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溫暖的人同行,單調的風景也會充滿詩意,平常的日子充滿溫馨,內心深處不由自主地生出歡喜,隻覺得光陰生香,流年靜好。我們都是風雪夜中的趕路人,因相遇摩擦,融化了彼此肩頭的雪花。人與人之間傳遞出來的溫暖,讓人內心無論在哪個季節,都可以繁花似錦、暖意氤氳。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別人對待你的溫度取決於你對待別人的態度。沒有人喜歡和一個冷冰冰的人打交道,如果一個人總是冷漠無情,久而久之就讓人想遠離,再無交集。願你做個溫暖的人,更願你是個被溫暖的人。朋友不在數量,舒服就好,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和舒服的人深交,就是品一杯好茶,養身養心,越後麵越是唇齒留香。無論過去多少年,也不會感到陌生或厭煩,相處時始終舒心自在。千帆過盡,平淡最真。心若靜,日子沒有喧囂;心若晴,人生沒有雨天。盈一顆明淨如秋水長天的心,穿行於歲月的長林。“雲很淡,風很輕,任星辰浮浮沉沉!”歲月可以蒼老容顏,但一定不要滄桑了心情。生活百般滋味,要學會微笑麵對。擁有一份月白風清的淡定,在細碎的光陰裏,從容度日,就很好。遠山近水皆有情,最是難得心從容!有人說,人之至福,是確信有人在愛著你。生命因愛而美好,生活因情而溫暖。但有些時候,對於已擁有的愛,我們又很容易犯習以為常的錯,總把別人對自己的好視作理所當然。無論何時,都要提醒自己,別忽視那些默默愛著你的人,別辜負他們。因為,人隻有懂得珍惜愛,才配擁有愛。有些人,有些物,一旦遇見,便一眼萬年。你會突然發現,原來,它一直在世間的某個角落裏,靜靜地等待你,過去的寒來暑往,歲月滄桑,它都那麽執著地等你在風裏雨裏,而當你終於隔了千山萬水,在那一時,那一刻與它相遇,原來,除了冥冥之中的天意,還有就是此生不換的緣分啊。世間的萬千種遇見,成就了萬千種緣分,有人喜歡“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後的重逢”那種了然;也有人喜歡“人生若隻如初見”的浪漫與美好;也有人喜歡“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乍現與驚喜。其實,世事輪迴,無論與人還是與事的遇見,都是一種機緣,一種緣分。且行且相遇,且行且珍惜,一路前行,遇見更盛大的風景!攬一懷夏日暖陽,和同行者在詩情畫意的大學校園裏走一走。讓五明記住的不僅有同行者純真的笑臉,還有他們努力向上的樣子。春華秋實,五明很陶醉,也很充實!感覺到了人生價值最淋漓盡致的體現!


    《歲月》


    如煙的歲月,


    飄落了誰的等待,


    風幹了誰的思念,


    那傾城一世的夏花絢爛,


    一川雲水,一灣彼岸,


    那迴眸一笑的嫣然,


    是久別重逢的歡顏,


    夏夜的清涼透過光影斑駁的花牆,


    思念如灑落鬆間的月光,


    心扉的詩頁裏,


    是從容平淡風吹過的雲煙。


    言慢者貴,


    性柔者富,


    德厚者旺。


    允許自己做自己,


    也允許別人做別人。


    讓彼此在歲月中前行!


    五明從重慶出差迴到山川機械廠教育處,給張處長匯報了一下工作,並把簽訂好的委托培養合同交給了張處長,領導對五明的工作很滿意。


    轉眼1985年的”五.一”節到了,五明和曉萍商量,準備去福集玉蟾山遊玩,五明讀中師時,去玉蟾山旅遊,那次隻是跑馬觀花地看了一下,這次去玉蟾,五明和曉萍說好要仔細看看,五明的一位同事叫永洪,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大哥,說話慢條斯理,他對玉蟾山風景區很有研究,知道很多玉蟾山的故事,五明便邀請他們家一起去玉蟾山,叫永洪給五明和曉萍當解說導遊,五明聽說龍腦橋也很有名,五明和曉萍也決定去看看。


