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和曉萍及永洪一家在玉蟾山上,看見崖壁上刻著一首詩,詩雲:
“我問金鏊僧,
誰名玉蟾寺。
題自黃涪翁,
苔蝕銀鉤字”。
永洪說,這首《玉蟾寺》詩是明朝狀元、大文學家楊升庵遊玉蟾山時所題,這首詩留下了玉蟾山得名之由來的珍貴史料。
永洪說,楊升庵因在嘉靖三年(1524年)“議大禮”,而被貶雲南永昌。在他往返雲南、四川的十四迴中,都要路過瀘州,少者住幾日,多者住上三五月或半年。僑寓瀘州十餘年,他熱愛瀘州的山山水水,愛這裏的父老鄉親,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瀘州父老鄉親也熱愛他,千方百計保護他,把他看作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人,民間傳說,瀘州的鄉親們都把他當成瀘州人了。在玉蟾山,留下了許許多多關於楊升庵的傳說。
相傳,有一年春節,僑寓瀘州的楊狀元與朋友們去遊玩玉蟾山。他登上半山時,迴頭一看,冱水河上帆檣雲集,漁舟點點,抬頭看,隻見綠樹林中紅牆翠竹掩映,古寺金碧交輝,好一幅人間仙境,不禁詩興泉湧,口占一首七言詩:
“玉蟾寺在翠微間,
薝葡林中萬竹斑。
人境由來非物外,
吾鄉遠不是他山。
何須老衲雙飛錫,
願共詩人一扣關。
颯爽金風乘興風,
團團寶月伴君還”。
永洪說,楊升庵一行人登上金鏊閣,寺中和尚給他指點當年宋太史黃山穀書的“玉蟾”二字,字跡遒勁豪放,拙中藏秀、秀中柔剛,楊狀元讚不絕口。站立岩前,久久巡視詩人書寫時的風采。便想打聽黃涪翁書”玉蟾”的由來,但一時又無機會,一直沒有啟齒。到了晚上,隻見金鏊閣旁邊的燈杆兩邊已掛上了十六隻燈籠,頂端一盞大紅燈,共計三十三盞,象征三十三重天。固定燈籠的繩子上還裝飾著斑爛絢麗的紙花、紙人、紙馬。燈串在風中輕輕擺動,光影搖紅,紙花映彩,把金鏊閣陪襯得分外好看。楊升庵此時遊廊倚座,見燈杆戟指雲天,浮想翩翩,此時,玉蟾寺僧人送來茶點,楊升庵這才請寺僧坐下一敘,打聽了黃山穀醉酒書玉蟾的趣事。白天,看了黃山穀字,今兒又聽了這傳聞,蒙發了潑墨揮亳的雅興,當即叫和尚撐燈,揮毫潑墨,落筆如神,一氣寫下了上麵看到的《玉蟾寺》五言詩,又在岩壁上書“金鏊峰”三個大字,清雋雅秀,叫寺僧感激不盡。後來,有人在石壁上鐫刻了兩副對聯,把楊升庵與北宋大詩人黃庭堅二人相提並論:
一聯是:”峭壁一孤峰,訪黃太史來遊,石上已曾留墨跡。
曆年四百載,問楊狀元去後,山中誰更唱詩迴。”
還有一聯是:“振衣千仞高崗,看石猶龍矯,山自蟾蹭,悠悠獵數海磯、聳岫飛湍,約略當年遊約處”。
“立馬三瀘古刹,撫魯直題詩,升庵舊跡,憑吊殘關古堡,傷時感事,後先同胞樂憂觀”。
兩幅對聯深情地表達了瀘州人民對兩位大詩人大書法家的懷念和讚美。
永洪指著“金鏊峰”說,“金鏊峰”三個大字也是明朝狀元、大文學家楊升庵書寫的。相傳,當年楊升庵寫這幾個字,是因為聽了鄉親們講述的一個古老神話傳說之後,被感動而提筆寫在石崖上的。
永洪說,傳說很多年以前,這兒漲了一場大洪水。洪水把老百姓全逼到了玉蟾山上,鄉親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把淚水都哭幹了。有個青年人名叫金鏊,他是一個什麽都難不倒的人。他聽說龍宮中有顆金針,如果得到它,就可以把洪水通到海裏去。於是,他告別了鄉親,乘上木筏去尋那顆神奇的金針。金鏊在水上漂了不知有多少天了。突然,見水麵上波浪翻滾,煙霧彌漫,遠處聽見有人在唿喊:“救命呀,救命呀”金鏊把木筏劃過去時,看見一個人一沉一浮的快落下去了。金鏊跳入水中,把落水人救起。一看,是一個女子。原來,這小女便是龍王的女兒,金鏊為了救鄉親們,隻身入海尋寶的行動,打動了她的心,便來幫助金鏊的。為了再試一試金鏊的人品,就假裝落水,求救於他。果然,金鏊拚死相救,使龍女十分感動。金鏊一聽,救起的是龍女,就請她幫助去找到金針。龍女點了點頭,說,“閉上眼睛隨我來吧。”金鏊把眼睛一閉,便迷迷糊糊跟著龍女到了龍宮。