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勞諸位,唐肅玉在此謝過。”
恭敬施禮,唐肅玉再為來客添一盞香茗:“此事有違修士規矩,諸位不必困擾,我自一力承擔。”
“好說,好說。”
娃娃和尚飲下茶水,從懷中摸出一錠金元寶:“說起來也巧,此物雖被小僧所得,卻與社神有緣。”
說罷,隨手拋出,落在唐肅玉身前。
拿起來細瞧,其上滿是祥雲、蝙蝠、仙鶴,足足有十兩重。
身旁中瘟史文業湊過來看了兩眼,隨後神色怪異的轉向幾位兄弟,退迴座位,默然不語。
唐肅玉知曉手中金元寶不凡,開口問道:“不知尊者何意?”
“誒,收好、收好,元寶可迎祥納福、保病禳災。布袋覺醒一事,是小僧私心未除,險些犯下大錯。”
娃娃一手摸著後腦,一手拍著肚皮,極為滑稽。
推算時辰,察覺已經不早,唐肅玉起意結束商談,畢竟馬靈耀還在家中,日常功課還未檢查。
剛要有所動作,院外遠遠傳來孩童爭吵聲。
聲音由遠及近,嘰嘰喳喳少說得有四五個孩子。
疑惑來人如何勘破蟠龍珠的遮掩,唐肅玉正欲施法遮掩院中情形,卻被娃娃攔下。
“莫急、莫急。”
他望向四周,隨手一指。
翠竹枯萎,盡數化泥。
泥中鑽出樹苗,轉瞬間主幹粗壯、枝繁葉茂。
菩提樹成。
娃娃雙手合十:“還請諸位助小僧一臂之力。”
隨後化作一串龍眼大小的果實,掛到樹枝顯眼位置。
其餘鬼神不知何意,彼此相視,不約而同地笑出聲來。
陸續變幻成果子,挑選滿意的枝頭掛上。
神行狀態下,唐肅玉也可以做到障眼幻化。
隻是不等他有所動作,娃娃聲音再次傳來:“社神請助我被那群孩童吃下。”
愣神功夫,五個十來歲的孩子闖了進來。
兩男三女,衣衫襤褸,臉上半是驚恐半是好奇。
見到他,為首的小男孩攔住其餘孩子,顫抖著喊道:“你是什麽妖怪?!”
唐肅玉有心誆他,說自己是吃人的惡鬼。
但想到彌勒囑托,隻好按下惡趣味,笑著答道:“吾乃土地神。爾等是哪家娃娃,不知此處有鬼魅橫行?”
“土地爺好。”男孩將信將疑,“我們兄妹無父無母,不是有意冒犯您的,您能不能讓我們在這裏留宿一夜。”
土地廟每個村子都有,是村人農戶的信仰,他即使不信也不敢冒犯。
“此地荒蕪許久,留宿可不是好選擇。”
唐肅玉順手摘下一串果子,問道:“你們是一家的兄弟姐妹?”
手中果子遞過去,男孩捧住,答道:“不是一家,我們在人牙子那約好逃出,結成的異姓兄妹。”
“人牙子?”
唐肅玉皺眉,語帶怒意:“巴陵有拐子,在哪?土地、城隍是吃空餉的不成!”
男孩“噗通”跪下,連帶著四個孩子一起趴倒。
“土地爺,怪不得他人,我們都是父母親手賣入牙行的。”他抬起頭,“家裏想要去滁州見佛,銀錢不夠,隻好賣了我們幾個,湊成盤纏。”
“買我們的叔叔雖時有打罵,但從未短了吃穿,不算惡人。是我們聽說巴陵年後會被元氏反賊攻破,不想被那群反賊買入府中做小廝丫鬟,於是趁夜結伴離開。”
這下輪到唐肅玉驚到,他彎下身,扶起五個孩子:“你是從何處聽到的消息?”
