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這幾日去秦王陵,原本是想與督造尉見麵,看看秦王陵裏還需要那些個材料,張良心想趁著秦王陵不停擴大的規模,多賣些貨品,後麵求人辦事的地方還有很多。
現在張良能在秦王陵內,隨意出入,一來是給秦王陵供應材料,二來是持有王翦令牌,還有深受始皇帝嬴政信賴。
張良正行走在秦始皇陵的工地上,突然一轉身看到一個熟悉的背影,張良連忙假借詢問青銅冥器之事,跑到那人身前站定。
這一刻張良沒有控製住眼淚,站在原地淚流不止,秦王陵的冶煉工坊雖是煙霧繚繞,可張良早就習以為常,之前還從未有過被冶煉工坊的煙霧熏到淚流不止的情況。
張平一看眼前之人站立在不動,隻是流淚不止,突然意識到了眼前之人是誰。
張平沒有流淚,沒有哽咽,隻有忍住尖叫的那種咬牙切齒。張平低聲說道,良兒不可如此,不可如此,快些止住,快些止住,你是想害死老夫否。
張平見張良有些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雖說冶煉工坊裏隻是幾個匠人忙碌,誰也不是太在意他人如何。可張平顯然知道此乃秦王陵,一旦張良的身份被人察覺出來,父子二人一個都別想活著出去。張良也是詫異,這個秦王陵冶煉工坊他也來過幾次,卻未見過張平,張平簡單介紹了一下情況,原來張平因是韓國五代國相之後,始皇帝嬴政和王翦都向王陵督造尉交代,要予以關照,王陵督造尉為了張平順利製作出交辦的青銅冥器,對張平也是有所依賴,張平隻是指教其他匠人,自己並不用出力,平日裏不在冶煉工坊幹活。
張良來了幾次都沒有見到,也是因為張平年事已高,平日很少去冶煉工坊裏,匠人們有事自會去張平住所請教。
張平把張良拉去他的住所,這才哭訴道,沒想到會有生之年父子還會再見,一時間老淚縱橫,坐地大哭起來。
張良也是極力控製住自己,機警地查看過往的匠人農夫,張良還告訴張平,張放也在秦王陵工地,隻是在另一處冶煉工坊。
張平這會也是想清楚了如今的局麵,父子三人都還活著,隻是張平張放被困死秦王陵,還不能說是被困,被困可以肆意營救,可困在這秦王陵,如同打入死牢,想要出錢出力都無法脫身。
張良知道自己此時除了靜觀其變,別無他法。一時的不冷靜,會害父親兄長和他都萬劫不複。
張平哭泣了一會,慢慢站起身來,對著張良釋然地說了一句,良兒保重,然後出屋外,走向冶煉工坊,指教冶煉工坊的民夫搬運工地石材。
張良看到這個情景,心裏略微的好過了些,也是佩服父親張平如此情勢下,還能淡然處之,神情自若,根本看不出父子十餘年未見的那種骨肉相見的悲歡。
張平知道父親如此淡然處之,就是想讓張良認清現實,絕不能在秦王陵裏有半點閃失。張平給張良示範了一個老父親在困境裏坦然,張良也是看著父親張平不急不躁的轉身,心裏好受許多,如今已是知曉父兄音訊,總能想到解救之法。
張良想著父兄張平張放雖是囚徒之身,可不幸中的萬幸,父兄隻是被驅使幹些非本意之事,父兄身體還算康健,他日若是想逃離秦王陵,行走自若定然是要方便許多。
張良心裏盤算,如何能隨時進出王陵,金錢收買賄賂王陵官員風險太大,弄不好得不償失,不如花重金結交王陵監造的官員,找個合理些的理由,伺機救出父親兄長。
張良這些時日在秦王陵跑動,還真有些斬獲,秦王陵度督造尉那日偷偷將張良叫去,說是秦王陵如今奇缺水銀,讓張良盡快去采買置辦,有多少收多少,價格還可告於市價,因為如今秦國境內,水銀早已是有價無市。
張良心說這有何難,花錢去各處采買置辦就是。張良沒有細想為何秦王陵督造尉會找他采買置辦水銀,這說明鹹陽周邊水銀已是缺貨,隻有原楚地百越之地產量多些。
督造尉隻想著盡快找尋水銀來源,並未打探好監造尉所想。督造尉知曉秦王陵急缺水銀,隻想找人采買置辦來交差,可此事讓昭陽公主得知,昭陽公主便自己親自上門拜訪監造尉,昭陽公主與監造尉同屬嬴氏子孫,監造尉與昭陽公主先祖還有過交往。