隻見龍女將胸前寶石一亮,宮門便開了。金鏊同龍女在宮中找到了金針。舉目一看:哪是什麽金針,而是一根撐海的大柱子,高不見頂,大如一座山峰,金光耀眼。金針周圍,龍王派了魚兵蝦將把守,任何人不準靠近。要想得到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龍女也看出金鏊的心事,對金鏊說,我有辦法。隻見她將腰間羅帕一拋,一下子就把金針變成了一尺長的小棒,包在羅帕中,遞給金鏊,並說:“快拿上它迴家吧”。金鏊還沒離開龍宮就被龍王發現,被抓到大殿上審問。金鏊向龍王訴說了家鄉災難的悲慘景象,懇求龍王把金針借用一下。龍女也在旁邊求情,龍王一聽女兒都來說情,便說:“借寶給你可以,但你要答應我一件事。”金鏊說:”能借寶貝用一月,就是十件,我也答應你”。就對龍王說:“就請龍王講罷,我答應你。”龍王說,“你必須在天亮前,為我織出一張攔河的網,否則,寶貝決不借給你”。金鏊答應了龍王。可是,到了半夜,還一點辦法都沒有。在這龍宮中,用什麽線來織網呢。要是網在天亮前織不好,金針借不走,洪水就不能流迴大海,又怎樣救鄉親們呢?金鏊急得哭起來了。哭聲變成了悲傷的歌,把龍女也哭醒了。趕來問金鏊為啥哭,金鏊把織網的事一講,龍女才知是龍王故意為難他。龍女想了想說:“天亮前要織好一張網,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用我的長發來織”。金鏊一聽,女兒家頭發可不能少,但又有什麽好辦法呢。龍女也不同金鏊爭辯,拔下根根秀發織了起來。天亮了。金鏊向龍王交了網,拿上金針就迴到玉蟾山,在洪水中捅了幾個大洞,漫天的洪水就流迴了大海,鄉親們得救了。龍王把網翻來翻去仔細一看,發現網是龍女的頭發織的,把龍女叫出來一問,果然是。龍王一氣之下,不聽龍女訴說追上玉蟾山,要迴金針,金鏊擔心洪水會再來,抱住金針不放,龍王施起法術,把金鏊變成了一座山峰。龍女知道後趕來,隻見山峰不見金鏊人,便坐在山前不走了,龍王勸,勸不迴,龍王說,說不聽,龍王火冒三丈,把龍女也變成了一坨石頭。後來,人們為了記住這對年輕人,便把金鏊變成的山峰取名“金鏊峰”,把龍女變成的石頭叫 “飛來石”。
五明一行人來到穿山峽石的石壁上的塔林,塔林被楊升庵狀元稱為:“山似岷峨派,峰如峋嶁尖。”
永洪說,在楊升庵眼裏,玉蟾是川南一顆閃爍光彩的明珠。而掩映在鬆林中的和尚的石墓塔林更吸引遊人尋幽訪古。這些石塔,大小不一,高度也不同。有六角形、菱花形、仿錐形、圓柱形、三角形等。塔形造型優美,風格各異,刻工精細。遠處望去是樹,近看是塔,塔上有樹,樹邊有塔,好似山鶴歇鬆林,塔群猶如玉蟾戲碧波,為山光平添一色。
永洪說,關於這片塔群,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相傳,圓通寶寺的開山祖師義興為了在玉蟾山擴建寺廟,招收四方弟子,傳經於天下。他不辭辛勞四方化緣重建寶刹,為菩薩重塑金身,開山門那天熱鬧非凡,有人寫了一張條贈送長老。
玉蟾山石綠浮空,
春日鶯啼關口風,
鬆楠十裏竹連營,
金鏊峰上梵王官。
從此,圓通寺終年晨鍾暮鼓,香煙嫋嫋,朝山還願,進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玉蟾寶刹成為川南佛教勝地。
誰知,玉蟾山的百姓好日子沒過多少年,突然戰亂四起,年年災害、民不聊生,寺中香火也少了。有一天,朝中派了一位欽差大臣來瀘州,要百姓上交皇貢。一時間,鬧得人心不安,百姓們已窮得來一無所有了,哪還有什麽皇糧可交,哪還有什麽皇貢可上啊。
百姓們紛紛來到廟中,請義興長老想個辦法,免除百姓皇貢之苦。長老也為此事愁眉不展,手中數著佛珠,心中卻在盤算、不交糧,黎明百姓生靈塗炭,交,又什麽都拿不出來。長老望著殿堂的燈火閉目參禪,突然想起那日一樁事來。有一七旬老嫗來廟中求神拜佛,臨走時,送了一張謎帖,說是,遇大難時才打開來看,逢兇化吉。便叫小和尚去取來,打開一看,是一些河旁岸邊長的野果。長老看了此物百思不得其解,便雙手合十求觀音菩薩打救,把謎解開,以解民懸。此時,一位亭亭玉立的白衣女子來到跟前,說,玉蟾山上山下,兩河兩岸有寶可救一方父老百姓,說罷,化成一陣輕風而去。長老定了定神,清了一下自已的脈,茅塞頓開,走下蒲團,拿上禪杖與小和尚往山前山後一轉,果然是野果,又往山下河邊走去,兩河兩岸也是野果,摘一枝來仔細一看,這不是當年解救諸葛亮十萬大軍的救兵糧嗎,頓時,計上心來。
