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競賜宴的第二天,趙石就告辭了。吳晉把趙石、100名錦衣衛和1000禁軍送到了錦州縣,在錦州出城後,神策軍把錦衣衛和禁軍的武器還給了他們,雙方拱手告別。
吳晉的心情是輕鬆的,一個棘手的事情就這樣處理完畢了。錦衣衛和禁軍是高興的,得了相當於幾年工資的賞賜。隻有趙石心裏是忐忑的,不知道迴去自己能不能交的了差。而且他自己也明白,錦衣衛和禁軍裏說不定有多少人被遼王策反了。他有些厭惡的看了一眼裝著喬庸人頭的盒子,揮手讓隊伍啟程。
返迴襄平的吳晉,還有禮部員外郎的周明被楊競叫到了承運殿。
“第一次科舉的時間就定在七天後,六月28日。考試題目有三道,你們看看”楊競說完,李德全就拿著兩張紙,分別遞給吳晉和周明。
“第一題經義:論親王之政與帝王之心。第二題詩歌:以千山萬水為題,寫一首七言律詩。第三題策論:如何看待朝廷與突厥的戰爭”
“殿下題目出的恰到好處”吳晉笑道
“殿下,會不會有士子覺得題目,覺得題目有不臣之心?”禮部員外郎周明小心翼翼的說。
“在遼藩,我需要臣服誰嗎?”
“臣失言”
“考場就設在千山書院”
六月廿八日,千山書院,襄平郡第一次省考開始了,300名考生參加了考試,其中舉人身份的12人,剩下的也具備秀才身份。
“這省考是什麽?就是秋闈嗎?”一個圍觀的路人問
“我看王令,說是省考考中的,直接授官”一個讀書人模樣的人說
“那兄台怎麽不參加?”
“我準備去長安參加科舉”那讀書人洋洋自得的說。
省考就是兩天,第一天考經義,和詩詞歌賦,第二天考策論。很快兩天就過去了。吳晉和周明也開始了緊張的閱卷過程,張元也被動員起來,充當名譽主考,刑廳郎中杜宇、戶廳郎中魏江等進士出身的官員,也被緊急動員起來,參與閱卷。
兩天後,全部試卷閱示完畢,300名考生被分成了三等。其中一甲3人,二甲10人,三甲287人,是的,楊競下令,這300人全部錄取。三甲的名次排完了,一甲和二甲的名次還需要楊競在承運殿在考試一次,確定名次,前三名就是一甲,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七月一日,楊競在承運殿主持考試,13名考生參考。287名考生在承運殿前廣場肅立。
楊競身穿明黃色五爪親王龍袍,頭戴九冕流,端坐在主位上,整個大梁國隻有三個人能有五爪龍,梁帝、太子和楊競,其餘親王都用四爪;張元身穿紫色正一品官服、吳晉身穿紫色從三品官服、周明穿綠色正六品顏色官服侍立在側。
“遼王有令,策試一甲、二甲士子,題目:試論如何以襄平一郡之力內撫百姓、外禦強敵。考試時間為一個時辰,開始答題”吳晉朗聲宣布。
13位士子席地而坐,在麵前的小案上奮筆疾書。很快,半個時辰過去,有一位考生停筆了。並起身跪在大殿中央,雙手高高舉起試卷。
周明起身,接過試卷,遞給李德全。李德全恭敬的放在楊競麵前,楊競認真的看了起來。
“伏惟古聖王治天下,當以安黎民、抵外敵、奉社稷為要。今觀天下形勢,襄平既是四戰之地,又乃世外桃源。當內修德政...”楊競入眼就是一份十分秀美的字跡,文章內核主要是招徠流民、東擴土地,修養生息,文章最後的一句話讓楊競眼前一亮,“故學生以為,當謹守西界、廣積糧草、南收東擴,以待天時,則帝業可成矣”
楊競略微驚訝的看了一眼交卷的學生,這不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的猥瑣發展策略嗎?這和楊競苟在邊疆當藩王的理想是一致。楊競看了眼試卷的名字,王烈,字珧峰,襄平郡人氏。
慢慢的士子都開始交卷了,楊競一個一個的看,其中一個叫尹書的士子,太原郡人氏,在卷子中說,種地隻能溫飽,經商才能富裕,應該大力通商,襄平雖然四戰之地,也是各個勢力的交匯點,可以發展貿易以富裕百姓,甚至還提出海貿的思想。還有一個士子叫鄭愈,主張大力開發展手工業,主要是製瓷、製鐵,特別指出製鐵,是強盛之基;這個思想,和楊競的思路非常一致。前三名,楊競就準備定這三個人了。
楊競拿起朱筆,直接圈定王烈為第一名,狀元;尹書第二名,為榜眼;鄭愈第三名,為探花;一甲王烈、尹書、鄭愈三人賜博士出身;
第四名畢攀到第十三名劉蒙為二甲,畢攀為二甲頭名:傳臚。二甲十人賜碩士出身。
第十四名宋護到第三百名李峪為三甲,三甲287人賜學士出身。
畢攀作為傳臚,負責唱名,一個個念出高中的士子名字。念畢,300名士子在狀元王烈的帶領下,向楊競行三拜九叩的大禮。
“遼王令,新科狀元王烈授梅河縣正七品縣令;榜眼尹書授正七品銀州縣縣令;探花鄭愈授正七品鬆江縣縣令。畢攀等二甲十人授從七品,分各廳觀政,六個月後任實職。宋護等287人授正八品,分各縣、各司觀政,六個月後任實職”
