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開始學習命題的知識點。他了解到,所謂“命題”,就是給文章“命名”,起一個“名字”,這在“文章”說來,就叫“題目”。這個“題”字,本義為“額也”,就是額頭,也就是“腦門子”,而“目”字,則代表著眼睛。因此,可以說,文章的“標題”就像是人的“額頭”和“眼睛”一樣,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明深知,標題要吸引人看,這一點至關重要。隻有吸引人的目光,才能讓人願意閱讀下去。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然而,最初的文章對於“題目”並不十分講究。例如,《詩經》中的許多詩歌,白居易曾說它們是“首句標其目”,實際上這些詩歌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題目”。這些標題往往是後來才從每首詩的頭一句中選取出來的。比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這句詩,整首詩便被稱為《碩鼠》;而“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這句詩,則成為了《伐檀》這首詩的名稱。《論語》亦是如此,開卷便是“學而第一”,那麽究竟何為“學而”?其實不然,這隻是從首句“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中摘取出的二字,作為這章的“題目”罷了。《孟子》同樣如此。這種以“首句標其目”的方式表明這些作品都是由門人或弟子整理而成,而非作者本人所集、所編。然而,隨著文人寫作的興起以及“文章”的獨立性增強,這種情況便逐漸少見了。“題目”成為了“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宛如一篇文章的“標幟”與“眉目”。對於“標題”藝術的追求也成為了寫作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給一篇文章“命題”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其一,需考慮是否“貼切”。所謂“貼切”,即標題應與文章所寫的內容緊密契合,寬窄適度且恰到好處。比如《依依惜別的深情》這篇文章“題目”,就“命”的很貼切,它寫的是中朝兩國人民、兩國軍隊“依依惜別”時刻所表現的比山還高、比水還長的“深摯離情”,這個題目真是再恰切不過了。《《背影》這個題目也十分貼切。這篇文章中,朱自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父親對“我”的厚愛,以及在火車站送別時的情景。而其中最為動人、令人難以忘懷且描寫得最精彩的部分,便是那“肥胖的、穿著青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這個背影猶如一幀“特寫”圖片一般,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腦海之中,同時也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個讀者的內心深處。因此,以《背影》作為題目,可謂深得文章之精髓,貼切至極。而論說文的題目則更為明顯,與文章的內容緊密契合,寬窄適度,恰到好處。
二是要考慮它是否“簡潔”。標題“愈簡單、愈不費解,就愈好”。這的確是個重要原則。文章的標題,應該言簡意賅、高度概括。冗長囉嗦,是標題的大忌。例如魯迅的短篇小說《藥》、《祝福》等,都以一個字作為標題,但卻能深刻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再如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隻用了兩個字就概括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背景;還有巴金的長篇小說《家》,用一個簡單的字表達了家庭這個主題;老舍的《駱駝祥子》則以主人公的名字作為標題,簡潔明了;最後是柳青的《創業史》,用三個字準確地概括了作品的主旨。這些經典之作的標題都非常簡潔,卻又能很好地傳達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其它各類文章的標題,也都應做到盡可能的簡煉,如《五四運動》《劉胡蘭慷慨就義》《土地》《日出》《生命的三分之一》《景泰藍的製作》等,都很幹淨、利索,它最大限度地“濃縮”了文章的內容,文字雖少,容量卻大。
當然,所謂的“簡潔”並不是說要一味地追求字數少,而是需要對文字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綜合考量。有些文章的標題可能會比較長,比如《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四分五裂的反動派為什麽還要空喊“全麵和平”?》等等,但這些都是根據具體內容來決定的。有時候因為內容的複雜性或特殊性,標題必須要足夠詳細才能準確傳達核心思想。然而,如果你仔細琢磨一下這些長篇標題,就會發現它們每一個字都不可或缺,無法刪減,依然保持著簡潔精煉的特點。
三是要考慮它是否“準確”。
所謂“準確”,就是標題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文章的內容。比如,有一篇介紹棉花生長習性和用途的說明文,如果用《棉花》作標題,雖然不能說錯,但總顯得過於寬泛;如果改為《棉花的生長習性和用途》,就更加準確、貼切了。這就像給一個人起名字一樣,如果隻叫他“張三”,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但如果說“張三是個醫生”或者“張三是個律師”,那麽人們就能立刻知道這個人的職業身份。同樣的道理,標題也應該能夠準確地傳達出文章的核心內容,讓讀者一眼就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方向。