不等男孩迴答,身後膚色黝黑小姑娘唱起了歌謠。
呂梁死、呂岱亡,年後大魏空蕩蕩;元氏起、活佛興,新年百姓喜盈盈。
男孩接道:“就是這首歌謠,不知道哪裏傳出的,但是大家都會唱。我們氣不過,想要離開巴陵去廬州。”
又有人插話:“勸爹娘賣兒賣女去朝聖的‘活佛’,能是什麽好東西。我寧願跳淮水裏被魚吃掉,也不想給他們做活。”
幾個孩子瞬間嘰嘰喳喳,你一句我一句。
與其說是痛恨元氏,不如說是怨恨拋棄他們的父母。
唐肅玉將手中溫熱的茶水遞給他們:“喝點暖暖身子,此處不是久留之地。”
指著花崗村方向,輕聲說:“元氏蠱惑人心,些許謠言不必擔憂。今夜先在菩提樹下休息,天亮後去往那個方向,會有人來接你們。”
男孩生出驚色,搖頭道:“我們不想迴去,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不想被分開,我們兄妹是一家人。”
唱歌的女娃帶著哭腔:“土地爺,小十不想離開哥哥姐姐。”
幾個孩子開始抱成一團,低聲抽泣。
“別哭、別哭。誰說要分開你們,我又不是什麽邪神惡鬼,哎呀。”
唐肅玉手足無措,索性定住幾人,給他們灌入茶水。
否則夜深寒冷,衣不蔽體,他們哪有性命活到明日?
茶壺見底,恰好分完,順手解開他們的束縛。
小孩子見識少但不傻,腹部暖意升騰,四肢百骸說不出的舒爽,明了眼前人絕非“凡人”。
他們再次拜倒,口中感恩不止。
唐肅玉示意他們吃下手中果子。
孩子們不疑有他,分好果子一口吞下。
菩提樹下積累起厚厚落葉,他們腦袋昏昏,貼著彼此沉入睡眠。
扯下一縷頭發,吐出一縷真火,化為美夢縈繞孩子們周身。
鬼神們在枝頭晃動,逐一消散。
圓覺和尚現身,對著方才唱歌的女娃合十施禮,口稱“阿彌陀佛”。
“唐施主若是不方便,可將他們送往臥龍山下,老衲會安排人撫養。”
“她是哪位轉世?”唐肅玉起了興趣,“竟引得尊者親自來度。”
圓覺指指菩提樹,沒有迴答,而後身形散去。
佛門重宿慧,少有一世修而得道者。
即便是世尊,也有前世時為燃燈鋪路,被讚“善男子,來世當得作佛”的典故。
能令彌勒重視,可見其前世道果不低,或許也是未來的關鍵之一。
佛門弟子不畏肉身災禍,不懼前途坎坷。
此生不得覺,來世仍努力。
其中不乏虔誠者半途而廢,虛假者肆意謗佛。
唐肅玉並不意外,在附近盤膝坐下,入定修行。
已過子時,明日才是關鍵時刻。
恭敬施禮,唐肅玉再為來客添一盞香茗:“此事有違修士規矩,諸位不必困擾,我自一力承擔。”
“好說,好說。”
娃娃和尚飲下茶水,從懷中摸出一錠金元寶:“說起來也巧,此物雖被小僧所得,卻與社神有緣。”
說罷,隨手拋出,落在唐肅玉身前。
拿起來細瞧,其上滿是祥雲、蝙蝠、仙鶴,足足有十兩重。
身旁中瘟史文業湊過來看了兩眼,隨後神色怪異的轉向幾位兄弟,退迴座位,默然不語。
唐肅玉知曉手中金元寶不凡,開口問道:“不知尊者何意?”
“誒,收好、收好,元寶可迎祥納福、保病禳災。布袋覺醒一事,是小僧私心未除,險些犯下大錯。”
娃娃一手摸著後腦,一手拍著肚皮,極為滑稽。
推算時辰,察覺已經不早,唐肅玉起意結束商談,畢竟馬靈耀還在家中,日常功課還未檢查。
剛要有所動作,院外遠遠傳來孩童爭吵聲。
聲音由遠及近,嘰嘰喳喳少說得有四五個孩子。
疑惑來人如何勘破蟠龍珠的遮掩,唐肅玉正欲施法遮掩院中情形,卻被娃娃攔下。
“莫急、莫急。”
他望向四周,隨手一指。
翠竹枯萎,盡數化泥。
泥中鑽出樹苗,轉瞬間主幹粗壯、枝繁葉茂。
菩提樹成。
娃娃雙手合十:“還請諸位助小僧一臂之力。”
隨後化作一串龍眼大小的果實,掛到樹枝顯眼位置。
其餘鬼神不知何意,彼此相視,不約而同地笑出聲來。
陸續變幻成果子,挑選滿意的枝頭掛上。
神行狀態下,唐肅玉也可以做到障眼幻化。
隻是不等他有所動作,娃娃聲音再次傳來:“社神請助我被那群孩童吃下。”
愣神功夫,五個十來歲的孩子闖了進來。
兩男三女,衣衫襤褸,臉上半是驚恐半是好奇。
見到他,為首的小男孩攔住其餘孩子,顫抖著喊道:“你是什麽妖怪?!”
