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緊張的學習,讓五明感覺有些疲憊,課餘時間想四處看看散散心,五明想找一個能看北京全景的地方,五明問老胡:“哪裏可以看見北京城的全景呢?”
老胡給五明推薦了去北京景山,說那裏可以看老北京全景,於是課餘時間,五明約上老胡,去景山看看,
北京景山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景山前街,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西臨北海,南與紫金城神武門隔街相望,是明、清兩代的禦苑。景山中心為堆土而成,是老北京全城的製高點。
五明和老胡乘車來到這裏,開始登景山,老胡說:“景山上還有當年明朝崇禎皇帝上吊的那棵歪脖子樹,看看現在還在不在。”
五明看見一個路口寫了幾個字叫做“上山路口”。五明和老胡沿著這條路往前走,大概走了400米左右,就能夠到登山的入口了。老胡說:“據說,當年明朝崇禎皇帝上吊的那棵歪國之樹,就在前麵的那個位置。”老胡說:“景山它以前還有個名字叫做煤山,後來清軍入關之後,覺得煤山這個名字還真不好聽,跟倒黴同音,清朝順治皇帝就把他改成了景山,意思就是高大的山。”
其實這座山一點都不高,大概隻有四、五十米的高度。五明和老胡上去那是輕而易舉。五明看見了那棵歪脖子樹,人道是明崇禎皇帝殉國處,老胡指著那棵樹說:“這裏呢,據說就是當年明朝的崇禎皇帝上吊自縊的地方,你看看這棵樹,像不像他當年上吊的那棵歪脖子槐樹?明朝是中國由漢人統治的王朝。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寧願戰死也不投降,所以當年崇禎皇帝在這裏上吊之前,在他的龍袍上留下了一句特別感人的話,寧願把我五馬分屍,請不要傷害城裏的任何一個百姓,你說這樣的皇帝能不值得人們去敬重他嗎?但是崇禎皇帝生不逢時,他生在了那個比較動蕩的明朝,這棵歪脖子樹呢,其實是後來移植過來的,真正的歪脖子樹到底去了哪裏,現在也沒人知道,據說已經不複存在了。”
五明和老胡沿著前麵的這條路,繼續往上攀登,就能夠達到景山公園的頂峰。就能看見整個北京城的全景,看看究竟是什麽樣。
來到景山,五明發現有幾個亭子,老胡說:“這幾個亭子,據說是清朝為了壓製明朝的龍脈,就在景山上建了五座風格不同的亭子,“五明和老胡沿著身後的石梯再往上走一小段,就能夠登頂了。老胡指著一塊石頭上刻的字說:“看到沒有?石頭上刻有‘京華攬勝第一處’,這不是我說的,而是很多人都說這裏是看北京風景最佳的地方,最後一段石梯了,馬上就到了,五明和老胡已經上來了,
登上景山就能看老北京中軸線和主要建築。五明和老胡登上景山的最高處,果然北京中軸線上的很多建築都能夠全部看到,能看到整個紫禁城的全景。老北京城的好多著名建築都盡收眼底。老胡說“這裏就是北京城的中心點,站在景山上麵,就等於站在了整個北京的正中心,並且還可以俯瞰整個紫禁城以及北京的全景,老胡指著前麵說:“看到沒有?那裏麵就是故宮紫禁城的全景,然後從這裏往故宮博物院那幾個字往前看就是北京的中軸線了,一直往前就到前門的天安門。前麵最遠處那個位置就是人民大會堂。那邊橫著的一條大街就是十裏長安街。在這裏還可以看見北海公園等。五明站在山上,感覺到了厚重的曆史痕跡。
五明和老胡參觀完景山後,就下山迴到了住處。
這個星期天,上級機關為了讓參加學習的學員們在緊張的學習中放鬆放鬆,培訓班組織者專門組織全體學員去潭柘寺參觀,星期天一大早,五明和學員們乘坐幾輛大巴車,去潭柘寺參觀,向導向學員們介紹說:“潭柘寺在北京市門頭溝,它是一座比故宮紫禁城還要古老的佛教寺院,也是久負盛名的皇家寺廟,潭柘寺是佛教傳入北京後修建的第一座寺廟,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曆史了,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這句名諺在北京早已是家喻戶曉。”
