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平郡也是沿用這套製度。在這個時代,供一名學生脫產學習很難的,讀書的基本上都是富裕地主家庭,所以考中的進士都是地主階層的精英分子。像吳晉這種出身寒門的書生中舉,十分的少。
次日,楊競召開大朝會,吳晉上本,提出了教育改革方案。
“在各鄉設置一所小學,學期3年,兒童6歲入學;各縣設置1所中學,學習3年。小學和中學沒有限製,適齡孩童都得讀。郡設一所郡學,學製3年,中學畢業可以考郡學,錄取率為五分之一,郡學畢業授秀才。郡學畢業後,可通過考試升入千山書院,錄取率為五分之一,在千山書院學習滿3年後,授舉人,可以參加省考”吳晉一一把方案說來。
楊競想了想,兒童6歲入學,15歲畢業;如果考不上郡學,那就是12歲開始勞動。如果上了郡學,不讀千山書院的話,15歲就可以參加勞動了。如果就讀千山書院的話,18歲可以參加省考,可以出來做官了,這個設計總體合理。
“完善幾點,第一,各村設私塾,方便孩子讀書,算是鄉小學的分支。第二,從小學開始,上學免費,另每月額外給予學生30斤大米補貼。第三,男童女童同樣入學,如有父母不準孩子入學的,坐牢3年,罰款100兩”
楊競這三條措施提出以後,承運殿裏一陣沉默
“殿下,從來沒有女童讀書的先例啊”禮部郎中周明實在忍不住開口了
“現在有了,不管男童、女童,隻要是我遼藩的子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上學就給補貼”楊競堅決的說。
女童上學,意味著勞動力的解放。楊競現在十分缺少人力,如果把婦女也動員起來,接受教育,那麽平均的社會生產力也會提高的。
“殿下,臣粗略的估計了一下,襄平郡6-12歲的孩童大概5萬,如果男童女童都上學給補貼的話,一個月耗糧150萬斤,一年耗糧食1800萬斤,相當於襄平郡103萬畝土地田稅的九分之一了”錢峰歎了口氣,說到。
“補貼還是要給的,就當是減少田賦了吧。不給糧食補貼的話,很多家庭根本不會讓孩子讀書”楊競略帶無奈的說
很多家庭為了多一個勞動力,根本不會讓孩子讀書的。如果每月補貼30斤大米,一年360斤大米,相當於1畝地的純收入了,很多家庭為了補貼,也會讓孩子上學的。
“要是百姓為了補貼,不斷生孩子怎麽辦?”周明又問道
“周大人,那不是好事嗎?每年補貼360斤糧食,就可以換得一個丁口,這樣的好事上哪找去?”吳晉笑著說。
“殿下,按照錢峰大人的數據,6-12歲的兒童為5萬,那麽每年中學畢業可以報考郡學的學生是8000,按照五分之一的錄取率,郡學學生是1600人,按照千山書院五分之一的錄取率,每年千山書院招生僅為300人,是否少了些?”曾泰提出的疑問
“不少了,千山書院作為遼藩最高學府,必需嚴進嚴出,每年300人,是可以的”楊競覺得這個人數比較合理。
“殿下,老臣有個疑問”張元也說話了
“老大人但說無妨”楊競和煦的說
“殿下仁慈,允許女童讀書,可若有女童考上郡學,乃至千山書院,是否授予女童秀才。舉人功名?是否允許女童參加省考做官呢?”