唐肅玉有心誆他,說自己是吃人的惡鬼。
但想到彌勒囑托,隻好按下惡趣味,笑著答道:“吾乃土地神。爾等是哪家娃娃,不知此處有鬼魅橫行?”
“土地爺好。”男孩將信將疑,“我們兄妹無父無母,不是有意冒犯您的,您能不能讓我們在這裏留宿一夜。”
土地廟每個村子都有,是村人農戶的信仰,他即使不信也不敢冒犯。
“此地荒蕪許久,留宿可不是好選擇。”
唐肅玉順手摘下一串果子,問道:“你們是一家的兄弟姐妹?”
手中果子遞過去,男孩捧住,答道:“不是一家,我們在人牙子那約好逃出,結成的異姓兄妹。”
“人牙子?”
唐肅玉皺眉,語帶怒意:“巴陵有拐子,在哪?土地、城隍是吃空餉的不成!”
男孩“噗通”跪下,連帶著四個孩子一起趴倒。
“土地爺,怪不得他人,我們都是父母親手賣入牙行的。”他抬起頭,“家裏想要去滁州見佛,銀錢不夠,隻好賣了我們幾個,湊成盤纏。”
“買我們的叔叔雖時有打罵,但從未短了吃穿,不算惡人。是我們聽說巴陵年後會被元氏反賊攻破,不想被那群反賊買入府中做小廝丫鬟,於是趁夜結伴離開。”
這下輪到唐肅玉驚到,他彎下身,扶起五個孩子:“你是從何處聽到的消息?”
不等男孩迴答,身後膚色黝黑小姑娘唱起了歌謠。
呂梁死、呂岱亡,年後大魏空蕩蕩;元氏起、活佛興,新年百姓喜盈盈。
男孩接道:“就是這首歌謠,不知道哪裏傳出的,但是大家都會唱。我們氣不過,想要離開巴陵去廬州。”
又有人插話:“勸爹娘賣兒賣女去朝聖的‘活佛’,能是什麽好東西。我寧願跳淮水裏被魚吃掉,也不想給他們做活。”
幾個孩子瞬間嘰嘰喳喳,你一句我一句。
與其說是痛恨元氏,不如說是怨恨拋棄他們的父母。
唐肅玉將手中溫熱的茶水遞給他們:“喝點暖暖身子,此處不是久留之地。”
指著花崗村方向,輕聲說:“元氏蠱惑人心,些許謠言不必擔憂。今夜先在菩提樹下休息,天亮後去往那個方向,會有人來接你們。”
男孩生出驚色,搖頭道:“我們不想迴去,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不想被分開,我們兄妹是一家人。”
唱歌的女娃帶著哭腔:“土地爺,小十不想離開哥哥姐姐。”
幾個孩子開始抱成一團,低聲抽泣。
“別哭、別哭。誰說要分開你們,我又不是什麽邪神惡鬼,哎呀。”
唐肅玉手足無措,索性定住幾人,給他們灌入茶水。
否則夜深寒冷,衣不蔽體,他們哪有性命活到明日?
茶壺見底,恰好分完,順手解開他們的束縛。
小孩子見識少但不傻,腹部暖意升騰,四肢百骸說不出的舒爽,明了眼前人絕非“凡人”。
他們再次拜倒,口中感恩不止。
唐肅玉示意他們吃下手中果子。
孩子們不疑有他,分好果子一口吞下。
菩提樹下積累起厚厚落葉,他們腦袋昏昏,貼著彼此沉入睡眠。
扯下一縷頭發,吐出一縷真火,化為美夢縈繞孩子們周身。
鬼神們在枝頭晃動,逐一消散。
圓覺和尚現身,對著方才唱歌的女娃合十施禮,口稱“阿彌陀佛”。
“唐施主若是不方便,可將他們送往臥龍山下,老衲會安排人撫養。”
“她是哪位轉世?”唐肅玉起了興趣,“竟引得尊者親自來度。”
圓覺指指菩提樹,沒有迴答,而後身形散去。
佛門重宿慧,少有一世修而得道者。
即便是世尊,也有前世時為燃燈鋪路,被讚“善男子,來世當得作佛”的典故。
能令彌勒重視,可見其前世道果不低,或許也是未來的關鍵之一。
佛門弟子不畏肉身災禍,不懼前途坎坷。
此生不得覺,來世仍努力。
其中不乏虔誠者半途而廢,虛假者肆意謗佛。
唐肅玉並不意外,在附近盤膝坐下,入定修行。
已過子時,明日才是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