有位學員問:“為什麽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呢?”向導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這話是怎麽來的呢?這潭柘寺最早建於西晉時期,算到今天有1600多年了,而北京呢,作為首都是遼金時期才開始的。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元朝時叫大都,到了大明王朝的時候,朱棣遷都北京,明成祖朱棣器重的大臣姚廣孝曾在潭柘寺內隱藏修行,據傳說當年修建北京皇城時,姚廣孝從潭柘寺獲得了不少靈感,北京城許多地方都是依照這寺的樣子修建的,姚廣孝很多的靈感都來自於潭柘寺的建築,你們看麵前這大雄寶殿的重簷無殿頂,紫禁城的太和殿就是仿造它建的。據說紫禁城裏的建築好多都是向潭柘寺這兒學的。潭柘寺在鼎盛時期共有房屋999間半,而故宮是9999間半,所以才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這句民間的諺語。”
向導說:“而潭柘寺的名字是怎麽來的呢?潭柘寺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之後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寺廟,當時呢叫做加福寺,現在呢,叫潭柘寺的原因是,寺後有一龍潭,山上的有幾棵柘樹,而這幾棵柘樹在北方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呢,它原本生長在南方,木質呢,非常的堅硬,紋理非常的細膩。可以用來製造一些高級的家具,而且它的樹枝倍有彈性,古人拿它做弓背,而現在潭柘寺的山門前,目前呢就剩這麽幾棵柘樹了,就這僅有的幾顆了。”
五明和學員們一行下車來到了潭柘寺,潭柘寺位於北京市西郊,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廟。五明來到潭柘寺時,首先被周圍的環境所吸引。寺廟周圍是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非常適合修行。
五明一行人進入潭柘寺,看見潭柘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根據山勢逐漸升高。
五明和學員們跟隨向導進入山門後,看見潭柘寺就是分為東中西三路的主體建築群,中路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毗盧閣等建築為代表,而東路則以白塔,財神殿,延清閣,行宮苑和萬壽宮等建築,西路則有楞嚴壇、界台殿和觀音殿等景觀。潭柘寺還有兩寶,寶鍋和石魚,寶鍋位於天王殿前,銅鍋直徑1.85米,深度是1.1米,
石魚是在觀音殿西側的龍王殿前,長1.7米,重150公斤。向導說:“傳說石魚是當年南海龍宮裏麵的鎮海之寶。來這的人都想手摸石魚,據說雙手摸石魚可以保佑平安。”
五明看到了一座莊嚴肅穆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潭柘寺的核心建築,內部供奉著佛像和經文。五明在大雄寶殿內感受到了濃厚的佛教氛圍,也深刻地了解到了佛教信仰的精髓。