第二天,長老帶上萬民冊,大小寺僧、尼仲人人背上一袋救兵糧果去見朝庭欽差。欽差見此野果,紅似瑪瑙、大如佛珠、送入口中一嚐,又甜又酸,難以吞下。此時,義興長老當即與眾僧抓起救兵糧就吃,一個個狼吞虎咽的樣子、使欽差不解其義。馬上詢問一小和尚,才知,瀘州受災多年,早在三年前就不見五穀了,就是這野果,長老也規定一日九顆,寺僧們今兒能飽吃一頓,也是感恩戴德了。欽差見此慘狀,動了同情之心,當即離開了瀘州。不久,朝庭發了一道聖旨,瀘州一方百姓免交皇貢三年。
永洪說,義興長老為民請命,免除生靈塗炭,恩德無邊。老百姓都來感謝他,為父老鄉親辦了一件好事。很多年以後,長老圓寂,老百姓在玉蟾山上選了一塊寶地,為他修了一座墓塔,塔的四周還用石欄杆圍起來、種了許多鬆樹,柏樹,以此來紀念這位為老百姓做過好事的和尚。以後,每逢二、六、九月山上辦廟會,人們總要來到塔前悼念他,年年如此,代代相傳,義興的塔墓越來越大,越來越壯觀了。
永洪說,後來,寺中的其他和尚圓寂了,也在圓寂時囑附寺僧,也要埋在義興長老塔墓旁,沾點長者的光,也要修建一座墓塔,塔的地點還要緊靠義興長老的六角塔墓。時間長了,寺中就立下一個規矩。凡是寺僧死了,都埋在這片鬆林之中。從此,這兒的石塔越修越多,樣式越修越奇,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四方的、三方的、六麵的、人麵的,還有尖頂的、圓頂的、棱形的,有兩級三層的,三級四層的,在這片鬆林中形成了玉蟾塔林、十分壯觀。
五明一行人看見玉蟾山西隅,有金鏊峰拔地而起,孤峰獨秀。四周古樹與青藤纏繞,猶如綠色碧玉,岩壁間,飛泉瀑布,幾如銀線飄垂、峰頂有座金鏊亭子,亭子修得十分別致。古往今來,吸引無數騷人墨客登臨攬勝,吟詩唱和留下千古佳話。
永洪說,有一天,時稱為”嘉靖七子“之一的張居來到瀘州,請僑居在這兒的楊升庵為他父親撰寫《墓誌銘》。楊升庵欣然答應了,便約了瀘州的經學家曾岷野在金鏊亭中為張居來接風。
三個才子一見如故人,張居來酒過三巡有點耳燒麵熱,見玉蟾山猶如蛟龍橫臥,山勢雄居一方,山中林木蔥蘢,泉流曲潤,水聲淙淙,琴蛙伴唱,真是無須寫詩皆成詩,無心作畫也成畫。遙看山中玉蟾寺依山而立,寺院寬闊,殿宇宏偉,不禁暗歎,瀘州真是個好地方啊!三人在亭中開懷痛飲,各訴衷情。
永洪說,經學家曾岷野是一位有功不得祿的忠貞耿耿之士,正德丁卯年(1507年)就中了省試第五名,次年中進士,授官戶部江西司主事。他懷著對國計民生的無比憂慮之情,冒著丟官而不顧,毅然條陳八款,直諫皇上。可是,宦官劉瑾竊弄國權,使他遭到報複和迫害。終於貶謫江西建昌,曾岷野聯想這些更加氣憤,不禁又連飲數杯。楊升庵勸道,說,“世上多曲折,處處皆一般,唯有山水之樂,最能陶情冶誌,你在建昌府有功,可權臣濫權,你有為國興邦的條陳十條又何耳”?張居來說,“少岷兄,升庵說得好,‘君不見,褦襶郎,冰山子,赤日紅塵汗如洗,炙手權門爭齚指‘。來,來,來,對酒當歌。”
永洪說,三人在亭中,你勸我一杯,我敬你一杯,不覺酩酊大醉。此時,楊升庵也滿臉通紅,仿佛連那幾縷薄薄的胡須都顯出了紅色。但總不承認自己已喝醉了、站起來,把杯子一端、仰天大笑,說:“張兄,少岷兄,我哪裏是醉了?兄弟之情,能叫我醉,知已之心,能叫我醉,山水之美,也能叫我醉,而酒是不能把我醉倒的。要是真醉了,也隻不過是因憤懣,借酒消愁。借酒裝瘋,出出氣罷了。”張君來接上話頭說:“我來湊一段四言八句吧,
為官清正樂歲豐,
每將友朋會亭中,
泉香鳥語還依舊、
金鏊亭中三醉翁。
二位仁兄,來一醉方休。”說著,又飲了一杯。詩一出口,眾人拍手叫好,連同書童、丫環們看見這三位才子一個個東搖西晃的醉態樣子,忍不捂著嘴大笑起來,真是其樂無啊!
