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在金融業的發展相當落後,李哲登基以來,著重發展工業和工業,並未放開金融業。
早期,高盧國想在夏國投資,那都是有限製的。
而且夏國前麵幾年,基本在戰爭中,開放金融業對國民經濟不利。
從一九零二年開始,夏國的金融業才慢慢放開,民間銀行如雨後春筍,新增了上百家,國外符合條件的銀行,一樣可以在國內展業。
證券業方麵,李哲一直沒有放開,連相關的部門也沒有成立。
這算是一種滯後吧,因為夏國國內沒有相關的人才,請國外的人才過來,不把你搞空就算燒高香了。
這十幾年,大學的金融專業培養了不少人,讓國內有了一定的人才儲備,是時候可以放開了。
在李哲的授意下,政務院成立了證券監管部,預備設立三大交易所,分擔不同的功能。
三大交易所分別設在津門、滬城、珠江。
在帝京周圍,帝京是政治文化科技軍事中心,津門是北方的經貿市場,保定是工業基地,南直隸是農業區。
津門成為了北方第一大都市,滬城是東部大都市,珠江是南部的大都市,人口密集度相當高,地理優勢明顯,工商業發達。
將交易所放在這三大城市,讓金融企業有土壤發展。
該政策的下發,讓國內的企業激動了,百姓也翹首以盼,國外的資本在做準備。
夏國的市場有多大,全球都知道。
李哲放開的原因,也是考慮到國內的的存款越來越多,不利於國內經濟的發展。
經濟要發展,貨幣要流動起來。
金融是經濟的血管,李哲不知道這句話對不對,反正他順應大勢,將該做的做了。
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一年準備,兩年試行,預計到第四年才能正式放開市場。
一旦碰上戰爭,這個過程要延長。
而且,戰爭的時間不會太遠。
到目前為止,聯盟國人口總量依然是最多的,超過北盟成員國的人口總和。
聯盟國戰艦總數接近一千八百艘,一九零六年以後製造的都是大型戰艦,對高盧國和夏國數量上完全碾壓。
聯盟國陸軍人數相當多,這七八年實行了強製兵役製度,成年男人均接受軍事訓練,受訓人數高達上千萬,這數量相當恐怖。
很明顯,這是奔著一戰定輸贏的目標。
鷹國專注於海軍,應該是聯合海軍,一千八百艘戰艦,海軍服役人數達百萬;陸軍方麵,鷹國在南洋有十萬駐軍,在印度有三十萬本土軍,五十萬殖民軍。
在南非方麵,鷹國有五萬本土士兵,不過,普魯士增派了十萬陸軍,這是布爾人不敢再行動的原因。
當然,李哲讓情報人員告訴布爾人,暫時不要行動,以免錯過時機。
等大戰打起來,背後動刀子更爽。
鷹國在本土的守軍五十萬,這是必須的,高盧國百萬大軍,直布羅陀有幾萬夏國陸軍,還有夏國的大西洋和地中海艦隊。
雖然鷹國在海軍上有必勝的把握,可他們依舊不放心。
李哲明白鷹國的擔憂在那裏,那就是夏國還有數量龐大的潛艇,而且技術一直在更新。
普軍除開原有的兩百艘戰艦,陸軍人數一直保持在百萬人,對標高盧國,這給高盧國很大的壓力。
羅馬國、奧利國、沙俄國均是發展陸軍,羅馬國和奧利國保持常備軍六十萬,沙俄國保持一百五十萬,無論何時,沙俄國的兵力都是歐陸最多的。
武器方麵,聯盟國的基礎武器不斷仿製夏國和創新,差距越來越小,可以說,下一場大戰,除開夏國的秘密武器,基本上是打綜合實力了。
在飛機方麵,聯盟國發展得稍微滯後一些,不過,從情報上來看,已經在試驗一些戰機了。
