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星期天到來了,五明和曉萍帶著兒子佳佳,並和永洪一家,去參觀一座隆昌石牌坊。這座石牌坊位於四川省內江市隆昌縣金鵝鎮南北二關(成渝古驛道古關隘),現存清代時期的石刻牌坊群堪稱中國石牌坊之冠。


    他們乘坐工廠到隆昌的公交車來到縣城後,再步行一公裏到達了牌坊所在地。這是一座功德坊,上麵刻滿了精美的圖案和文字,記載著古代人們的功績和榮譽。五明和曉萍仔細地觀察著每一塊牌坊,感受著曆史的沉澱。兒子佳佳則對這些古老的建築充滿了好奇,不停地問東問西。而永洪一家也被這些壯觀的石牌坊所震撼,紛紛拍照留念。


    郭王氏功德坊坐落於隆昌縣城南的土地坎雲峰關外,它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臘月,乃是為了表彰和紀念那位樂善好施之人——誥封中議大夫、遂寧縣教諭郭人鏞的妻子浩封淑人郭王氏而建。這座牌坊的建立,並非由官方出麵操辦,而是由郭王氏的子孫們謹遵皇帝的旨意,自行建造而成。


    郭王氏出生於瀘州舉人之家,其祖父是湖北安襄觀察使王方山,父親則是同知王雙峰。自幼時起,她便熟讀詩書,穎悟過人,對於規範禮節更是極為看重。她言辭謹慎,行為端莊,侍奉公婆盡心盡力,幫助丈夫勤奮學習,尊敬長嫂,事必躬親,無論大小事務都親自處理,因此得到了家族上下的一致稱讚。


    永洪耐心地向眾人解釋道:“這‘舉人’乃是中國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的稱唿。其原意是指那些被推舉到京城參加會試的人,也可以說是所有應考者的通稱。在唐代,各個地方的鄉試合格者需要進京參加會試,因此才有了這個稱謂。而到了宋代,則成為鄉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通常被稱為舉子。不過,宋代的舉人在被解送進禮部之前,還必須經過一次考試,有點類似於後來的鄉試。如果舉人在禮部的會試中落榜,仍然需要再次參加鄉試,才能繼續參加下一次的會試。一旦舉人通過會試登科,就可以直接授予官職,但他們並沒有‘出身’,也就是沒有正式的進士身份,可以免除勞役和賦稅等義務。這種情況在金代和元代也是一樣的。到了明代和清代,舉人則專門用來指代鄉試中的合格者,並成為一種出身資格,意味著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進入仕途的資格。清朝末年,除了文科舉人和武科舉人外,還出現了法科舉人和理科舉人等新的科舉類別。然而,自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起,中國的科考製度正式宣告結束。盡管如此,對於那些留學歸來的學生們,政府會對他們進行考試,並根據成績給予相應的獎勵。其中,最優秀的學生將被授予進士出身,而成績優良和中等的則分別獲得舉人出身,並各自加上特定學科的稱號。”


    永洪說,“舉人這個身份意味著通過了全省範圍內的科舉考試(鄉試)並且合格。它還有一個別稱叫“孝廉”。鄉試通常每三年舉辦一次,由於時間安排在秋季,因此也被稱為“秋闈”。主持鄉試的官員通常是進士出身的各部官員或者翰林學士,而監考則由各省的行政長官擔任。


    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具備秀才的資格。考試地點位於各個省份的貢院。鄉試分為三場,考試內容包括八股文、試帖詩、表、判、論以及策等。試卷需要經過專人抄寫後才能交到考官手中,以防止作弊行為。一旦確定了及格的人員名單,就會在巡撫衙門門前張貼榜單。因為這時正值桂花盛開,香氣四溢,所以這張榜單也被稱為“桂榜”。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永洪說道:“這‘觀察’啊,乃是清代對道員的一種尊稱呢!話說迴來,在唐代中葉以後,當時並沒有設立節度使的各個道都設置了‘觀察使’,這可是州以上的高級長官呀!到了清朝的時候,又分為守道和巡道兩種,每一個省份內都會設有某個專門的項目,他們的地位有點像唐朝時期的觀察使哦!後來人們發現這些分守、分巡道員也負責管理府州事務,於是就借用這個稱唿來尊稱道員啦!”