按照梁國規製,女童是不可以考取功名的。讀書行,就當你自娛自樂了,但是要是想考取功名,那是門都沒有。
“孤覺得,還是允許女童考取功名的好”楊競沉默了許久,才開口
“殿下,老臣覺得不妥,這樣會影響天下士族對殿下的看法的”張元勸道
張元的意思很明白,本來100個功名1000男人爭奪,現在變成100個功名1000個男人加1000個女人爭奪了,錄取率下降了一半,在這個以男性為尊的社會裏,肯定會遭到抵製的。
看楊競就要乾綱獨斷想要拍板了,吳晉趕緊開口,“其實女童考取功名未嚐不可,不過崗位可以限製為王府女官”
王府女官,就是王府內部很多機構的負責人都是有品級的宮女,這種宮女就是女官,像秋華,就是正五品的掌事宮女,同時還是政保司正五品的主事。
吳晉這個方案,很好的統一了各方訴求:楊競想給女童一個讀書做官的機會,張元為代表的傳統士子也能接受女性去王府當女官,反正女官的那些職位他們也當不了,王府內部不可能有楊競以外的男人的。
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
“也好,就按長平說的辦”楊競同意了。
“殿下聖明”張元、周明這些老派人也用稱頌楊競的方式表達了對這個方案的支持。
“下麵說說課程”吳晉笑著說,“小學和中學的課程是上午學習經義,下午學習詩詞。到了郡學和千山書院,在開設詩書禮樂書數六門課程”
“臣等附議”張元、曾泰、錢峰和周明等人都表示同意。
“孤有些想法,諸位參詳。孤以為,6歲的孩子,學習經義有些早了,小學課程上午學算術、識字,下午學詩歌。小學畢業,會寫300個常用字,會100以內加減法,會被30首詩歌即可;中學課程,會寫2000常用字,會基本的算術,會背100首詩歌即可。郡學以上再開經義,諸位以為何如?”楊競慢慢的說。6歲的孩子,學四書五經太早了,還不如以識字為主。
“殿下所言極是,臣等附議”張元、吳晉等人紛紛讚同。
就當這條也要通過的時候,忽然有一個聲音傳出,“臣反對”
眾人都很驚訝,楊競也詫異的看向出聲的人,原來是宣傳司正五品主事餘成。
“餘主事有何高見?”楊競問道
按理說,楊競都拍板了,吳晉、張元、曾泰、錢峰等一眾大佬都同意了,他這正五品的主事很少有直接反對的。
“臣並不是反對殿下關於課程設置的方案”餘成先解釋一句,“臣隻是覺得應該加一門課程”
“你認為應該加什麽課程?”
“臣認為應該加一門經義,不過這門經義不是四書五經,而是大王關於教育的王令、還有大王的詩詞”餘成語出驚人的說,隨即餘成舉起一個題本,“這是臣剛剛寫的經義講義綱領”
“李德全”楊競叫了一下李德全
李德全走下台來,接過餘成的題本,在楊競的示意下,直接讀了起來。
“不管男童、女童,隻要是我遼藩的子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隻要兒童上學,就給補貼,減輕家庭負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注釋:這是遼王殿下就藩時所作之詩,殿下吟誦此詩,殲滅突厥騎兵5000”
隨著李德全的讀題本的聲音,大家都驚呆了,關於教育的那些話,大王不是才剛剛說嗎?你餘成竟然寫進題本裏了?
“殿下,臣以為,在每天課程的開始,都應該學這樣的經義,必須讓遼藩的兒童知道,是大王力排眾議讓他們讀書;是大王給他們補貼,是大王文采斐然的寫下千古名篇;是大王舍身忘死的保護他們。”餘成斬釘截鐵的說,“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們學習知識,更是讓孩子們忠心於遼藩、忠心於大王”
眾人聽完餘成的話,都在心裏感歎:這廝太會了。