“臣等叩謝大王”王烈等300人齊聲唱謝。現在這300人都有了官職,可以稱臣了。
楊競沒有采用進士的稱號,化用了後世的學士、碩士和博士,用來稱唿一甲、二甲和三甲。這麽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和朝廷取士產生區別,一是可以降低阻力,二是可以為以後另起爐灶打下基礎。
降低阻力很好理解,傳統的讀書人覺得這300人不是進士,沒有那麽大的抵觸情緒。但當金榜發布,隻要參加考試的人都上榜,且直接授官以後,一個個都嫉妒的眼紅。
楊競簡短接見了王烈、畢書和鄭愈以後,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吳晉了。什麽狀元遊街啊,鹿鳴宴啊,都是吳晉在張羅。
“李德全,發布兩條王令。一是命工廳在崇文殿右側起一高閣,閣高三層,命名為文淵閣。二是成立翰林院,翰林院駐文淵閣,以吳晉為翰林院使,晉吳晉正三品。周明主持省考有功,由正六品禮廳員外郎晉升從五品禮廳郎中”
省考順利結束,作為主考官的吳晉,和副主考的周明都官升一級。這也是慣例,主持完科舉考試的大臣都會升官。
忙完這一切,楊競迴到偏殿休息去了。
第二天,李德全來傳,說是吳晉求見。楊競在承運殿召見了吳晉。
“臣謝大王拔擢”看見楊競,吳晉首先謝恩。
“長平不必如此。孤早就說過,卿乃孤之子房也”楊競笑道
吳晉也笑,他也明白,自己的前途命運算是和楊競緊緊聯係在一起了,若是楊競失敗,自己也難逃一死;若是楊競問鼎天下,他就是當朝第一人,所以楊競信任吳晉,吳晉對楊競忠心耿耿。
“長平,這次錄取的300名學士、碩士和博士,要好好利用起來。你分管吏廳,要仔細觀察他們,是人才的要大膽使用,不要吝嗇官位。”楊競在封官上很大方,隻要忠心且有才華,楊競真是不吝升賞。
“殿下放心,除了一甲那三名博士直接做官以外,其餘297名全部觀政半年,根據各自才能,半年後安排崗位”
“另外,發出通知,省考三年舉行一次,想要參加省考的,必須在千華書院學習滿三年,或者參加朝廷科舉考試,獲得舉人身份的,方可參加”
“殿下此舉甚妙,臣會安排宣傳司把這個政策宣傳出去,特別是宣傳到關內,這樣會吸引很多人才來襄平任職”吳晉笑道。
“孤還有一個大事要和你商量”
“請大王示下”
“教育體係改革”楊競嚴肅的說,“半年前我們從長安來到襄平,通過和突厥、奴真兩仗,我們算是在襄平站穩腳跟了。如果不出意外,看今年的氣候,收成應該會不錯。田賦入庫幾千萬斤糧食不成問題。有兵有糧,就有了一切。我們得考慮培養自己的人才了”
“殿下所慮極是”
“這樣,你組織禮廳拿出個方案,我們在細琢磨一下”
“臣領旨”
大梁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各郡舉行的地方考試。每三年一次,又叫鄉闈.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郡科舉生員,也就是秀才與監生均可應考。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是由朝廷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長安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隻是由梁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隻考時務策一道。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這就是大梁國的教育製度。
吳晉的心情是輕鬆的,一個棘手的事情就這樣處理完畢了。錦衣衛和禁軍是高興的,得了相當於幾年工資的賞賜。隻有趙石心裏是忐忑的,不知道迴去自己能不能交的了差。而且他自己也明白,錦衣衛和禁軍裏說不定有多少人被遼王策反了。他有些厭惡的看了一眼裝著喬庸人頭的盒子,揮手讓隊伍啟程。
返迴襄平的吳晉,還有禮部員外郎的周明被楊競叫到了承運殿。
“第一次科舉的時間就定在七天後,六月28日。考試題目有三道,你們看看”楊競說完,李德全就拿著兩張紙,分別遞給吳晉和周明。
“第一題經義:論親王之政與帝王之心。第二題詩歌:以千山萬水為題,寫一首七言律詩。第三題策論:如何看待朝廷與突厥的戰爭”
“殿下題目出的恰到好處”吳晉笑道
“殿下,會不會有士子覺得題目,覺得題目有不臣之心?”禮部員外郎周明小心翼翼的說。
“在遼藩,我需要臣服誰嗎?”
