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在臨時的辦公室備了一段時間課後,就搬到了工廠文化宮一樓那間辦公室,這時候工廠又從其他處室抽了兩個人,一個是蔡師傅,一個是鄧師傅,他們兩個年齡都在30歲左右,是來協助五明和芳芳老師辦青工班的,為了落實辦學用的課桌和凳子等等所需的東西。五明和兩個師傅全廠到處跑。這個時候,五明才對山川機械廠生產區內部才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工廠辦公大樓在工廠正大門外,大樓坐落在一個小丘前麵,這裏是工廠的中樞指揮機構,辦公樓是一座四方形結構的三層混凝土和磚砌成的樓房,房頂上麵覆蓋著機製瓦,由前後左右四棟樓房組成外四方形建築,從辦公樓大門進去有一個四方形的壩子,是這棟樓房的內四方形,大概有100多個平方米,地麵是用水泥加入白色的小石頭、沙子等形成的所謂三合地板,從大門進去左邊,有樓梯上二樓和三樓,二樓和三樓都有通向四周辦公室的環形走廊,辦公樓有幾十個房間。這裏麵有工廠最高領導的辦公室,也有一些職能部門的辦公室。例如廠長辦公室、副廠長,總工程師辦公室,廠部辦公室,財務處,銷售處,供應處,計劃處,機動處,保衛處、宣傳部等等。這裏還有廣播室,工廠廠區和家屬區都安有高音喇叭,每天早上、中午、下午上班,下午下班都要放廣播,早上六點就吹號叫大家起床,然後轉播新聞,還要播發工廠的新聞,結束廣播的歌曲就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早上廣播一結束,就是上班時間了。中午12點廣播一響,大家就可以下班了,下午上班的廣播一般是提前半小時廣播,就是叫大家準備上班了,這個時候,就要播放工廠的新聞,當廣播結束,也就是下午的上班時間,下午下班廣播一響,大家就可以下班迴家了。


    從工廠辦公樓大門出來分左手走50米左右,就是工廠的正大門了,這裏有門衛站崗,人員憑通行證進去,工廠生產區就是在螺觀山下的山溝裏,周圍都修有三米多高的圍牆,大門進去就是工廠的鑄鍛車間,再往裏麵走就是工具車間、機加車間、烤漆車間、機修車間、衝壓車間、理化計量中心、還有變電所、庫房、水廠、消防隊等等,生產區地方挺寬的。運輸隊則是在四棟樓門崗出去100米左右一個單獨的地方。當時山川機械廠的生活用水要從20裏左右的黑水氹水庫取水,生產用水是用的工廠附近漁箭河的水。山川機械廠家屬區職工生活用的是天然氣。生產上,一些工序也要用天然氣。工廠還有一個木箱車間,在離辦公樓1公裏左右的九曲河邊,去這個車間,要穿過隆瀘公路。另外,工廠還有一個試驗場,每一批產品出來都要進行試驗。合格以後才能出廠。


    五明聽蔡師傅介紹說:“山川機械廠當時是國家部屬的一個工廠,始建於1965年,是西安秦川機械廠和華山機械廠主包建的。在這裏建廠是因為國家”三線建設”的需要。


    為了講課的需要,五明又去工廠相關部門查閱了一些資料,對山川機械廠的曆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在辦青工輪訓班期間,山川機械廠廠領導紹武,經常來檢查五明他們的工作,紹武是湖南人,方方大大的臉,魁梧的身材,他指示五明他們要認真備課,好好工作,辦好青工輪訓班。


    五明這時候的人事關係是屬於廠宣傳部門管,人是暫時借在宣傳部的,工資是在人事處領。


    1984年4月16日,山川機械廠第一期青工政治輪訓班終於開學了,參加學習的有45人,都是工廠35歲以下的青年工人,當時五明的心情是很激動的,啊!五明要給青工們當老師講課了,作為五明才25歲的人,捫心自問又有幾多的才能呢?


    五明在給青工們講課時,講到山川機械廠的曆史時,五明說:“所謂‘三線’的意思,就是通常我國把沿海、沿邊疆的省份和自治區稱為一線,與這些地區相連的省份和自治區稱為二線,三線則是指遠離海洋和邊疆的內陸地區,其核心地帶就在四川省和甘肅省。


    五明說:“’三線建設’,則是指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以國防科技和工業交通為主的大規模基礎建設。”


    五明說:”三線建設是當時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發展的產物和需要。


    六十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政府繼續執行敵視中國的政策。60年代初,美國以大量的預算用於擴軍備戰,準備發動新的戰爭。此後,美國直接參與越南戰爭,使越南戰爭步步升級。美國高空偵察機不斷侵犯中國領空,並在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在中國東、南構成軍事包圍。國際上聯合反華的浪潮甚囂塵上,反對中國的包圍圈已經形成。針對如此嚴峻的局勢,中國作出了一係列部署。