在潭柘寺的參觀中,五明還了解到了佛教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曆史淵源。他了解到了佛教的起源和傳播,還了解到了佛教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影響。這些知識讓他對佛教文化產生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潭柘寺不僅是北京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也是北京最大的寺院。遊覽潭柘寺需要半天左右的時間。”
向導說:“潭柘寺建於西晉永嘉元年,也就是公元307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後修建的最早寺院之一,初建時規模不大,到了唐代,華嚴宗高僧來到潭柘寺,並在此開宗立派,從此這裏成為北方幽洲地區第一座確立宗派的寺院,並逐漸興盛起來,可惜唐末武宗滅佛寺院,因此荒廢,直到五代後唐時,禪宗高僧來到潭柘寺,讓它重新煥發生機,到了這時先後出現過數位佛教禪修大師,成為了皇帝們敬香的地方,金熙宗是第一位到潭柘寺敬香的皇帝,由此提高了潭柘寺的地位,香火更加旺盛。”
向導說:“元朝時,有個公主在這裏出家,今天我帶你們去看看,相信應該能找到她誦經的地方。元代忽必烈時,他的女兒妙嚴公主來到潭柘寺出家並終老於寺中,當時忽必烈在元帝國初期的時候殺伐無數,而公主心地善良,覺得十分慚愧。於是呢就到潭柘寺出家,替父親贖罪,她每日在殿內跪拜誦經,時間一長啊,磚上就跪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她和寺內很多佛像一樣,成為了潭柘寺珍貴的寶物,她的拜磚至今仍供奉在觀音殿內。”
向導說:“到了清代,幾位皇帝都曾來到潭柘寺,康熙皇帝還親自命名雲禪寺。至此,潭柘寺成為了北京最大的皇家寺院,盡管它曆經上千年,名字也多次更迭,甚至被賜予過皇帝的名稱,但在民間人們仍稱其為潭柘寺。”
除了大雄寶殿,潭柘寺還有很多其他的建築。五明遊覽了藏經樓、天王殿、羅漢堂等等。這些建築都是古老而精美的,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獨特魅力。
向導說:“潭柘寺雖然沒有白馬寺、少林寺、普陀寺等有名,但寺內保存了非常珍貴的佛舍利子。潭柘寺裏麵還有兩棵千年的帝王樹,是迄今為止皇帝對於樹木禦封的最高封號,極其壯觀,據說看到它的人都能好運連連,這兩棵帝王樹在大雄寶殿的後麵,氣勢如虹,向導說:“雖說已是千年的古樹,但是潭柘寺的這兩棵銀杏樹就從沒有褪色過,在每年的秋天更是吸引大批的遊人前來一睹它們的風采。今天呢就跟著我們走進這帝王樹。向導指著旁邊的樹說:“你是不是以為這帝王樹就是這棵樹呢?那還肯定不是,走,帶你們看看去帝王樹。”五明一行人走了一段路,向導說:“這才是帝王樹,是一棵銀杏樹,樹齡超過1400歲,是唐代的銀杏樹。高度有40多米,直徑4米多,得六、七個人才能合抱得了,它是潭柘寺標誌的景觀之一。而帝王樹是迄今為止,皇帝對於樹木禦封的最高封號,無論是在泰山的五大夫鬆,還是北京的北海團城的遮陰侯白袍將軍。都沒有這棵樹的封號高,那為什麽叫帝王樹呢?相傳在清代,每一個新皇帝登基都會從這樹根兒這兒啊長出一根新的枝幹,逐漸的呢和這主幹合成一體。有一次呢,乾隆來這兒遊玩兒,就給它封了帝王樹的名號,而本世紀60年代,當時呢作為新公民的溥儀皇帝到這兒呢,末代老溥儀指著東北方向的樹枝說,我就是這棵小樹枝,他說這小根兒的是我,因為我不成才,它才長成了歪脖樹。”
五明看著帝王樹,心中默默祈禱祝大家都能好運連連、健康長壽!
