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對於寫作技法的持續鑽研之中。


    5、“舉綱張目”的技法引起了五明濃厚的興趣。


    眾所周知,在論說文的創作領域裏,存在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要訣——“綱舉目張”。這裏所謂的“綱”,乃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所在,即主題以及全文的基本論點;而“目”則代表著各個分論點,它們猶如眾星捧月一般環繞著主題,通過深入闡釋來展現主題的多層內涵與意義。


    盡管從理論層麵來看,這樣的原則似乎清晰明了,但當真正落實到具體的文章時,其實際的表現形式和特點卻呈現出千變萬化之態。許多時候,那些隱藏於字裏行間的“綱”與“目”並非能夠一眼洞悉,而是需要讀者耐心細致地研讀,並經過一番抽絲剝繭般的分析後,方可準確地概括或者從中摘取關鍵要點。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所探討的這種“舉綱張目”的技法,堪稱最為規範、典型且充分彰顯論說類文章寫作之“原則”及“要訣”的方式之一。它具備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邏輯嚴謹等諸多優勢,宛如一幅精心繪製的藍圖,讓人一目了然。對於那些剛剛踏上寫作征程的初學者而言,運用此種方法展開基本訓練無疑會帶來極大的益處,有助於他們逐步掌握構建合理框架、組織有效論證的能力,從而為日後創作出更具深度和影響力的作品奠定堅實的基礎。


    就像《新民主主義論》裏“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章節,它的寫法獨具特色。每一個層次所對應的“目”都會被精心地安排在第一句話當中,而且這些句子的句式非常規整有序,讓人僅僅隻是掃上一眼,便能輕而易舉地區分出整篇文章的結構層次,真可謂是“一目了然”啊!這種寫作手法給讀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再來看鄒奮韜先生的那篇《呆氣》,更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範例。作者先是高高舉起了“綱”,然後有條不紊地張開了一個個“目”。他巧妙地運用了映襯和反跌等表現手法來拋出自己獨特的“論點”。由於這個觀點與人們通常所持有的“尋常”看法大相徑庭,因此顯得格外新穎別致。當把這個“綱”成功地樹立起來以後,接下來便自然而然地步入到具體的分述環節,而此時那些“目”也展現得異常清晰明了。


    無論是去深入探究何種學問,如果想要在該領域取得高深的造詣,那麽首先就必須具備那麽幾分所謂的“呆氣”才行...... 隻有擁有了這份執著與專注,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業之中,從而實現拯救國家和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偉大目標。同胞作為身負重任之人,萬萬不能沒有那麽一點兒愚鈍之氣。為何如此呢?且聽我慢慢道來。首先,如果一個人過於精明圓滑,凡事都隻從自身利益出發去算計權衡,那他必然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承擔的職責當中。相反,擁有幾分呆氣的人,往往能夠心無旁騖地專注於工作本身,不為外界的紛擾和誘惑所動。其次,要想真正做到忠於職守,就必須具備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精神。那些太過聰明機靈的人,可能會因為一時的困難或者挫折便輕易放棄,而有點呆氣的人則會憑借著一股韌勁堅持到底。最後,我們需要明白,所謂的呆氣並非真的愚笨無知,而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它體現出一個人的沉穩與內斂,讓人在麵對複雜多變的情況時能夠保持冷靜思考,從而做出更為明智的決策。


    以上這三層意思分別闡述完畢後,也就差不多可以對整篇文章進行小結收束了。這裏提到的“舉綱張目”式的寫作方法,可以說是論述類文章的基本功之一。具體來說,就是在整篇文章的開頭部分點明主旨(也就是提綱挈領),要麽放在結尾處總結要點;同時,每一段落的起始句又要清晰地展示該段落所要表達的核心觀點(相當於綱目分明)。對於剛開始學習撰寫論說文的朋友而言,應當將重點放在對此種寫作技巧的鑽研之上。隻有當大家能夠熟練運用這種基本技法之後,才可以進一步嚐試創新變化,從遵循常規逐漸過渡到靈活巧妙地運用各種手法。這樣循序漸進地提高寫作水平,方能寫出優秀的論說文作品。


    6、“一字經緯”法,


    又稱作“一字立骨”法。這種寫作方法要求作者選取一個與主題密切相關且能夠貫穿整篇文章的關鍵字作為核心,猶如一根線般將全文串聯起來,使其成為整個作品的關鍵所在和點睛之筆。


    例如,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所作的《愚溪詩序》便是運用了這一手法。在這篇文章裏,他巧妙地以“愚”這個字作為立言之本。


    開篇第一段,柳宗元便講述了自己因所謂的“愚”而獲罪遭貶,被流放到瀟湘一帶。由於對當地一條小溪情有獨鍾,於是選擇在這裏定居。然而,關於這條小溪的名字卻存在爭議,有人稱其為“冉溪”,也有人說是“染溪”,眾說紛紜。最終,柳宗元索性將其更名為“愚溪”。