王陵監造尉見昭陽公主苦苦哀求,於是便將水銀采買置辦之事許給了昭陽公主。張良此時還不知有此狀況,滿心歡喜從秦國各處采買了不少水銀,正心衝衝地去找督造尉,沒想到督造尉說監造尉臨時起意,將這水銀采買置辦之事許給了昭陽公主。
昭陽公主也是想一家獨吞秦王陵水銀采買之利,誰曾想張良不願受昭陽公主壓榨,不願將費心費力收買來的水銀轉讓給昭陽公主。
昭陽公主也是心想,張良你這水銀不賣與我家,能賣去哪裏,如此數量水銀,隻有秦王陵能一次用完。
張良不願被昭陽公主敲詐,鐵了心與昭陽公主相耗。張良也是心裏有底,因其從督造尉那裏獲知詳情,秦王陵地宮若想蓋棺封頂,必須以水銀傾漫地宮,才可萬年不腐。
如今手裏持有如此數量的人,全秦國隻有張良一人,這也是張良敢與昭陽公主對壘的底氣。張良也找過昭陽公主,言說可以將獲利之金分些出來,交給昭陽公主。
昭陽公主一聽很不滿意,想著自己有監造尉坐鎮,張良你的水銀不賣給我昭陽,你能賣與何人。兩人就這樣你來我往地互相口齒不斷,最後也是驚動了監造尉。
王陵監造尉也是被昭陽公主執意一口鯨吞秦王陵水銀之利給嚇住了,監造尉勸道,公主可否與子房先生商議,兩人各做些讓步,兩家分取水銀之利,也好早日將此事了結。
王陵監造尉私下告知昭陽公主,朝中已有人上奏此事,若是被始皇帝嬴政得知,那他也很是為難。不如趁現在此事還未驚動嬴政,兩家各自分些水銀之利,便是最好情勢。
張良原本還想借嬴政之言獨享秦王陵水銀之利,後來督造尉勸道,先生不要過於自信,水銀並非你一人獨家所有,萬一昭陽公主願出高價,說不定也能采買置辦不少,到那時子房先生手裏的水銀,就真的隻是水銀,變不成錢財,不如見好就收,與昭陽公主平分秋色豈不更好。
督造官還說道,子房先生今後在秦國經商,難免會遇難心之事,若是與昭陽公主交好,秦國之地先生大可免受盤問之苦。
張良心想也是,雖說與昭陽公主平分水銀之利,錢財會少收不少,可想起庖丁之言,隔山的金不如到手的銅,還是不要太過貪心。
張良借運送水銀之機,前去拜會了昭陽公主,昭陽公主此次很是爽快,立即將獲利之錢財交於張良。張良也顯示出實心結交之意,對昭陽公主言說,隻要昭陽公主能力保沿路商路順暢,子房願拿出兩分純利交於昭陽公主。
昭陽公主也是暗自心喜,找人辦個商旅使節,那還不是輕而易舉,無本還能有兩分′純利,那不是比自己辛苦找人雇人省心省力多了。
其實張良如此而為,販賣獲利也已不多,隻是張良適才想到一事,不定哪日營救父兄逃亡遠處,有了昭陽公主給出的沿路使節,到那時說不定可以派上用場。張良如此一想,也就不再顧念所掙不多的沿路販賣,隻要能換得昭陽公主交於自己的通行使節,那也是值得。
張良為驗證從昭陽公主換來的通行使節,也是分多路前往原六國各地,國如昭陽公主所言,沿路城門關卡通行都是順暢無比。
張良為搭救父兄逃離秦王陵,也是整日撓頭苦思,奈何這秦王陵之地,數十萬民夫都是隻進不出,何況父兄皆是要緊看守之人。
張良還曾想過動武之心,尋思找些死士,夜闖秦王陵工地,殺死看守士卒之後,搭乘馬車手持昭陽公主通行使節,一路逃去一個隱秘之地,一家人再次團圓。
張良心中想過多次,可最終複盤之後,察覺這衝動之舉,不光會讓父兄喪命,自己也會性命不保。找幾個死士倒是不難,可從數萬秦軍銳士駐守的秦王陵斬殺看守衛士,還想一路順利出逃,簡直是癡心妄想,即便有昭陽公主通行使節,可用通行使節能闖過一座城池,難道還想闖過全天下的城關。
張良發現自己有些沉迷於營救父兄之策上,已經快要到了不顧一切,玉手看著張良如此瘋狂,也是心急,連忙規勸,不可操之過急。
趙高這三次跟隨秦王嬴政出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從第一次的誠惶誠恐,到第三次的遊刃有餘,他是越來越受秦王嬴政的信賴。
