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和曉萍及永洪一家去玉蟾山和龍腦橋旅遊迴來後,繼續在山川機械廠上班,並約定利用星期天去隆昌城裏遊玩,過了兩個星期,這是一個星期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一大早,五明一行人又去隆昌玩,山川機械廠去隆昌有廠裏開的班車,工廠離隆昌有10公裏的距離,五明一行人一邊在隆昌玩耍,一邊聽永洪講隆昌的故事。
五明一行人來到雲峰關的白塔山上舉目遠眺,盡覽金鵝風光,樓峰勝景,巴蜀古驛道蜿蜒逶迤,石鑼、石鼓相映成趣。多少文人墨客遊覽至此,便會觸動文思,於是潑墨揮毫,筆走龍蛇,吟詩作賦。
永洪說,雲峰關有已有千年曆史。位於隆瀘,隆渝古道之上。是隆瀘古道難得保留下的一座古代關隘,盡管瀘縣玉蟾山有古玉蟾關,瀘州城有龍透關,也是近年新建起來的仿古建築,和隆昌雲峰關相比,沒有曆史的風雨洗禮,究竟顯得單薄,更何況雲峰關周圍古跡眾多。
雲峰關地理位置重要,從地形看也是兵家必爭地,易守難攻。千年之中,數經戰火。今天看雲峰關關口上的匾額可以知曉其年代,“大清道光七年重建,署隆昌縣事李德潤”。關隘內有涼亭,涼亭為其中普濟寺僧眾為古道上過往行人免費提供茶水的地方。今天看到的涼亭和關口是經過修繕的。關口內外石板路曆經百年風霜,行走於其上可知幾百年前商販行人的匆匆步履。關內涼亭石柱上有當年楹聯兩幅,元朝有叫白良的人路經雲峰關,題“鄉校留徽”四字。永洪說,他多次到白塔一帶找尋或打聽都無功而返,後在涼棚巧遇八旬彭姓老人,老人在年輕時親眼所見這塊古碑,在今天關口座椅處,可惜無跡可尋,不知成了哪家哪戶的豬圈牆或者屋基石。古代隆昌八景“鄉校留徽”隻留遺憾,所幸雲峰關從古至今的基本格局沒有變。
永洪說,雲峰關周圍本來有好幾尊青石牌坊,清末民初一塊“貞潔坊”立於現民房附近菜地,見證清朝滅亡民國初創,牌坊上刻“大總統令”,被毀。相鄰樂善好施坊有“渝瀘通衢坊“也被毀。現隻剩下”樂善好施“坊。永洪說,雲峰關除牌坊之外,細心留意的朋友不難發現在土地坎對麵有幾塊模糊難辨的摩崖石刻。第一塊是”樓豐勝景“,再深入是宣統年間題刻的”綰轂渝瀘“。
五明一行人來到雲峰塔前,雲峰塔位於隆昌縣城東南郊外約1公裏雲峰關東側的白塔山上,俗稱白塔。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重建於清道光二年至七年(公元1822——1827)。雲峰關素為旅遊勝地,凡初遊雲峰關之人,無有不登雲峰塔者隆昌曆任知縣,也鍾情於雲峰塔,專以雲峰塔為景題詩。五明也趁興作詩一首:
雲峰關上雲峰塔,
茶馬古道腳下行,
馬鈴聲聲驛道興,
見證多少商賈人,
隆橋驛由此聞名。
隆昌一邑文運昌盛,人才輩出,而不是像武塔一樣鎮山鎮河鎮妖邪,保一方平安。
永洪說,臨近白塔的那件房屋最容易被人忽略,實際至少也有百年曆史,細心者走房屋前經過有香樟樹,樹中間為台階,房門之上依稀可辨褪紅三字”題名處“,為古代文人白塔題名之地。現為一農戶居住。其實題名處下去那條石板路才是古代登臨白塔的正道,正道之下的牌坊已不存。題名處的遭遇和冷落一如隆昌文廟,文廟為古代祭孔之地。
