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繼續抽出時間複習語文知識。


    他了解到文章的主題具有它的“觀念性”,這意味著它不是簡單的描述或情感表達,而是作者通過對現實生活、客觀事物的觀察和思考所形成的一種觀點或理念。這種“觀念性”使得文章的主題能夠超越表麵現象,深入到事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


    他知道,一個好的主題需要作者有足夠的感性認識作為基礎,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性思維能力,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事物背後的深層次意義。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全貌,並將其準確地傳達給讀者。


    此外,他還明白要想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就必須經過思考的作用。這就像是在加工一件藝術品一樣,需要經過精心的雕琢和打磨。對於一篇文章來說,作者需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工夫,最終形成一個清晰、有條理的概念和理論體係。


    最後,他深知這個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組合,更是一次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隻有通過不斷的思考和探索,才能夠讓文章的主題更加深刻、富有內涵,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思考。因此,在寫作時,他會注重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這裏講的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是很精要的。其中,特別是“去粗去槽、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這十六個字,可以說是這一科學方法的精髓。


    所謂“去粗取精”,就是說要摒棄事物那些粗糙的、偶然的成份,隻選取那些能代表,能說明事物麵貌,特征的“精要”的感覺材料。這實際上講的是取材的“典型性”問題。


    所謂“去偽存真”,就是說要舍掉事物那些虛妄的,惑人的假象,隻留下那些能反映,能顯示事物本來麵目的“真確”的感覺材料。這實際上講的是取材的“真實性”問題。


    所謂“由此及彼”,就是說要通過相近事物的外部聯係,在“比較”中由“已知”事物去探尋“未知”事物。這實際上講的是思維的“聯想性”


    所謂“由表及裏”,就是說要透過事物的外部表象,在“鑽研”中去把握事物的內部特征。這實際上講的是思維的“深入性”


    這些綜合起來,即所謂“改造製作工夫”,實際上正是經過大腦這個“加工廠”的加工,經過一係列的“分析”和“綜合”,從而完成由物質而精神,由感性而理性的那個認識的“飛躍”。


    所以,可以這樣認為:所謂“提煉”主題,用哲學的語言來表達的話,那就是作者對事物(寫作對象)由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的那一“飛躍”。準確地達到了對事物(寫作對象)全體的、內部規律的,完整的“認識”了,完成了探尋事物(寫作對象)本質特征的那一“飛躍”了,也就是“提煉”出了文章的“主題”


    著名的歌劇《白毛女》的主題提煉,能夠生動地說明這個問題。這個故事的素材是1940年後流傳在河北西北部某地的一個民間傳說:在一座靠近山區的小村莊裏,“奶奶廟”中有一個神秘的“白仙姑”現身。據說她全身長滿白毛,白天隱藏起來,夜晚才出來活動,並時常“顯聖”。這位“白仙姑”曾經命令村民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供奉祭品,表示對她的敬意。如果有人不服從她的指示,將會麵臨巨大的災難降臨。由於害怕遭受不幸,村民們對她的話深信不疑,不敢有絲毫怠慢。後來,這個消息傳播開來,吸引了許多人前來朝拜,使得這裏的香火旺盛異常。即使八路軍解放了這座村莊,但他們的工作仍然受到阻礙。有一次,村裏舉行選舉會議,因為正值農曆十五,竟然沒有任何人參加(大家都忙著給“仙姑”供奉)。後來區幹部和鋤奸組長決定捉“鬼”,他們順著蹤跡一路追蹤,一直追到了深山之中。經過一番艱難的搜索,終於在一個陰暗的山洞裏找到了“白毛仙姑”和她的一個“小白毛”。原來,這位所謂的“白毛仙姑”竟然是村裏一個佃農的女兒!當年,地主以“討租”為借口,將她的父親逼死,然後將她賣身為奴。她先是遭受了地主的奸汙,接著又麵臨著謀害的危險。無奈之下,她隻能在九年前逃離到深山中,靠著人們供奉給神仙的祭品來維持生計……


    這個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而且越傳越遠,變得越來越“奇特”。然而,由於當時農村地區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人們普遍存在迷信觀念,因此對於這個故事,尤其是前半部分,往往會被過度渲染和描繪,使得情節變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而對於後半部分,則常常被輕輕帶過,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發展。這樣一來,這個民間新出現的“傳奇”在1944年傳播到了延安,並引起了眾多文藝工作者的關注。


    一開始,許多人覺得這個故事荒誕離奇,缺乏積極意義,不值得一提。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一些人開始轉變看法,認為盡管故事情節荒誕,但正好可以將其視為“破除迷信”的好題材。畢竟,當時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著“敬神拜鬼”等迷信行為,通過這個故事,可以更好地宣傳“無神論”理念。接著,又有人提出,僅僅強調“破除迷信”可能還不夠深刻,應該將“反迷信”與“反封建”這兩個主題緊密結合在一起,以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最終,在反複討論和研究後,大家意識到之前的觀點雖然有一定深度,但仍未觸及到故事的核心本質,還有待進一步挖掘。那麽,這個“傳奇”故事的真正的“本質”究竟是什麽呢?它到底能夠說明、反映什麽問題、什麽道理呢?集中一句話,那就是;“舊社會把人通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你看,這個“主題”和事件的本來麵目是多麽契合!和事件的本質意義是多麽一致啊!


    顯然,這個最後提煉,確立的主題是正確的,深刻的,是揭示了事物的真正“本質”的。


    選材要嚴,開掘要深。開掘應“深”是我們對提煉“主題”的一個根本要求。所謂“深”,就是吃透事物,抓住“本質”。然而,這一過程並非易事。首先,事物的“本質”往往被其表麵現象所掩蓋,無法輕易地直接觀察到;其次,事物的“本質”具有多層次性,需要深入挖掘才能全麵把握。正如列寧所言:“人的思想由現象到本質,由所謂初級的本質到二級的本質,這樣不斷地加深下去,以至於無窮。”這種觀點深刻地指出了認識“本質”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就像追求“真理”一樣,對“本質”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深化的過程,很難做到絕對的完備與窮盡。因此,我們需要以敏銳的洞察力和持續的思考力去剖析事物,力求揭示出更深刻、更真實的本質。《白毛女》的認識過程就很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它由“反迷信”到“反迷信和“反封建”相結合,到“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就經曆了三“級”認識的深化。即使如此,也很難說這個“本質”就是“極限”“頂峰”了。人的認識總是要受到特定時代,特定物質基礎和社會思潮的種種製約的。


    從相對真理的“長河”、從“宏觀”發展的角度來看,還是有可能提煉出四“級”、五“級”的本質來的。因此,提煉主題不能“淺嚐輒止”,而應“慘淡經營”,深挖、再深挖一點。我國古人所說的:“凡作文發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第一番來者”就是最先想到的主題。它往往是“陳言”,容易是“老一套”的、“一般化”的東西、“正語”,就好一點了,比較純正、正確了,但不要就此止步、滿足。還是要*停止不可用”。“精語\",就是精警,獨到的“旨意”,這才算找到了好的主題。這就像吃核桃、板栗一樣。要剝去三層皮方得\"佳味”。如果不去“層層剝皮”,那就很難吃到“佳味”了。


    總之,主題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它反映了作者對他所表現的那一事物(寫作對象)的“理性”的認識及評價。主題的深刻程度,是和作者對事物的認識程度成正比的,沒有認識的“飛躍”,沒有思想的“升華”,就不會有富於思想性的主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