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贇身上隻揣了二兩銀子,找了個臨街茶樓,點了一壺最便宜的茶水與一碟點心,再打賞店小二五文錢,店小二殷勤的給他挑了個較為靠前一點的位置。聽著台上咿咿呀呀唱著的吳儂軟語,手搖折扇,直讓人感歎日子逍遙!
他讓鬆墨一起坐下,鬆墨推辭不敢,便將茶點塞給鬆墨。他一個現代靈魂習慣人人平等,但不予時代的行為相符也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他不想挑戰古代門閥的權威,自己可能不會出事,但鬆墨可就不一定了。
聽完小曲,宋贇慢悠悠走迴宋府,他決定每天揣點小錢出來晃蕩。宋府不倒,他就不會餓死,甚至還有餘錢。他一個抱養的孩子,放在任何一家都可能區別對待,但總沒當成奴役對待,吃喝再差都是上了族譜的正經宋府公子。原身也有點想不開,一個抱養的孩子非要去爭那些不必要的,常年積鬱成疾,跟閨閣小姐一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死也活不成。
世人大多笑貧不笑娼,他可不怕人笑話。
二兩銀子雖說不多,甚至沒有庶出小姐月銀多,但要看與誰比較,跟普通的農戶相比,有些人家一年到頭都存不了二兩銀子,他很知足了。
剛從偏門跨進去,一個跟鬆墨差不多大的小童跑過來。“五少爺,老太爺下朝迴來了,正召集府中子弟,就差五少爺了。”
“帶路吧。”
小童在前引路,宋贇在後麵叮囑鬆墨,“天大地大吃飯最大,鬆墨,你先迴院中,別忘了給少爺我拎午食。”
“好的,少爺。”
剛跨進前廳,一道陰陽怪氣的聲音響起,“喲,還以為被淹死了勒?”
“少陽,給你五弟賠罪。”坐在左下手的中年男人道,語氣嚴肅,神情威嚴,應該是大伯宋平文。
“憑什麽,是他自己說的不是宋家人,我說是宋家給了他一條命,他自己說那就拿命相抵,自己跳水與我何幹?府中人人都傳我推的他,趁著爺爺也在,就在這裏說道清楚。”
宋贇尷尬不已,原身的修羅場與他何幹?還是自己跳水,真是愚不可及。
“混賬!若非你出言不遜,贇兒怎會跳水?”
“誰知道他的?想與我宋家分割,又為何賴著不肯走?月銀二兩,飯食去掉一大半,何不幹脆直接搬離宋家?整天傷春悲秋,鬧得我宋家苛待他一般。”宋少陽眼眶通紅,他這些天受了不少責罵,可咽不下這口氣。
“你個混賬,還敢頂嘴?”宋平文快要氣死,他也不是真心想要宋少陽低頭,隻是宋少陽秉性太過強硬,想要讓他磨一磨。
宋贇覺得自己腳指頭快摳地了,原身清高過頭了,現在他該怎樣挽迴?並且把該有的福利待遇給爭取迴來,真的很想享受富貴子弟的生活,真該讓原身去幹996的工作。舍得下臉皮,享得一身福!
“四哥,經落水一事,我也想清楚了。我姓宋,上了族譜,一輩子都不可更改,更不敢做那忘恩負義之事,讓世人恥笑。”又對坐在首位上的宋老太爺雙膝跪下,情真意切道:“爺爺,孫兒以往的糊塗啊。”
坐在老太爺右下手位置的中年人走出來扶起宋贇,“兒啊,想通就好。”
宋贇眨了眨眼,他還真沒想到這是原身的養父,畢竟剛才宋少陽發難的時候這人可一直在吃點心啊,吃得可高興了,仿佛誰也不認識一樣。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即興發揮,“爹啊,兒錯了,以後一定改,好好奉養父親。”
宋平之拉起宋贇,“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老太爺放下茶碗,“老三,虧你還知道‘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下次吏部考績,再考核不過以後出去休要說我宋南章之子,老父我的臉麵都被你給丟盡了。”
全場靜默,宋平文也不敢發聲了,宋少陽也不委屈了,全場目光都看向宋三爺。
宋平之眼角抽了抽,“父親,你這麽努力,不是讓兒子享福的嗎?”