楊競剛聽李德全念的時候,就想明白餘成的意思了。不過這話從餘成嘴裏說出來,怎麽聽怎麽順耳。
“準餘成所奏,課程前加上經義一門”楊競笑著說
眾臣看楊競的表情,心裏都暗道:餘成這廝太會拍了,恐怕又得升官了。
果不其然,楊競說話了,“長平,按所議條款,把新的教育政策形成法律,以王令公布”
“周郎中,做好學校建設、教師選用等工作,現在是7月初,新學期就定在9月1日開學”
“臣等領命”
“錢大人,做好補貼糧的準備工作,田稅得11月才能征收完畢,你得提前準備好兩個月300萬斤補貼糧的準備”
錢峰啜著牙花子,答應了下來。看得出來,錢峰壓力不小。
“另外,全部教材,刊印前,交由宣傳司審核”這餘成是個搞意識形態的高手,讓他審教材,楊競非常放心。“另,宣傳司正五品主事餘成官升一品,掛從四品翰林院承旨銜”
眾人紛紛向餘成投去羨慕的目光,這廝升官也太快了。
次日,楊競召開大朝會,吳晉上本,提出了教育改革方案。
“在各鄉設置一所小學,學期3年,兒童6歲入學;各縣設置1所中學,學習3年。小學和中學沒有限製,適齡孩童都得讀。郡設一所郡學,學製3年,中學畢業可以考郡學,錄取率為五分之一,郡學畢業授秀才。郡學畢業後,可通過考試升入千山書院,錄取率為五分之一,在千山書院學習滿3年後,授舉人,可以參加省考”吳晉一一把方案說來。
楊競想了想,兒童6歲入學,15歲畢業;如果考不上郡學,那就是12歲開始勞動。如果上了郡學,不讀千山書院的話,15歲就可以參加勞動了。如果就讀千山書院的話,18歲可以參加省考,可以出來做官了,這個設計總體合理。
“完善幾點,第一,各村設私塾,方便孩子讀書,算是鄉小學的分支。第二,從小學開始,上學免費,另每月額外給予學生30斤大米補貼。第三,男童女童同樣入學,如有父母不準孩子入學的,坐牢3年,罰款100兩”
楊競這三條措施提出以後,承運殿裏一陣沉默
“殿下,從來沒有女童讀書的先例啊”禮部郎中周明實在忍不住開口了
“現在有了,不管男童、女童,隻要是我遼藩的子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上學就給補貼”楊競堅決的說。
女童上學,意味著勞動力的解放。楊競現在十分缺少人力,如果把婦女也動員起來,接受教育,那麽平均的社會生產力也會提高的。
“殿下,臣粗略的估計了一下,襄平郡6-12歲的孩童大概5萬,如果男童女童都上學給補貼的話,一個月耗糧150萬斤,一年耗糧食1800萬斤,相當於襄平郡103萬畝土地田稅的九分之一了”錢峰歎了口氣,說到。
“補貼還是要給的,就當是減少田賦了吧。不給糧食補貼的話,很多家庭根本不會讓孩子讀書”楊競略帶無奈的說
很多家庭為了多一個勞動力,根本不會讓孩子讀書的。如果每月補貼30斤大米,一年360斤大米,相當於1畝地的純收入了,很多家庭為了補貼,也會讓孩子上學的。
“要是百姓為了補貼,不斷生孩子怎麽辦?”周明又問道
“周大人,那不是好事嗎?每年補貼360斤糧食,就可以換得一個丁口,這樣的好事上哪找去?”吳晉笑著說。
“殿下,按照錢峰大人的數據,6-12歲的兒童為5萬,那麽每年中學畢業可以報考郡學的學生是8000,按照五分之一的錄取率,郡學學生是1600人,按照千山書院五分之一的錄取率,每年千山書院招生僅為300人,是否少了些?”曾泰提出的疑問
“不少了,千山書院作為遼藩最高學府,必需嚴進嚴出,每年300人,是可以的”楊競覺得這個人數比較合理。
“殿下,老臣有個疑問”張元也說話了
“老大人但說無妨”楊競和煦的說
“殿下仁慈,允許女童讀書,可若有女童考上郡學,乃至千山書院,是否授予女童秀才。舉人功名?是否允許女童參加省考做官呢?”