第一次出巡,趙高隻是負責秦王嬴政出巡的車輛馬匹,到第三次出巡,趙高不僅負責車輛馬匹之外,還代行出巡期間,車輦所攜玉璽的掌印之責,另外還有安頓皇帝車輦隨行近侍們的值守安排。
可以說,始皇帝嬴政出巡期間,嬴政的日常出行起居都將交由趙高負責。
趙高隨始皇帝嬴政第三次出巡歸來,正在車馬坊裏自得其樂,突然想到自己如今是不是有點得意忘形,就聽到王宮內尉來他到偏殿等待始皇帝問話。
趙高心想,始皇帝這會傳召,隻怕是兇多吉少。果不其然,趙高一到偏殿,就聽蒙毅問道道:中車府令,有人說你私交秦國公子,有意蠱惑教唆胡亥公子應對皇帝抽查。
趙高說道,將軍言說小吏蠱惑公子意圖不軌,那小吏有一事不明,還請將軍明示。大王如今可曾宣立儲君。
蒙毅迴道:未曾宣立。趙高繼續問道:大王可曾下令儲君需為嫡長子。蒙毅迴道:也未曾下此召令。趙高又問道:那公子胡亥乃是大王嫡親子嗣,貴為王孫,他日可否被立為大秦儲君。蒙毅想了一下,不情不願的迴道:公子胡亥乃是大王嫡子,當然可被立為儲君。
趙高繼續問道:既然公子他日可被立為儲君,小吏言說公子要懷揣王者之心,輔佐大王開疆拓土,建功立業,他日大有作為,不知是否觸犯律條。
蒙毅不情願地說道:這些並無過錯。趙高繼續問道:將軍說小吏私下結交王孫,妖言蠱惑公子意圖不軌。小吏之前話語可有蠱惑公子意圖不軌之言。再說小吏乃一小小的中車令,專伺大王的車輦出行。有幸得見公子,說幾句好言善語,算是人之常情。即便有討好恭維之意,可若被說成是蠱惑王孫圖謀不軌,小吏實在是委屈冤枉。
始皇帝嬴政原是聽聞中車府令趙高竟然教唆公子胡亥,讓其平日裏多多翻看自己提問之書簡,熟讀熟背,下次問道可以輕鬆應付。
嬴政初聽也是氣憤不已,可趙高一番釋解,似乎這取悅自己也是人之常情,自己是胡亥的父親,身為始皇帝的父親查問公子功課
,也是分內之事,兒子胡亥找人諮詢應付之法,當然也是理所應當之事,隻是胡亥沒有找學識淵博之人,而是找了給自己管馬管車的中車府令趙高。
嬴政對趙高還是有所高看,趙高習練書法,研讀秦國刑律,借李斯書同文之啟發,思謀後提出車同軌之策,更是讓嬴政對趙高很是認可。
趙高一番辯解,王宮內尉和蒙毅沒有找出可將趙高處罰的由頭,自此,蒙毅對趙高越發留意。
蒙毅迴到家中與蒙恬兩人吃飯飲酒,席間蒙恬突然問道:兄長,大王又要征召十五萬民夫趕修長城,而且要是將大秦三十六郡所有叛罪囚徒發往最近的長城工地。
大王如此趕修長城,大修王陵,擴建直道,幾乎已動用大秦過半民夫,如此一來,農耕種糧之事定然受損,既然田畝無人侍弄,那這稅賦也會變少,長此以往,秦國民眾如何支撐下去。
蒙恬有意向始皇帝進言,大秦才是一統六國不久,秦國民眾與六國之地民眾皆是受戰亂之擾,民生之計荒廢多半,當下之計,應是以休養生息為首選。
蒙毅瞪著眼睛說道:蒙恬,你當朝中大夫士卿無人對此有過議論,早有人或明或暗地暗示過皇帝。皇帝陛下也是心急,想著一勞永逸,花十年八年時間解決秦國國內之事。皇帝執意如此,我等也無辦法。你可千萬不要逆大王之意,說些讓其不順心的話。大王如今不願聽聞不順其意之見。
現在張良能在秦王陵內,隨意出入,一來是給秦王陵供應材料,二來是持有王翦令牌,還有深受始皇帝嬴政信賴。
張良正行走在秦始皇陵的工地上,突然一轉身看到一個熟悉的背影,張良連忙假借詢問青銅冥器之事,跑到那人身前站定。
這一刻張良沒有控製住眼淚,站在原地淚流不止,秦王陵的冶煉工坊雖是煙霧繚繞,可張良早就習以為常,之前還從未有過被冶煉工坊的煙霧熏到淚流不止的情況。
張平一看眼前之人站立在不動,隻是流淚不止,突然意識到了眼前之人是誰。
張平沒有流淚,沒有哽咽,隻有忍住尖叫的那種咬牙切齒。張平低聲說道,良兒不可如此,不可如此,快些止住,快些止住,你是想害死老夫否。