向導說:“每年的10月底到11月中旬,這帝王樹和邊上同樣1300餘歲的配王樹就進入到了最佳的觀賞期,在陽光的照射之下,這金黃色的銀杏葉就顯得格外的耀眼。而大家來的時候千萬別搞錯了,左手邊這棵叫帝王樹,右手邊這邊這棵叫配王樹。”
由於北京潭柘寺為有1600多百年曆史的寺廟,這裏每年接待國內外遊人無數。”
同行的老胡告訴五明,“很多朋友來潭柘寺都想祈求,求姻緣、求學業、求事業、求消災免禍。那麽在哪裏,求什麽比較靈驗呢?求姻緣,栽種於毗盧閣的柏樹和柿子樹相伴而生,稱為“柏柿如意”。相傳在樹下求姻緣非常靈驗,東觀音洞有月老廟可求子洞,西觀音洞外的抱廈上寫“慈靈默佑”四個金字,據說求因緣也是有求必應。求事業,從古至今潭柘寺一直是王公大臣常去的地方,所以潭柘寺求事業學業也有說法,進寺直走即是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供奉彌勒佛和釋迦牟尼,據說求事業十分靈驗。寺中兩顆巨大的銀杏樹,為帝王樹和配王樹,相傳為朝代更迭的象征,在樹下求事業,求學業,求平安。龍王殿殿廊上有一石魚,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雙手摸魚可保平安,也可在殿前祈福,求平安,求學業,華嚴三聖之本書殿。是曆代學子求學業的風水寶地,可以許願,金榜題名。 ”
老胡說:“北京潭柘寺有七個傳說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一、傳說有隻黑龍在寺後潭中為非作歹,禍害當地百姓,華嚴祖師在寺中念經,感動天地,玉皇大帝派出天兵天將將黑龍馴服。一夜之間出現潭柘寺,將其鎮在大雄寶殿守護寺院;二、寺中銀杏樹,清乾隆禦賜帝王樹之名,相傳每次新帝登基,就有一枝樹幹長出之後逐漸和老幹合為一體,其寓意為子孫延綿,福壽合一;三、傳說乾隆帝送給方丈一包茶葉,方丈沒喝上一口,不小心被大風吹到了龍潭裏,從此泉水香甜可口;四、相傳因亮法師住進潭柘寺東麵的山洞中修習佛法,還感化了後山的惡虎,老虎和他一起吃齋相伴,法師圓寂後,老虎感動落淚而死,寺廟為了緬懷他,將他的遺體包上泥。做成肉身佛,身邊還塑著一隻殉主而死的猛虎;五、傳說有兩條青蛇一直守護著潭柘寺,能行雲布雨免去災難,蛇死後僧眾便在寺院東側建立龍塔將其埋葬。繼續守護著一方百姓;六、傳說石魚是南海龍王的寶物,賜給了潭柘寺,石魚每個部位代表一個區,敲一下相應的魚身便可祈福降雨,據說用手摸一下可去除傷病,而寺內銅鍋在曆史的變遷中多次救濟百姓,造福一方;七,傳說康熙來到寺中大雄寶殿,遇到殿頂上兩隻琉璃鴟吻躍躍一試,康熙是真龍,琉璃鴟吻是神農。神龍不敢見真龍想躲避,康熙擔心因為自己影響寺中風水,就贈送寺院鎏金劍光吻帶四條,係於大雄寶殿上把神龍縛住,這樣它們就會一直守護寺院了。”
老胡說:“朋友來到潭柘寺禮佛的時候會發現呢,在大雄寶殿前麵這個圍欄上有一塊不一樣,它中間是拱起的,農曆的15日,上麵還專門給它係了一塊綢布”。
五明問老胡:“這塊石頭是怎麽迴事呢?是當年修的時候修錯了嗎?”