再比如,有一篇議論文,討論的是如何看待年輕人的叛逆心理,如果用《論叛逆》作為標題,就會讓人覺得不知所雲;而如果改為《對年輕人叛逆心理的思考》,就能夠明確表達出文章的主題,讓讀者一目了然。這就好比我們去超市購物,如果貨架上隻有“食品”兩個字,我們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如果上麵標著“巧克力”、“餅幹”等具體的名稱,我們就能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因此,標題的準確性對於讀者來說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內容,提高閱讀效率。
總之,好的標題應該具備簡潔、準確兩個特點,同時還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選擇合適的形式和風格。隻有這樣,才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章的內容。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應該能夠清晰地傳達文章的主旨和核心內容,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獨特性。一個好的標題可以讓讀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題,並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閱讀欲望。此外,標題也應該與文章的整體風格和語言相匹配,以確保它們相互唿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標題的作用,精心設計和選擇適合文章的標題,使其成為文章的亮點和賣點。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避免使用過於華麗或誇張的標題,以免給讀者帶來虛假宣傳的感覺。隻有通過不斷努力和實踐,我們才能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讀者關注和喜愛。
醒目”。標題既然是一篇文章的“標幟”、“眉目”,那就非要求它醒人耳目不可。要想使人一看到或一聽到文章的“題目”就耳目為之一振,就得使標題新穎一點,生動一點。老一套、一般化的東西,不提神、不起勁,不會使人“醒目”。象魯迅的《狗的駁語》、《戰士和蒼蠅》,象偉人的《別了,司徒雷登》、《評戰犯求和》,象豐子愷的《口中剿匪記》,朱自清的《生命的價格一七毛錢》,象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這些標題都具有一種新鮮活潑、形象生動、耐人尋味的魅力。馬烽的《五二四十五紀要》,以及像阿爾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約翰.斯比特的《大趨勢一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等;都是新穎醒目的,讓人一看“題目”就想讀下去,欲罷而不能。
五明寫道,一般文章,隻有一行標題;有些文章有兩行標題,即“正題”與“副題”,如魯迅的小說《傷逝》,就還一行副題“涓生的手記”,穆青、陸拂為、廖由濱的通訊《為了周理的囑托……》,也有一個副題“記農民科學家吳吉昌”,這後者,情況更為常見;還有些文章可以有多行標題,有“引題”、“正題”“副題”(副題還可以不止一行)等,象“新聞”就是這樣。如《文匯報》有一則消息,正題是“阿曼仿古木船駛抵廣東\",前麵就有一條“引題”,說是“航程六千英裏,曆時七個多月”,下麵還有一行副題,說是“旨在驗證《一千零一夜》所探險故事”。不過這種“多行標題”的情況除在“新聞”中應用多外,其它文體很為少見。
“標題”和“主題”的關係是較為密切的,如:有的是直接揭示“主題”。像《實踐是檢真理的唯一標準》;有的是形象地暗示“主題”。像《於無聲處》、《綠化樹》、《香山紅葉》;《海灘》。有的是引導讀者對文章的“主題”進行深思。像《誰是最愛的人》,《小鳥,你飛向何方》;《周總理,您在哪裏》有的隻是標明寫作的範圍、內容。象《哥德巴赫猜想》,《記一輛紡車》,《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談<水滸>的人物和構》《香港見聞》、還有的“特殊”標題,多見於雜文、隨筆。象《無題》,《偶感》、《斷想》,《瑣憶》等。這後兩種情況,都和“主題”沒有多少關係。所以,既然“標題”和“主題”有著多種多樣的關係,二者不完全是一迴事情,因此,“題目”命定後,在寫作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要籠統地把“標題”都當成為文章的“主題”這中間實際上有一個審題”的問題。別人“命題”,要好好“審題”;自己“命題”,也要好好“審題”,想想合適不合適,看看周嚴不周嚴。“審題”,就是對題目進行審視、揣度。要好好品味、端詳一下“如何是題之麵目,如何是題之體段,如何是題之神魂。”比如《依依惜別的深情》、《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樣兩篇文章,一“敘”一一“論”,代表了兩大類文章的不同“題目”的不同色彩。那麽它們的“麵且”是什麽呢?前一篇是“深情”的那個“情”字,後一篇是“各階級的分析”的“分析”,一定要抓準“分析”二字,這是“題眼”字,是整個題目的“重心”所在,一定要抓準、審好。那麽,它們的“體段”(亦即“題身”)又是什麽呢?前一篇是“惜別”時刻的“深情”,“身”在“惜別”時的送行,後一篇是“身”在“各階級”之上。這是內容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重點。那麽,它們的“神魂“(亦即“題意”或風格,色彩)又是什麽呢?“題意”不去說了,前一題的“依依”二字是難分難舍的樣子,這個題目總的說是現著一種濃烈的“抒情”的格調,而後一個題目則比較明顯,它呈現著一種周嚴“剖析”的格調,其“神魂”、色“神魂”把握住了,就彩”是各不相同的。把這些“題眼”、“題身”在這種種“規定”中找到了前進的“路標”!就在這種種“限製”中找到了運筆的“自由”!這樣,你就尤可以放筆去寫了,“將通身解數,踢弄此題”,使出渾身的招數,“踢騰”這個題目,把它寫“嚴”,寫“全”,寫“圓”。而“審題”不精,則是離題、跑題的重要原因。