    三線建設就是這些部署的措施之一,也是當時中國工業建設的重中之重。


    按照‘靠山、隱蔽、分散’的方針。新建工廠的廠址選在戰略縱深地區。


    由於當時國際形勢緊張,三線建設很緊迫,1965年,根據當時國務院第五機械工業部的決定,工廠由西安華山機械廠、西安秦川機械廠、和東北的一個廠部分生產線內遷組成,其中以西安華山機械廠和西安秦川機械廠為主。


    山川機械廠的選址工作可謂是一波三折,當時共有四個選址點。第一次選址是江津油溪區金剛沱公社的砍柴坡,第二次選址是大足雙路鋪、彭家院子、貓兒溝一帶,第三次選址是永川區的月琴壩,第四次選址是隆昌石燕橋附近。經選址小組的綜合考量,最後決定在隆昌縣石燕區新華公社螺觀山下建廠。


    在給工廠起第二廠名時,就是在華山機械廠與秦川機械廠各用一個字,取名‘山川機械廠’。工廠還有第一廠名,還有自己專屬的通信信箱。”


    五明說:”盡管生產任務重,勞動力緊缺,但想要進入山川機械廠上班,還真不是容易的事。三線工業企業在當時代表著高科技領域,肚子裏沒點墨水就沒資格考試,光文化這一塊就已經將當地大部分文盲拒之門外。考試過關還要看其他方麵是否合格,三線企業不僅是保密單位,三線企業的職工最初是按部隊管理,過了好幾年,才按工廠進行管理,山川廠的廠長還是地師級幹部呐。”


    青工們對山川機械廠的曆史很感興趣。五明繼續給青工們講工廠的發展曆程,五明說:


    “工廠是由四川省十一建築公司、隆昌建築隊承建,為加快施工進度,地方有關部門還成立民工營進行支援。


    當時一批又一批設備從老廠運到新廠,在搬運這些設備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難題,一個是運輸的車輛,有些大家夥汽車都裝不下的,再就是路麵、橋梁的承重問題,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修築了路麵,加固了橋梁,采用螞蟻搬家等辦法,硬是把設備搬到了工廠。人員方麵,一批又一批素質條件好、技術過硬的人員幹部告別故土,唱著‘哪裏需要到哪裏去,哪裏就是我的家……’的歌,來到隆昌縣螺觀山下的荒山野嶺,來到工地現場,投入到火熱的山川廠建設中。他們頭頂藍天,腳踏青山,最初是風餐露宿,披荊斬棘,連續幾天幾夜不休息是經常的事,他們艱苦創業,為祖國的國防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就是這一批人,他們響應祖國的召喚,從大城市來到山溝,奉獻了自己畢生精力,不僅如此,他們還奉獻了自己的兒孫,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兒孫。他們為祖國的安寧,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人們應該永遠銘記他們。人們也不應該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應該說三線建設為防止在中國這片國土上有新的戰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於當時形勢壓力很大,急需工廠生產的產品,工廠產品供應也相當的緊缺,山川廠建成投入使用就進入巔峰狀態。初期1000多名職工根本趕不上生產任務,為完成生產任,務工廠急招工,山川廠職工人數最多時超過3000人。即使職工人數達到曆史巔峰的3000人,但人力依舊緊缺,為了保證完成生產任務,廠領導決定將職工家屬能動的都要參與到生產任務中來。此時的山川廠可謂是一片繁忙,機器聲更是24小時不停運轉。汽車隊在保衛處的護送下頻繁進出廠門,油庫每天都被汽車隊占領,檢驗場也非常繁忙。


    70年代中葉到80年代中葉,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將山川廠帶入新的高潮,所以山川機械廠成為當時最繁忙的三線企業之一。”


    五明說:”80年代中期,隨著國際時局的穩定,國防壓力也逐漸減少,國家建設方針也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工廠的產品的需求量下降,此時工廠也進入產能過剩期,國家出台三線企業產業調整政策,將部分三線工廠轉為生產民用產品。”


    五明說:“當時山川機械廠是部屬工業企業。1980年,工廠貫徹國家方針政策,工廠開始生產民用產品。山川牌加重自行車,80年代中期,生產的山川牌加重自行車曾風靡一時。山川牌自行車獲得了四川省優質產品稱號、遠銷23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及東南亞地區,成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五明說:“山川機械廠生產的產品,還獲得過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獎。這是很不容易獲得的榮譽,因為山川機械廠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寶貴資源。”


    經過20多天的學習,第一期青工政治培訓班總算是順利的辦下來了,培訓班還組織青工們到古宇湖去遊覽了一天。這期青訓班結束時,五明和其他老師一起和青工們還照了一張合影,在這以後,五明他們於1984年的6月17日又辦了第二期青訓班。


    青工班輪訓任務完成後,五明的人事關係落實在了山川機械廠教育處。五明的辦公桌就搬到了廠職工學校二樓的辦公室,成為教育處的一個文化課教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