聯盟國的總體資源弱於夏國和高盧國,一旦開戰,南陽和印度將被夏國迅速占領,歐陸會被高盧國陸軍快速拿下,失去了這些地區,聯盟國的資源將難以支撐。
若聯邦國在背後輸血,那有得打。
反觀高盧國,海軍數量無法在擴編,各種戰艦五百艘,到極限了,甚至超越了任何時候的高盧國帝國時期。
陸軍保持一百五十萬人,應對伊比利亞、普魯士、羅馬國的壓力。
國內工業在夏國的支持下,軍工建設了不少,這是為了下一次大戰準備,能就近補充夏國士兵。
高盧地區和伊比利亞地區的總人口接近一個億,潛力還很大。
不過,由於伊比利亞各族保持自治,不怎麽配合兵役,讓高盧國的兵員來源少了很多。
在防禦方麵,高盧國在低地三國邊境大肆修建碉堡,拿破侖五世的理由很簡單,先防住,再反擊。
至於海岸線,重要的港口城市也修建了堡壘。
隻有這樣,拿破侖五世才感到安全。
至於國內,李哲這幾年並未擴軍,保持上次大戰裁撤後的規模,而且,隨著裝甲部隊的擴編,帝國軍隊的戰鬥力不需要用人數來衡量。
當海上有航母、天上有飛機、陸上有坦克,人數再多也不起用。
但是,國內的兵役製度一直在實行,每年五十萬人從預備役轉為在征預備役,夏國極限擴軍的情況下,輕鬆拉起千萬受過訓練的部隊,一點不輸聯盟國。
除此之外,兩個附庸國能各提供百萬士兵,幫助帝國守護後勤。
至於烏爾拉山西部的五大王國,李哲並未將他們算上,他們能自保就不錯了。
這幾年,軍務院在烏拉爾山修建了大量的武器倉庫、機場、鐵路線,為的就是越過烏拉爾山做準備。
沙俄國在烏拉爾山下修建了大量的堡壘,防禦部隊有五十多萬,超過了夏國的數量。
不過,當飛機和坦克從山上進攻的時候,拔除這些碉堡不算難事,而且,夏國的穿甲彈威力變強了。
當幾百萬大軍在坦克和飛機的掩護下,從烏拉爾山征伐歐陸,那將是一幅什麽樣的場景。
恐怕史書會這樣寫,‘東方之鞭再一次降臨’。
早期,高盧國想在夏國投資,那都是有限製的。
而且夏國前麵幾年,基本在戰爭中,開放金融業對國民經濟不利。
從一九零二年開始,夏國的金融業才慢慢放開,民間銀行如雨後春筍,新增了上百家,國外符合條件的銀行,一樣可以在國內展業。
證券業方麵,李哲一直沒有放開,連相關的部門也沒有成立。
這算是一種滯後吧,因為夏國國內沒有相關的人才,請國外的人才過來,不把你搞空就算燒高香了。
這十幾年,大學的金融專業培養了不少人,讓國內有了一定的人才儲備,是時候可以放開了。
在李哲的授意下,政務院成立了證券監管部,預備設立三大交易所,分擔不同的功能。
三大交易所分別設在津門、滬城、珠江。
在帝京周圍,帝京是政治文化科技軍事中心,津門是北方的經貿市場,保定是工業基地,南直隸是農業區。
津門成為了北方第一大都市,滬城是東部大都市,珠江是南部的大都市,人口密集度相當高,地理優勢明顯,工商業發達。
將交易所放在這三大城市,讓金融企業有土壤發展。
該政策的下發,讓國內的企業激動了,百姓也翹首以盼,國外的資本在做準備。
夏國的市場有多大,全球都知道。
李哲放開的原因,也是考慮到國內的的存款越來越多,不利於國內經濟的發展。
經濟要發展,貨幣要流動起來。
金融是經濟的血管,李哲不知道這句話對不對,反正他順應大勢,將該做的做了。
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一年準備,兩年試行,預計到第四年才能正式放開市場。
一旦碰上戰爭,這個過程要延長。
而且,戰爭的時間不會太遠。
到目前為止,聯盟國人口總量依然是最多的,超過北盟成員國的人口總和。