五明深知,標題要吸引人看,這一點至關重要。隻有吸引人的目光,才能讓人願意閱讀下去。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然而,最初的文章對於“題目”並不十分講究。例如,《詩經》中的許多詩歌,白居易曾說它們是“首句標其目”,實際上這些詩歌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題目”。這些標題往往是後來才從每首詩的頭一句中選取出來的。比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這句詩,整首詩便被稱為《碩鼠》;而“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這句詩,則成為了《伐檀》這首詩的名稱。《論語》亦是如此,開卷便是“學而第一”,那麽究竟何為“學而”?其實不然,這隻是從首句“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中摘取出的二字,作為這章的“題目”罷了。《孟子》同樣如此。這種以“首句標其目”的方式表明這些作品都是由門人或弟子整理而成,而非作者本人所集、所編。然而,隨著文人寫作的興起以及“文章”的獨立性增強,這種情況便逐漸少見了。“題目”成為了“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宛如一篇文章的“標幟”與“眉目”。對於“標題”藝術的追求也成為了寫作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給一篇文章“命題”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其一,需考慮是否“貼切”。所謂“貼切”,即標題應與文章所寫的內容緊密契合,寬窄適度且恰到好處。比如《依依惜別的深情》這篇文章“題目”,就“命”的很貼切,它寫的是中朝兩國人民、兩國軍隊“依依惜別”時刻所表現的比山還高、比水還長的“深摯離情”,這個題目真是再恰切不過了。《《背影》這個題目也十分貼切。這篇文章中,朱自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父親對“我”的厚愛,以及在火車站送別時的情景。而其中最為動人、令人難以忘懷且描寫得最精彩的部分,便是那“肥胖的、穿著青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這個背影猶如一幀“特寫”圖片一般,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腦海之中,同時也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個讀者的內心深處。因此,以《背影》作為題目,可謂深得文章之精髓,貼切至極。而論說文的題目則更為明顯,與文章的內容緊密契合,寬窄適度,恰到好處。
二是要考慮它是否“簡潔”。標題“愈簡單、愈不費解,就愈好”。這的確是個重要原則。文章的標題,應該言簡意賅、高度概括。冗長囉嗦,是標題的大忌。例如魯迅的短篇小說《藥》、《祝福》等,都以一個字作為標題,但卻能深刻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再如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隻用了兩個字就概括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背景;還有巴金的長篇小說《家》,用一個簡單的字表達了家庭這個主題;老舍的《駱駝祥子》則以主人公的名字作為標題,簡潔明了;最後是柳青的《創業史》,用三個字準確地概括了作品的主旨。這些經典之作的標題都非常簡潔,卻又能很好地傳達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其它各類文章的標題,也都應做到盡可能的簡煉,如《五四運動》《劉胡蘭慷慨就義》《土地》《日出》《生命的三分之一》《景泰藍的製作》等,都很幹淨、利索,它最大限度地“濃縮”了文章的內容,文字雖少,容量卻大。
當然,所謂的“簡潔”並不是說要一味地追求字數少,而是需要對文字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綜合考量。有些文章的標題可能會比較長,比如《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四分五裂的反動派為什麽還要空喊“全麵和平”?》等等,但這些都是根據具體內容來決定的。有時候因為內容的複雜性或特殊性,標題必須要足夠詳細才能準確傳達核心思想。然而,如果你仔細琢磨一下這些長篇標題,就會發現它們每一個字都不可或缺,無法刪減,依然保持著簡潔精煉的特點。
三是要考慮它是否“準確”。
所謂“準確”,就是標題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文章的內容。比如,有一篇介紹棉花生長習性和用途的說明文,如果用《棉花》作標題,雖然不能說錯,但總顯得過於寬泛;如果改為《棉花的生長習性和用途》,就更加準確、貼切了。這就像給一個人起名字一樣,如果隻叫他“張三”,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但如果說“張三是個醫生”或者“張三是個律師”,那麽人們就能立刻知道這個人的職業身份。同樣的道理,標題也應該能夠準確地傳達出文章的核心內容,讓讀者一眼就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方向。