老胡說:“還真不是,話說在1936年的時候,四月初八潭柘寺舉行盛大的浴佛節活動,當時的主持呢純悅大師就在這大雄寶殿裏麵。宣傳佛教的經法,來了好多好多的香客。大家呢就在前麵的月台和下麵那來聽聽,結果呢,因為遊客多擁擠,不小心就把這個石欄杆兒給它擠掉了,然後上麵有遊客掉下來,把下麵的人也砸到了,結果大家著急搶救的過程中,發現不管是掉下來的人,還是被砸到的人,竟然那都毫發無傷,可以眾人呢,紛紛感歎說佛法無邊,功德無量啊!到這來遊覽的時候,你也看一看這塊石板吧,還專門做了記錄呢,就在這個大雄寶殿院落的東南牆,牆角那兒有青磚刻字為證。”
在遊覽結束後,五明深深地感受到了潭柘寺的寧靜與祥和,也領略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潭柘寺的參觀讓五明受益匪淺,也讓五明更加珍視和尊重文化傳統。
老胡給五明推薦了去北京景山,說那裏可以看老北京全景,於是課餘時間,五明約上老胡,去景山看看,
北京景山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景山前街,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西臨北海,南與紫金城神武門隔街相望,是明、清兩代的禦苑。景山中心為堆土而成,是老北京全城的製高點。
五明和老胡乘車來到這裏,開始登景山,老胡說:“景山上還有當年明朝崇禎皇帝上吊的那棵歪脖子樹,看看現在還在不在。”
五明看見一個路口寫了幾個字叫做“上山路口”。五明和老胡沿著這條路往前走,大概走了400米左右,就能夠到登山的入口了。老胡說:“據說,當年明朝崇禎皇帝上吊的那棵歪國之樹,就在前麵的那個位置。”老胡說:“景山它以前還有個名字叫做煤山,後來清軍入關之後,覺得煤山這個名字還真不好聽,跟倒黴同音,清朝順治皇帝就把他改成了景山,意思就是高大的山。”
其實這座山一點都不高,大概隻有四、五十米的高度。五明和老胡上去那是輕而易舉。五明看見了那棵歪脖子樹,人道是明崇禎皇帝殉國處,老胡指著那棵樹說:“這裏呢,據說就是當年明朝的崇禎皇帝上吊自縊的地方,你看看這棵樹,像不像他當年上吊的那棵歪脖子槐樹?明朝是中國由漢人統治的王朝。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寧願戰死也不投降,所以當年崇禎皇帝在這裏上吊之前,在他的龍袍上留下了一句特別感人的話,寧願把我五馬分屍,請不要傷害城裏的任何一個百姓,你說這樣的皇帝能不值得人們去敬重他嗎?但是崇禎皇帝生不逢時,他生在了那個比較動蕩的明朝,這棵歪脖子樹呢,其實是後來移植過來的,真正的歪脖子樹到底去了哪裏,現在也沒人知道,據說已經不複存在了。”
五明和老胡沿著前麵的這條路,繼續往上攀登,就能夠達到景山公園的頂峰。就能看見整個北京城的全景,看看究竟是什麽樣。
來到景山,五明發現有幾個亭子,老胡說:“這幾個亭子,據說是清朝為了壓製明朝的龍脈,就在景山上建了五座風格不同的亭子,“五明和老胡沿著身後的石梯再往上走一小段,就能夠登頂了。老胡指著一塊石頭上刻的字說:“看到沒有?石頭上刻有‘京華攬勝第一處’,這不是我說的,而是很多人都說這裏是看北京風景最佳的地方,最後一段石梯了,馬上就到了,五明和老胡已經上來了,
登上景山就能看老北京中軸線和主要建築。五明和老胡登上景山的最高處,果然北京中軸線上的很多建築都能夠全部看到,能看到整個紫禁城的全景。老北京城的好多著名建築都盡收眼底。老胡說“這裏就是北京城的中心點,站在景山上麵,就等於站在了整個北京的正中心,並且還可以俯瞰整個紫禁城以及北京的全景,老胡指著前麵說:“看到沒有?那裏麵就是故宮紫禁城的全景,然後從這裏往故宮博物院那幾個字往前看就是北京的中軸線了,一直往前就到前門的天安門。前麵最遠處那個位置就是人民大會堂。那邊橫著的一條大街就是十裏長安街。在這裏還可以看見北海公園等。五明站在山上,感覺到了厚重的曆史痕跡。