“臣失言”
“考場就設在千山書院”
六月廿八日,千山書院,襄平郡第一次省考開始了,300名考生參加了考試,其中舉人身份的12人,剩下的也具備秀才身份。
“這省考是什麽?就是秋闈嗎?”一個圍觀的路人問
“我看王令,說是省考考中的,直接授官”一個讀書人模樣的人說
“那兄台怎麽不參加?”
“我準備去長安參加科舉”那讀書人洋洋自得的說。
省考就是兩天,第一天考經義,和詩詞歌賦,第二天考策論。很快兩天就過去了。吳晉和周明也開始了緊張的閱卷過程,張元也被動員起來,充當名譽主考,刑廳郎中杜宇、戶廳郎中魏江等進士出身的官員,也被緊急動員起來,參與閱卷。
兩天後,全部試卷閱示完畢,300名考生被分成了三等。其中一甲3人,二甲10人,三甲287人,是的,楊競下令,這300人全部錄取。三甲的名次排完了,一甲和二甲的名次還需要楊競在承運殿在考試一次,確定名次,前三名就是一甲,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七月一日,楊競在承運殿主持考試,13名考生參考。287名考生在承運殿前廣場肅立。
楊競身穿明黃色五爪親王龍袍,頭戴九冕流,端坐在主位上,整個大梁國隻有三個人能有五爪龍,梁帝、太子和楊競,其餘親王都用四爪;張元身穿紫色正一品官服、吳晉身穿紫色從三品官服、周明穿綠色正六品顏色官服侍立在側。
“遼王有令,策試一甲、二甲士子,題目:試論如何以襄平一郡之力內撫百姓、外禦強敵。考試時間為一個時辰,開始答題”吳晉朗聲宣布。
13位士子席地而坐,在麵前的小案上奮筆疾書。很快,半個時辰過去,有一位考生停筆了。並起身跪在大殿中央,雙手高高舉起試卷。
周明起身,接過試卷,遞給李德全。李德全恭敬的放在楊競麵前,楊競認真的看了起來。
“伏惟古聖王治天下,當以安黎民、抵外敵、奉社稷為要。今觀天下形勢,襄平既是四戰之地,又乃世外桃源。當內修德政...”楊競入眼就是一份十分秀美的字跡,文章內核主要是招徠流民、東擴土地,修養生息,文章最後的一句話讓楊競眼前一亮,“故學生以為,當謹守西界、廣積糧草、南收東擴,以待天時,則帝業可成矣”
楊競略微驚訝的看了一眼交卷的學生,這不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的猥瑣發展策略嗎?這和楊競苟在邊疆當藩王的理想是一致。楊競看了眼試卷的名字,王烈,字珧峰,襄平郡人氏。
慢慢的士子都開始交卷了,楊競一個一個的看,其中一個叫尹書的士子,太原郡人氏,在卷子中說,種地隻能溫飽,經商才能富裕,應該大力通商,襄平雖然四戰之地,也是各個勢力的交匯點,可以發展貿易以富裕百姓,甚至還提出海貿的思想。還有一個士子叫鄭愈,主張大力開發展手工業,主要是製瓷、製鐵,特別指出製鐵,是強盛之基;這個思想,和楊競的思路非常一致。前三名,楊競就準備定這三個人了。
楊競拿起朱筆,直接圈定王烈為第一名,狀元;尹書第二名,為榜眼;鄭愈第三名,為探花;一甲王烈、尹書、鄭愈三人賜博士出身;
第四名畢攀到第十三名劉蒙為二甲,畢攀為二甲頭名:傳臚。二甲十人賜碩士出身。
第十四名宋護到第三百名李峪為三甲,三甲287人賜學士出身。
畢攀作為傳臚,負責唱名,一個個念出高中的士子名字。念畢,300名士子在狀元王烈的帶領下,向楊競行三拜九叩的大禮。
“遼王令,新科狀元王烈授梅河縣正七品縣令;榜眼尹書授正七品銀州縣縣令;探花鄭愈授正七品鬆江縣縣令。畢攀等二甲十人授從七品,分各廳觀政,六個月後任實職。宋護等287人授正八品,分各縣、各司觀政,六個月後任實職”
“臣等叩謝大王”王烈等300人齊聲唱謝。現在這300人都有了官職,可以稱臣了。