永洪說,金鏊亭中三才子飲酒吟詩的事,很快就傳米玉蟾寺僧耳朵裏,長老愛詩如寶,愛才如命,派和尚請三才子來廟堂一敘。三位才子在玉蟾寺內吟詩,作賦,聯詩唱和,作畫潑墨。揮毫題詩的趣聞,一直在瀘州人民口中流傳。
五明一行人在玉蟾山中之還發現了一個寶貝——何首烏,玉蟾山上奇峰突起,一年四季山上奇花異草長滿山前山後。凡到玉蟾山來遊玩的風流名士,朝山拜佛的香客無一不到山中采花采草,以此為趣。山中采花容易,而采藥就不那麽容易了。
永洪說,相傳,有一年,楊升庵狀元的舊病複發,經瀘州城中醫生瞧脈之後,無法下藥。這是為什麽呢?隻因楊升庵狀元年邁體弱,加之往返川滇千裏之遙,餐風飲露,得了一身老病,身體太弱了。
楊升庵不相信自已的病治不好。他聽說玉蟾山上有一種藥能治百病,便打起精神,手持采集杖,腳穿登山鞋,與書童一道上玉蟾山采藥。
主仆二人登上玉蟾寶刹,拜望寺僧。寺僧一看,是楊狀元,連忙請進廟堂一敘。才知狀元是為采藥而來,但他又不知藥在什麽地方,采什麽藥才好,故進廟請教。
寺僧聞後大喜,古人雲,聖人也要求教人,便給楊狀元講了個山中之寶的故事。
寺僧說,山上有樣藥實為稀奇古怪,在地下長了五十年挖出來隻有拳頭大,如果用此藥服用一年,頭發轉青,若挖到生長一百年的,就有碗那麽大,服用一年,膚色好看,顏色紅悅,如果要是挖到一百五十年的就有盆子那麽大,服用一年顏如童子,行走如奔馬,要是挖到三百年的就有量穀子的鬥那麽大,久服就會成仙”寺僧越說越神,越說也越玄了。楊狀元請問寺僧,此藥何處,寺僧笑了笑說了一首順口溜:
”此藥長在石縫中,
多情株藤緊相逢,
上紅中空老來硬,
曆盡寒暑何首烏“。
楊狀元一聽,寺僧把藥名、藥樣、長在什麽地方,有什麽特征都講了,當即告辭了寺僧,主仆二人上山找藥。誰知,從早上一直找到黃昏,也不見何首烏的影子。主仆二人便在山野間的石頭上飲酒解渴。朦朧中,看見石頭縫中有兩株藤子相距數尺遠,藤子忽然相交,纏在一起。一會兒又自動鬆開,呆一會兒兩株藤又纏在一起。書童見此情景,大叫起來,“狀元公,快看,快看,兩株藤子絞在一起了!”楊狀元盯睛一看,果然是交藤,這不是寺僧說的,“多情株藤緊相逢”嗎。主仆二人又驚又喜,立即點上火把,順藤往下挖,挖下去三尺深,真的挖到一個碗大的象木苕那樣的東西。楊狀元在燈下仔細一看,上無須根、表麵紅棕色,凹凸不平,有皺紋和縱溝。按寺僧所說,這碗大的就長了一百年了。看來,我楊升庵是死不了啦,百年何首烏都被我找到了。第二天就叫書童切成片子,切開來一看,猶如雲錦花紋,狀若天然的彩色圖案,真是美極了。從此,楊狀元每天一早便空肚以酒服送。連服三天之後,楊狀元感到身上的病好多了,周身也不疼了。又服用了十天,就感到人的精神大振,食量也逐日增加。百天之後,花白的頭發也變得烏黑發亮,蒼老臘黃的麵容也變得來光彩煥發。連楊狀元自己也不敢相信。再看書童,每天隻吃了點切何首烏時落下的粉末,長得來眉目清秀,紅光滿麵,一天幹到黑的事也不知勞累。這才相信何首烏果然是藥中之寶。楊狀元為此寫了一篇介紹玉蟾山何首烏的文章,來說明自己服此藥後,烏須發、壯筋骨、益壽延年。玉蟾山上的何首烏經楊狀元這一傳,便成了玉蟾山山中一寶了。
“我問金鏊僧,
誰名玉蟾寺。
題自黃涪翁,
苔蝕銀鉤字”。
永洪說,這首《玉蟾寺》詩是明朝狀元、大文學家楊升庵遊玉蟾山時所題,這首詩留下了玉蟾山得名之由來的珍貴史料。
永洪說,楊升庵因在嘉靖三年(1524年)“議大禮”,而被貶雲南永昌。在他往返雲南、四川的十四迴中,都要路過瀘州,少者住幾日,多者住上三五月或半年。僑寓瀘州十餘年,他熱愛瀘州的山山水水,愛這裏的父老鄉親,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瀘州父老鄉親也熱愛他,千方百計保護他,把他看作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人,民間傳說,瀘州的鄉親們都把他當成瀘州人了。在玉蟾山,留下了許許多多關於楊升庵的傳說。