雲峰塔,曆經百年風雨滄桑,見證著百年曆史,腳下流淌著百年曆史煙雲。雲峰塔頂,不知何年生成一棵黃桷樹,已有上百年曆史。當地老百姓把看黃桷樹的枯榮,用以判斷當年收成的豐欠。
雲峰古塔,在群山之巔巍然矗立,藍天、白雲襯托著白塔堅實的身軀,白塔俯瞰日月星辰流逝,經受著狂風暴雨的磨礪。雲峰古塔,文峰齊天,天開文運,白塔寄托過一邑紳民、一方執政者及十年寒窗莘莘學子的期冀。白塔腳下豪塹,身上彈跡,經受戰爭峰火的洗禮,留下了曆史的足跡。雲峰塔,見證著隆昌的曆史。
五明一行人看見,雲峰關東側前方有一座圓形的石 山丘,丘頂像一麵大鑼,這就是人稱的石鑼與石鑼相對白塔,山西側前方,有一墩圓鼓狀直立高聳的石頭,人稱石鼓。石鼓麵上有一塊形狀如鼓槌的石頭,叫鼓槌。石鑼,石鼓二山,後來老百姓幹脆喊”烏龜山,兔子山”。登臨二山可俯覽周圍景色。
永洪說,相傳這石鑼和石鼓是玉皇大帝賜贈的寶物,叫天鑼、地鼓。
永洪說,一 千多年前,唐朝的太宗皇帝做了個夢,夢見眼前白光一 片,耳聽得“轟轟轟”三聲天炮響,就看見天門開了,從天上降下兩件寶物,一件像是一麵鑼,金光四射:一件像個鼓,銀光閃 閃,還有一個像鼓槌的東西跟在後麵。這兩件寶物發出“當當當”“咚咚咚”的聲音,向南方飛去;接著看見太白金星從南天門走出來,對他說:“益州江陽,有一六車聯結之地,可設一縣,五百年前觀音菩薩放置蓮花之地,可為城;玉皇大帝賜天鑼、地鼓一 副,此處可擇地設關,固若金湯,當可隆也。”說完就不見了。太宗皇帝也一下醒來,急忙問身邊宮女,是什麽時候了?宮女迴答 是半夜子時。永洪說, 第二天,太宗皇帝馬上派人到益州江陽去察看,半道上,在龍泉驛與江陽太守派來送信的人相遇。擺談中,報信人說,兩天前,在江陽北方與資州,榮州三交界的地方出現了世向罕見的祥 瑞大事。太宗皇帝派的人問是啥祥瑞大事?送信的人說:兩天前的晚上,大約半夜子時,突然聽得“轟隆隆隆”的響聲,一時山搖地動,從天上降下一大一小兩墩巨石,大的有小山包大,山頂像是鑼形;小的有三四個爐缸那麽高大,像一個鼓形。太宗皇密 派的人一聽大喜,說太好了!皇上就是派我去那裏察看是不是有什麽吉樣寶物,這下我就不用去了。於是兩人一同飛馬趕迴京城,把江陽送來的信報交給太宗皇帝。太宗皇帝接過一看,信報上說的樣瑞大事,時間、地點跟自己夢兆都很符合,心頭大喜。更值得高興的是,信報上還說,近段時向以來,也是在江陽北方,夜間不時有一閃一閃的亮光出現。太宗皇帝叫魏微丞相馬上派人到那裏去察看。七天後,察看的人迴來向太宗皇帝稟報說,夜間閃光的那個地點在益州江陽北方,離天降祥瑞之處以東約四五裏之處,有一座猶如蓮花的山形,他親眼看見了晚上從那座山上發出的閃光。太宗皇帝高興極了,心想自已夢中的事都是真的了,急忙叫魏微丞相寫了一道聖旨,叫江陽太守在那個蓮花形地方修一座縣城,縣名就叫隆也縣,天降吉樣寶物稱天鑼、地鼓,並且就近選地設一道關隘。
永洪說,也有人說:唐太宗時候定的那個縣名叫隆越縣,也就是後來的隆昌縣;建縣衙的那個地方就是蓮花山;建的那道關隘就是後來的雲峰關。古人有一幅對聯叫:
“蓮披嶽聳,梵宮流多寶之輝。
鳳翥鸞翔,雁塔寓留題之勢”。
就是指的建隆昌縣衙的蓮花山和雲峰關側邊的雲峰塔。雲峰關外東西兩側的石鑼、石鼓,最早的時候叫天鑼、地鼓。後來,有人說,叫啥子天鑼、地鼓喲,明明都是岩石,幹脆叫石鑼、石鼓。久而久之,石鑼、石鼓的名字就流傳下來了。
