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五明小學畢業,初中是在瀘州德龍鋪小學附設初中讀的。


    瀘州德龍鋪小學,是一個鄉鎮的中心小學,在各個村裏還有村校,1972年德龍鋪小學開始附設兩個初中班,這個小學座落在德龍鋪街道的尾部,整個場鎮就分布在一個小山上,學校就座落在山的邊緣,從場鎮的尾部有一條石板路通往山下,與瀘州到永川的公路相接,從學校看出去能看到對麵蜿蜒而下的瀘永公路,和山下的農家以及田土,還有龍溪河發電站的燈光,因為當時德龍鋪的用電,就靠它來發電,但電站經常因為枯水季節、檢修等原因沒有發電,所以當德龍鋪的街坊們看見電站亮起燈光時,就知道今天晚上能用上電燈了。


    德龍鋪小學,始建於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實現教育救國的目的,當地鄉賢以中國千萬村民所固有的質樸、實誠的品質,創立了這所學校,並把誠實的品德根植於學校的教育之中。曆經八十多年的風雨發展,學校一直堅守著建校之根本,並逐步形成了以“誠”為發展的學校文化核心,樹立了“誠實守信,樂觀豁達”的辦學理念,確立了以禮養誠,以誠立德,以德樹人的辦學模式。


    當時的德龍鋪小學,是瓦木結構的房屋,是一個由四合院為主體的青瓦木結構建築,院子全部由木柱支撐,青瓦覆蓋。房屋的牆壁是用竹子編成方塊,然後再糊上泥巴和石灰,形成一個個四方塊的隔斷,學校四合院子裏有一個天井,天井裏有用石板架上的能走一人的小石橋,大概有三、四個小橋,中間有兩個橋墩,天井上方有瓦房的屋緣,每當下雨時,滴滴答答的雨滴落在天井裏。天井的水慢慢漲上來,又緩緩退下去。雨水滴下來,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音。孩子們就在天井周圍玩耍。1973年以前,五明父母的寢室就在天井的西側,這是一間大概有20多平方的小屋,窗子是木頭框架構的,遮蓋窗子的是一塊上方固定著帶有戶樞的木板,白天的時候用一根竹棍將它撐著,光線就透過小木條組成的窗孔進透到屋裏,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把棍放下來,整個屋子都暗了下來,因為是平房,屋子潮濕。屋內隻能放兩張床和一個書桌。屋外過道上還有燒煤和燒柴的爐子和水缸等用具。


    學校四合院子的北側和東側是教師宿舍,南側則是有200平方的室內大廳,它內空高,是用很大的木柱支撐著的,雕梁畫棟,顯得空曠,這是學校學生們經常玩耍的地方,如果下雨,上體育課也在這裏上,這裏常有乒乓桌,鞍馬、跳遠、跳高用的墊子等體育用具,孩子們經常在這裏玩乒乓球,跳高、跳遠、做遊戲等。院子南側就是幾間教室和老師辦公室。


    從院子南側的大門出去,院子前麵有幾棵高大的桉樹,整齊地橫排在操場邊上,樹齡應該有幾十年了,桉樹前麵是一個小操場,大概有300個平方米,是用一塊塊四方的小石板鋪成的,壩子周圍是楊槐樹和橙子樹,再下幾級石台階,就是大一點的操場,也是一個簡陋的籃球場,這裏是學校學生畢業留影的地方,背景就是學校的大門和房屋,操場是泥地的,晴天可以活動,到下雨天就是滿地泥水,操場邊上南麵有五棵上百年樹齡的黃葛樹,枝繁葉茂,樹枝向四周伸展開去,遮天蔽日,仿佛幾把巨型的傘,它的氣勢,讓人感到驚詫和自豪,喜鵲在上麵駐窩,可是每年總有人爬上去將它的窩破壞。也許是有人想取它們的蛋吧,最大的一棵黃葛樹的樹幹,要幾個人手牽手才能圍上,都仿佛成了樹仙,常有居民用紅布纏在樹枝上,祈求它保佑,消災免禍,學校四周還有許多桉樹和楊槐樹,學校西邊還有幾塊土地,學校老師們在上邊種菜,每年春天,學校綠葉芬芳,花香四溢,鳥兒放歌,空氣清新,真是一個鳥語花香的世界。黃葛樹開新葉的時候,總有很多人,到樹下撿黃葛萢吃,黃葛萢是包裹著的,要一層層往裏剝,味道酸酸的。每到秋季,黃葛樹、桉樹落葉時,又有很多人在樹下撿樹葉,拿迴家嗮幹後當柴火燒,特別是桉樹葉,含桉樹油,燒起來火很旺的,學校的周圍還有幾棟土木結構的瓦房,也就是俗稱的”幹打壘“平房。分別做教室、食堂等。是解放以後,陸續修建的。


