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的是一位身著海青的比丘尼。
我認得她。
她是母後的貼身嬤嬤,喚作月桂,隻不過現在的這身打扮,著實讓我有些訝異,更是忽然生出一股物是人非之感。
在我的記憶裏,月桂跟曹輝一樣,都是宮裏的老人,自打從我記事開始,她便一直跟在母後的身邊。
月桂顯然沒有想到會在這裏看到我,詫異道:“貧尼靜心拜見信王殿下。”
我敏銳的察覺到了她眼裏的一絲慌亂。
相比較“靜心”,我還是習慣喊她一聲桂嬤嬤,“桂嬤嬤無需多禮,快起來吧”,我扶起她,裝作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開門見山道:“母後她老人家在哪裏?”
月桂猶豫下,還是側過身,抬起手臂,指向不遠處,“迴殿下,太後正在正殿誦讀經文。”
我順著月桂所指抬眼望去,收迴視線後,目光落在眼前,盡管月桂的頭上戴著寬帶的僧帽,但也不難看出,原本的一頭青絲已然被剃地幹淨。
我不禁怔在原地,更不敢想象,自己的母親是不是也出了家,是不是也早已跟月桂一樣。
許是真兒也看出了我的不安,她握緊我的手,目光中的擔憂清晰可見。
我隻苦澀的笑了笑,沒有說話。
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吧,我如此想著,無奈的安慰著自己。
雖然經曆了那麽多糟心事,但這恰恰讓我能更快的釋然。
我默默地歎了口氣,隨即昂首挺胸,大步踏過了門檻。
目光所致。
龍泉寺的土院子被打掃的十分幹淨,兩邊的土牆角落,種了許多竹子,奈何四季變幻,原本翠綠的竹葉也已染上了枯黃,唯餘根根竹節依舊堅勁。
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父皇生前最喜愛的便是竹。
我一邊和真兒朝大殿前行,一邊問月桂,“桂嬤嬤,這裏隻有你跟母後兩個人麽?”
月桂停下腳步,迴過身解釋道:“太後喜歡清淨,所以這龍泉寺裏,除了每日挑水做飯的二人外,就隻剩下貧尼陪著太後了。”
我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沒再多說什麽,令我愈發不解的是,似母後那般驕傲的人,竟也能適應如此清苦平淡的日子。
“太後在這裏過地好嗎?”我不由地關切了句。
月桂微微一笑,雙手合十,“出家人無欲當然清閑,心寬可享安樂。”
聞聽這句話,真兒仿佛豁然開朗,“原是如此。”
我挑挑眉,饒有深意的瞥了真兒一眼。
龍泉寺本就不大,約莫五十來步,一行三人已來到大殿的台階下。
月桂止住腳步,沒有隨我們同行的意思,“信王殿下,太後就在裏麵,貧尼這就去請寺裏人準備齋飯。”
雖已過了晌午,但我仍不覺得餓,我看向一旁的少女,真兒點了點頭,一副期待的神色。
“那就有勞桂嬤嬤了。”
“信王殿下稍候”,說完這句,月桂躬身離開。
龍泉寺正殿的大門正敞開著。
我忽然理解了那句“近鄉情更怯”的意境。就像我知道多年不見的母後就在大殿之內,近在咫尺,然而走到這裏,我還是沒來由的猶豫了下。
關鍵時刻,還是真兒拽著我的胳膊,將我一步一步拉上了台階。
我覺得在這裏還是有必要澄清一下,今日來見母後實屬必然,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來此便是為了兩件很重要的事。
第一件事是想告訴母後,她的兒子即將成婚,如果可以的話,自然希望在大婚的時候,母親能在場,畢竟,這很重要。
第二件事,則是我想問問母後,父皇當年駕崩的真相,究竟是皇兄所說的舊疾複發,還是楊水會大人所說的另有蹊蹺,當然,慕容婉到底有沒有騙我,對於我來說,已經不那麽重要了。
如果父皇真的是被毒害,我不介意親自手刃罪魁禍首,除非……想到這裏,我隱隱有些不安,也不敢再細想下去。
登上台階,站在大殿門前。
一尊一丈有餘的金身佛像,相貌端莊,儀態威嚴。
佛像腳下,香煙嫋嫋,一位披著袈裟的比丘尼正安靜地坐在明黃色的蒲團上,一手拿著經書,一手輕輕敲擊著身前的木魚。
在這樣嚴肅的地方,平日裏讓人覺得心煩的木魚聲也仿佛有一種能讓人平心靜氣的力量。
“靜心,是誰來了?”