按照梁國規製,女童是不可以考取功名的。讀書行,就當你自娛自樂了,但是要是想考取功名,那是門都沒有。
“孤覺得,還是允許女童考取功名的好”楊競沉默了許久,才開口
“殿下,老臣覺得不妥,這樣會影響天下士族對殿下的看法的”張元勸道
張元的意思很明白,本來100個功名1000男人爭奪,現在變成100個功名1000個男人加1000個女人爭奪了,錄取率下降了一半,在這個以男性為尊的社會裏,肯定會遭到抵製的。
看楊競就要乾綱獨斷想要拍板了,吳晉趕緊開口,“其實女童考取功名未嚐不可,不過崗位可以限製為王府女官”
王府女官,就是王府內部很多機構的負責人都是有品級的宮女,這種宮女就是女官,像秋華,就是正五品的掌事宮女,同時還是政保司正五品的主事。
吳晉這個方案,很好的統一了各方訴求:楊競想給女童一個讀書做官的機會,張元為代表的傳統士子也能接受女性去王府當女官,反正女官的那些職位他們也當不了,王府內部不可能有楊競以外的男人的。
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
“也好,就按長平說的辦”楊競同意了。
“殿下聖明”張元、周明這些老派人也用稱頌楊競的方式表達了對這個方案的支持。
“下麵說說課程”吳晉笑著說,“小學和中學的課程是上午學習經義,下午學習詩詞。到了郡學和千山書院,在開設詩書禮樂書數六門課程”
“臣等附議”張元、曾泰、錢峰和周明等人都表示同意。
“孤有些想法,諸位參詳。孤以為,6歲的孩子,學習經義有些早了,小學課程上午學算術、識字,下午學詩歌。小學畢業,會寫300個常用字,會100以內加減法,會被30首詩歌即可;中學課程,會寫2000常用字,會基本的算術,會背100首詩歌即可。郡學以上再開經義,諸位以為何如?”楊競慢慢的說。6歲的孩子,學四書五經太早了,還不如以識字為主。
“殿下所言極是,臣等附議”張元、吳晉等人紛紛讚同。
就當這條也要通過的時候,忽然有一個聲音傳出,“臣反對”
眾人都很驚訝,楊競也詫異的看向出聲的人,原來是宣傳司正五品主事餘成。
“餘主事有何高見?”楊競問道
按理說,楊競都拍板了,吳晉、張元、曾泰、錢峰等一眾大佬都同意了,他這正五品的主事很少有直接反對的。
“臣並不是反對殿下關於課程設置的方案”餘成先解釋一句,“臣隻是覺得應該加一門課程”
“你認為應該加什麽課程?”
“臣認為應該加一門經義,不過這門經義不是四書五經,而是大王關於教育的王令、還有大王的詩詞”餘成語出驚人的說,隨即餘成舉起一個題本,“這是臣剛剛寫的經義講義綱領”
“李德全”楊競叫了一下李德全
李德全走下台來,接過餘成的題本,在楊競的示意下,直接讀了起來。
“不管男童、女童,隻要是我遼藩的子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隻要兒童上學,就給補貼,減輕家庭負擔”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注釋:這是遼王殿下就藩時所作之詩,殿下吟誦此詩,殲滅突厥騎兵5000”
隨著李德全的讀題本的聲音,大家都驚呆了,關於教育的那些話,大王不是才剛剛說嗎?你餘成竟然寫進題本裏了?
“殿下,臣以為,在每天課程的開始,都應該學這樣的經義,必須讓遼藩的兒童知道,是大王力排眾議讓他們讀書;是大王給他們補貼,是大王文采斐然的寫下千古名篇;是大王舍身忘死的保護他們。”餘成斬釘截鐵的說,“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們學習知識,更是讓孩子們忠心於遼藩、忠心於大王”
眾人聽完餘成的話,都在心裏感歎:這廝太會了。
楊競剛聽李德全念的時候,就想明白餘成的意思了。不過這話從餘成嘴裏說出來,怎麽聽怎麽順耳。
“準餘成所奏,課程前加上經義一門”楊競笑著說
眾臣看楊競的表情,心裏都暗道:餘成這廝太會拍了,恐怕又得升官了。
果不其然,楊競說話了,“長平,按所議條款,把新的教育政策形成法律,以王令公布”
“周郎中,做好學校建設、教師選用等工作,現在是7月初,新學期就定在9月1日開學”
“臣等領命”
“錢大人,做好補貼糧的準備工作,田稅得11月才能征收完畢,你得提前準備好兩個月300萬斤補貼糧的準備”
錢峰啜著牙花子,答應了下來。看得出來,錢峰壓力不小。
“另外,全部教材,刊印前,交由宣傳司審核”這餘成是個搞意識形態的高手,讓他審教材,楊競非常放心。“另,宣傳司正五品主事餘成官升一品,掛從四品翰林院承旨銜”
眾人紛紛向餘成投去羨慕的目光,這廝升官也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