    永洪詳細地說道,穎悟這個詞的意思是形容一個人非常聰明,具有很強的理解能力和悟性。就像《晉書·王戎傳》中所描述的那樣,王戎自幼就聰穎過人,神情氣質都顯得格外出色。明代的徐渭在《陳山人墓表》中也提到,陳山人天生聰慧,與眾不同,十幾歲時便已經對古代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清代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小謝》裏更是描述了一個非常聰穎的人物,一經教導便能領悟,隻需指示一遍,無需再次詢問。


    接著,永洪進一步解釋道,郭王氏是郭玉戀的二兒媳婦,她深受公公樂善好施精神的影響,樂於助人。她的丈夫郭人鏞曾經擔任過遂寧縣的教諭一職,但上任僅三個月後,因為父母年老生病需要照顧,他毅然辭去官職迴到家鄉,承擔起家庭的重任。而郭王氏則全心全意地協助丈夫處理家務事。


    郭人鏞是一個心係故鄉、熱衷於慈善事業的人。他的妻子郭王氏也非常支持他的善舉,不僅如此,她還親自捐贈了兩千兩銀子,用於購置田產,以確保育嬰堂有足夠的資金來照顧和養育嬰兒。由於郭王氏的慷慨解囊和樂善好施,郭氏家族的成員們決定請求朝廷為她建立牌坊,以示表彰。


    隆昌知縣蕭延禧得知此事後,便將郭王氏的善舉詳細地報告給四川總督丁寶楨。丁寶楨對郭王氏的行為深感欽佩,於是向禮部上奏,請求朝廷給予嘉獎。禮部接到奏折後,又將其轉呈內閣,最終呈報給皇帝。


    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二十三日,軍機大臣奉旨批準了郭王氏建立牌坊的請求,並賜予她“樂善好施”的匾額。這個榮譽不僅是對郭王氏個人的認可,也是對整個郭氏家族的讚譽。從此以後,郭王氏的善名遠揚,成為當地人民敬仰的楷模。而這座牌坊也見證了她的善良與慈悲,永遠銘刻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永洪說:“育嬰堂是舊時社會中的一種慈善機構,專門收養那些被遺棄或無法得到家庭照顧的嬰兒和兒童。這些孩子通常來自貧困家庭,他們的父母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承擔養育責任。”


    他繼續說道:“在那個時代,許多貧困家庭都麵臨著經濟困難和生存壓力,而育嬰堂則成為了他們最後的希望。當一個家庭無法養活自己的孩子時,可以選擇將其送到育嬰堂,由那裏的工作人員負責照顧和撫養。”


    接著,永洪介紹了育嬰堂的運作方式:“一旦孩子進入育嬰堂,會有專人負責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包括提供食物、住所和醫療保健。同時,也會盡力尋找合適的領養家庭,讓孩子們能夠重新融入社會。如果找不到領養家庭,那麽這些孩子可能會在育嬰堂度過整個童年,或者被轉移到其他福利機構接受進一步的教育和培訓。”


    最後,永洪強調了育嬰堂對社會的重要意義:“雖然現代社會已經建立起更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但我們不能忘記曆史,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時,也要關注那些仍然處於困境中的人們,尤其是那些需要幫助的兒童。隻有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平等的機會和尊嚴。在朝廷的大力倡導之下,育嬰堂很快就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了。起初,這些育嬰堂都是民辦性質的,由官府倡導發起,而運作資金則來自於地方民眾的捐助。比如,各地的行政長官會帶頭每月捐資,然後唿籲地方的鄉紳和富戶也參與捐助。由於這種善舉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民眾們紛紛踴躍捐資。隻要有人送嬰兒過來,育嬰堂都會一概接收並予以撫養。孩子們長大後,可以選擇自己獨立生活,也可以被親生父母領迴去。此外,社會人士也可以領養這些孩子。通常來說,育嬰堂的養育方式分為堂養、寄養和自養三種形式。堂養是將嬰兒留在育嬰堂裏撫養;寄養是由育嬰堂聘請的專職乳母把孩子帶迴家裏養育,並定期送迴檢查;自養則是由嬰兒的家領取撫養費,然後自行哺乳。寄養和自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幼嬰堂的場地及人手方麵的問題。