    1972年,五明小學畢業後,到德龍鋪小學附設初中讀初中,學製是兩年,德龍鋪小學附中,初中班是在學校四合院出來,往上走幾步坡道,經過一個操場,再上一個坡道,這裏是學校修的幹打壘房子,一共有四間教室,還有幾間教師的寢室,五明讀書的教室,是上坡靠右邊那間教室,初中兩個班的學生,是德龍鋪當年小學畢業的學生,他們來自德龍鋪街村小學,廟子山村小,光輝村小、安民村小、走馬村小等等。一個班三十多個學生,開設的學科有語文、數學、政治、物理、化學、曆史,地理、圖畫、體育等等。1973年下半年,由於五明父親,去德龍鋪的廟子山村校教書,五明每天就從廟子山村校,走到德龍鋪街上讀書。


    廟子山村距德龍鋪中心小學有五裏多路,這裏和奎峰公社接壤,這是一個原來姓萬的家族祠堂,是一個四合院式的房子,院子中間是石頭鋪成的小壩子大門進去是一個廳堂,有四、五十個平方,兩側分別是老師的廚房,五明家的廚房在右側,緊挨著廚房的就是教室兩邊分別兩間,一共四間,壩子上方是老師的辦公室,辦公室兩側就是四間教師的寢室,五明家的寢室在左側第一間,整個房子是瓦木結構和德龍鋪中心校是一樣的,牆是用竹子編的籬笆然後再上麵塗上泥巴。房子周圍沒有住農民,學校在孤零零的在一個小山上,學校前麵有幾顆紅樟樹,後麵有一顆黃葛樹和一個小操場,由於房子牆壁是籬笆牆,不是很牢靠,加上周圍沒有農民住戶,經常隻有五明家住學校,其他老師基本上都是打走班,也有住在學校的,但時間都不長,先好像是體霞一家,後來會文老師也住在學校,世達的家就在離學校不遠的奎豐農村,永昌的家在場上的建設九隊,他很少在學校住,誌英老師是民辦老師,自然住在她家團結大隊12隊。所以學校經常被小偷光顧。五明兄弟有一次起來追小偷,甚至聽到小偷跑的腳步聲。五明家廚房的東西經常被偷,有一次把五明家喂的豬也偷跑了,在廟子山村小,五明家吃的水全靠挑,是在距離學校200多米遠的水井去挑水,這個井的水清純甘甜,是從石縫中滲透出來的,吃了以後迴甜迴甜的,五明家曾經喂過一頭豬,經常是五明喂,喂它糧食、紅苕,到年底時殺了過年,自己喂的豬肉很好吃,很香,吃不完的醃在大缸裏,做臘肉,學校後麵有一點土,五明家還種了菜和紅苕等。學校背麵有一家人對五明一家也很好,在這裏,由於五明母親1968年不幸病故了,五明一家的生活是很艱難的,一家四口就靠五明父親幾十元的工資,五明家生活困難的時候曾經吃過高粱、紅苕、炒麥麵,也許是那時五明兄弟都處於長身體的時候,總覺得吃不飽,每頓的飯幾乎一人隻有一碗幹飯,稀飯就隻有兩碗多,吃幹飯時,由我把飯分成四碗,然後大家來端,幹飯裏有時要放些蘿卜、紅苕,稀飯裏有時放高粱粑、大麥麵、冬寒菜等。這樣吃起來才覺得稍微飽些。


    在德龍鋪小學附中,教五明初中的老師開始的班主任叫明書,個子高高大大的,有三十多歲,說話聲音很響亮。後來又換成祥淑,祥淑老師也有三十歲,愛人在瀘州小市電影院放電影,記得她還讓學生們去她家玩,她家裏種了好多花草,還有仕全,文楷、先烈等老師也教過五明,明書教的是語文、祥淑教的數學。仕全教語文和圖畫,文楷教的是政治,先烈教的唱歌和體育。還有曆史、地理、物理、化學這些科的老師,都記不得是哪些老師教了。


    中午吃飯是靠自己帶的米,拿一個瓦缸裝著,每天早上拿到學校夥食團去蒸,中午就吃缸缸飯。有時候有菜,有時候就吃白飯,下午放學時,就走迴廟子山村校。


    初中兩年,五明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總是在班上名列前茅。記得班主任祥淑上數學課時,有一道幾何題,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中點的連線,與底線的關係,老師叫大家迴答這個問題,叫了幾個同學迴答,都沒有迴答對,叫到五明迴答這個問題時,五明很有條理,正確迴答了這個問題,老師還表揚了五明。