    五明和曉萍及永洪一家一道,首先來到玉蟾山大茅坪,它是鑲在風景區一塊碧綠的翡翠。大茅坪上的美國鬆、墨西哥柏、油橄欖終年濃蔭蔽天,鬱鬱蔥蔥,山風吹來,林濤陣陣。坪台上青藤緊緊編繞雲杉,尤如綠色的絨縵把杉樹緊裹,山頂懸崖間,無數飛泉瀑布飛流而下,好似銀線飄垂落下九天。永洪說,這兒一年四季變化著,春天百花爭豔,蜂飛蝶舞,夏天融日金耀,蟬鳴蟋叫,秋天霧靄飄浮山間,猶如仙女婆娑起舞的紗帶;冬天鬆濤與水聲相伴,燈火與星月齊輝,給玉蟾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五明和曉萍他們在大茅坪的玉蟾古關門旁的岩石上,看見有清朝愛新覺羅·長白成駿書寫的“玉蟾聳翠”四個大字,雄健渾厚,豐潤有力,乃丹青上乘之作,為玉蟾山石刻增添了一朵瑰麗的色彩。


    永洪說,相傳,這四個大字,是成駿所書。在清朝有一年,愛新覺羅奉皇上密詔,前往蜀中選一處名山,修一座九重殿以祭祖先。愛新覺羅與教他的先生成駿逆長江而上,幾乎遊遍巴蜀大川名山,都不中意。眼看期限已到,心中悶悶不樂,無心觀山攬勝,隻顧趕路。翌日黃昏才投宿在玉蟾山的古關驛站。倒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山風在門外吹去挑來猶如古琴撥弦,攪得愛新覺羅心神不安。睡著後,夢中忽見一長者,頭戴插高簷的“東坡帽”,推門進來口占一首五言詩:


    “尋幽須有約,


    學隱苦難潛。


    韻步黃山穀,


    還思向玉蟾。”


    又說道:


    “尋幽何處尋,


    此山秀石奇,


    修座九重殿,


    千古祭先民。”


    說罷,便化成一團雲煙而去。


    永洪說,愛新覺羅一下子醒過來,把長者的詩仔細一吟,隻感到詩中有話,話中有因。巴山蜀水雖有峨嵋之秀、青城之幽,劍門之雄、瞿塘之險,而卻無秀、幽、雄、險融為一體之處。當年蘇東坡載酒樂山淩雲處,與“還思向玉蟾”的黃庭堅、黃山穀都各愛一處山水,各抒胸中之抱負。


    永洪說,愛新覺羅心中想,待天亮後我倒要把這玉蟾山遊遍,這時已雄雞唱曉了。愛新覺羅吃過早飯便同老師一塊去遊覽玉蟾古關,憑吊了南唐徐鉉,宋朝黃山穀,明朝楊升庵遺墨的地方,大開眼界,感到玉蟾山果然是蜀南名勝寶地,名家薈萃,到處是墨寶華章,各領風騷。二人迴到驛站,愛新覺羅乘遊覽之興取來紙筆;想寫幾個字。可是一提起筆,文思卻全無,左思右想落不下筆,在紙上左描右繪難以成章,把一筆放,羞愧滿麵。一旁的先生成駿早已看出他的心事,走上前去說道:“我來塗幾筆吧。”愛新覺羅這才舒了一口氣。隻見成駿把六尺宣紙在案頭上鋪好,揮毫如龍蛇狂舞,走筆如神,寫下四個大字:“玉蟾聳翠”。字跡古樸蒼勁,雄健渾厚,落款上是愛新覺羅題,長白成駿書。而後來刻在關道岩石上的卻少了一個題字。原來字寫好後,愛新覺羅感到不安了,自知才學疏淺,便悄悄把題字塗了,第三天請石匠把“玉蟾聳翠”四個大字刻在石崖上。


    永洪說,為什麽成駿又成了長白成駿呢,長白是成駿的祖籍即東北長白山人氏,而成駿才是姓名。愛新覺羅是清朝皇族的姓,屬女真族的姓氏。“玉蟾聳翠”後來被譽為玉蟾風景名勝之首。愛新覺羅與成駿迴京後交了奏章,皇上恩準,在玉蟾山重建九重殿。永洪說,由於年代久遠,玉蟾山上的九重殿早已不複存在。