五明和老胡參觀完景山後,就下山迴到了住處。
這個星期天,上級機關為了讓參加學習的學員們在緊張的學習中放鬆放鬆,培訓班組織者專門組織全體學員去潭柘寺參觀,星期天一大早,五明和學員們乘坐幾輛大巴車,去潭柘寺參觀,向導向學員們介紹說:“潭柘寺在北京市門頭溝,它是一座比故宮紫禁城還要古老的佛教寺院,也是久負盛名的皇家寺廟,潭柘寺是佛教傳入北京後修建的第一座寺廟,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曆史了,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這句名諺在北京早已是家喻戶曉。”
有位學員問:“為什麽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呢?”向導說:“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這話是怎麽來的呢?這潭柘寺最早建於西晉時期,算到今天有1600多年了,而北京呢,作為首都是遼金時期才開始的。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元朝時叫大都,到了大明王朝的時候,朱棣遷都北京,明成祖朱棣器重的大臣姚廣孝曾在潭柘寺內隱藏修行,據傳說當年修建北京皇城時,姚廣孝從潭柘寺獲得了不少靈感,北京城許多地方都是依照這寺的樣子修建的,姚廣孝很多的靈感都來自於潭柘寺的建築,你們看麵前這大雄寶殿的重簷無殿頂,紫禁城的太和殿就是仿造它建的。據說紫禁城裏的建築好多都是向潭柘寺這兒學的。潭柘寺在鼎盛時期共有房屋999間半,而故宮是9999間半,所以才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這句民間的諺語。”
向導說:“而潭柘寺的名字是怎麽來的呢?潭柘寺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之後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寺廟,當時呢叫做加福寺,現在呢,叫潭柘寺的原因是,寺後有一龍潭,山上的有幾棵柘樹,而這幾棵柘樹在北方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呢,它原本生長在南方,木質呢,非常的堅硬,紋理非常的細膩。可以用來製造一些高級的家具,而且它的樹枝倍有彈性,古人拿它做弓背,而現在潭柘寺的山門前,目前呢就剩這麽幾棵柘樹了,就這僅有的幾顆了。”
五明和學員們一行下車來到了潭柘寺,潭柘寺位於北京市西郊,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廟。五明來到潭柘寺時,首先被周圍的環境所吸引。寺廟周圍是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非常適合修行。
五明一行人進入潭柘寺,看見潭柘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根據山勢逐漸升高。
五明和學員們跟隨向導進入山門後,看見潭柘寺就是分為東中西三路的主體建築群,中路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毗盧閣等建築為代表,而東路則以白塔,財神殿,延清閣,行宮苑和萬壽宮等建築,西路則有楞嚴壇、界台殿和觀音殿等景觀。潭柘寺還有兩寶,寶鍋和石魚,寶鍋位於天王殿前,銅鍋直徑1.85米,深度是1.1米,
石魚是在觀音殿西側的龍王殿前,長1.7米,重150公斤。向導說:“傳說石魚是當年南海龍宮裏麵的鎮海之寶。來這的人都想手摸石魚,據說雙手摸石魚可以保佑平安。”