    接下來的第二段,則詳細描述了“愚溪”周邊的環境與景物。這裏不僅有愚丘、愚泉、愚溝、愚池等自然景觀,還有愚堂、愚亭等人造建築。通過對這些元素的逐一介紹,進一步凸顯出“愚”字在文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讓讀者深切感受到作者心中那份自嘲與無奈之情。愚島之類的地方,無一不是擁有奇特山水景觀的勝地,但皆因我的存在,被冠以“愚”字之名而遭受玷汙。接下來呢,在文章的第三段提到,這條溪流的水位甚是低矮,根本無法灌溉農田;其水流湍急且遍布亂石,致使船隻難以航行;再者,水麵狹窄淺薄得連蛟龍都不屑一顧,自然也就無法興起雲雨。如此看來,它對於世間並無多少益處,就如同我一般無用,所以將其稱為“愚溪”,倒也算不上太過玷汙。


    到了第四段,作者感慨自身生於這清明有道之時,卻偏偏悖逆常理、不通曉世事,簡直就是愚蠢至極!正因如此,普天之下怕是無人能夠與我爭搶這條小溪了,因為它已然成為隻屬於我的專有之物。


    最後的段落裏講道,盡管“愚溪”看似毫無用處,然而實際上它清澈晶瑩、秀美澄澈,宛如一麵明亮的鏡子般能夠清晰地映照出世間萬物。正是這樣的愚溪讓那些愚人感到歡喜愉悅、眷戀仰慕不已,沉浸其中快樂得不願離去。而我本人雖說與世俗格格不入,但內心實則包羅萬象、毫無忌憚,還能夠憑借筆墨文字來尋覓樂趣。於是乎,便隻能用這些愚笨的言辭來歌唱愚溪了,也唯有獨自享受這份快樂,不再奢求他人知曉啦!


    這篇文章巧妙地運用“愚”字作為整篇的主線和脈絡,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內心深處那壓抑已久、難以言喻的鬱悶與憤慨之情。一開始,作者通過自我嘲諷來表達對現實處境的無奈;而後又轉為自我解嘲,以此凸顯自己即便處於困境之中,依然能夠保持樂觀豁達、堅守誌向的高尚情操。這種獨特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於文中所展現出來的那份堅定不移的信念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像這樣采用“一字經緯”之法構建篇章的作品其實並不少見。比如,諸葛亮所作的《出師表》便是以一個“忠”字貫穿始終,將他對蜀漢政權的耿耿忠心以及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展現得入木三分;李密的《陳情表》則是以“孝”字統領全文,把他對祖母的拳拳孝義以及迫不得已請求暫緩赴任的苦衷描繪得感人至深;歐陽修筆下的《醉翁亭記》,更是緊緊圍繞著“樂”字展開敘述,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作者寄情山水之間的閑適心境;蒲鬆齡的《席方平》則是將“賄”字作為核心要點,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官場黑暗、貪汙腐敗成風的醜惡現象;李白的《蜀道難》這首詩歌極力渲染了蜀道之艱難險阻,令人讀罷不禁為之膽寒;而李清照的《聲聲慢》一詞,則著重突出了她心中無盡的哀愁,那淒淒慘慘戚戚的氛圍仿佛能透過文字直抵人心。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其主題思想以“官逼民反”作為統領貫穿始終,著重凸顯出了一個“逼”字。書中眾多英雄好漢皆是因為受到官府的欺壓和迫害,走投無路之下才奮起反抗,落草為寇。這種被逼無奈的境遇,使得他們不得不與朝廷對抗,展現出了那個時代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以及對不公社會的強烈不滿。


    而曹雪芹的《紅樓夢》則是以“木石前盟”這一浪漫傳奇的愛情故事為線索,串聯起了整部作品中的諸多情節和人物關係,編織成了一個如夢似幻的文學世界。這個“夢”字不僅代表著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那淒美動人但又無果的愛情之夢,更象征著整個賈府乃至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繁華如煙雲般消散的一場大夢。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同樣有許多通過獨特的手法來突出主題的佳作。例如鬱達夫的《仙霞紀險》,全篇圍繞著一個“險”字展開描寫,將讀者帶入到那充滿艱險和挑戰的旅途之中;又如楊朔的《雪浪花》,緊緊扣住一個“咬”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壯觀景象以及堅韌不屈的精神內涵。


    7、、“托物寓意”。這種方法在詩詞創作中被廣泛運用,通過借助描寫某種特定的事物來寄托和蘊含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刻意義或情感。即便是在“記敘”性的文章寫作裏,我們也能時常看到它的身影,比如宋濂的《猿說》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該文表麵上講的似乎隻是“猿”的故事,尤其重點描述了“猿子”(猿子猶奇)的種種奇特之處,但實際上作者的真正意圖並非僅僅停留在“猿”本身,而是意在借此談論“人”的問題,其關注的焦點實則落在了“人子”身上。文章最後的感歎:“嗟夫!猿且知有母,不愛其死,況人也耶?”點出寓含之“意”,亦即戛然而止,令人深長思之。當代作家雷抒雁的《蠶》,也用了這種“技法”。