聯盟國戰艦總數接近一千八百艘,一九零六年以後製造的都是大型戰艦,對高盧國和夏國數量上完全碾壓。
聯盟國陸軍人數相當多,這七八年實行了強製兵役製度,成年男人均接受軍事訓練,受訓人數高達上千萬,這數量相當恐怖。
很明顯,這是奔著一戰定輸贏的目標。
鷹國專注於海軍,應該是聯合海軍,一千八百艘戰艦,海軍服役人數達百萬;陸軍方麵,鷹國在南洋有十萬駐軍,在印度有三十萬本土軍,五十萬殖民軍。
在南非方麵,鷹國有五萬本土士兵,不過,普魯士增派了十萬陸軍,這是布爾人不敢再行動的原因。
當然,李哲讓情報人員告訴布爾人,暫時不要行動,以免錯過時機。
等大戰打起來,背後動刀子更爽。
鷹國在本土的守軍五十萬,這是必須的,高盧國百萬大軍,直布羅陀有幾萬夏國陸軍,還有夏國的大西洋和地中海艦隊。
雖然鷹國在海軍上有必勝的把握,可他們依舊不放心。
李哲明白鷹國的擔憂在那裏,那就是夏國還有數量龐大的潛艇,而且技術一直在更新。
普軍除開原有的兩百艘戰艦,陸軍人數一直保持在百萬人,對標高盧國,這給高盧國很大的壓力。
羅馬國、奧利國、沙俄國均是發展陸軍,羅馬國和奧利國保持常備軍六十萬,沙俄國保持一百五十萬,無論何時,沙俄國的兵力都是歐陸最多的。
武器方麵,聯盟國的基礎武器不斷仿製夏國和創新,差距越來越小,可以說,下一場大戰,除開夏國的秘密武器,基本上是打綜合實力了。
在飛機方麵,聯盟國發展得稍微滯後一些,不過,從情報上來看,已經在試驗一些戰機了。
聯盟國的總體資源弱於夏國和高盧國,一旦開戰,南陽和印度將被夏國迅速占領,歐陸會被高盧國陸軍快速拿下,失去了這些地區,聯盟國的資源將難以支撐。
若聯邦國在背後輸血,那有得打。
反觀高盧國,海軍數量無法在擴編,各種戰艦五百艘,到極限了,甚至超越了任何時候的高盧國帝國時期。
陸軍保持一百五十萬人,應對伊比利亞、普魯士、羅馬國的壓力。
國內工業在夏國的支持下,軍工建設了不少,這是為了下一次大戰準備,能就近補充夏國士兵。
高盧地區和伊比利亞地區的總人口接近一個億,潛力還很大。
不過,由於伊比利亞各族保持自治,不怎麽配合兵役,讓高盧國的兵員來源少了很多。
在防禦方麵,高盧國在低地三國邊境大肆修建碉堡,拿破侖五世的理由很簡單,先防住,再反擊。
至於海岸線,重要的港口城市也修建了堡壘。
隻有這樣,拿破侖五世才感到安全。
至於國內,李哲這幾年並未擴軍,保持上次大戰裁撤後的規模,而且,隨著裝甲部隊的擴編,帝國軍隊的戰鬥力不需要用人數來衡量。
當海上有航母、天上有飛機、陸上有坦克,人數再多也不起用。
但是,國內的兵役製度一直在實行,每年五十萬人從預備役轉為在征預備役,夏國極限擴軍的情況下,輕鬆拉起千萬受過訓練的部隊,一點不輸聯盟國。
除此之外,兩個附庸國能各提供百萬士兵,幫助帝國守護後勤。
至於烏爾拉山西部的五大王國,李哲並未將他們算上,他們能自保就不錯了。
這幾年,軍務院在烏拉爾山修建了大量的武器倉庫、機場、鐵路線,為的就是越過烏拉爾山做準備。
沙俄國在烏拉爾山下修建了大量的堡壘,防禦部隊有五十多萬,超過了夏國的數量。
不過,當飛機和坦克從山上進攻的時候,拔除這些碉堡不算難事,而且,夏國的穿甲彈威力變強了。
當幾百萬大軍在坦克和飛機的掩護下,從烏拉爾山征伐歐陸,那將是一幅什麽樣的場景。
恐怕史書會這樣寫,‘東方之鞭再一次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