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陽光燦爛,微風輕輕拂過,帶來一絲清新的氣息。又是一個美好的星期天!五明和曉萍手牽著手,滿心歡喜地帶著他們可愛的兒子佳佳。不僅如此,他們還熱情地邀請了永洪一家人和他們一起踏上這段特別的旅程——前往隆昌縣第二中學,探索那充滿神秘色彩與曆史韻味的禹王宮山門坊。這次旅行的目標明確:瞻仰那座古老而莊嚴的石牌坊,感受它所承載的歲月記憶和文化底蘊。


    五明一行乘山川機械廠到隆昌縣的公交車來到縣城裏,然後步行兩公裏路,來到隆昌縣第二中學外麵。


    五明看見,在隆昌縣城第二中學的所在地,也就是北關道觀坪山坳上,屹立著一座宏偉的禹王宮山門坊。這座牌坊的正上方懸掛著一塊匾額,上麵刻繪著九條栩栩如生的龍,它們共同捧著一份聖旨,寓意著皇權的至高無上。這座牌坊最初建於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5年),然而,不幸的是,它曾遭受過火災的破壞。後來,在清同治六年(1880年)的仲春時節,人們對其進行了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禹王宮山門坊是由客家人建造的。自從經曆了三次湖廣填四川的大遷徙之後,隆昌成為了四川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地區之一。在整個四川境內,有兩個主要的客家人聚集地,一個是成都市境內的洛帶鎮,另一個就是隆昌。隨著客家人數量的增多和離鄉時間的推移,他們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愈發濃厚。因此,他們紛紛修建起會所,作為聚會和交流的場所。隆昌的禹王宮就是客家人精心打造的一個會所,而這座山門坊則是會所前的一道莊嚴的山門。


    如今這座牌坊就位於隆昌二中旁邊,也是隆昌牌坊裏麵最精美的一座。它矗立在那裏,仿佛是時間的見證者,默默地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牌坊上有兩幅楹聯,它們以精湛的書法和深刻的寓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幅是鏡刻在山門坊正門上的一副楹聯:“微禹吾其魚乎,想當年冷決川,永賴承天平地。夫民神之主也,念今日服疇食德,應昭肇祀明裏。”這副楹聯充滿了對曆史的迴憶和對未來的期許,讓人不禁感歎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當我們站在牌坊前,仔細品味這幅楹聯時,可以感受到古人對於自然和人類關係的思考。他們認為,大禹治水,使得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因此應該感恩戴德。同時,他們也希望後人能夠繼承這種精神,繼續為社會做出貢獻。這種對於自然和人類和諧相處的追求,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


    此外,這幅楹聯還體現了古人對於神靈的敬畏之情。他們相信,神靈是人民的主宰,因此應該尊重和崇拜他們。這種信仰在古代社會中非常普遍,它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通過這種方式,古人希望能夠獲得神靈的庇佑和祝福,實現社會的安定和繁榮。


    總的來說,這幅楹聯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我們仍然可以從這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力量,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永洪解釋說:“上聯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當初大禹的治水,也許我們這些後人早就變成了水中的魚兒了。想象一下,當年大禹帶領著一群人,將大江大河疏通,開辟出一些田間水溝,才讓後代的人們有了平坦的良田可以長久地耕種。”


    接著,永洪繼續說道:“下聯的意思是,所有的後世百姓都將大禹視為神靈,為他修建廟宇,一代又一代地供奉。當我們想到今天的人們能夠安穩地從事農活,這是因為我們享受了先人的德澤。因此,我們應該從祭祀開始,以表達我們對前代先賢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還有刻在山門坊側門上的一副榴聯。


    “明德遠矣,便維水支流亦沾聖澤;


    黎民懷之,況鄉梓世祀敢忘神依。”