宋贇覺得自己的爹真是做的一手好死,從幽給的北周門閥之間的關係表中,老太爺宋南章連寒門都不算。宋老太爺寫過自傳,道他幼時尋師時縕袍敝衣裹身,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冬烈風,手足皸裂,寸步難行,便是如此也不忘求學路,是真正的農家出身,從草根走到一品大員。
當年考上功名也未有名門閨秀下嫁,家貧無以為繼,無奈之下娶了商戶之女楊氏 。這麽多年相敬如賓,該有的體麵一分不少,楊氏又是個合格的‘職業經理人’,把家裏管得井井有條。
後來,宋老太爺一路高升,又娶了國子監五經博士之女,張氏。張氏體弱多病,卻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不管家中庶務管理家中子弟的學識,宋平文和宋平武小時候都被張氏教導、考校過,唯有宋平之,恨鐵不成鋼。
宋老太爺一直覺得張氏之死,宋平之得肩負起一半的責任,有如此不爭氣的孩子,無顏存活,氣都被氣死了。而宋老太爺一輩子都在兢兢業業的執行著“振興門楣”的大事,別看家中子弟還多,但他們宋家在整個京都都是人丁單薄的家族,這到了孫輩才稍稍有所起色。
“你個不孝子。”宋老太爺氣得手直打哆嗦,指著外麵,“滾,給我滾出去。”
“好咧。”宋平之麻溜的起身,捏了兒子的手一把,悄聲道:“兒啊,自求多福哈。”
宋贇看得目瞪口呆,自己這個爹堪稱鹹魚典範啊!
廳堂中在坐的都是男子,應該是有大事商量。宋贇一秒切換成正經模樣,肅穆相對。
“小五,坐下吧。”宋平文道。
宋贇坐在宋少陽下方,宋家男丁少,排除未成年的,二叔宋平武還遠在通州。宋少峯、宋少秋、宋少陽、宋少筠都在,宋家人都長得不差,高高瘦瘦的,宋少峯成熟俊朗,宋少秋翩翩君子,這兩人都有股讀書人的氣質,一看就很能讀書。宋少陽眉目深邃一些,骨結粗大,應該常年練武所致。宋少筠長得圓胖,有股呆傻的氣質,但雙眼清澈散發著精光,一看就是學渣,並且小心思極多的學渣。
“陛下要成立錦衣衛。”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在曆朝曆代都是沒有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錦衣衛是幹什麽的,但宋贇知道啊,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錦衣衛一般是皇帝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審訊。
錦衣衛鞏固皇權,威懾文武百官。
宋贇在閉眼聽曲的時候,也是大致的解了各朝各代的曆史,尤其是北周的曆史進程,根本沒有錦衣衛這一官衙。皇城出了案子一般都是順天府府尹處理,若是皇親國戚犯了國法由大理寺審訊,宗人府監督。
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這是哪個穿越者在搞事情?
今早朝會,欽天監曰:“洛陽河畔出土神石,乃仁宗神策石,上書有魑魅魍魎禍亂北周。”
文武百官心生不詳:馬屁精不開口則已,一旦開口必有事端。
果然,年輕的帝王吐出一口濁氣——孤欲成立錦衣衛!
若是換做前朝,底下的文武百官早就一哄而上,把唾沫飛得如下雨一般,務必讓陛下收迴這話。要知道錦衣衛一旦成立,那陛下想抓誰就抓誰,看誰不順眼隨便羅織一個罪名即可。雖說現在的陛下愛砍人了點,但至少任何個世家子弟犯錯都是公開審訊的,不是陛下的一言堂。犯的事小也根本傳不到陛下那裏去,尚可想法子保住性命。但這被錦衣衛抓了,頭還留得住不?可就是陛下的一念之間了。
朝堂靜得落針可聞,後麵的等著前麵的反對,武官等著文官反對,文官也等著武官率先提出反對意見,最終導致沒有任何一個文武大臣敢開尊口,一個個跟鵪鶉一樣。
盡管大臣們一個個心裏五味雜陳罵罵咧咧,但仍恭恭敬敬戰戰兢兢的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早朝開至中午,隻討論一件事,錦衣衛由誰負責?由誰選拔?