    初中的時候,老師還組織我們去瀘州藍田壩飛機場參觀過一次。那是一個夏天的星期天,太陽炙烤著大地,同學們都戴上了草帽,當時瀘州還還沒有長江大橋,要去藍田壩飛機場要坐輪渡過長江到茜草壩,走一段距離才能到藍田壩飛機場。飛機場就在長江的邊上,到了藍田壩飛機場,部隊裏的軍人接待了五明班上的同學們,部隊的一個軍官模樣的軍人給同學作了介紹:瀘州“藍田壩“飛機場修建於抗日戰爭時期,1944年,抗日戰爭漸近尾聲,為了組織戰略大反攻,需要大量的戰略物資,而當時重慶的兩個機場又不夠,經中美兩國政府協商,由美國提供經費和技術,幫助中國修建藍田機場。1945年3月16日藍田機場修建工程正式開工,5月底竣工,6月1試配,整個工程僅用三個半月左右時間,進展甚為迅速,這在瀘州及全國機場建設中都是少見的。


    五明和同學們去參觀的時候,藍田壩飛機場還是一個軍用機場,沒有開通民航,五明和同學們還走到停機坪,參觀了一架真正的飛機,去飛機停機坪,要走很長一段路,這是一架教練機,飛機不大,隻能坐兩個人,五明和同學們每個人都到駕駛室坐了一下,要從搭的梯子上去,因為是教練機,駕駛室有兩個,一個是學員駕駛,另一個是教練駕駛,看到真實的飛機,當時感覺蠻稀奇的。


    1974年,五明在德龍鋪小學附中初中畢業,但畢業後就沒有再讀高中了,因為五明資格不夠,當時讀高中,不是憑學習成績,而是靠推薦,當時沒有推薦五明上高中,但如果憑學習成績,五明理所應當讀高中。由於沒有讀上高中,直接影響了五明一生的發展。要是五明讀了高中,以後考大學是沒有問題的。由於沒有讀上高中,所以1977年恢複高考時,五明隻有報考中專了。


    五明讀初中時的同學有,華彬、元林、德奎、朝蓉、世蓮、吉英、家祿、家寬、開明、德成、元光、書亮、本清、大成、文英、輝玉、廷碧、鳳蓮、昭秀、純遠、立慧、貴蓮等。讀初中兩年期間,五明和華彬、德奎、元林、吉英、朝蓉,世蓮等同學關係比較好、華彬家離廟子山村校不遠,放學時,五明和華彬要同一段路,天氣熱的時候,五明還要和華彬等同學一起,去堰塘遊一會泳,然後才迴家。五明還去元林、德奎、朝蓉、世蓮家裏吃過飯,元林家離廟子山村校有兩、三裏路,德奎、朝蓉、世蓮家在光輝大隊,當時的豆花、臘肉味道就是那麽好!


    華彬,住在團結大隊12隊,比五明要稍小一點胖胖的臉龐,個頭和五明差不多,他的哥哥是廟子山村校的老師,和五明的關係比較好,後來他去當兵了,複員後在瀘州公交公司開公交車,後來又去駕校當教練,現在已經退休了。


    德奎,住在德龍鋪光輝大隊,他家是在德龍鋪通往奎豐的大路邊,父親是個木匠,矮胖矮胖的,臉圓圓的,說話的時候喜歡笑。五明去他家吃過幾次飯,豆花飯,還有臘肉,吃起來真香,後來德奎就跟著他父親做木匠活,是一個手藝不錯的木匠。


    元林,他家在奎豐公社,離廟子山村校不遠,他父親是大隊的幹部,元林也是白胖白胖的,圓圓的臉,後來做了民辦老師,經過考試轉成了公辦正式老師,現在退休了,住在德龍鋪街上。


    吉英,她家離廟子山村校隻有200米左右的距離,她父親是團結大隊的支部書記,她也有幾姊妹,好像是排行老二,150多公分的身高,比五明要年長一點,後來和德龍鋪走馬大隊的青年結婚,住在德龍鋪街上,開了一個茶館。


    朝蓉,家在光輝大隊住,頭發很濃密,紮成兩個小辮子,眉毛好看,顯得很精神,經常穿一件紅花花衣服,她家好像很寬,門前有幾顆高大的紅樟樹,她好像一直都在務農,後來在德龍鋪的餐館做服務員。


    世蓮,個頭比朝蓉要高一些,人比較潑辣,敢說敢做,不怕事,後來嫁給光輝村校一個老師的孩子,現在在成都住。


    1974年五明初中畢業在家,什麽也沒有做,整天在廟子山做飯、喂豬、割草等。在家待了一年多,1976年3月16日,五明到離廟子山村校不遠的團結大隊12隊當了知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學生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果果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果果9並收藏我的學生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