相傳,有一年春節,僑寓瀘州的楊狀元與朋友們去遊玩玉蟾山。他登上半山時,迴頭一看,冱水河上帆檣雲集,漁舟點點,抬頭看,隻見綠樹林中紅牆翠竹掩映,古寺金碧交輝,好一幅人間仙境,不禁詩興泉湧,口占一首七言詩:
“玉蟾寺在翠微間,
薝葡林中萬竹斑。
人境由來非物外,
吾鄉遠不是他山。
何須老衲雙飛錫,
願共詩人一扣關。
颯爽金風乘興風,
團團寶月伴君還”。
永洪說,楊升庵一行人登上金鏊閣,寺中和尚給他指點當年宋太史黃山穀書的“玉蟾”二字,字跡遒勁豪放,拙中藏秀、秀中柔剛,楊狀元讚不絕口。站立岩前,久久巡視詩人書寫時的風采。便想打聽黃涪翁書”玉蟾”的由來,但一時又無機會,一直沒有啟齒。到了晚上,隻見金鏊閣旁邊的燈杆兩邊已掛上了十六隻燈籠,頂端一盞大紅燈,共計三十三盞,象征三十三重天。固定燈籠的繩子上還裝飾著斑爛絢麗的紙花、紙人、紙馬。燈串在風中輕輕擺動,光影搖紅,紙花映彩,把金鏊閣陪襯得分外好看。楊升庵此時遊廊倚座,見燈杆戟指雲天,浮想翩翩,此時,玉蟾寺僧人送來茶點,楊升庵這才請寺僧坐下一敘,打聽了黃山穀醉酒書玉蟾的趣事。白天,看了黃山穀字,今兒又聽了這傳聞,蒙發了潑墨揮亳的雅興,當即叫和尚撐燈,揮毫潑墨,落筆如神,一氣寫下了上麵看到的《玉蟾寺》五言詩,又在岩壁上書“金鏊峰”三個大字,清雋雅秀,叫寺僧感激不盡。後來,有人在石壁上鐫刻了兩副對聯,把楊升庵與北宋大詩人黃庭堅二人相提並論:
一聯是:”峭壁一孤峰,訪黃太史來遊,石上已曾留墨跡。
曆年四百載,問楊狀元去後,山中誰更唱詩迴。”
還有一聯是:“振衣千仞高崗,看石猶龍矯,山自蟾蹭,悠悠獵數海磯、聳岫飛湍,約略當年遊約處”。
“立馬三瀘古刹,撫魯直題詩,升庵舊跡,憑吊殘關古堡,傷時感事,後先同胞樂憂觀”。
兩幅對聯深情地表達了瀘州人民對兩位大詩人大書法家的懷念和讚美。
永洪指著“金鏊峰”說,“金鏊峰”三個大字也是明朝狀元、大文學家楊升庵書寫的。相傳,當年楊升庵寫這幾個字,是因為聽了鄉親們講述的一個古老神話傳說之後,被感動而提筆寫在石崖上的。
永洪說,傳說很多年以前,這兒漲了一場大洪水。洪水把老百姓全逼到了玉蟾山上,鄉親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把淚水都哭幹了。有個青年人名叫金鏊,他是一個什麽都難不倒的人。他聽說龍宮中有顆金針,如果得到它,就可以把洪水通到海裏去。於是,他告別了鄉親,乘上木筏去尋那顆神奇的金針。金鏊在水上漂了不知有多少天了。突然,見水麵上波浪翻滾,煙霧彌漫,遠處聽見有人在唿喊:“救命呀,救命呀”金鏊把木筏劃過去時,看見一個人一沉一浮的快落下去了。金鏊跳入水中,把落水人救起。一看,是一個女子。原來,這小女便是龍王的女兒,金鏊為了救鄉親們,隻身入海尋寶的行動,打動了她的心,便來幫助金鏊的。為了再試一試金鏊的人品,就假裝落水,求救於他。果然,金鏊拚死相救,使龍女十分感動。金鏊一聽,救起的是龍女,就請她幫助去找到金針。龍女點了點頭,說,“閉上眼睛隨我來吧。”金鏊把眼睛一閉,便迷迷糊糊跟著龍女到了龍宮。隻見龍女將胸前寶石一亮,宮門便開了。金鏊同龍女在宮中找到了金針。舉目一看:哪是什麽金針,而是一根撐海的大柱子,高不見頂,大如一座山峰,金光耀眼。金針周圍,龍王派了魚兵蝦將把守,任何人不準靠近。要想得到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龍女也看出金鏊的心事,對金鏊說,我有辦法。隻見她將腰間羅帕一拋,一下子就把金針變成了一尺長的小棒,包在羅帕中,遞給金鏊,並說:“快拿上它迴家吧”。金鏊還沒離開龍宮就被龍王發現,被抓到大殿上審問。