五明和曉萍及永洪一家來到城裏的大洞坎,看見一條小河從城裏穿城而過。
永洪繼續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隆昌縣叫金鵝縣。“隆昌”這個名字,是後來才取的。原來,從縣城邊上流過的那條河叫石溪。石溪上有個大洞坎,隔縣城西南大約有半來裏路遠。大洞坎的懸岩上有一個洞,叫藏鵝洞。 藏鵝洞裏頭有一隻神鵝。這隻神鵝全身都是金色的,所以大家就叫它金鵝。 金鵝每年都要到洞坎下的深潭裏頭洗一迴澡,大家稱作金鵝現身。每年金鵝現身,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感謝金鵝,就把這個縣叫做金鵝縣, 把縣城邊上那條河叫為金鵝江,把金鵝每年洗澡的那個深潭叫金鵝潭。
永洪說,那個時候,金鵝江的水一年四季常流不斷。金鵝江水流下大洞坎,瀑布飛進金鵝潭。金鵝一出洞,就會映得大洞坎金光燦爛,同時還會映出七色彩虹,再加上隆隆水聲,那景致十分壯觀。縣上的一個文人給這種景致取了個很秀氣的名字,叫“金鵝飛曝”。後來又叫做“鵝洞飛雪”、“鵝洞飛泉”,成了金鵝縣第一名景。是清代隆昌八景之一,永洪說,右邊迴龍塔現已不存,隻能遙想當年風景。隨著時間推移,金鵝這個名字越傳越遠,金鵝縣和金鵝就出名了。過了不久,這個事情傳到皇帝耳朵裏頭去了。皇帝下了一道聖旨,說金鵝是國寶,必須把它送進皇宮。當時的縣官接著這一道聖旨,不曉得究竟該咋個辦才好。一是金鵝根本不好捉,二是他良心上過不去。金鵝縣全靠金鵝保佑,要是把金鵝捉走了,老百姓就會遭難。可是,這狗官想到還是烏 紗帽要緊,就昧起良心去捉金鵝。縣官從外地重金請來七七四十九 個打魚匠,叫他們編了一副攔天網,帶到大洞坎去,布下攔天 網,從二月初幾頭到三月二十幾頭,在金鵬出洞洗澡的這段日子裏,一直守了七七四十九天,等著捕捉金鵬。哪曉得,連金鵝的影子都沒有看到。 到了三月尾的一天,天氣特別好。到了中午,守攔天網的人 看到洞坎那股最大的瀑布底下金光一閃,曉得是金鵝出洞了,趕緊把攔天網朝金鵝潭一收,那曉得,那道金光一閃,金鵝就鑽到深潭底下去了。隻一眨眼功夫,又看到攔天網外一道金光衝天,抬頭一看,原來是金鵝從水底下鑽出了攔天網,飛上了天。金鵝一飛上天,就聽它“根兒嘎一”長長地叫喚了一聲,接著又連叫了三聲,便飛走了,後來,金鵝縣年年都要天幹,隔三年還有一迴大天幹。
金鵝飛走以後,再也沒有飛迴來了。金鵝江從此隻有雨水天才有水流,枯水天就沒有水流了。這樣,大洞坎懸岩上的藏鵝洞也現出來了,那棵靈芝寶草也幹死了。那個縣官呢?皇帝一怒。就把他的官職革免了。
永洪說,實際上,隆昌縣是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建縣。自古是三不管的地方,土匪強盜多,治安混亂,地方奏請朝廷得到批準,將富順,瀘縣,榮昌三地劃分一點加上隆橋驛,拚成了隆昌,而現在隆昌縣的地域雛形也是那個時候形成。
