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楊競在晉王府的時候,和晉王楊華達成了協議,每個月給晉王提供5萬斤食鹽,晉王以每斤食鹽50文支付或者10斤鹽換一個流民。晉王特別缺鹽,楊競又特別缺少種地的流民,所以雙方很快就達成了一致。由於楊競離開晉王府的兩個月一直處於戰爭之中,所以這個事情就耽誤,現在這個事情又重新提上了日程。
“鼎誠,現在遼藩每年的食鹽產量是多少?”鹽鐵司是戶部的一個司,所以楊競問趙石
“迴殿下,現在盤山縣的鹽場每年產食鹽800萬斤,但基本上是按照需要生產的”趙石說道。遼藩的鹽政是戶部負責生產,然後襄平商號負責統銷。戶部以每斤鹽80文的價格賣給襄平商號,襄平商號再以每斤鹽100-120文的價格出售,掙個差價。
“現在每個月供給襄平商號多少斤鹽?”楊競又問
“迴殿下,未接收流民前,每個月供給襄平商號40萬斤鹽。不過柳峻郎中已經提出申請了,由於增加了40萬流民,襄平商號申請每個月增加15萬斤的食鹽供給”
這個數據其實還是差不多的,一個人每天需要5克鹽,40萬人一個月需要12萬斤,襄平商號申請15萬斤,沒有什麽問題。
“照準,現在遼藩的食鹽成本是多少?”襄平商號其實就是楊競的,楊競又怎麽會為難自己家的生意。
“迴殿下,盤山縣的鹽場,每斤鹽的成本是30文,我們出售給襄平商號的價錢是80文,一斤鹽淨賺50文,如果按照一年12個月,每個月提供55萬斤食鹽的話,鹽政一年的收入是33萬銀元”趙石在算賬這方麵,是沒什麽問題的。
趙石沒說出來的是,襄平商號因為食鹽專賣的利潤,一年是19.8萬銀元。
“好,通知盤山縣鹽場,全年增產60萬斤食鹽,提供給晉藩,如果晉藩支付銀子的話,直接歸戶部國庫;如果晉藩支付流民,就直接給正德修官道。這個事情,就由戶部鹽鐵司負責”楊競終於把走私食鹽的事情布置下去了。
60萬斤食鹽,按照單價50文一斤,刨除成本,利潤也就是1.2萬銀元;如果按照10斤鹽一個流民的話,折合6萬流民。楊競更希望是後者。
“殿下放心,一旦和晉王府溝通好,食鹽可以隨即啟運”趙石點頭答應了下來。
“行了,都散了吧,鬧了一天了”楊競見正事安排完,揉了揉頭說道
“臣等告退”
楊競拿起筆,開始給晉王寫信,約定交易的時間和地點,由於現在山海關在楊競的手中了,所以走私更是少了一層阻礙。楊競寫的很快,一會就寫完了。“秋華,把這個密封,送到晉王府”
“殿下,秋通政去政保司了”一個聲音弱弱的傳來,楊競抬頭一看,是今天才入王府的崔玄珠。這崔玄珠一身七品女官的服飾,倒顯得身材高挑。
“去把秋華叫來”楊競說了聲,又低下頭處理手中的奏折
再說晉王這邊,朝廷剝奪諸位藩王的軍隊,隻允許保留一萬軍隊的旨意早就下達到晉藩了,晉王楊華暴怒之餘,也沒有什麽辦法,隻能把自己的左長史劉靜、右長史徐拱、晉陽郡太守狄英,晉王府護軍中郎將呂勇、情報主官徐盛叫來,一起商議對策。
“媽的,就應該像老九那樣,直接起兵自立。現在老九把山海關都奪了,朝廷也沒放個屁”晉陽楊華坐在寶座上喝罵不止。
由於在座的都是晉王楊華的心腹,所以楊華說話也沒有什麽顧忌。這次朝廷削弱各藩王做的太明顯了,所以楊華一時沒忍住,瘋狂的吐槽。
“殿下息怒,還是要想個辦法應對才好”晉王府左長史劉靜勸道
“你們說說,怎麽應對”晉王楊華也知道自己不必楊競,還沒到和朝廷翻臉的時候,隻能忍著氣,開始和幕僚們商議起應對措施。
“殿下,末將先說說吧”晉王府護軍中郎將呂勇先開口道,“晉藩現在編製軍隊3萬,實際上有軍隊5萬。按照朝廷的最新旨意,咱們就隻能保留1萬兵了,末將以為,可以保留小隊正以上的軍官,編為一個全軍官組成的晉藩衛隊,這樣以後擴起軍來,也有了骨架”
呂勇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保留一個軍官架子,以後有需要的時候再往裏填肉,這樣能最大程度保持晉藩軍隊的戰鬥力。