金鏊向龍王訴說了家鄉災難的悲慘景象,懇求龍王把金針借用一下。龍女也在旁邊求情,龍王一聽女兒都來說情,便說:“借寶給你可以,但你要答應我一件事。”金鏊說:”能借寶貝用一月,就是十件,我也答應你”。就對龍王說:“就請龍王講罷,我答應你。”龍王說,“你必須在天亮前,為我織出一張攔河的網,否則,寶貝決不借給你”。金鏊答應了龍王。可是,到了半夜,還一點辦法都沒有。在這龍宮中,用什麽線來織網呢。要是網在天亮前織不好,金針借不走,洪水就不能流迴大海,又怎樣救鄉親們呢?金鏊急得哭起來了。哭聲變成了悲傷的歌,把龍女也哭醒了。趕來問金鏊為啥哭,金鏊把織網的事一講,龍女才知是龍王故意為難他。龍女想了想說:“天亮前要織好一張網,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用我的長發來織”。金鏊一聽,女兒家頭發可不能少,但又有什麽好辦法呢。龍女也不同金鏊爭辯,拔下根根秀發織了起來。天亮了。金鏊向龍王交了網,拿上金針就迴到玉蟾山,在洪水中捅了幾個大洞,漫天的洪水就流迴了大海,鄉親們得救了。龍王把網翻來翻去仔細一看,發現網是龍女的頭發織的,把龍女叫出來一問,果然是。龍王一氣之下,不聽龍女訴說追上玉蟾山,要迴金針,金鏊擔心洪水會再來,抱住金針不放,龍王施起法術,把金鏊變成了一座山峰。龍女知道後趕來,隻見山峰不見金鏊人,便坐在山前不走了,龍王勸,勸不迴,龍王說,說不聽,龍王火冒三丈,把龍女也變成了一坨石頭。後來,人們為了記住這對年輕人,便把金鏊變成的山峰取名“金鏊峰”,把龍女變成的石頭叫 “飛來石”。
五明一行人來到穿山峽石的石壁上的塔林,塔林被楊升庵狀元稱為:“山似岷峨派,峰如峋嶁尖。”
永洪說,在楊升庵眼裏,玉蟾是川南一顆閃爍光彩的明珠。而掩映在鬆林中的和尚的石墓塔林更吸引遊人尋幽訪古。這些石塔,大小不一,高度也不同。有六角形、菱花形、仿錐形、圓柱形、三角形等。塔形造型優美,風格各異,刻工精細。遠處望去是樹,近看是塔,塔上有樹,樹邊有塔,好似山鶴歇鬆林,塔群猶如玉蟾戲碧波,為山光平添一色。
永洪說,關於這片塔群,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相傳,圓通寶寺的開山祖師義興為了在玉蟾山擴建寺廟,招收四方弟子,傳經於天下。他不辭辛勞四方化緣重建寶刹,為菩薩重塑金身,開山門那天熱鬧非凡,有人寫了一張條贈送長老。
玉蟾山石綠浮空,
春日鶯啼關口風,
鬆楠十裏竹連營,
金鏊峰上梵王官。
從此,圓通寺終年晨鍾暮鼓,香煙嫋嫋,朝山還願,進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玉蟾寶刹成為川南佛教勝地。
誰知,玉蟾山的百姓好日子沒過多少年,突然戰亂四起,年年災害、民不聊生,寺中香火也少了。有一天,朝中派了一位欽差大臣來瀘州,要百姓上交皇貢。一時間,鬧得人心不安,百姓們已窮得來一無所有了,哪還有什麽皇糧可交,哪還有什麽皇貢可上啊。
百姓們紛紛來到廟中,請義興長老想個辦法,免除百姓皇貢之苦。長老也為此事愁眉不展,手中數著佛珠,心中卻在盤算、不交糧,黎明百姓生靈塗炭,交,又什麽都拿不出來。長老望著殿堂的燈火閉目參禪,突然想起那日一樁事來。有一七旬老嫗來廟中求神拜佛,臨走時,送了一張謎帖,說是,遇大難時才打開來看,逢兇化吉。便叫小和尚去取來,打開一看,是一些河旁岸邊長的野果。長老看了此物百思不得其解,便雙手合十求觀音菩薩打救,把謎解開,以解民懸。此時,一位亭亭玉立的白衣女子來到跟前,說,玉蟾山上山下,兩河兩岸有寶可救一方父老百姓,說罷,化成一陣輕風而去。長老定了定神,清了一下自已的脈,茅塞頓開,走下蒲團,拿上禪杖與小和尚往山前山後一轉,果然是野果,又往山下河邊走去,兩河兩岸也是野果,摘一枝來仔細一看,這不是當年解救諸葛亮十萬大軍的救兵糧嗎,頓時,計上心來。