    永洪解釋道:上聯的意思是,大禹的功績和美德雖然離我們已經很遠了,但仍然受到人們的敬仰和祭祀。即使是微小的水流也能感受到他的恩澤;下聯的意思是,老百姓在生活中始終銘記著大禹的恩德,更何況在鄉村和家鄉,人們世世代代都會祭祀他,不敢忘記他的恩情。這副對聯表達了人們對大禹的崇敬之情以及對他功績的讚揚。


    五明正在漫步於山間小道,突然眼前一亮,一座奇特的山門坊出現在眼前。這座牌坊高聳入雲,氣勢恢宏,上麵雕刻著一幅別致的“三英戰呂布”的浮雕圖案。


    仔細觀察這幅浮雕,五明不禁驚歎於其精美的工藝。每一個細節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戰場上的激烈廝殺。然而,讓他感到奇怪的是,圖案上隻有劉備和張飛兩人力戰呂布,而關羽卻不見蹤影。更讓人費解的是,張飛手中揮舞的並非他標誌性的丈八蛇矛,而是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關羽本人並未出現在畫麵中,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看似關羽的替身。這一切都顯得十分詭異,令人心生疑惑。


    永洪緩緩說道:“在眾多雕繪圖案中,利用道具來扮演真人替身的,關羽恐怕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隆昌的這座牌坊最初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後來不幸被大火燒毀,直到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才得以重建。此時的關羽已經聲名遠揚,成為備受敬仰的武聖人,其地位之高,唯有孔子可以相提並論。因此,偉大的聖人關羽無需親自出馬與呂布這樣的凡人戰鬥,他的青龍偃月刀自然就成為了他的象征!牌坊圖案的設計者真是別出心裁,用心良苦啊!然而,令人困惑的是,關羽究竟是如何成為武聖人的呢?這個問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永洪感慨地說道:“公元219年,關羽不幸被俘身亡。當時關羽的身份僅僅是個漢壽亭侯,算不上顯赫。在民間百姓的心目中,真正受到尊崇的並不是關羽,而是被神化了的薑子牙。此外,還需要明確一點,關羽並沒有幫助劉備統一巴蜀,也沒有完成建立偏安一方的蜀國大業。就武勇方麵來說,他的武藝在三國時期也並非頂尖,民間對於三國武將的評價有一句非常準確的話:‘前三國英雄數呂布,後三國英雄數趙雲。’就是這麽簡單,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但是,關羽死後,他的地位卻逐漸提升,並最終取代薑子牙,成為武聖人。這實在是奇怪又巧妙!由於關羽死得不甘,在他死後的三百多年裏,他一直以厲鬼的形象出現在荊州一帶老百姓的祭祀中,這種情況直到隋朝才有了變化。”在那個時代,荊州一帶常常傳出有關關羽現身的不祥跡象,這些傳聞讓當地人心惶惶,不得安寧。麵對這種情況,佛教天台宗的開山之祖智者大師心生一計,決定在玉泉山頂修建一座寺廟以弘揚佛法。然而,佛教畢竟是一種外來宗教,想要在這片土地上紮根並非易事。因此,智者大師想到了一個巧妙的方法:借助民間對厲鬼關羽的祭祀來傳播佛教教義。


    智者大師深知關羽在民間的影響力和神秘感,認為如果能將關羽納入佛教體係,並賦予他一個佛教護法神的封號,或許就能徹底化解關羽慘死所帶來的厲鬼氣息。於是,智者大師向神界提出了這個建議,希望能得到他們的支持和認可。


    最終,智者大師的提議得到了神界的讚同。隨著關羽被封為佛教護法神,他的陰魂逐漸消散,不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而這也是關羽第一次以正神的形象進入佛教殿堂,成為佛教信仰中的重要神隻之一。


    經過天台宗佛教的精心改造,關羽原本的厲鬼形象漸漸隱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莊嚴肅穆、令人敬畏的正神形象。他的故事也因此發生了轉變,從一個勇猛善戰的將軍變成了一個守護佛法、庇佑眾生的神明。