隆昌曾經公開四門:東門,北門,南門,小南門。永洪對五明他們說,你們可能要驚唿,怎麽沒有西門,有了西門可以去古宇湖環湖或者偶遇啊。永洪說,其實,古宇湖是人工水庫。是解放以後才修建的。永洪說,對比地圖,發現貌似隻有鎖江橋、觀音橋幾百年來還沒改過地點和名字,南門橋以前叫隆橋,禹王宮後來建了隆昌二中,祭奠孔老夫子的文廟後來改建成了菜市場,隆昌縣署衙門口現在變成了公安局。
五明一行人來到雲峰關的白塔山上舉目遠眺,盡覽金鵝風光,樓峰勝景,巴蜀古驛道蜿蜒逶迤,石鑼、石鼓相映成趣。多少文人墨客遊覽至此,便會觸動文思,於是潑墨揮毫,筆走龍蛇,吟詩作賦。
永洪說,雲峰關有已有千年曆史。位於隆瀘,隆渝古道之上。是隆瀘古道難得保留下的一座古代關隘,盡管瀘縣玉蟾山有古玉蟾關,瀘州城有龍透關,也是近年新建起來的仿古建築,和隆昌雲峰關相比,沒有曆史的風雨洗禮,究竟顯得單薄,更何況雲峰關周圍古跡眾多。
雲峰關地理位置重要,從地形看也是兵家必爭地,易守難攻。千年之中,數經戰火。今天看雲峰關關口上的匾額可以知曉其年代,“大清道光七年重建,署隆昌縣事李德潤”。關隘內有涼亭,涼亭為其中普濟寺僧眾為古道上過往行人免費提供茶水的地方。今天看到的涼亭和關口是經過修繕的。關口內外石板路曆經百年風霜,行走於其上可知幾百年前商販行人的匆匆步履。關內涼亭石柱上有當年楹聯兩幅,元朝有叫白良的人路經雲峰關,題“鄉校留徽”四字。永洪說,他多次到白塔一帶找尋或打聽都無功而返,後在涼棚巧遇八旬彭姓老人,老人在年輕時親眼所見這塊古碑,在今天關口座椅處,可惜無跡可尋,不知成了哪家哪戶的豬圈牆或者屋基石。古代隆昌八景“鄉校留徽”隻留遺憾,所幸雲峰關從古至今的基本格局沒有變。
永洪說,雲峰關周圍本來有好幾尊青石牌坊,清末民初一塊“貞潔坊”立於現民房附近菜地,見證清朝滅亡民國初創,牌坊上刻“大總統令”,被毀。相鄰樂善好施坊有“渝瀘通衢坊“也被毀。現隻剩下”樂善好施“坊。永洪說,雲峰關除牌坊之外,細心留意的朋友不難發現在土地坎對麵有幾塊模糊難辨的摩崖石刻。第一塊是”樓豐勝景“,再深入是宣統年間題刻的”綰轂渝瀘“。
五明一行人來到雲峰塔前,雲峰塔位於隆昌縣城東南郊外約1公裏雲峰關東側的白塔山上,俗稱白塔。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重建於清道光二年至七年(公元1822——1827)。雲峰關素為旅遊勝地,凡初遊雲峰關之人,無有不登雲峰塔者隆昌曆任知縣,也鍾情於雲峰塔,專以雲峰塔為景題詩。五明也趁興作詩一首:
雲峰關上雲峰塔,
茶馬古道腳下行,
馬鈴聲聲驛道興,
見證多少商賈人,
隆橋驛由此聞名。
隆昌一邑文運昌盛,人才輩出,而不是像武塔一樣鎮山鎮河鎮妖邪,保一方平安。
永洪說,臨近白塔的那件房屋最容易被人忽略,實際至少也有百年曆史,細心者走房屋前經過有香樟樹,樹中間為台階,房門之上依稀可辨褪紅三字”題名處“,為古代文人白塔題名之地。現為一農戶居住。其實題名處下去那條石板路才是古代登臨白塔的正道,正道之下的牌坊已不存。題名處的遭遇和冷落一如隆昌文廟,文廟為古代祭孔之地。
雲峰塔,曆經百年風雨滄桑,見證著百年曆史,腳下流淌著百年曆史煙雲。雲峰塔頂,不知何年生成一棵黃桷樹,已有上百年曆史。當地老百姓把看黃桷樹的枯榮,用以判斷當年收成的豐欠。