五明看到了一座莊嚴肅穆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潭柘寺的核心建築,內部供奉著佛像和經文。五明在大雄寶殿內感受到了濃厚的佛教氛圍,也深刻地了解到了佛教信仰的精髓。
在潭柘寺的參觀中,五明還了解到了佛教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曆史淵源。他了解到了佛教的起源和傳播,還了解到了佛教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影響。這些知識讓他對佛教文化產生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潭柘寺不僅是北京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也是北京最大的寺院。遊覽潭柘寺需要半天左右的時間。”
向導說:“潭柘寺建於西晉永嘉元年,也就是公元307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後修建的最早寺院之一,初建時規模不大,到了唐代,華嚴宗高僧來到潭柘寺,並在此開宗立派,從此這裏成為北方幽洲地區第一座確立宗派的寺院,並逐漸興盛起來,可惜唐末武宗滅佛寺院,因此荒廢,直到五代後唐時,禪宗高僧來到潭柘寺,讓它重新煥發生機,到了這時先後出現過數位佛教禪修大師,成為了皇帝們敬香的地方,金熙宗是第一位到潭柘寺敬香的皇帝,由此提高了潭柘寺的地位,香火更加旺盛。”
向導說:“元朝時,有個公主在這裏出家,今天我帶你們去看看,相信應該能找到她誦經的地方。元代忽必烈時,他的女兒妙嚴公主來到潭柘寺出家並終老於寺中,當時忽必烈在元帝國初期的時候殺伐無數,而公主心地善良,覺得十分慚愧。於是呢就到潭柘寺出家,替父親贖罪,她每日在殿內跪拜誦經,時間一長啊,磚上就跪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她和寺內很多佛像一樣,成為了潭柘寺珍貴的寶物,她的拜磚至今仍供奉在觀音殿內。”
向導說:“到了清代,幾位皇帝都曾來到潭柘寺,康熙皇帝還親自命名雲禪寺。至此,潭柘寺成為了北京最大的皇家寺院,盡管它曆經上千年,名字也多次更迭,甚至被賜予過皇帝的名稱,但在民間人們仍稱其為潭柘寺。”
除了大雄寶殿,潭柘寺還有很多其他的建築。五明遊覽了藏經樓、天王殿、羅漢堂等等。這些建築都是古老而精美的,展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獨特魅力。
向導說:“潭柘寺雖然沒有白馬寺、少林寺、普陀寺等有名,但寺內保存了非常珍貴的佛舍利子。潭柘寺裏麵還有兩棵千年的帝王樹,是迄今為止皇帝對於樹木禦封的最高封號,極其壯觀,據說看到它的人都能好運連連,這兩棵帝王樹在大雄寶殿的後麵,氣勢如虹,向導說:“雖說已是千年的古樹,但是潭柘寺的這兩棵銀杏樹就從沒有褪色過,在每年的秋天更是吸引大批的遊人前來一睹它們的風采。今天呢就跟著我們走進這帝王樹。向導指著旁邊的樹說:“你是不是以為這帝王樹就是這棵樹呢?那還肯定不是,走,帶你們看看去帝王樹。”五明一行人走了一段路,向導說:“這才是帝王樹,是一棵銀杏樹,樹齡超過1400歲,是唐代的銀杏樹。高度有40多米,直徑4米多,得六、七個人才能合抱得了,它是潭柘寺標誌的景觀之一。而帝王樹是迄今為止,皇帝對於樹木禦封的最高封號,無論是在泰山的五大夫鬆,還是北京的北海團城的遮陰侯白袍將軍。都沒有這棵樹的封號高,那為什麽叫帝王樹呢?相傳在清代,每一個新皇帝登基都會從這樹根兒這兒啊長出一根新的枝幹,逐漸的呢和這主幹合成一體。有一次呢,乾隆來這兒遊玩兒,就給它封了帝王樹的名號,而本世紀60年代,當時呢作為新公民的溥儀皇帝到這兒呢,末代老溥儀指著東北方向的樹枝說,我就是這棵小樹枝,他說這小根兒的是我,因為我不成才,它才長成了歪脖樹。”
五明看著帝王樹,心中默默祈禱祝大家都能好運連連、健康長壽!