    永洪說:“隋朝開皇年間,關羽被封為加藍護法神,正式成為佛家弟子。這一時期,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關羽作為一個曆史人物,因其忠誠、勇敢和正義的形象而受到人們的敬仰。他的故事和傳說逐漸與佛教教義相結合,使其成為佛教中的護法神。到了唐代,關羽的運氣就更好了。儒家也看中了關羽,並將其視為忠義的象征。關羽開始陪祀武聖人薑太公,享受國祭。在這個時期,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關羽的忠義精神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因此得到了儒家學者的推崇。”


    永洪感慨萬千地說道:“時間來到宋朝初年,關羽的命運卻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折,開始變得倒黴起來。宋太祖趙匡胤對關羽並不尊重,甚至表現出輕視的態度,他下令將關羽從廟堂中驅逐出去,不再讓他享有國家祭祀的待遇。麵對這樣的變故,關羽也隻能無奈接受,他重新迴到民間藝人的故事之中,繼續在那裏活躍著。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一直到宋徽宗時期,宋徽宗對道教有著濃厚的興趣,一心一意追求得道成仙,使得道教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推崇。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關羽被封為“忠惠公”,這一榮譽無疑讓關羽的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宋徽宗不僅賜予了關羽這個稱號,還特意用自己的年號“崇寧”來命名關羽的封號,這顯示出宋徽宗對關羽的特別重視和尊崇。此外,宋徽宗還賦予關羽道教中的“真君”神職,冊封他為“崇寧真君”。這使得關羽不再僅僅是一個曆史人物或民間英雄,而是成為了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神隻。就這樣,關羽正式加入了道家的行列,與其他道教神仙一同受到人們的敬仰和崇拜。


    然而,就在關羽的地位不斷上升的時候,北方的金國軍隊卻已經兵臨城下。麵對強大的敵軍,宋朝朝廷急需一位忠勇的軍人作為榜樣來激勵將士們奮勇抵抗。於是,在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再次加封關羽,這次將他封為“昭烈武安王”。這個新的封號進一步提高了關羽的地位,也讓他成為了集儒、釋、道三教於一身的千古第一人。從此,關羽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忠義楷模和英勇戰神。接著,宋徽宗再一次將關羽當做救命稻草,他似乎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關羽身上,於是第三次追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這一舉動讓關羽一時間成為了大宋軍隊的軍魂,仿佛隻要有他的保佑,宋軍就能戰無不勝。然而,曆史的車輪並不會因為一個人的信仰而改變,宋朝最終還是走向了衰落。但關羽的地位卻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他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也變得更加神聖。


    關羽在佛教中所失去的,道教中又加倍地償還給了他。關羽榮登王位,漸漸地從人轉化為神。他不再僅僅是一個曆史人物,而是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征,代表著忠義、勇敢和力量。人們對關羽的崇拜越來越深,他的廟宇遍布全國各地,香火旺盛。


    永洪說:“到了元朝,忽必烈接受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的灌頂,成為藏傳佛教信徒,尊奉喇嘛教為國教。八思巴向忽必烈推薦了關羽,稱其為佛教中的伽藍菩薩(戰神)。忽必烈尊崇關羽,並下令在大都(今北京)建立關廟,作為喇嘛教寺院的一部分。從此,關羽成為了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戰神,被納入了喇嘛教的神靈體係。元政府為了鞏固統治,對南宋遺民實施了嚴格的管製措施,其中包括禁止他們學習武術和持有兵器,以及限製結社集會和拜神祭祀等活動。這使得老百姓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擁有武器,甚至連公開膜拜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軍神關羽都成為一種奢望。然而,人民內心深處的不滿和憤怒卻需要一個出口來宣泄。於是,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裏,戲劇成為了他們表達情感的重要途徑。