楊競沒有采用進士的稱號,化用了後世的學士、碩士和博士,用來稱唿一甲、二甲和三甲。這麽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和朝廷取士產生區別,一是可以降低阻力,二是可以為以後另起爐灶打下基礎。
降低阻力很好理解,傳統的讀書人覺得這300人不是進士,沒有那麽大的抵觸情緒。但當金榜發布,隻要參加考試的人都上榜,且直接授官以後,一個個都嫉妒的眼紅。
楊競簡短接見了王烈、畢書和鄭愈以後,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吳晉了。什麽狀元遊街啊,鹿鳴宴啊,都是吳晉在張羅。
“李德全,發布兩條王令。一是命工廳在崇文殿右側起一高閣,閣高三層,命名為文淵閣。二是成立翰林院,翰林院駐文淵閣,以吳晉為翰林院使,晉吳晉正三品。周明主持省考有功,由正六品禮廳員外郎晉升從五品禮廳郎中”
省考順利結束,作為主考官的吳晉,和副主考的周明都官升一級。這也是慣例,主持完科舉考試的大臣都會升官。
忙完這一切,楊競迴到偏殿休息去了。
第二天,李德全來傳,說是吳晉求見。楊競在承運殿召見了吳晉。
“臣謝大王拔擢”看見楊競,吳晉首先謝恩。
“長平不必如此。孤早就說過,卿乃孤之子房也”楊競笑道
吳晉也笑,他也明白,自己的前途命運算是和楊競緊緊聯係在一起了,若是楊競失敗,自己也難逃一死;若是楊競問鼎天下,他就是當朝第一人,所以楊競信任吳晉,吳晉對楊競忠心耿耿。
“長平,這次錄取的300名學士、碩士和博士,要好好利用起來。你分管吏廳,要仔細觀察他們,是人才的要大膽使用,不要吝嗇官位。”楊競在封官上很大方,隻要忠心且有才華,楊競真是不吝升賞。
“殿下放心,除了一甲那三名博士直接做官以外,其餘297名全部觀政半年,根據各自才能,半年後安排崗位”
“另外,發出通知,省考三年舉行一次,想要參加省考的,必須在千華書院學習滿三年,或者參加朝廷科舉考試,獲得舉人身份的,方可參加”
“殿下此舉甚妙,臣會安排宣傳司把這個政策宣傳出去,特別是宣傳到關內,這樣會吸引很多人才來襄平任職”吳晉笑道。
“孤還有一個大事要和你商量”
“請大王示下”
“教育體係改革”楊競嚴肅的說,“半年前我們從長安來到襄平,通過和突厥、奴真兩仗,我們算是在襄平站穩腳跟了。如果不出意外,看今年的氣候,收成應該會不錯。田賦入庫幾千萬斤糧食不成問題。有兵有糧,就有了一切。我們得考慮培養自己的人才了”
“殿下所慮極是”
“這樣,你組織禮廳拿出個方案,我們在細琢磨一下”
“臣領旨”
大梁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各郡舉行的地方考試。每三年一次,又叫鄉闈.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郡科舉生員,也就是秀才與監生均可應考。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是由朝廷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長安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隻是由梁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隻考時務策一道。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這就是大梁國的教育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