    永洪說,郭王氏功德坊與郭玉巒功德坊修建於同一年,僅僅相隔了兩個月而已,而且這兩座功德坊的坊主是翁媳關係,這是一種慈善事業的接力,也是一種善良精神的延續啊!他不禁感歎道,民間慈善力量總是不絕如縷地展示著中華民族的善良與責任感。一個人富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去做一些慈善活動,迴報社會。這樣不僅不會減少自己的幸福感,反而會讓幸福感得到提升,甚至還可能增加財富呢!


    五明認為,慈善事業是一種關乎人心和天理的偉大事業,通過人們的努力去迎合上天的心意,總會帶來改變。慈善就像一縷溫暖的陽光,它照亮了生命的道路,給人們帶來希望和力量。善良如同河流一般流淌在每個人的心中,如果將這些善良匯聚在一起,就能形成一條承載著幾千年曆史的文化長河。這條河流清澈透明,能使人心靈淨化;明智聰慧,能讓人洞察事理;修養品德,能令人品德高尚。慈善如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對於廣大民眾來說,始終具有無盡的吸引力。


    五明觀察到在隆昌縣的山門坊上,所有的橫匾文字都是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排列的,這讓他感到十分疑惑。永洪解釋道:“這是一個至今都沒有解開的謎。比如正匾‘蜀楚承靈’四個字,就是從左到右排列的(可能有人會說:這四個字可以理解為‘靈承楚蜀’,但這是行不通的,因為‘蜀楚’這兩個字是不能易位的,不可能是‘楚蜀’,因為這是一個既定的地域文化概念,中國對地域文化板塊的傳統分法是:吳越文化、中原文化、蜀楚文化、關東文化,從未有過‘楚蜀文化’的說法);而此坊左右兩邊的側匾分別是‘修政’和‘敘功’,也是從左到右排列,如果按照從右到左的排列形式來解讀,就變成了‘政修’和‘功敘’,那顯然是讀不通的,也無法解讀其意義。”在正匾“蜀楚承靈”四字的右邊,竟然落著“同治六年仲春重建”八個字!要知道,千百年來,匾額落款都是在左邊的啊!這個改變簡直是破天荒的!它不僅打破了傳統的書寫格式,還成為了典型的從左到右排列的見證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可是中國有史以來發現的識字橫讀最早的實體記載呢!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匾額竟然隱藏著如此重要的曆史信息?


    永洪表示,在中國古代時期,漢字的書寫方式通常是豎行書寫,這種書寫形式的形成可能與早期的書寫材料有著密切的關係。最開始的時候,書寫材料主要是甲骨,這些甲骨呈現出狹長的形狀,所以豎著在上麵刻字會比橫著刻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紙張還沒有發明之前,人們使用毛筆在狹長的木簡或竹簡上進行書寫,同樣也是從上往下書寫更為便利。這樣一來,便逐漸形成了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古代書寫模式。即使在漢代之後紙張已經被發明出來,但是漢字書寫的習慣仍然延續了下來。自從中國有了文字書寫以來,一直都是采用豎排版的方式,所以人們在閱讀文字時就必須遵循從右到左、自上而下的規律。這樣一來,人們的視覺習慣也就被迫形成了這種獨特的模式,然而事實上這種習慣並不自然,並且閱讀速度也非常緩慢,與國際上普遍采用的識字橫讀方式存在較大差異。清朝末年,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接觸並學習西方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漢文存在著一些局限性,比如經常需要引用外文詞匯、書寫阿拉伯數字以及使用新的標點符號等。然而,傳統的漢字豎寫方式在這種情況下顯得極為不便。麵對這一現實問題,知識界的人士們開始積極倡導漢字改革,並大力提倡拚音文字的推廣。他們認為,隻有通過改變傳統的豎行書寫方式,采用從左到右的橫行書寫排列,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書寫效率,還能讓漢字與其他語言和文化更好地融合交流。因此,一場關於漢字書寫方式的變革悄然興起。