    在元朝時代,關羽的形象大多活躍於戲劇舞台之上。通過演員們生動的表演,關羽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性光輝,他的忠誠、勇敢和義氣在觀眾心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這些戲劇作品不僅滿足了百姓對英雄的敬仰之情,更重要的是,它們成為了民眾發泄內心憤怒與反抗情緒的渠道。在戲台上,關羽的形象變得更加高大,他的事跡也被演繹得更加壯烈,這讓人們在觀看時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因此,盡管現實中的束縛讓人們感到無奈,但在戲劇的世界裏,他們可以盡情地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感。關羽作為一個傳奇人物,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元代戲劇舞台上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而這種文化現象也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人民的心態和需求。


    永洪娓娓道來:“明朝初年,朱元璋初登皇位,心中對關羽充滿了輕視和鄙夷。在他眼中,關羽不過是一個失敗的將領,因此毫不猶豫地下旨廢除了宋徽宗賜予關羽的義勇武安王封號,並明令禁止百姓祭拜關羽。然而,朱元璋也清楚地認識到民間老百姓潛在的顛覆性力量,尤其是江湖社會對關羽的狂熱崇拜和尚武風氣,這無疑對大明江山的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盡管關羽被朱元璋封殺,但他的影響力並未減弱,反而與日俱增。此時,文人們開始積極介入關羽故事的改編和創作。一係列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等應運而生,通過藝術化的加工,關羽的形象逐漸變得完美無瑕,成為了一個備受推崇的英雄人物。《三國演義》中將關羽塑造成仁義禮智信品德的完美化身,他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人們心中。由於這部文學巨著的廣泛傳播,關羽的威望日益飆升,成為了宣揚儒家倫理觀念的最佳代言人。在明朝時期,關羽的地位不斷上升,最終被封為帝君。這一過程中,明朝政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們通過一係列的加封和祭祀活動,進一步提升了關羽的神聖地位。而關羽也不負眾望,以其忠義仁勇的精神,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敬仰和崇拜。他不僅成為了軍隊中的戰神,更成為了民間信仰的象征。在這個過程中,關羽的形象逐漸被神化,成為了無所不能的神明。他的廟宇遍布全國各地,香火旺盛,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前來朝拜祈福。同時,關羽的故事也被改編成各種文藝形式,如戲曲、評書等,深受百姓喜愛。關羽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成為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符號。”


    永洪緩緩說道:“當時間來到清朝,關羽的形象和精神依然與滿清的漢化策略以及推行儒家倫理道德的國策高度契合,因此備受青睞。在滿人入關後的十位皇帝中,竟然有八位皇帝對關羽進行了多達十三次的封贈!乾隆三十三年,關羽更是獲得了“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這一長達十個字的尊號。伴隨著商業的蓬勃發展,商人和各個行業都紛紛開始供奉關羽,使得關羽成為了財神以及各行業的保護神,進而取代了趙公明的地位。關羽不僅在佛教和道教中地位崇高,還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敬愛。他是傳播儒家仁義禮智信價值觀的傑出典範,因此,清朝曆代皇帝對關羽倍加推崇。雍正皇帝曾下令在全國範圍內興建武嶽廟,並以關羽替代嶽飛作為供奉對象。由於關羽喜愛閱讀《春秋》,儒家將他視為本教派的正統傳承人。同治九年(1870年),關羽被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其冗長的封號共有26個字,這標誌著他從凡人到神靈的轉化過程最終完成。據清末統計,全國登記在冊的關帝廟不少於數萬座,數量遠超孔廟。而關羽對普通百姓的影響力,也超越了孔子。


    永洪緩緩說道:“時間匆匆而過,一千多年轉瞬即逝,關羽也完成了從人到神的華麗轉身。經過無數政治家們的不懈努力和推崇,關羽最終成為了忠、勇、義的象征,成為了一個道德符號。而牌坊所需要的正是這樣一種具有代表性的道德符號!因此,關羽在牌坊上找到了他的替身,而那把青龍偃月刀也隨之成為了傳說中的神器!”


    通過永洪的講解,五明明白了為何牌坊上三英戰呂布少了關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