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案件的影響,都是超過案件本身的。比如清末著名的“楊乃武和小白菜案”、“刺馬案”等,產生的影響都遠遠超過案件的本身。李艮也想著借著趙常勉的案子,把自己的名字上達到楊競的案前,所以大肆牽連、不斷往謀逆大案上攀扯。


    趙常勉剛開始還是很有風骨的,李艮提審的時候,倨傲不跪,引經據典的對著李艮一頓輸出,李艮一點都不惱怒,直接吩咐上刑。


    “酷吏,你這個酷吏,大梁有明文規定,七品以上致仕官員犯罪,非經禮部批準,不得用刑。你竟然敢置朝廷法度於不顧,老夫定要參你”趙常勉養尊處優一輩子,被當眾打了板子,氣急之下,竟然昏了過去,轉醒以後,聲音微弱的叫罵。


    “本官勸你還是招了吧,你是怎麽密謀對抗官府,反對遼王千歲的”李艮人畜無害的坐在大堂之上,看著趙常勉,慢條斯理的說道。


    “老夫沒有反對遼王殿下”趙常勉再傻,也知道這個時候不能牽涉到楊競,不然等待自己的真是破家滅族了。


    “沒有反對遼王千歲,你怎麽阻攔鄉一級官員依法辦案?你怎麽說遼王殿下設置鄉一級建製是逾製?這話是你說的吧?”李艮依舊不緊不慢的說,“您這大的官員,可不能出爾反爾啊”


    “老夫隻是說,自古以來,鄉村的治理就是靠鄉紳,皇權不下縣這是公論”趙常勉辯解道


    “那這就是你對抗鄉政府執法的理由?而且你言語之間涉及遼王千歲,這可沒有冤枉你吧?”李艮笑道,然後對著旁邊的書吏說,“記好,都記好。趙大人說了,遼王千歲的政策違反公論。這可是典型的謀反言論”


    “李大人,您可不能這麽寫啊,這不是置老夫於死地嗎?”趙常勉立即著急起來,“老夫不過是抱怨幾句,怎麽能說是謀反呢?”


    “反對遼王千歲還不是謀反啊?”李艮反問,“都寫好了,讓他畫押”


    趙常勉的案卷很快就通過襄平太守府,轉呈到遼王府。這太平日子出了謀反大案,楊競十分的重視,召集群臣在王府商議。群臣審閱案件完畢,神情不一。


    “這個..殿下,盤山縣報上來的所謂謀反大案,以臣看來,證據似乎有些不充分。要是說這趙常勉阻撓官府辦案,還說的過去,但是說他意圖謀反,這怎麽看,證據都不充分啊”刑部尚書王顯首先說話了。王顯的這話其實很專業,但從案卷上來看,的確很難看出趙常勉有什麽實質性的證據能表明趙常勉有謀反的行為。


    “殿下,老臣也是這個意思,以謀反的罪名向大理寺移交趙常勉的案卷,恐怕法律支撐也不足啊,大理寺也不能這麽判決啊”現在的禦史台禦史由大學士張元兼任,張元也覺得這罪名不成立。


    “況且,殿下,臣今日接到不少昔日同僚的信,都是為趙常勉求情的。這個案件在大梁朝廷也引起了不小的波動。如果處理不好,輿論上對咱們遼藩不利啊”張元接著說道。


    趙常勉怎麽會坐以待斃?不斷通過各種關係,讓以前的同僚幫助自己說話,他的這些舊時同僚又不能給楊競寫信,就把人情都拖到張元身上了。


    “殿下,朝廷的刑部和大理寺聯合來文,讓我們把趙常勉以及相關證據全部移交長安,此案由長安親審”大理寺卿江水也出班說道。趙常勉除了拜托舊日同僚以私人的名義幫助自己說情,更是拜托同僚們運作,以中央部門的名義給遼藩下文。


    這趙常勉的確有這個本事,這也是他不把楊競設置的基層官吏放在眼裏的原因。江水的話講完,吳晉、趙石等人一下都看向了楊競。


    政治是平衡的智慧,每個人都需要平衡各方因素。對於楊競來說,他需要平衡的就是跟著他幹的人的心理。也就是說,楊競必須向吳晉、趙石等這一眾上了朝廷黑名單的大臣,和殺了幾萬朝廷官軍的遼藩軍隊表明,自己不會與朝廷和解。如果這個因素平衡不了,神策軍會當場衝進遼王府,砍了楊競。


    “看來朝廷是想替孤做主呀”楊競笑著說了一句,緊接著,楊競又開口了,“長平,這個事情你怎麽看?”


