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春天總是給人無限的希望,特別是北方的春天,經曆的一冬天風霜,經曆幾個月的蟄伏,終於又展現出無限的勃勃生機。


    春耕在襄平大地火熱的展開了,更火熱的是,新分到土地的佃農和被收迴多占土地地主之間打的火熱,短短3天,就有60名農民被打死,幾百人被打殘。楊競大怒,直接讓刑廳派員把打人的地主全部抓了起來。又派出3000神策軍巡視9縣,發現敢打農民的地主就地處決,這才堪堪製止住這個風氣。


    由於宣傳司關於減免人頭稅的宣傳,加上分地、限租的政策,楊競在襄平縣幾十萬農民心中的地位堪比神明,很多農民家裏都供奉了楊競的長生牌位。連帶著神策軍也受到了百姓的熱烈歡迎,由於神策軍的披風上有一條象征著親王的黃色絲帶,百姓看見巡視的神策軍,就知道是遼王楊競的親軍,甚至都跪在路邊下拜,這一幕讓很多神策軍心生震撼。


    就在半年前,這神策軍還是關內的一群流民,楊競收留了他們,給了他們身份地位、給了他們每年6兩的軍餉,有些人還升為小隊長,個別的還升任邊軍的百戶,僅僅半邊的光景,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人對楊競的忠心也達到了新高度。這些人也是楊競敢於推行土地改革的最重要依靠。


    在楊競的鐵血政策下,春耕得以順利開展,楊競微服私訪到襄平郡城周邊看了看,到處都是火熱的春耕景象,楊競心情大好。襄平的氣候一年隻能耕種一季,到了冬天千裏冰封的,沒有糧食過冬,說不上要餓死多少百姓。


    襄平本地地主聯名狀告楊競的告狀信也像雪片一樣的飛到長安,也有襄平籍的官僚,準備上折子參楊競。


    距離朝廷派30萬大軍北上已經一個月了,梁帝也幾乎天天守在樞密院,調度前方及後勤事務。大部分行政上的事務都由內閣處置,大朝會都很少開了,朝廷的中樞機構都在為對突厥的戰爭服務。這天,梁帝終於召開了大朝會,六部九卿,在長安的從三品以上的官員全部出席。


    大朝會的核心議題就是一個,如何保證朝廷30萬大軍的後勤,任何一個朝代,支撐朝廷30萬大軍作戰都是一個嚴重的負擔。


    “陛下,國庫存糧及存銀在不考慮其他開支的情況下,可支撐一年。臣擔心,與突厥的戰爭持續日久,還是要把明年的軍費考慮進去”戶部尚書、趙國公蕭炎首先出班說


    戰爭一旦開打,如何結束就不是單獨某一方說的算的了。30萬大軍作戰,打的是後勤,打的是糧餉,一旦後勤不濟,那純純的災難。


    “陛下,可否加征剿餉?”蕭炎又開口說道


    “陛下,現在農民的賦稅太高了,田賦已經到了收入的五成,這還算好的。很多耕種地主土地的農民賦稅甚至到了收入的七成,再加上人頭稅,農民一年收入的八九成都得交稅,果腹都困難,再加征剿餉,恐激起民變啊”翰林院掌院學士張元立刻出班奏道。


    “不加征剿餉,這30萬大軍的後勤你負責?”蕭炎不陰不陽的說了一句。


    眼看氣氛越來越緊張,這時,大理寺少卿王越出列了,“陛下,臣有本奏”


    “奏來”


    “臣彈劾遼王在封地內橫征暴斂、強征土地,這時襄平郡72大戶聯名的控告信,臣代為轉交”這王越是襄平郡的天才,從小讀書就好,中進士後累遷至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由於出生襄平郡,所以襄平郡的大戶就拜請王越代奏。


    “細細奏來”


    “是,陛下。遼王競在封國,以清查土地為名,沒收大戶土地,經粗略統計,竟達60萬畝之多,還強製規定,大戶地租不能超過農民收成的6成,並且免去襄平郡百姓的人頭稅。如此暴行,臣懇請陛下嚴處”王越一一把楊競的所作所為說了出來。


    “王大人言過其實了吧?戶部黃冊所載,襄平郡全部耕地不過28萬畝,遼王殿下怎麽能強征60萬畝?就是遼王殿下把襄平郡全部土地都占了,也不夠60萬畝啊?”戶部侍郎趙石站出來提出疑問了


    趙石從州縣屬官出身,當過縣令、郡同知、太守,一路升至戶部侍郎,對大地主隱匿土地的事情太清楚。這事誰都心知肚明,但是這事不能拿到台麵上去說,不然趙石首當其衝的會被問責,畢竟他是分管全國的土地的戶部左侍郎。