當我看到這位比丘尼熟悉且又陌生的背影,聽到那連記憶中都格外溫柔的嗓音,還是沒忍住落下了眼淚。
我重重地跪在地上,哽咽著輕喚了聲,“母後。”
真兒也隨著我跪了下來。
緊接著,木魚聲戛然而止。
“是……是和煦嗎?”母後的聲音微微發抖著。
我已然泣不成聲,哭喊著,“是兒臣,是兒子來了。”
這位曾經母儀天下的女人緩緩起身,哪怕此刻的她披著一件粗麻所製的袈裟,戴著灰色樸素的僧帽,也難以掩蓋那透在骨子裏的高貴優雅。
在確信是我的一瞬間,女人手中那本微微泛黃,卻被視作珍寶的經書忽然掉在了地上。
我靜靜地看著母後一步步朝我走來,然後輕輕的將我擁在懷裏,我能感覺到我的耳畔不時傳來一陣溫熱。
這一刻,我亦是淚流滿麵,心裏對母親的那些怨恨也仿佛消散的無影無蹤,無論怎樣,她都是生我養我的人啊。
我們相擁良久。
直到一旁的真兒也跟著哭出了聲音。
母後這才意識到不妥,她拭去臉上的淚痕,扶我起來後,領著我們朝殿外走去。
坐在寺裏的石桌前。
我言簡意賅的將成婚的事情以及一些打算告訴了母後,也誠心相邀,大婚當日,一定要下山來。
母後溫柔至極的嗓音令人懷念,她仔細打量著真兒,笑著誇讚道:“慕容家小丫頭都長大了,真是越來越水靈了。”
或許是第一次見未來婆婆的緣故,真兒紅著臉害羞的模樣,比我第一次被人喊慕容府姑爺時還要拘謹。
“哪裏……”
看得出,真兒很緊張,麵頰緋紅,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麽,想了好一會兒,還是選擇低著頭,瞄了我一眼,扯了扯我的衣角。
母後不禁啞然,索性轉而問我,“和煦,你準備什麽時候把真兒娶進王府?這可是天大的喜事,我也好去看看。”
原本我還擔心母後現如今出了家,等同於了卻紅塵,不願關心俗事,見母後這樣問,我不禁一喜,“這麽說,母後是答應到時候下山去了?”
母後大大方方道:“兒子成婚,哪有娘親不在的道理?”
我如釋重負。
再一番寒暄後,我堅持要去母後住的地方看看。
畢竟,第一件事了,便是第二件事了。
我認得她。
她是母後的貼身嬤嬤,喚作月桂,隻不過現在的這身打扮,著實讓我有些訝異,更是忽然生出一股物是人非之感。
在我的記憶裏,月桂跟曹輝一樣,都是宮裏的老人,自打從我記事開始,她便一直跟在母後的身邊。
月桂顯然沒有想到會在這裏看到我,詫異道:“貧尼靜心拜見信王殿下。”
我敏銳的察覺到了她眼裏的一絲慌亂。
相比較“靜心”,我還是習慣喊她一聲桂嬤嬤,“桂嬤嬤無需多禮,快起來吧”,我扶起她,裝作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開門見山道:“母後她老人家在哪裏?”
月桂猶豫下,還是側過身,抬起手臂,指向不遠處,“迴殿下,太後正在正殿誦讀經文。”
我順著月桂所指抬眼望去,收迴視線後,目光落在眼前,盡管月桂的頭上戴著寬帶的僧帽,但也不難看出,原本的一頭青絲已然被剃地幹淨。
我不禁怔在原地,更不敢想象,自己的母親是不是也出了家,是不是也早已跟月桂一樣。
許是真兒也看出了我的不安,她握緊我的手,目光中的擔憂清晰可見。
我隻苦澀的笑了笑,沒有說話。
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吧,我如此想著,無奈的安慰著自己。
雖然經曆了那麽多糟心事,但這恰恰讓我能更快的釋然。
我默默地歎了口氣,隨即昂首挺胸,大步踏過了門檻。
目光所致。
龍泉寺的土院子被打掃的十分幹淨,兩邊的土牆角落,種了許多竹子,奈何四季變幻,原本翠綠的竹葉也已染上了枯黃,唯餘根根竹節依舊堅勁。
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父皇生前最喜愛的便是竹。
我一邊和真兒朝大殿前行,一邊問月桂,“桂嬤嬤,這裏隻有你跟母後兩個人麽?”