    永洪表示,早在1909年的時候,中國就已經有了采用“橫行”排版的書籍。而這本書的名字叫做《音韻記號》,其作者正是劉世恩。一直以來,劉世恩都是倡導文字改革的先驅者。在他的書中,詳細地講解了拚音方案,並自稱是“無師自通字,兼識漢字”。


    1915 年,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時刻來臨了——《科學》周刊創刊號正式出版。這本刊物不僅帶來了科學知識的傳播,更引人注目的是,它首次將漢字以“橫行”的方式排列。這一舉動宛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層層漣漪。


    永洪說,時間來了 1919 年,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新青年》雜誌編輯錢玄同,寫下了一封致陳獨秀的公開信,並將其刊登在《新青年》1919年3月第3期上。在信中,他針對漢字“豎改橫”的做法,提出了自己深刻而富有說服力的觀點。他以獨特的視角指出:人的眼睛是左右並列的,而非上下重疊。試著站在房間裏,橫向觀察左右,會感到非常輕鬆;但若縱向觀察上下,則需要不斷俯仰,相當費力。通過這個例子,可以明顯看出閱讀橫行文字比豎行文字更為容易。而且,無論是漢字還是西方文字,人們用右手寫字時,必然是從左到右書寫,很少有人從右往左寫。這一觀點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人們對於漢字排版方式的新思路。漢字書寫一直以來都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排列,但這種傳統的書寫方式在近代開始受到質疑。有人認為,這種書寫方式效率低下且不便於閱讀。其中,錢玄同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的觀點引起了廣泛關注。他認為,漢字書寫應該借鑒西方的書寫方式,從左到右橫向書寫,這樣更方便快捷。


    永洪說,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漢字橫寫的改革。錢玄同更是連續發表多篇公開信,積極倡導“豎改橫”的主張。這一主張逐漸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同,並最終被社會所接受。


    在1952年的第一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上,陳嘉庚提出了一項重要的議案:建議書籍采用從左到右的排版方式。這項議案經過討論後獲得通過,標誌著漢字橫寫改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55年1月1日,這是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日子。《光明日報》正式采用橫排的形式出版發行,成為國內首家全麵推行漢字橫寫的報紙。這一舉動不僅展示了報社對改革的決心,也為其他媒體樹立了榜樣。當天的《光明日報》還專門刊登了一篇名為《為本報改為橫排告讀者》的文章,解釋了這一變革的原因和意義。


    永洪說,在文章中,《光明日報》強調了現代中國報刊書籍的排版方式應當順應時代潮流,根據現代文化的發展需求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進行調整。他們堅信,漢字橫排橫寫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這一轉變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創新與傳承。如今,漢字橫寫已經成為主流,無論是在印刷品還是電子設備上,都能看到橫排的漢字。這次改革不僅僅是一種排版方式的變化,更是對文化交流、教育普及等方麵產生了深遠影響。


    《光明日報》作為先驅者率先實踐之後,到了1955年11月,中央級別的17種報紙當中已經有13種改成了橫排。1956年1月1日,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民日報》也正式改為橫排,這一舉措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熱烈響應。


    1956年,中國所有的學校課本都開始采用從左到右的橫排版式,這意味著延續了幾千年的識字豎排閱讀習慣畫上了句號,一個嶄新的時代就此拉開帷幕。識字橫讀的新時代正式開啟。


    永洪提高嗓音道,然而,有趣的是,中國的識字橫讀現象最早竟然出現在隆昌城內的一座牌坊之上。這座牌坊上的文字從左到右的獨特排列方式究竟是純屬巧合,還是有人故意為之呢?這個謎題至今仍然懸而未決,無人能夠成功破譯。它仿佛是曆史長河中的一顆神秘明珠,等待著後人去揭開那層神秘的麵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