,始終得不到重用】
【落日的餘暉灑向了江邊,隻剩蕭瑟的身影一杯接一杯,消失在了茫茫黑夜之中】
……
宋朝
王安石看著眼前的辛棄疾,內心也是為之觸動:
“原來,憂國憂民之人,在何時何地都是如明珠一般璀璨!”
……
元朝
一位破落屋中的文人嘴中咀嚼著糠咽菜,滿是汙垢的臉上閃爍著清澈的目光。
隻見得他在一堆雜亂的書本中翻出幾頁紙,顫抖地拿起,嘴中念念有詞:
“我來吊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
憤慨地吼完這首辛棄疾的壯詞,他哭訴一聲:
“我漢人之土,如今被韃子搶占,又有何人為此朝思暮想,為此夙夜興歎乎?”
……
【就在此時,一絲希望出現了,宋孝宗任命陳俊卿為左相】
【次年八月,又升虞允文為右相】
【這二人都是堅決的主戰派】
【不過,虞允文更為激進,陳俊卿想緩慢圖之】
【在這種情況下,辛棄疾又把自己的文章獻給了虞允文,希望他上書皇帝二次北伐】
【虞允文雖說也有此意,但遲遲找不到契機】
【但這個關鍵時刻,宋孝宗卻站了出來】
【原來當時的隆興和議,漏談了一件事,就是受書儀式的平等】
【金國的國書,宋帝需要起立接受,而宋國的國書,金國隻需要官員接受就行】
【這在宋孝宗眼中,十分降低國格】
【虞允文便憑借這個機會赴金談判】
【談判內容有兩個,第一個是要求金國歸還北方等地】
【第二個就是更改受書儀式】
【但這種對金國沒有好處的要求,金國直接拒絕】
【而虞允文也對金國心中生懼,不敢言反抗之事】
【所以,辛棄疾的建議在這個時候完全泡湯】
【他的一腔熱血又一次撲空了】
【不過,本著注重人才和優待人才的理念,虞允文還是把辛棄疾的文章獻給了宋孝宗】
【宋孝宗看完,很是滿意,隨後又一次對辛棄疾職位做出了調整,讓他做了主薄】
【這次調任,又是文官】
【明明有平定天下的誌向,卻鬱鬱不得】
【在閑官的位子上,他如坐針氈】
……
秦朝
嬴政見到宋廷失敗的一幕,也是笑了笑:
“那個什麽合約本來就是不對等的,宋孝宗還想要重新修訂,豈不是癡人說夢?
弱國沒有平起平坐可言,放著可以強國的人才不用,隻會空費口舌,這樣的國有何來路可言?”
……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有些怒其不爭的意味:
“辛棄疾這般胸有大誌之人,就該讓其去發揮自己的光芒,
這樣一塊金子被埋沒,不隻是辛棄疾一人的不幸,而是一個朝代的不幸!”
……
【這年年底,範成大的《攬轡錄》出版,給了辛棄疾當頭一棒】
【這本書記錄的是範成大從金國到宋廷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
【在書裏,辛棄疾看到從小生活的開封城已經發生大變】
【開封宮闕壯麗,民間卻殘破不已】
【百姓被女真人同化,穿胡衣,剃頭發】
【就連口音和習俗都和女真沒有絲毫差異】
【辛棄疾很是悲傷,自己心心念念的故國,日夜懷想的舊土,再也不是曾經的模樣】
【正值臨安繁盛的上元佳節,可辛棄疾卻高興不起來,他像遊魂一樣穿梭於人群之中】
【周遭的歌舞升平於他何關,望眼欲穿之下,哪裏才是真正的王土】
……
明朝
於謙雙目直勾勾地看著光幕,似乎是能感受到辛棄疾此時的內心。
很快,不由得哼起那一流傳許久的詞句: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那人,真的指那人麽?還是已經樣貌全無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