雲峰古塔,在群山之巔巍然矗立,藍天、白雲襯托著白塔堅實的身軀,白塔俯瞰日月星辰流逝,經受著狂風暴雨的磨礪。雲峰古塔,文峰齊天,天開文運,白塔寄托過一邑紳民、一方執政者及十年寒窗莘莘學子的期冀。白塔腳下豪塹,身上彈跡,經受戰爭峰火的洗禮,留下了曆史的足跡。雲峰塔,見證著隆昌的曆史。
五明一行人看見,雲峰關東側前方有一座圓形的石 山丘,丘頂像一麵大鑼,這就是人稱的石鑼與石鑼相對白塔,山西側前方,有一墩圓鼓狀直立高聳的石頭,人稱石鼓。石鼓麵上有一塊形狀如鼓槌的石頭,叫鼓槌。石鑼,石鼓二山,後來老百姓幹脆喊”烏龜山,兔子山”。登臨二山可俯覽周圍景色。
永洪說,相傳這石鑼和石鼓是玉皇大帝賜贈的寶物,叫天鑼、地鼓。
永洪說,一 千多年前,唐朝的太宗皇帝做了個夢,夢見眼前白光一 片,耳聽得“轟轟轟”三聲天炮響,就看見天門開了,從天上降下兩件寶物,一件像是一麵鑼,金光四射:一件像個鼓,銀光閃 閃,還有一個像鼓槌的東西跟在後麵。這兩件寶物發出“當當當”“咚咚咚”的聲音,向南方飛去;接著看見太白金星從南天門走出來,對他說:“益州江陽,有一六車聯結之地,可設一縣,五百年前觀音菩薩放置蓮花之地,可為城;玉皇大帝賜天鑼、地鼓一 副,此處可擇地設關,固若金湯,當可隆也。”說完就不見了。太宗皇帝也一下醒來,急忙問身邊宮女,是什麽時候了?宮女迴答 是半夜子時。永洪說, 第二天,太宗皇帝馬上派人到益州江陽去察看,半道上,在龍泉驛與江陽太守派來送信的人相遇。擺談中,報信人說,兩天前,在江陽北方與資州,榮州三交界的地方出現了世向罕見的祥 瑞大事。太宗皇帝派的人問是啥祥瑞大事?送信的人說:兩天前的晚上,大約半夜子時,突然聽得“轟隆隆隆”的響聲,一時山搖地動,從天上降下一大一小兩墩巨石,大的有小山包大,山頂像是鑼形;小的有三四個爐缸那麽高大,像一個鼓形。太宗皇密 派的人一聽大喜,說太好了!皇上就是派我去那裏察看是不是有什麽吉樣寶物,這下我就不用去了。於是兩人一同飛馬趕迴京城,把江陽送來的信報交給太宗皇帝。太宗皇帝接過一看,信報上說的樣瑞大事,時間、地點跟自己夢兆都很符合,心頭大喜。更值得高興的是,信報上還說,近段時向以來,也是在江陽北方,夜間不時有一閃一閃的亮光出現。太宗皇帝叫魏微丞相馬上派人到那裏去察看。七天後,察看的人迴來向太宗皇帝稟報說,夜間閃光的那個地點在益州江陽北方,離天降祥瑞之處以東約四五裏之處,有一座猶如蓮花的山形,他親眼看見了晚上從那座山上發出的閃光。太宗皇帝高興極了,心想自已夢中的事都是真的了,急忙叫魏微丞相寫了一道聖旨,叫江陽太守在那個蓮花形地方修一座縣城,縣名就叫隆也縣,天降吉樣寶物稱天鑼、地鼓,並且就近選地設一道關隘。
永洪說,也有人說:唐太宗時候定的那個縣名叫隆越縣,也就是後來的隆昌縣;建縣衙的那個地方就是蓮花山;建的那道關隘就是後來的雲峰關。古人有一幅對聯叫:
“蓮披嶽聳,梵宮流多寶之輝。
鳳翥鸞翔,雁塔寓留題之勢”。
就是指的建隆昌縣衙的蓮花山和雲峰關側邊的雲峰塔。雲峰關外東西兩側的石鑼、石鼓,最早的時候叫天鑼、地鼓。後來,有人說,叫啥子天鑼、地鼓喲,明明都是岩石,幹脆叫石鑼、石鼓。久而久之,石鑼、石鼓的名字就流傳下來了。
五明和曉萍及永洪一家來到城裏的大洞坎,看見一條小河從城裏穿城而過。