    “這...”王越說不出話來了,王越也反應過來問題的關鍵了,“即使遼王殿下沒有強征土地,那麽限製賦稅上限也不是很合理,藩王不得幹政。”


    “王大人真得覺得農民把收入的八成以上交稅很合理?況且遼王殿下就藩前,朝廷已有明令,襄平郡稅收抵王俸,這相當於遼王殿下拿自己的錢補貼百姓,此舉並無不妥”刑部侍郎溫任出班說了一句。這個刑部侍郎不知道從什麽角度出發,這時候站出來替楊競說句話。


    “陛下,臣彈劾遼王競收買人心、意圖不軌。雷霆雨露,俱是天恩。遼王擅自減免百姓賦稅,已有收買人心之嫌疑,此非藩王應為之事”靖遠侯馮異在太子的示意下,出班彈劾到


    “何知遠,錦衣衛在襄平有千戶所,你怎麽說?”梁帝沒理下麵的人爭吵,反而問向錦衣衛指揮使何知遠。錦衣衛在全國81個郡城都設有千戶所,負責掌握當地的民情,這是公開的製度。


    “陛下,遼王殿下就藩半年來,襄平郡政通人和”何知遠恭敬的說


    “哼,政通人和?難道減輕賦稅就是政通人和?”太子這時出聲了


    眾臣聽了太子的話,都有些驚訝:減輕賦稅難道不是政通人和的一種體現?哪怕心裏不這麽想,嘴上也不能這麽說啊?你可是儲君啊,必須仁愛、愛民。


    何知遠心裏暗罵了一句白癡,並沒有說話,隻是微微的向太子行了一禮,就退迴班列。


    作為正一品的錦衣衛指揮使,何知遠也很超然。


    “依太子之見,此事該何如處置?”梁帝問道


    “依兒臣之見,九弟也是年輕。父皇下詔申斥一番也就是了,取消賦稅上限,賠償大戶損失即可。實在不行,把九弟召迴長安,罰他在太廟閉門思過一個月也就是了”太子情真意切的說


    梁帝也有些驚訝,太子手段提升了,這招以退為進不錯,既讓楊競顏麵盡失,又讓楊競出錢賠償,楊競裏子麵子都失去了。


    “太子所言甚是,臣等附議”趙國公蕭炎自不必說,蕭炎一係的,也就是太子一係的官員立即附議。而難得的是,王素的一眾前朝官員也附議太子的意見。這幫前朝官員平時是最支持楊競的,此時也支持對楊競的處置。理由很簡單:楊競的做法嚴重傷害了大地主的利益,而這些前朝官員,恰恰就是大地主的代表。


    梁帝製止住想要說話的翰林院掌院學士張元,“就按太子的意見擬詔吧”


    張元寒門出身,對底層百姓的疾苦很是關心,他並不覺得楊競的做法有問題。


    現在新的問題出現了,誰去襄平郡宣詔成了新的問題,吳晉殺掉傳旨的錦衣衛的事情,朝中大員隱隱約約知道一些。去邊疆一位手握兵權的藩王封地,把藩王召迴長安,這個活不好幹。


    梁帝看了一周,並沒有人自告奮勇的去宣詔。連何知遠都把頭低下了,他心裏明鏡似的,楊競不可能迴長安,誰去宣旨誰就是死。


    “陛下,老臣去吧”這時,翰林院掌院學士張元出列了。


    梁帝和眾大臣眼前一亮,這張元是翰林院從一品的掌院學士,天下讀書人的領袖,資曆足夠老,他去宣旨最為合適。


    “好”梁帝讚賞的點頭


    “陛下,臣還有一請,老臣老了,臣請去襄平郡宣完旨意之後,申請致仕了,臣迴家鄉養老了”張元突然語出驚人的說


    “準。翰林院掌院學士張元宣旨後,以原品致仕”梁帝不悅的聲音傳來。


    一般高級官員致仕,都會在原品級上官升一品。像張元已經是翰林院掌院學士了,從一品,致仕的時候一般都會給掛個太傅、太師或太尉的正一品虛銜。而梁帝並沒有給張元這個待遇,說明梁帝對張元不滿了。


    “臣謝陛下,萬歲萬萬歲”張元行禮。


    “何知遠,安排100名錦衣衛隨張元去襄平宣旨,兵部派1000禁軍隨行”


    眾大臣都明白了,錦衣衛是監視張元的,禁軍是準備在楊競不奉詔的情況下,強行帶楊競走的。


    “張元明日出發,現在退下吧。我們接著議事”梁帝又恢複了不喜不怒的語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苟在邊疆當藩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夢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夢農並收藏苟在邊疆當藩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