第二天,長老帶上萬民冊,大小寺僧、尼仲人人背上一袋救兵糧果去見朝庭欽差。欽差見此野果,紅似瑪瑙、大如佛珠、送入口中一嚐,又甜又酸,難以吞下。此時,義興長老當即與眾僧抓起救兵糧就吃,一個個狼吞虎咽的樣子、使欽差不解其義。馬上詢問一小和尚,才知,瀘州受災多年,早在三年前就不見五穀了,就是這野果,長老也規定一日九顆,寺僧們今兒能飽吃一頓,也是感恩戴德了。欽差見此慘狀,動了同情之心,當即離開了瀘州。不久,朝庭發了一道聖旨,瀘州一方百姓免交皇貢三年。
永洪說,義興長老為民請命,免除生靈塗炭,恩德無邊。老百姓都來感謝他,為父老鄉親辦了一件好事。很多年以後,長老圓寂,老百姓在玉蟾山上選了一塊寶地,為他修了一座墓塔,塔的四周還用石欄杆圍起來、種了許多鬆樹,柏樹,以此來紀念這位為老百姓做過好事的和尚。以後,每逢二、六、九月山上辦廟會,人們總要來到塔前悼念他,年年如此,代代相傳,義興的塔墓越來越大,越來越壯觀了。
永洪說,後來,寺中的其他和尚圓寂了,也在圓寂時囑附寺僧,也要埋在義興長老塔墓旁,沾點長者的光,也要修建一座墓塔,塔的地點還要緊靠義興長老的六角塔墓。時間長了,寺中就立下一個規矩。凡是寺僧死了,都埋在這片鬆林之中。從此,這兒的石塔越修越多,樣式越修越奇,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四方的、三方的、六麵的、人麵的,還有尖頂的、圓頂的、棱形的,有兩級三層的,三級四層的,在這片鬆林中形成了玉蟾塔林、十分壯觀。
五明一行人看見玉蟾山西隅,有金鏊峰拔地而起,孤峰獨秀。四周古樹與青藤纏繞,猶如綠色碧玉,岩壁間,飛泉瀑布,幾如銀線飄垂、峰頂有座金鏊亭子,亭子修得十分別致。古往今來,吸引無數騷人墨客登臨攬勝,吟詩唱和留下千古佳話。
永洪說,有一天,時稱為”嘉靖七子“之一的張居來到瀘州,請僑居在這兒的楊升庵為他父親撰寫《墓誌銘》。楊升庵欣然答應了,便約了瀘州的經學家曾岷野在金鏊亭中為張居來接風。
三個才子一見如故人,張居來酒過三巡有點耳燒麵熱,見玉蟾山猶如蛟龍橫臥,山勢雄居一方,山中林木蔥蘢,泉流曲潤,水聲淙淙,琴蛙伴唱,真是無須寫詩皆成詩,無心作畫也成畫。遙看山中玉蟾寺依山而立,寺院寬闊,殿宇宏偉,不禁暗歎,瀘州真是個好地方啊!三人在亭中開懷痛飲,各訴衷情。
永洪說,經學家曾岷野是一位有功不得祿的忠貞耿耿之士,正德丁卯年(1507年)就中了省試第五名,次年中進士,授官戶部江西司主事。他懷著對國計民生的無比憂慮之情,冒著丟官而不顧,毅然條陳八款,直諫皇上。可是,宦官劉瑾竊弄國權,使他遭到報複和迫害。終於貶謫江西建昌,曾岷野聯想這些更加氣憤,不禁又連飲數杯。楊升庵勸道,說,“世上多曲折,處處皆一般,唯有山水之樂,最能陶情冶誌,你在建昌府有功,可權臣濫權,你有為國興邦的條陳十條又何耳”?張居來說,“少岷兄,升庵說得好,‘君不見,褦襶郎,冰山子,赤日紅塵汗如洗,炙手權門爭齚指‘。來,來,來,對酒當歌。”
永洪說,三人在亭中,你勸我一杯,我敬你一杯,不覺酩酊大醉。此時,楊升庵也滿臉通紅,仿佛連那幾縷薄薄的胡須都顯出了紅色。但總不承認自己已喝醉了、站起來,把杯子一端、仰天大笑,說:“張兄,少岷兄,我哪裏是醉了?兄弟之情,能叫我醉,知已之心,能叫我醉,山水之美,也能叫我醉,而酒是不能把我醉倒的。要是真醉了,也隻不過是因憤懣,借酒消愁。借酒裝瘋,出出氣罷了。”張君來接上話頭說:“我來湊一段四言八句吧,
為官清正樂歲豐,
每將友朋會亭中,
泉香鳥語還依舊、
金鏊亭中三醉翁。
二位仁兄,來一醉方休。”說著,又飲了一杯。詩一出口,眾人拍手叫好,連同書童、丫環們看見這三位才子一個個東搖西晃的醉態樣子,忍不捂著嘴大笑起來,真是其樂無啊!