    五明和曉萍及永洪一家來到山上,看見了山壁上刻有“玉蟾”二字。


    永洪說,這是北宋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黃山穀當年留下的墨寶。


    石刻:“玉蟾”二字,每字1.6米,字跡古樸蒼勁,曆時八百多年至今猶存。


    永洪說,相傳黃山穀謫居瀘州時,同州守王獻可很要好。有一天,二人同遊當年“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古驛道。來到接官亭內,二人開懷痛飲,遙望遠山近嶺一片霧色茫茫,突然間,隻見劉海以香餌垂釣金蟾,金蟾一躍起相競爭食,釣鉤時而西,時而東,時而高,時而低,金蟾不能得食,隻好把一雙大眼盯住香餌。看呆了的黃山穀酒興正濃,把杯一放,脫口說道,“美哉,劉海戲金蟾耳!”哪知話音剛落,頓時山穀中雲開霧散。二人疾步走出亭中來到岩前,一看,岩下石頭千奇百怪,大小形狀如蟾,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立、有的臥,惟妙惟肖,無一相同。黃山穀大喜,乘酒興當即在穿山洞的蟾石上書下“玉蟾”二字,便把筆一拋又連飲了數杯。王獻可上前一看,大詩人怎把“玉蟾”寫成”王蟾”,但又不便當麵詢問,在一旁的小書童見字卻笑出了聲。這一笑卻提醒了略帶幾分醉意的黃山穀,朦朧中他往石岩上一看,果然玉字差一點,馬上急中生智,順手摘了亭子旁邊的山茶花,往墨池中一蘸,朝著石岩拋去,說來也巧,這一點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剛剛點在王字的上邊。王獻可和書童一看,連聲叫絕,笑聲不止。從此,此山便以玉蟾而名,“劉海戲金蟾”已成為美麗傳說。


    五明和曉萍及永洪一家,來到一個水池旁,旁邊寫有”洗墨池“三字,永洪說,這玉蟾山的洗墨池,就是宋朝大文學家、大書法家黃庭堅在這兒教授弟子寫字時,洗筆的地方。


    永洪說,宋朝紹聖年間,黃庭堅被貶到蜀南。當時蜀南最繁華的地方就是戎州(即今天的宜賓)和瀘州。戎州州守彭知微與瀘州州守王獻可是八拜之交,兩人十分愛惜人才。黃庭堅來到蜀南後,兩個州守輪流請詩人、書法家到家中作客,照顧十分周到。有一年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瀘州州守王獻可約詩人黃庭堅到玉蟾山寺中賞月。王獻可的千金小姐也在座,酒席間,小姐吹起洞蕭,蕭聲悠揚,月光灑在水池中,蕩出一池詩畫。一曲之後,小姐請詩人黃庭堅揮毫題詩。黃庭堅見州守和小姐一片誠心,答應填首詞送小姐,小姐一聽高興得自已到池中打水為詩人磨墨。黃庭堅更是感動,心想:“我一犯官,到瀘州後被他一家人視為上賓,如今小姐喜愛書法,有心收她為徒。”小姐從書箱中取來一支好筆遞與先生。黃庭堅拿過筆來一看,這支筆毛細軟,精潤柔和。在硯台上試了兩下感到這筆尖柔中出剛,頓時蘸滿硯中濃墨,在宣紙上揮起來。一旁的州守和小姐見詩人運筆如流星閃電,縱橫點豎如將軍布陣,揮灑自如,真是看神了。隻見黃庭堅把筆一擱,眾人一看,填了一首《念奴嬌》。詞中勉勵小姐學書法不僅要掌握草、隸、篆、魏碑、甲骨文體的用墨,而且要閱天下之詩文,才懂得詩詞之規律,故而詩、書、畫才會有長進。從此,小姐就拜黃庭堅為師,在寺中苦心攻讀詩書,認真練字。黃庭堅在玉蟾山收小姐為徒的消息,很快傳遍了瀘州城中人家。求學的弟子絡繹不絕,州守王獻可更是撥銀資助,在玉蟾山上辦了一所義學。後來,來學習的弟子們就發現老師每次寫完字之後,總要在池中洗筆,不知是為什麽。有一天,學子們乘老師外出,大夥去問小姐。小姐才說出先生池中洗筆的由來;原來,池中之水乃是玉蟾山泉水匯集而成,池中裝下了山中之靈氣,林中之精髓。所以先生用池水洗筆,筆勢飛動,書字更加精妙入神。正如蘇東坡先生所說,黃山穀書字猶為清勁,筆勢渾厚肉豐,態濃意淡,巧藏於拙。小姐說,先生的字畫,件件都是傳世之珍品。眾弟子一聽,一個個頓開茅塞,先生書畫之神連洗筆的水都不同。從此,都學著先生樣子,書字之後人人到池中去洗筆,也要去沾一沾山中靈氣,沾一沾先生傳神運筆之神韻,時間長了,洗筆池中的水,變成了墨色。後來,人們為懷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就叫它”洗墨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