向導說:“每年的10月底到11月中旬,這帝王樹和邊上同樣1300餘歲的配王樹就進入到了最佳的觀賞期,在陽光的照射之下,這金黃色的銀杏葉就顯得格外的耀眼。而大家來的時候千萬別搞錯了,左手邊這棵叫帝王樹,右手邊這邊這棵叫配王樹。”
由於北京潭柘寺為有1600多百年曆史的寺廟,這裏每年接待國內外遊人無數。”
同行的老胡告訴五明,“很多朋友來潭柘寺都想祈求,求姻緣、求學業、求事業、求消災免禍。那麽在哪裏,求什麽比較靈驗呢?求姻緣,栽種於毗盧閣的柏樹和柿子樹相伴而生,稱為“柏柿如意”。相傳在樹下求姻緣非常靈驗,東觀音洞有月老廟可求子洞,西觀音洞外的抱廈上寫“慈靈默佑”四個金字,據說求因緣也是有求必應。求事業,從古至今潭柘寺一直是王公大臣常去的地方,所以潭柘寺求事業學業也有說法,進寺直走即是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供奉彌勒佛和釋迦牟尼,據說求事業十分靈驗。寺中兩顆巨大的銀杏樹,為帝王樹和配王樹,相傳為朝代更迭的象征,在樹下求事業,求學業,求平安。龍王殿殿廊上有一石魚,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雙手摸魚可保平安,也可在殿前祈福,求平安,求學業,華嚴三聖之本書殿。是曆代學子求學業的風水寶地,可以許願,金榜題名。 ”
老胡說:“北京潭柘寺有七個傳說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一、傳說有隻黑龍在寺後潭中為非作歹,禍害當地百姓,華嚴祖師在寺中念經,感動天地,玉皇大帝派出天兵天將將黑龍馴服。一夜之間出現潭柘寺,將其鎮在大雄寶殿守護寺院;二、寺中銀杏樹,清乾隆禦賜帝王樹之名,相傳每次新帝登基,就有一枝樹幹長出之後逐漸和老幹合為一體,其寓意為子孫延綿,福壽合一;三、傳說乾隆帝送給方丈一包茶葉,方丈沒喝上一口,不小心被大風吹到了龍潭裏,從此泉水香甜可口;四、相傳因亮法師住進潭柘寺東麵的山洞中修習佛法,還感化了後山的惡虎,老虎和他一起吃齋相伴,法師圓寂後,老虎感動落淚而死,寺廟為了緬懷他,將他的遺體包上泥。做成肉身佛,身邊還塑著一隻殉主而死的猛虎;五、傳說有兩條青蛇一直守護著潭柘寺,能行雲布雨免去災難,蛇死後僧眾便在寺院東側建立龍塔將其埋葬。繼續守護著一方百姓;六、傳說石魚是南海龍王的寶物,賜給了潭柘寺,石魚每個部位代表一個區,敲一下相應的魚身便可祈福降雨,據說用手摸一下可去除傷病,而寺內銅鍋在曆史的變遷中多次救濟百姓,造福一方;七,傳說康熙來到寺中大雄寶殿,遇到殿頂上兩隻琉璃鴟吻躍躍一試,康熙是真龍,琉璃鴟吻是神農。神龍不敢見真龍想躲避,康熙擔心因為自己影響寺中風水,就贈送寺院鎏金劍光吻帶四條,係於大雄寶殿上把神龍縛住,這樣它們就會一直守護寺院了。”
老胡說:“朋友來到潭柘寺禮佛的時候會發現呢,在大雄寶殿前麵這個圍欄上有一塊不一樣,它中間是拱起的,農曆的15日,上麵還專門給它係了一塊綢布”。
五明問老胡:“這塊石頭是怎麽迴事呢?是當年修的時候修錯了嗎?”
老胡說:“還真不是,話說在1936年的時候,四月初八潭柘寺舉行盛大的浴佛節活動,當時的主持呢純悅大師就在這大雄寶殿裏麵。宣傳佛教的經法,來了好多好多的香客。大家呢就在前麵的月台和下麵那來聽聽,結果呢,因為遊客多擁擠,不小心就把這個石欄杆兒給它擠掉了,然後上麵有遊客掉下來,把下麵的人也砸到了,結果大家著急搶救的過程中,發現不管是掉下來的人,還是被砸到的人,竟然那都毫發無傷,可以眾人呢,紛紛感歎說佛法無邊,功德無量啊!到這來遊覽的時候,你也看一看這塊石板吧,還專門做了記錄呢,就在這個大雄寶殿院落的東南牆,牆角那兒有青磚刻字為證。”
在遊覽結束後,五明深深地感受到了潭柘寺的寧靜與祥和,也領略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潭柘寺的參觀讓五明受益匪淺,也讓五明更加珍視和尊重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