內閣大學士揪掉了自己幾根白毛胡須,與內閣協辦大學士爭得麵紅耳赤,雖說平時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樣,現在為了占取先機,可得拚了老命。六部尚書彼此拆台,你諷我本家子弟不學無術,我說你家子弟流連煙花之地,將彼此的老底都給掀了個遍,幸好掀出的都不是大事。
陛下說了,這魑魅魍魎何其多?得拚命打擊,體現北周盛世的決心!錦衣衛就是國之命脈,不可忽視。。
大臣紛紛表示,既然是國之命脈,那大家肯定得推選最優秀的子弟進去。何謂優秀?當然是本家的最優秀了。畢竟錦衣衛受命於天,是離陛下最近的存在,什麽風都沒有枕頭風好使,這些大老爺們兒明白得很。
於是在推選的時候,大臣們個個高風亮節——
這邊挺身而出,揚言錦衣衛班子剛成立,古往今來頭一遭,是開荒,肯定不能讓別人吃苦。那邊說家中子侄不成器,富貴窩裏呆久了,不知道窮苦人家的生活,得去吃苦受累調教一番。
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爭吵一上午,沒有一個結論。
帝王節儉,從不留飯,午時一到,揮手散朝。聽說出了午門還暈倒好幾個大臣,一是餓的,二是太激動所致。
他讓鬆墨一起坐下,鬆墨推辭不敢,便將茶點塞給鬆墨。他一個現代靈魂習慣人人平等,但不予時代的行為相符也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他不想挑戰古代門閥的權威,自己可能不會出事,但鬆墨可就不一定了。
聽完小曲,宋贇慢悠悠走迴宋府,他決定每天揣點小錢出來晃蕩。宋府不倒,他就不會餓死,甚至還有餘錢。他一個抱養的孩子,放在任何一家都可能區別對待,但總沒當成奴役對待,吃喝再差都是上了族譜的正經宋府公子。原身也有點想不開,一個抱養的孩子非要去爭那些不必要的,常年積鬱成疾,跟閨閣小姐一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死也活不成。
世人大多笑貧不笑娼,他可不怕人笑話。
二兩銀子雖說不多,甚至沒有庶出小姐月銀多,但要看與誰比較,跟普通的農戶相比,有些人家一年到頭都存不了二兩銀子,他很知足了。
剛從偏門跨進去,一個跟鬆墨差不多大的小童跑過來。“五少爺,老太爺下朝迴來了,正召集府中子弟,就差五少爺了。”
“帶路吧。”
小童在前引路,宋贇在後麵叮囑鬆墨,“天大地大吃飯最大,鬆墨,你先迴院中,別忘了給少爺我拎午食。”
“好的,少爺。”
剛跨進前廳,一道陰陽怪氣的聲音響起,“喲,還以為被淹死了勒?”
“少陽,給你五弟賠罪。”坐在左下手的中年男人道,語氣嚴肅,神情威嚴,應該是大伯宋平文。
“憑什麽,是他自己說的不是宋家人,我說是宋家給了他一條命,他自己說那就拿命相抵,自己跳水與我何幹?府中人人都傳我推的他,趁著爺爺也在,就在這裏說道清楚。”
宋贇尷尬不已,原身的修羅場與他何幹?還是自己跳水,真是愚不可及。
“混賬!若非你出言不遜,贇兒怎會跳水?”
“誰知道他的?想與我宋家分割,又為何賴著不肯走?月銀二兩,飯食去掉一大半,何不幹脆直接搬離宋家?整天傷春悲秋,鬧得我宋家苛待他一般。”宋少陽眼眶通紅,他這些天受了不少責罵,可咽不下這口氣。
“你個混賬,還敢頂嘴?”宋平文快要氣死,他也不是真心想要宋少陽低頭,隻是宋少陽秉性太過強硬,想要讓他磨一磨。
宋贇覺得自己腳指頭快摳地了,原身清高過頭了,現在他該怎樣挽迴?並且把該有的福利待遇給爭取迴來,真的很想享受富貴子弟的生活,真該讓原身去幹996的工作。舍得下臉皮,享得一身福!
“四哥,經落水一事,我也想清楚了。我姓宋,上了族譜,一輩子都不可更改,更不敢做那忘恩負義之事,讓世人恥笑。”又對坐在首位上的宋老太爺雙膝跪下,情真意切道:“爺爺,孫兒以往的糊塗啊。”
坐在老太爺右下手位置的中年人走出來扶起宋贇,“兒啊,想通就好。”
宋贇眨了眨眼,他還真沒想到這是原身的養父,畢竟剛才宋少陽發難的時候這人可一直在吃點心啊,吃得可高興了,仿佛誰也不認識一樣。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即興發揮,“爹啊,兒錯了,以後一定改,好好奉養父親。”
宋平之拉起宋贇,“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老太爺放下茶碗,“老三,虧你還知道‘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下次吏部考績,再考核不過以後出去休要說我宋南章之子,老父我的臉麵都被你給丟盡了。”
全場靜默,宋平文也不敢發聲了,宋少陽也不委屈了,全場目光都看向宋三爺。
宋平之眼角抽了抽,“父親,你這麽努力,不是讓兒子享福的嗎?”