月桂停下腳步,迴過身解釋道:“太後喜歡清淨,所以這龍泉寺裏,除了每日挑水做飯的二人外,就隻剩下貧尼陪著太後了。”
我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沒再多說什麽,令我愈發不解的是,似母後那般驕傲的人,竟也能適應如此清苦平淡的日子。
“太後在這裏過地好嗎?”我不由地關切了句。
月桂微微一笑,雙手合十,“出家人無欲當然清閑,心寬可享安樂。”
聞聽這句話,真兒仿佛豁然開朗,“原是如此。”
我挑挑眉,饒有深意的瞥了真兒一眼。
龍泉寺本就不大,約莫五十來步,一行三人已來到大殿的台階下。
月桂止住腳步,沒有隨我們同行的意思,“信王殿下,太後就在裏麵,貧尼這就去請寺裏人準備齋飯。”
雖已過了晌午,但我仍不覺得餓,我看向一旁的少女,真兒點了點頭,一副期待的神色。
“那就有勞桂嬤嬤了。”
“信王殿下稍候”,說完這句,月桂躬身離開。
龍泉寺正殿的大門正敞開著。
我忽然理解了那句“近鄉情更怯”的意境。就像我知道多年不見的母後就在大殿之內,近在咫尺,然而走到這裏,我還是沒來由的猶豫了下。
關鍵時刻,還是真兒拽著我的胳膊,將我一步一步拉上了台階。
我覺得在這裏還是有必要澄清一下,今日來見母後實屬必然,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來此便是為了兩件很重要的事。
第一件事是想告訴母後,她的兒子即將成婚,如果可以的話,自然希望在大婚的時候,母親能在場,畢竟,這很重要。
第二件事,則是我想問問母後,父皇當年駕崩的真相,究竟是皇兄所說的舊疾複發,還是楊水會大人所說的另有蹊蹺,當然,慕容婉到底有沒有騙我,對於我來說,已經不那麽重要了。
如果父皇真的是被毒害,我不介意親自手刃罪魁禍首,除非……想到這裏,我隱隱有些不安,也不敢再細想下去。
登上台階,站在大殿門前。
一尊一丈有餘的金身佛像,相貌端莊,儀態威嚴。
佛像腳下,香煙嫋嫋,一位披著袈裟的比丘尼正安靜地坐在明黃色的蒲團上,一手拿著經書,一手輕輕敲擊著身前的木魚。
在這樣嚴肅的地方,平日裏讓人覺得心煩的木魚聲也仿佛有一種能讓人平心靜氣的力量。
“靜心,是誰來了?”
當我看到這位比丘尼熟悉且又陌生的背影,聽到那連記憶中都格外溫柔的嗓音,還是沒忍住落下了眼淚。
我重重地跪在地上,哽咽著輕喚了聲,“母後。”
真兒也隨著我跪了下來。
緊接著,木魚聲戛然而止。
“是……是和煦嗎?”母後的聲音微微發抖著。
我已然泣不成聲,哭喊著,“是兒臣,是兒子來了。”
這位曾經母儀天下的女人緩緩起身,哪怕此刻的她披著一件粗麻所製的袈裟,戴著灰色樸素的僧帽,也難以掩蓋那透在骨子裏的高貴優雅。
在確信是我的一瞬間,女人手中那本微微泛黃,卻被視作珍寶的經書忽然掉在了地上。
我靜靜地看著母後一步步朝我走來,然後輕輕的將我擁在懷裏,我能感覺到我的耳畔不時傳來一陣溫熱。
這一刻,我亦是淚流滿麵,心裏對母親的那些怨恨也仿佛消散的無影無蹤,無論怎樣,她都是生我養我的人啊。
我們相擁良久。
直到一旁的真兒也跟著哭出了聲音。
母後這才意識到不妥,她拭去臉上的淚痕,扶我起來後,領著我們朝殿外走去。
坐在寺裏的石桌前。
我言簡意賅的將成婚的事情以及一些打算告訴了母後,也誠心相邀,大婚當日,一定要下山來。
母後溫柔至極的嗓音令人懷念,她仔細打量著真兒,笑著誇讚道:“慕容家小丫頭都長大了,真是越來越水靈了。”
或許是第一次見未來婆婆的緣故,真兒紅著臉害羞的模樣,比我第一次被人喊慕容府姑爺時還要拘謹。
“哪裏……”
看得出,真兒很緊張,麵頰緋紅,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麽,想了好一會兒,還是選擇低著頭,瞄了我一眼,扯了扯我的衣角。
母後不禁啞然,索性轉而問我,“和煦,你準備什麽時候把真兒娶進王府?這可是天大的喜事,我也好去看看。”
原本我還擔心母後現如今出了家,等同於了卻紅塵,不願關心俗事,見母後這樣問,我不禁一喜,“這麽說,母後是答應到時候下山去了?”
母後大大方方道:“兒子成婚,哪有娘親不在的道理?”
我如釋重負。
再一番寒暄後,我堅持要去母後住的地方看看。
畢竟,第一件事了,便是第二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