永洪說,金鏊亭中三才子飲酒吟詩的事,很快就傳米玉蟾寺僧耳朵裏,長老愛詩如寶,愛才如命,派和尚請三才子來廟堂一敘。三位才子在玉蟾寺內吟詩,作賦,聯詩唱和,作畫潑墨。揮毫題詩的趣聞,一直在瀘州人民口中流傳。
五明一行人在玉蟾山中之還發現了一個寶貝——何首烏,玉蟾山上奇峰突起,一年四季山上奇花異草長滿山前山後。凡到玉蟾山來遊玩的風流名士,朝山拜佛的香客無一不到山中采花采草,以此為趣。山中采花容易,而采藥就不那麽容易了。
永洪說,相傳,有一年,楊升庵狀元的舊病複發,經瀘州城中醫生瞧脈之後,無法下藥。這是為什麽呢?隻因楊升庵狀元年邁體弱,加之往返川滇千裏之遙,餐風飲露,得了一身老病,身體太弱了。
楊升庵不相信自已的病治不好。他聽說玉蟾山上有一種藥能治百病,便打起精神,手持采集杖,腳穿登山鞋,與書童一道上玉蟾山采藥。
主仆二人登上玉蟾寶刹,拜望寺僧。寺僧一看,是楊狀元,連忙請進廟堂一敘。才知狀元是為采藥而來,但他又不知藥在什麽地方,采什麽藥才好,故進廟請教。
寺僧聞後大喜,古人雲,聖人也要求教人,便給楊狀元講了個山中之寶的故事。
寺僧說,山上有樣藥實為稀奇古怪,在地下長了五十年挖出來隻有拳頭大,如果用此藥服用一年,頭發轉青,若挖到生長一百年的,就有碗那麽大,服用一年,膚色好看,顏色紅悅,如果要是挖到一百五十年的就有盆子那麽大,服用一年顏如童子,行走如奔馬,要是挖到三百年的就有量穀子的鬥那麽大,久服就會成仙”寺僧越說越神,越說也越玄了。楊狀元請問寺僧,此藥何處,寺僧笑了笑說了一首順口溜:
”此藥長在石縫中,
多情株藤緊相逢,
上紅中空老來硬,
曆盡寒暑何首烏“。
楊狀元一聽,寺僧把藥名、藥樣、長在什麽地方,有什麽特征都講了,當即告辭了寺僧,主仆二人上山找藥。誰知,從早上一直找到黃昏,也不見何首烏的影子。主仆二人便在山野間的石頭上飲酒解渴。朦朧中,看見石頭縫中有兩株藤子相距數尺遠,藤子忽然相交,纏在一起。一會兒又自動鬆開,呆一會兒兩株藤又纏在一起。書童見此情景,大叫起來,“狀元公,快看,快看,兩株藤子絞在一起了!”楊狀元盯睛一看,果然是交藤,這不是寺僧說的,“多情株藤緊相逢”嗎。主仆二人又驚又喜,立即點上火把,順藤往下挖,挖下去三尺深,真的挖到一個碗大的象木苕那樣的東西。楊狀元在燈下仔細一看,上無須根、表麵紅棕色,凹凸不平,有皺紋和縱溝。按寺僧所說,這碗大的就長了一百年了。看來,我楊升庵是死不了啦,百年何首烏都被我找到了。第二天就叫書童切成片子,切開來一看,猶如雲錦花紋,狀若天然的彩色圖案,真是美極了。從此,楊狀元每天一早便空肚以酒服送。連服三天之後,楊狀元感到身上的病好多了,周身也不疼了。又服用了十天,就感到人的精神大振,食量也逐日增加。百天之後,花白的頭發也變得烏黑發亮,蒼老臘黃的麵容也變得來光彩煥發。連楊狀元自己也不敢相信。再看書童,每天隻吃了點切何首烏時落下的粉末,長得來眉目清秀,紅光滿麵,一天幹到黑的事也不知勞累。這才相信何首烏果然是藥中之寶。楊狀元為此寫了一篇介紹玉蟾山何首烏的文章,來說明自己服此藥後,烏須發、壯筋骨、益壽延年。玉蟾山上的何首烏經楊狀元這一傳,便成了玉蟾山山中一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