    “殿下,以臣看來,這個案件應該以謀反論罪為宜”吳晉接話道,原因有三,“第一,身為遼藩子民,對殿下出言怨懟,本身就是大不敬的行為;第二,阻攔官府辦案,這本身就是反了。不能說鄉政府就不是政府了,從法律上來講,阻攔鄉政府和阻攔遼王府沒有任何區別。第三,這件案子的是非曲直還是很明確的,就是鄉紳魚肉鄉裏的表現。不嚴懲趙常勉,正在推行的設置鄉一級建製和司法改革,就會受到嚴重挑戰”吳晉話音不大,卻說的眾人毛骨悚然。


    太狠了,什麽叫阻攔鄉政府就是阻攔遼王府?這話一出,基本可以判趙常勉死刑了。


    當大勢所趨的時候,所有的個人努力就像駕駛著一艘小船於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上,無論怎麽努力,都逃不過最終覆滅的命運。


    “長平的書讀的不錯”楊競笑著說,“鄉政府也是代孤的遼王府牧民的嘛”


    楊競的話,無疑還是傾向從嚴處理趙常勉案件的。他的話音剛落,刑部尚書王顯接話了,“刑部可以補充偵查。據臣所知,這趙常勉在鄉裏名聲不是很好啊,德行上也是有虧的嘛。地方縣衙刑偵力量不強,謀反細節查的不細也是有情可原的”


    在座的都是人精,怎麽會聽不出楊競的意思,隻是他們還是覺得這麽判決案件太勉強了,證據不充分啊。


    “殿下,政保司在盤山縣的百戶所報告,在趙家堡子村發現大量的武器,甚至還有2副鎧甲。謀反的證據是坐實了的”通政司通政使秋華突然說道。


    “嗯?”楊競立即看向秋華,“可有確鑿證據?”


    “迴殿下,證據確鑿,人販也正在審理,相關口供很快會移交給刑部、大理寺和禦史台”秋華嚴肅的說


    在古代,“禁甲不禁兵”幾乎成了所有朝代例行的管理方針。單說西漢,已經官至丞相的周亞夫被發現私藏500副鎧甲,被指控謀反,周亞夫最後絕食而死。


    刑部尚書王顯、禦史台左都禦史張元、大理寺卿江水都有些懵了,這玩意怎麽就發現甲胄了?


    “趙常勉身為致仕官員,不思朝廷優養之厚恩,反而私藏利器、密謀對抗朝廷,是可忍,孰不可忍?況且在推行鄉一級建製的關鍵時期,糾集武裝、對抗官府,起到了非常壞的影響。政保司將證據交到刑部,由刑部、大理寺和禦史台三司會審,三日內將會審結果報王府”楊競下了旨意。


    刑部、大理寺和禦史台不是覺得證據不充足嗎?現在把證據給你們了,看看你們怎麽審問吧。楊競說完,就帶著李德全離開了。


    “秋通政,您的政保司真的有趙常勉私藏甲胄的證據?”王顯、張元和江水把秋華圍住,問道


    “當然有 ,幾位大人還有什麽疑問嗎?”秋華笑著說,“幾位大人明察秋毫、清名在世,下官則不同了,下官除了是通政司的通政使,更是遼王府的掌事宮女,沒有證據的事情怎麽會亂說?”


    “敢問通政使大人,這證據何時會送到本官的刑部?”王顯當然聽出秋華話裏話外的揶揄之意,怫然不悅的問道。


    “隨時可以,尚書大人想要什麽證據,本官都有”秋華像是沒聽出來王顯不高興似的,笑著說。這話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了,果然秋華的話說完,王顯的臉色更難看了。


    “那就拜托通政大人了”張元拉了一下王顯,打起了圓場說道。秋華冷笑著轉身離開。


    其實秋華真是有這個本事,作為遼藩最大的情報頭子,正三品的通政司通政使,王顯這個刑部尚書真不敢就說穩壓人家秋華一頭。


    “什麽東西?不過是惑主之人罷了”王顯這個人平生最好麵子,到了遼藩以後,楊競也給了他極大的禮遇。王顯在獲得極大的滿足的同時,整個人也高調了起來。這次秋華沒有給他麵子,他自然十分的不忿。


    “哎呀,老弟呀,他們搞情報的就這樣。當初在長安的時候,錦衣衛指揮使何知遠就是這個德行”張元拍了拍王顯,勸慰道。


    “張學士,下官也是搞情報的,可不是這樣啊”江水在一邊不滿的說道。


    刑部、大理寺和禦史台的三法司會審還是很快的,第三天果然把審判結果上報楊競了:趙常勉以謀反罪論處,判處終身監禁;趙家成年男子流放三千裏。


    楊競看見這個判決結果,直接樂了,拿起筆,批示了一句話,“幸好孤打下了這三千裏江山,不然都不夠你們流放犯人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苟在邊疆當藩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夢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夢農並收藏苟在邊疆當藩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