晉王楊華此時也冷靜下來,仔細琢磨了一下,開口道,“不必,以現在晉藩的財力,多養2萬私軍還是可以的。老九給了孤1萬匹戰馬,組建1萬晉軍騎兵,設置成2個騎兵旅,一個旅駐紮在晉陽縣、一個旅駐紮在雁門關。另外,在劃走的3萬的晉軍中,抽調骨幹,充實到孤的兩萬私軍中,增強這2萬私軍的戰鬥力”
晉陽在第一次上交3萬軍隊的時候,就私自組建了2萬私軍,晉王將自己的私兵命名為鎮北軍,十分中二的名字。這次朝廷再一次削弱藩王的軍隊,晉王就把更多的骨幹填充到自己的鎮北軍中。
其實古代養精銳士兵很貴的,很多時候,號稱三十萬大軍,真是堪稱精銳的不會超過3萬,大部人都是湊數的農民,拿把不知道什麽武器就上了。戰爭結束,再迴去當農民。晉王養2萬私兵,真的不少了。1萬士兵,還是步兵,一年的軍餉最少就是12萬兩,還不算甲胄之類的損耗,晉王的這2萬私兵,一年的成本就是25萬兩白銀。
“殿下,您養這2萬私軍是否多了些?”左長史劉靜沉吟著開口了,“殿下,晉藩這些年,是積累了一些財富,但是還是無法支撐2萬私兵的長期消耗啊”
晉王的年俸是1萬兩白銀,王莊是10萬畝土地,跑出王府的開支,這兩項一年的結餘也不過是5萬兩。好在晉王還有當鋪、綢緞莊、酒坊等產業,一年堪堪也就收入20萬兩的利潤,如果晉王再養2萬私兵的話,基本上全年的收入都搭進去了。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哎,朝廷這麽削藩,孤心裏不安”晉王楊華說了心裏話。
在座的都是晉王的心腹了,自然明白晉王的意思,都沉默不再勸,“老呂,你還是優中選中,把那2萬鎮北軍訓練好,軍餉本王一分都不會少”
“殿下放心就是”
“徐盛,你的情報司還是要繼續努力,一定確保錦衣衛不了解孤的私兵的情況”晉王楊華又給自己的情報司主事徐盛安排了任務。
“殿下放心,咱們的私兵駐守都是一些關隘,臣有能力屏蔽錦衣衛的探知,但臣有一個事情很是擔心”
“何事?”
“臣懷疑皇上還有一支情報力量”徐盛猶豫的說,“這次九爺遇刺,燕山衛殺了咱們晉軍100兄弟,臣都懷疑有這股力量參與進來”
徐盛的話讓在座的人又沉默了,楊競被燕山衛截殺,楊競反手占了山海關,這件事直接導致了朝廷的軍製改革。不過徐盛著眼的不是這個,是情報上的作用。皇上絕對還有一支強大的情報力量。
“徐主事,還是要加強殿下的保衛工作,我這心裏一支不怎麽放心”劉靜非常敏感的察覺到徐盛想說什麽,都沒等徐盛繼續說話,直接安排了。
“長史大人放心就是”
“哈,孤看看燕山衛能不能截殺孤”晉王楊華說歸說,還是調整了部署,“調5000鎮北軍到晉陽縣負責孤的安全,以晉王府護衛的名義”
“還有一個事情,老九給孤來信了,現在老九已經準備好了食鹽,咱們得確認一下,用銀子支付還是流民支付”
在座的人都知道晉藩和遼藩的之間的食鹽走私生意,所以晉王楊華提出這個事情,一點都不以外。
“殿下,晉藩的食鹽基本都是從朝廷從齊藩販運過來了,官價是100文一斤,實際上,市麵上的官鹽已經180-200文一斤了”右長史徐拱說道,“臣以為,九爺每個月給我們5萬斤食鹽,咱們還是以流民支付為好。流民幾乎沒有成本,現在哪都是啊”
“徐長史言之有理。殿下,現在晉陽郡流民被您遷走了20萬以後,雖然形勢有所緩解,但還在源源不斷的產生。如果每年能給遼藩送去6萬,晉陽郡的形勢能穩定不少”晉陽郡太守狄英也同意這個意見。
“也好,每月5萬斤食鹽,就按一斤200文賣,就是1萬兩的利潤,一年就是12萬兩白銀,即使刨除給鹽商的利潤,淨利潤也能達到10萬兩。而我們僅僅需要付出6萬流民即可”左長史劉靜也被這食鹽走私的巨大利潤給震驚道了。
“先把路線鋪起來,一旦做大了,孤讓老九每個月多給咱們5萬斤,一個月10萬斤的話,僅僅走私食鹽這一項,養那2萬鎮北軍就夠了”晉陽楊華意氣風發的說,“徐拱,這個事情就由你全權負責了,狄大人配合抓流民”