宋贇覺得自己的爹真是做的一手好死,從幽給的北周門閥之間的關係表中,老太爺宋南章連寒門都不算。宋老太爺寫過自傳,道他幼時尋師時縕袍敝衣裹身,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冬烈風,手足皸裂,寸步難行,便是如此也不忘求學路,是真正的農家出身,從草根走到一品大員。
當年考上功名也未有名門閨秀下嫁,家貧無以為繼,無奈之下娶了商戶之女楊氏 。這麽多年相敬如賓,該有的體麵一分不少,楊氏又是個合格的‘職業經理人’,把家裏管得井井有條。
後來,宋老太爺一路高升,又娶了國子監五經博士之女,張氏。張氏體弱多病,卻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不管家中庶務管理家中子弟的學識,宋平文和宋平武小時候都被張氏教導、考校過,唯有宋平之,恨鐵不成鋼。
宋老太爺一直覺得張氏之死,宋平之得肩負起一半的責任,有如此不爭氣的孩子,無顏存活,氣都被氣死了。而宋老太爺一輩子都在兢兢業業的執行著“振興門楣”的大事,別看家中子弟還多,但他們宋家在整個京都都是人丁單薄的家族,這到了孫輩才稍稍有所起色。
“你個不孝子。”宋老太爺氣得手直打哆嗦,指著外麵,“滾,給我滾出去。”
“好咧。”宋平之麻溜的起身,捏了兒子的手一把,悄聲道:“兒啊,自求多福哈。”
宋贇看得目瞪口呆,自己這個爹堪稱鹹魚典範啊!
廳堂中在坐的都是男子,應該是有大事商量。宋贇一秒切換成正經模樣,肅穆相對。
“小五,坐下吧。”宋平文道。
宋贇坐在宋少陽下方,宋家男丁少,排除未成年的,二叔宋平武還遠在通州。宋少峯、宋少秋、宋少陽、宋少筠都在,宋家人都長得不差,高高瘦瘦的,宋少峯成熟俊朗,宋少秋翩翩君子,這兩人都有股讀書人的氣質,一看就很能讀書。宋少陽眉目深邃一些,骨結粗大,應該常年練武所致。宋少筠長得圓胖,有股呆傻的氣質,但雙眼清澈散發著精光,一看就是學渣,並且小心思極多的學渣。
“陛下要成立錦衣衛。”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在曆朝曆代都是沒有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錦衣衛是幹什麽的,但宋贇知道啊,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錦衣衛一般是皇帝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審訊。
錦衣衛鞏固皇權,威懾文武百官。
宋贇在閉眼聽曲的時候,也是大致的解了各朝各代的曆史,尤其是北周的曆史進程,根本沒有錦衣衛這一官衙。皇城出了案子一般都是順天府府尹處理,若是皇親國戚犯了國法由大理寺審訊,宗人府監督。
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這是哪個穿越者在搞事情?
今早朝會,欽天監曰:“洛陽河畔出土神石,乃仁宗神策石,上書有魑魅魍魎禍亂北周。”
文武百官心生不詳:馬屁精不開口則已,一旦開口必有事端。
果然,年輕的帝王吐出一口濁氣——孤欲成立錦衣衛!
若是換做前朝,底下的文武百官早就一哄而上,把唾沫飛得如下雨一般,務必讓陛下收迴這話。要知道錦衣衛一旦成立,那陛下想抓誰就抓誰,看誰不順眼隨便羅織一個罪名即可。雖說現在的陛下愛砍人了點,但至少任何個世家子弟犯錯都是公開審訊的,不是陛下的一言堂。犯的事小也根本傳不到陛下那裏去,尚可想法子保住性命。但這被錦衣衛抓了,頭還留得住不?可就是陛下的一念之間了。
朝堂靜得落針可聞,後麵的等著前麵的反對,武官等著文官反對,文官也等著武官率先提出反對意見,最終導致沒有任何一個文武大臣敢開尊口,一個個跟鵪鶉一樣。
盡管大臣們一個個心裏五味雜陳罵罵咧咧,但仍恭恭敬敬戰戰兢兢的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早朝開至中午,隻討論一件事,錦衣衛由誰負責?由誰選拔?
內閣大學士揪掉了自己幾根白毛胡須,與內閣協辦大學士爭得麵紅耳赤,雖說平時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樣,現在為了占取先機,可得拚了老命。六部尚書彼此拆台,你諷我本家子弟不學無術,我說你家子弟流連煙花之地,將彼此的老底都給掀了個遍,幸好掀出的都不是大事。
陛下說了,這魑魅魍魎何其多?得拚命打擊,體現北周盛世的決心!錦衣衛就是國之命脈,不可忽視。。
大臣紛紛表示,既然是國之命脈,那大家肯定得推選最優秀的子弟進去。何謂優秀?當然是本家的最優秀了。畢竟錦衣衛受命於天,是離陛下最近的存在,什麽風都沒有枕頭風好使,這些大老爺們兒明白得很。
於是在推選的時候,大臣們個個高風亮節——
這邊挺身而出,揚言錦衣衛班子剛成立,古往今來頭一遭,是開荒,肯定不能讓別人吃苦。那邊說家中子侄不成器,富貴窩裏呆久了,不知道窮苦人家的生活,得去吃苦受累調教一番。
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爭吵一上午,沒有一個結論。
帝王節儉,從不留飯,午時一到,揮手散朝。聽說出了午門還暈倒好幾個大臣,一是餓的,二是太激動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