再比如,有一篇議論文,討論的是如何看待年輕人的叛逆心理,如果用《論叛逆》作為標題,就會讓人覺得不知所雲;而如果改為《對年輕人叛逆心理的思考》,就能夠明確表達出文章的主題,讓讀者一目了然。這就好比我們去超市購物,如果貨架上隻有“食品”兩個字,我們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如果上麵標著“巧克力”、“餅幹”等具體的名稱,我們就能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因此,標題的準確性對於讀者來說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內容,提高閱讀效率。
總之,好的標題應該具備簡潔、準確兩個特點,同時還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選擇合適的形式和風格。隻有這樣,才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章的內容。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應該能夠清晰地傳達文章的主旨和核心內容,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獨特性。一個好的標題可以讓讀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題,並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閱讀欲望。此外,標題也應該與文章的整體風格和語言相匹配,以確保它們相互唿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標題的作用,精心設計和選擇適合文章的標題,使其成為文章的亮點和賣點。同時,我們也要注意避免使用過於華麗或誇張的標題,以免給讀者帶來虛假宣傳的感覺。隻有通過不斷努力和實踐,我們才能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讀者關注和喜愛。
醒目”。標題既然是一篇文章的“標幟”、“眉目”,那就非要求它醒人耳目不可。要想使人一看到或一聽到文章的“題目”就耳目為之一振,就得使標題新穎一點,生動一點。老一套、一般化的東西,不提神、不起勁,不會使人“醒目”。象魯迅的《狗的駁語》、《戰士和蒼蠅》,象偉人的《別了,司徒雷登》、《評戰犯求和》,象豐子愷的《口中剿匪記》,朱自清的《生命的價格一七毛錢》,象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這些標題都具有一種新鮮活潑、形象生動、耐人尋味的魅力。馬烽的《五二四十五紀要》,以及像阿爾溫·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約翰.斯比特的《大趨勢一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等;都是新穎醒目的,讓人一看“題目”就想讀下去,欲罷而不能。
五明寫道,一般文章,隻有一行標題;有些文章有兩行標題,即“正題”與“副題”,如魯迅的小說《傷逝》,就還一行副題“涓生的手記”,穆青、陸拂為、廖由濱的通訊《為了周理的囑托……》,也有一個副題“記農民科學家吳吉昌”,這後者,情況更為常見;還有些文章可以有多行標題,有“引題”、“正題”“副題”(副題還可以不止一行)等,象“新聞”就是這樣。如《文匯報》有一則消息,正題是“阿曼仿古木船駛抵廣東\",前麵就有一條“引題”,說是“航程六千英裏,曆時七個多月”,下麵還有一行副題,說是“旨在驗證《一千零一夜》所探險故事”。不過這種“多行標題”的情況除在“新聞”中應用多外,其它文體很為少見。
“標題”和“主題”的關係是較為密切的,如:有的是直接揭示“主題”。像《實踐是檢真理的唯一標準》;有的是形象地暗示“主題”。像《於無聲處》、《綠化樹》、《香山紅葉》;《海灘》。有的是引導讀者對文章的“主題”進行深思。像《誰是最愛的人》,《小鳥,你飛向何方》;《周總理,您在哪裏》有的隻是標明寫作的範圍、內容。象《哥德巴赫猜想》,《記一輛紡車》,《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談<水滸>的人物和構》《香港見聞》、還有的“特殊”標題,多見於雜文、隨筆。象《無題》,《偶感》、《斷想》,《瑣憶》等。這後兩種情況,都和“主題”沒有多少關係。所以,既然“標題”和“主題”有著多種多樣的關係,二者不完全是一迴事情,因此,“題目”命定後,在寫作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要籠統地把“標題”都當成為文章的“主題”這中間實際上有一個審題”的問題。別人“命題”,要好好“審題”;自己“命題”,也要好好“審題”,想想合適不合適,看看周嚴不周嚴。“審題”,就是對題目進行審視、揣度。要好好品味、端詳一下“如何是題之麵目,如何是題之體段,如何是題之神魂。”比如《依依惜別的深情》、《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樣兩篇文章,一“敘”一一“論”,代表了兩大類文章的不同“題目”的不同色彩。那麽它們的“麵且”是什麽呢?前一篇是“深情”的那個“情”字,後一篇是“各階級的分析”的“分析”,一定要抓準“分析”二字,這是“題眼”字,是整個題目的“重心”所在,一定要抓準、審好。那麽,它們的“體段”(亦即“題身”)又是什麽呢?前一篇是“惜別”時刻的“深情”,“身”在“惜別”時的送行,後一篇是“身”在“各階級”之上。這是內容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重點。那麽,它們的“神魂“(亦即“題意”或風格,色彩)又是什麽呢?“題意”不去說了,前一題的“依依”二字是難分難舍的樣子,這個題目總的說是現著一種濃烈的“抒情”的格調,而後一個題目則比較明顯,它呈現著一種周嚴“剖析”的格調,其“神魂”、色“神魂”把握住了,就彩”是各不相同的。把這些“題眼”、“題身”在這種種“規定”中找到了前進的“路標”!就在這種種“限製”中找到了運筆的“自由”!這樣,你就尤可以放筆去寫了,“將通身解數,踢弄此題”,使出渾身的招數,“踢騰”這個題目,把它寫“嚴”,寫“全”,寫“圓”。而“審題”不精,則是離題、跑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