    這篇文章比起上篇來,還要含蓄一些,它始終沒有點明“寓意”,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思索的餘地。


    碧野的《奔流》,也是這樣“托物寓意”的精彩篇章,很值得一讀了。


    8、“曲徑通幽”法。


    古人雲:“文似看山不喜平。”此乃針對眾人閱讀之心理以及審美方麵需求所作出的一項符合客觀規律之總結。所謂“平”者,即為“直”也;而“直”呢,則易顯“板”。若是過於直露且呆板,那便難以觸動人心弦矣。故而,從整體角度而言,對於“記敘”一類的文章(尤其是散文),其審美方麵的要求絕非如同於“小巷趕豬——一直來直去”那般簡單粗暴,亦非像製作直頭布袋一般,將所有內容一口氣統統“倒出”了事。相反地,此類文章應當猶如那蜿蜒曲折的黃河水一般,曆經無數次的鬥折蛇行與迂迴轉折,方能展現出那種波瀾壯闊、跌宕起伏之勢。如此一來,方能令讀者在閱讀之時感受到一種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美妙體驗,從而沉浸其中,流連忘返。特別是短文章,更要講究“尺水興波”、“紙短味長”。因為,長篇巨製尚能以氣勢宏闊、一瀉千裏的“雄放”取勝,而短篇小品則猶如蘇州園林、盆景,非在“曲徑通幽”、“精致而微”上,狠下功夫不可。


    在古代散文中,韓愈的《送董邵南序》就是這樣一篇婉轉致意、頓挫生姿的好文章。


    我們不妨再舉一篇現代文章的例子--楊朔的《茶花賦》,並作一點簡略的敘述。


    《茶花賦》是寫作者思念祖國之情、頌讚祖國之心的。這樣的題材可說是“古老”的,這樣的主題可說是“傳統”的,要寫好它確實相當不易。但作者卻敢於一反前人“高亢而歌”的寫法,以匠心獨運的構思,清新明麗的筆調,另辟蹊徑,娓娓落墨,取得了極好的表達效果。文章以思念祖國、求人作“畫”(畫出“祖國”的麵貌)入手,構思新奇,引入注目;而以丹青難描、隻好“擱下這樁心思”收筆,使文章“意興”中斷,至此為之一“頓”。接下去,另辟一途,從昆明“花事”寫起,欲寫茶花,卻先述梅花、玉蘭、迎春,撩人興味,這是一層;“實”寫華庭寺、黑龍潭茶花,“虛”寫大理之茶花,引人想象,這又是一層;由花及人,寫到“美”的創造者、能工巧匠普之仁的辛勤勞動,並不露聲色地介紹出“童子麵”茶花的“顏色深紅”,最為“好看”,暗伏後文,這又是一層;正在這時,一群小孩仰著“鮮紅的小臉”嘻笑看花,引起我的奇想:“童子麵茶花開了”,升華思想,這又是一層;最後,作者得到一幅“畫”的構思:以最濃最豔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來象征“祖國”的麵貌,使整篇文章各種頭緒,“九九歸一”,整體構想,展露無遺。“再求”丹青能手作“畫”,是一“尾聲”,使首尾圓合,通篇一貫。


    可以看得很清楚:這是一種“曲經道幽”、“尺水興波”的道地寫法,一層一層,逶迤道來,一步一步,漸入佳境。作者成竹在胸,但一節一節地抻出,“盤馬彎弓惜不發”,使讀者跟隨作者“思路”,漸次前進,直到最後才見出“柳暗花明”,領略了文章“勝境”。


    “曲折通幽”這一手法,其精髓在於要展現出一種自然而然的韻味。我們不能采用那些刻意“繞彎”的體裁來表達,也不應該去講述那些本就無需“繞彎”的事理。否則,若隻是一味地追求曲折和跌宕起伏,就可能會讓整個故事顯得生硬造作,失去了原本應有的流暢與和諧。


    真正成功的“曲折通幽”應當如同山間溪流一般,蜿蜒流淌卻又順應地勢,既有著變化萬千的姿態,又不會給人以突兀之感。它需要作者巧妙地構思情節,合理安排衝突和轉折,使得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那種引人入勝的魅力,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神秘與驚喜的世界之中。同時,也要注意避免過度曲折導致邏輯混亂或者讓讀者感到疲憊不堪。隻有恰到好處地運用“曲折通幽”,才能讓作品既有深度又富有吸引力,成為一部令人難以忘懷的佳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