永洪繼續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隆昌縣叫金鵝縣。“隆昌”這個名字,是後來才取的。原來,從縣城邊上流過的那條河叫石溪。石溪上有個大洞坎,隔縣城西南大約有半來裏路遠。大洞坎的懸岩上有一個洞,叫藏鵝洞。 藏鵝洞裏頭有一隻神鵝。這隻神鵝全身都是金色的,所以大家就叫它金鵝。 金鵝每年都要到洞坎下的深潭裏頭洗一迴澡,大家稱作金鵝現身。每年金鵝現身,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感謝金鵝,就把這個縣叫做金鵝縣, 把縣城邊上那條河叫為金鵝江,把金鵝每年洗澡的那個深潭叫金鵝潭。
永洪說,那個時候,金鵝江的水一年四季常流不斷。金鵝江水流下大洞坎,瀑布飛進金鵝潭。金鵝一出洞,就會映得大洞坎金光燦爛,同時還會映出七色彩虹,再加上隆隆水聲,那景致十分壯觀。縣上的一個文人給這種景致取了個很秀氣的名字,叫“金鵝飛曝”。後來又叫做“鵝洞飛雪”、“鵝洞飛泉”,成了金鵝縣第一名景。是清代隆昌八景之一,永洪說,右邊迴龍塔現已不存,隻能遙想當年風景。隨著時間推移,金鵝這個名字越傳越遠,金鵝縣和金鵝就出名了。過了不久,這個事情傳到皇帝耳朵裏頭去了。皇帝下了一道聖旨,說金鵝是國寶,必須把它送進皇宮。當時的縣官接著這一道聖旨,不曉得究竟該咋個辦才好。一是金鵝根本不好捉,二是他良心上過不去。金鵝縣全靠金鵝保佑,要是把金鵝捉走了,老百姓就會遭難。可是,這狗官想到還是烏 紗帽要緊,就昧起良心去捉金鵝。縣官從外地重金請來七七四十九 個打魚匠,叫他們編了一副攔天網,帶到大洞坎去,布下攔天 網,從二月初幾頭到三月二十幾頭,在金鵬出洞洗澡的這段日子裏,一直守了七七四十九天,等著捕捉金鵬。哪曉得,連金鵝的影子都沒有看到。 到了三月尾的一天,天氣特別好。到了中午,守攔天網的人 看到洞坎那股最大的瀑布底下金光一閃,曉得是金鵝出洞了,趕緊把攔天網朝金鵝潭一收,那曉得,那道金光一閃,金鵝就鑽到深潭底下去了。隻一眨眼功夫,又看到攔天網外一道金光衝天,抬頭一看,原來是金鵝從水底下鑽出了攔天網,飛上了天。金鵝一飛上天,就聽它“根兒嘎一”長長地叫喚了一聲,接著又連叫了三聲,便飛走了,後來,金鵝縣年年都要天幹,隔三年還有一迴大天幹。
金鵝飛走以後,再也沒有飛迴來了。金鵝江從此隻有雨水天才有水流,枯水天就沒有水流了。這樣,大洞坎懸岩上的藏鵝洞也現出來了,那棵靈芝寶草也幹死了。那個縣官呢?皇帝一怒。就把他的官職革免了。
永洪說,實際上,隆昌縣是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建縣。自古是三不管的地方,土匪強盜多,治安混亂,地方奏請朝廷得到批準,將富順,瀘縣,榮昌三地劃分一點加上隆橋驛,拚成了隆昌,而現在隆昌縣的地域雛形也是那個時候形成。
隆昌曾經公開四門:東門,北門,南門,小南門。永洪對五明他們說,你們可能要驚唿,怎麽沒有西門,有了西門可以去古宇湖環湖或者偶遇啊。永洪說,其實,古宇湖是人工水庫。是解放以後才修建的。永洪說,對比地圖,發現貌似隻有鎖江橋、觀音橋幾百年來還沒改過地點和名字,南門橋以前叫隆橋,禹王宮後來建了隆昌二中,祭奠孔老夫子的文廟後來改建成了菜市場,隆昌縣署衙門口現在變成了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