“是”眾人都應了下來,遼藩和晉藩也開始了愉快的搞錢生涯。楊競也是借著扶持晉藩的機會,給朝廷樹立一個大敵,給太子樹立一個大敵。這也就是所謂的借力打力吧。
“鼎誠,現在遼藩每年的食鹽產量是多少?”鹽鐵司是戶部的一個司,所以楊競問趙石
“迴殿下,現在盤山縣的鹽場每年產食鹽800萬斤,但基本上是按照需要生產的”趙石說道。遼藩的鹽政是戶部負責生產,然後襄平商號負責統銷。戶部以每斤鹽80文的價格賣給襄平商號,襄平商號再以每斤鹽100-120文的價格出售,掙個差價。
“現在每個月供給襄平商號多少斤鹽?”楊競又問
“迴殿下,未接收流民前,每個月供給襄平商號40萬斤鹽。不過柳峻郎中已經提出申請了,由於增加了40萬流民,襄平商號申請每個月增加15萬斤的食鹽供給”
這個數據其實還是差不多的,一個人每天需要5克鹽,40萬人一個月需要12萬斤,襄平商號申請15萬斤,沒有什麽問題。
“照準,現在遼藩的食鹽成本是多少?”襄平商號其實就是楊競的,楊競又怎麽會為難自己家的生意。
“迴殿下,盤山縣的鹽場,每斤鹽的成本是30文,我們出售給襄平商號的價錢是80文,一斤鹽淨賺50文,如果按照一年12個月,每個月提供55萬斤食鹽的話,鹽政一年的收入是33萬銀元”趙石在算賬這方麵,是沒什麽問題的。
趙石沒說出來的是,襄平商號因為食鹽專賣的利潤,一年是19.8萬銀元。
“好,通知盤山縣鹽場,全年增產60萬斤食鹽,提供給晉藩,如果晉藩支付銀子的話,直接歸戶部國庫;如果晉藩支付流民,就直接給正德修官道。這個事情,就由戶部鹽鐵司負責”楊競終於把走私食鹽的事情布置下去了。
60萬斤食鹽,按照單價50文一斤,刨除成本,利潤也就是1.2萬銀元;如果按照10斤鹽一個流民的話,折合6萬流民。楊競更希望是後者。
“殿下放心,一旦和晉王府溝通好,食鹽可以隨即啟運”趙石點頭答應了下來。
“行了,都散了吧,鬧了一天了”楊競見正事安排完,揉了揉頭說道
“臣等告退”
楊競拿起筆,開始給晉王寫信,約定交易的時間和地點,由於現在山海關在楊競的手中了,所以走私更是少了一層阻礙。楊競寫的很快,一會就寫完了。“秋華,把這個密封,送到晉王府”
“殿下,秋通政去政保司了”一個聲音弱弱的傳來,楊競抬頭一看,是今天才入王府的崔玄珠。這崔玄珠一身七品女官的服飾,倒顯得身材高挑。
“去把秋華叫來”楊競說了聲,又低下頭處理手中的奏折
再說晉王這邊,朝廷剝奪諸位藩王的軍隊,隻允許保留一萬軍隊的旨意早就下達到晉藩了,晉王楊華暴怒之餘,也沒有什麽辦法,隻能把自己的左長史劉靜、右長史徐拱、晉陽郡太守狄英,晉王府護軍中郎將呂勇、情報主官徐盛叫來,一起商議對策。
“媽的,就應該像老九那樣,直接起兵自立。現在老九把山海關都奪了,朝廷也沒放個屁”晉陽楊華坐在寶座上喝罵不止。
由於在座的都是晉王楊華的心腹,所以楊華說話也沒有什麽顧忌。這次朝廷削弱各藩王做的太明顯了,所以楊華一時沒忍住,瘋狂的吐槽。
“殿下息怒,還是要想個辦法應對才好”晉王府左長史劉靜勸道
“你們說說,怎麽應對”晉王楊華也知道自己不必楊競,還沒到和朝廷翻臉的時候,隻能忍著氣,開始和幕僚們商議起應對措施。
“殿下,末將先說說吧”晉王府護軍中郎將呂勇先開口道,“晉藩現在編製軍隊3萬,實際上有軍隊5萬。按照朝廷的最新旨意,咱們就隻能保留1萬兵了,末將以為,可以保留小隊正以上的軍官,編為一個全軍官組成的晉藩衛隊,這樣以後擴起軍來,也有了骨架”
呂勇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保留一個軍官架子,以後有需要的時候再往裏填肉,這樣能最大程度保持晉藩軍隊的戰鬥力。
晉王楊華此時也冷靜下來,仔細琢磨了一下,開口道,“不必,以現在晉藩的財力,多養2萬私軍還是可以的。老九給了孤1萬匹戰馬,組建1萬晉軍騎兵,設置成2個騎兵旅,一個旅駐紮在晉陽縣、一個旅駐紮在雁門關。另外,在劃走的3萬的晉軍中,抽調骨幹,充實到孤的兩萬私軍中,增強這2萬私軍的戰鬥力”
晉陽在第一次上交3萬軍隊的時候,就私自組建了2萬私軍,晉王將自己的私兵命名為鎮北軍,十分中二的名字。這次朝廷再一次削弱藩王的軍隊,晉王就把更多的骨幹填充到自己的鎮北軍中。
其實古代養精銳士兵很貴的,很多時候,號稱三十萬大軍,真是堪稱精銳的不會超過3萬,大部人都是湊數的農民,拿把不知道什麽武器就上了。戰爭結束,再迴去當農民。晉王養2萬私兵,真的不少了。1萬士兵,還是步兵,一年的軍餉最少就是12萬兩,還不算甲胄之類的損耗,晉王的這2萬私兵,一年的成本就是25萬兩白銀。
“殿下,您養這2萬私軍是否多了些?”左長史劉靜沉吟著開口了,“殿下,晉藩這些年,是積累了一些財富,但是還是無法支撐2萬私兵的長期消耗啊”
晉王的年俸是1萬兩白銀,王莊是10萬畝土地,跑出王府的開支,這兩項一年的結餘也不過是5萬兩。好在晉王還有當鋪、綢緞莊、酒坊等產業,一年堪堪也就收入20萬兩的利潤,如果晉王再養2萬私兵的話,基本上全年的收入都搭進去了。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哎,朝廷這麽削藩,孤心裏不安”晉王楊華說了心裏話。
在座的都是晉王的心腹了,自然明白晉王的意思,都沉默不再勸,“老呂,你還是優中選中,把那2萬鎮北軍訓練好,軍餉本王一分都不會少”
“殿下放心就是”
“徐盛,你的情報司還是要繼續努力,一定確保錦衣衛不了解孤的私兵的情況”晉王楊華又給自己的情報司主事徐盛安排了任務。
“殿下放心,咱們的私兵駐守都是一些關隘,臣有能力屏蔽錦衣衛的探知,但臣有一個事情很是擔心”
“何事?”
“臣懷疑皇上還有一支情報力量”徐盛猶豫的說,“這次九爺遇刺,燕山衛殺了咱們晉軍100兄弟,臣都懷疑有這股力量參與進來”
徐盛的話讓在座的人又沉默了,楊競被燕山衛截殺,楊競反手占了山海關,這件事直接導致了朝廷的軍製改革。不過徐盛著眼的不是這個,是情報上的作用。皇上絕對還有一支強大的情報力量。
“徐主事,還是要加強殿下的保衛工作,我這心裏一支不怎麽放心”劉靜非常敏感的察覺到徐盛想說什麽,都沒等徐盛繼續說話,直接安排了。
“長史大人放心就是”
“哈,孤看看燕山衛能不能截殺孤”晉王楊華說歸說,還是調整了部署,“調5000鎮北軍到晉陽縣負責孤的安全,以晉王府護衛的名義”
“還有一個事情,老九給孤來信了,現在老九已經準備好了食鹽,咱們得確認一下,用銀子支付還是流民支付”
在座的人都知道晉藩和遼藩的之間的食鹽走私生意,所以晉王楊華提出這個事情,一點都不以外。
“殿下,晉藩的食鹽基本都是從朝廷從齊藩販運過來了,官價是100文一斤,實際上,市麵上的官鹽已經180-200文一斤了”右長史徐拱說道,“臣以為,九爺每個月給我們5萬斤食鹽,咱們還是以流民支付為好。流民幾乎沒有成本,現在哪都是啊”
“徐長史言之有理。殿下,現在晉陽郡流民被您遷走了20萬以後,雖然形勢有所緩解,但還在源源不斷的產生。如果每年能給遼藩送去6萬,晉陽郡的形勢能穩定不少”晉陽郡太守狄英也同意這個意見。
“也好,每月5萬斤食鹽,就按一斤200文賣,就是1萬兩的利潤,一年就是12萬兩白銀,即使刨除給鹽商的利潤,淨利潤也能達到10萬兩。而我們僅僅需要付出6萬流民即可”左長史劉靜也被這食鹽走私的巨大利潤給震驚道了。
“先把路線鋪起來,一旦做大了,孤讓老九每個月多給咱們5萬斤,一個月10萬斤的話,僅僅走私食鹽這一項,養那2萬鎮北軍就夠了”晉陽楊華意氣風發的說,“徐拱,這個事情就由你全權負責了,狄大人配合抓流民”
“是”眾人都應了下來,遼藩和晉藩也開始了愉快的搞錢生涯。楊競也是借著扶持晉藩的機會,給朝廷樹立一個大敵,給太子樹立一個大敵。這也就是所謂的借力打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