張平見張良有些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雖說冶煉工坊裏隻是幾個匠人忙碌,誰也不是太在意他人如何。可張平顯然知道此乃秦王陵,一旦張良的身份被人察覺出來,父子二人一個都別想活著出去。張良也是詫異,這個秦王陵冶煉工坊他也來過幾次,卻未見過張平,張平簡單介紹了一下情況,原來張平因是韓國五代國相之後,始皇帝嬴政和王翦都向王陵督造尉交代,要予以關照,王陵督造尉為了張平順利製作出交辦的青銅冥器,對張平也是有所依賴,張平隻是指教其他匠人,自己並不用出力,平日裏不在冶煉工坊幹活。
張良來了幾次都沒有見到,也是因為張平年事已高,平日很少去冶煉工坊裏,匠人們有事自會去張平住所請教。
張平把張良拉去他的住所,這才哭訴道,沒想到會有生之年父子還會再見,一時間老淚縱橫,坐地大哭起來。
張良也是極力控製住自己,機警地查看過往的匠人農夫,張良還告訴張平,張放也在秦王陵工地,隻是在另一處冶煉工坊。
張平這會也是想清楚了如今的局麵,父子三人都還活著,隻是張平張放被困死秦王陵,還不能說是被困,被困可以肆意營救,可困在這秦王陵,如同打入死牢,想要出錢出力都無法脫身。
張良知道自己此時除了靜觀其變,別無他法。一時的不冷靜,會害父親兄長和他都萬劫不複。
張平哭泣了一會,慢慢站起身來,對著張良釋然地說了一句,良兒保重,然後出屋外,走向冶煉工坊,指教冶煉工坊的民夫搬運工地石材。
張良看到這個情景,心裏略微的好過了些,也是佩服父親張平如此情勢下,還能淡然處之,神情自若,根本看不出父子十餘年未見的那種骨肉相見的悲歡。
張平知道父親如此淡然處之,就是想讓張良認清現實,絕不能在秦王陵裏有半點閃失。張平給張良示範了一個老父親在困境裏坦然,張良也是看著父親張平不急不躁的轉身,心裏好受許多,如今已是知曉父兄音訊,總能想到解救之法。
張良想著父兄張平張放雖是囚徒之身,可不幸中的萬幸,父兄隻是被驅使幹些非本意之事,父兄身體還算康健,他日若是想逃離秦王陵,行走自若定然是要方便許多。
張良心裏盤算,如何能隨時進出王陵,金錢收買賄賂王陵官員風險太大,弄不好得不償失,不如花重金結交王陵監造的官員,找個合理些的理由,伺機救出父親兄長。
張良這些時日在秦王陵跑動,還真有些斬獲,秦王陵度督造尉那日偷偷將張良叫去,說是秦王陵如今奇缺水銀,讓張良盡快去采買置辦,有多少收多少,價格還可告於市價,因為如今秦國境內,水銀早已是有價無市。
張良心說這有何難,花錢去各處采買置辦就是。張良沒有細想為何秦王陵督造尉會找他采買置辦水銀,這說明鹹陽周邊水銀已是缺貨,隻有原楚地百越之地產量多些。
督造尉隻想著盡快找尋水銀來源,並未打探好監造尉所想。督造尉知曉秦王陵急缺水銀,隻想找人采買置辦來交差,可此事讓昭陽公主得知,昭陽公主便自己親自上門拜訪監造尉,昭陽公主與監造尉同屬嬴氏子孫,監造尉與昭陽公主先祖還有過交往。
王陵監造尉見昭陽公主苦苦哀求,於是便將水銀采買置辦之事許給了昭陽公主。張良此時還不知有此狀況,滿心歡喜從秦國各處采買了不少水銀,正心衝衝地去找督造尉,沒想到督造尉說監造尉臨時起意,將這水銀采買置辦之事許給了昭陽公主。
昭陽公主也是想一家獨吞秦王陵水銀采買之利,誰曾想張良不願受昭陽公主壓榨,不願將費心費力收買來的水銀轉讓給昭陽公主。
昭陽公主也是心想,張良你這水銀不賣與我家,能賣去哪裏,如此數量水銀,隻有秦王陵能一次用完。
張良不願被昭陽公主敲詐,鐵了心與昭陽公主相耗。張良也是心裏有底,因其從督造尉那裏獲知詳情,秦王陵地宮若想蓋棺封頂,必須以水銀傾漫地宮,才可萬年不腐。
如今手裏持有如此數量的人,全秦國隻有張良一人,這也是張良敢與昭陽公主對壘的底氣。張良也找過昭陽公主,言說可以將獲利之金分些出來,交給昭陽公主。
昭陽公主一聽很不滿意,想著自己有監造尉坐鎮,張良你的水銀不賣給我昭陽,你能賣與何人。兩人就這樣你來我往地互相口齒不斷,最後也是驚動了監造尉。
王陵監造尉也是被昭陽公主執意一口鯨吞秦王陵水銀之利給嚇住了,監造尉勸道,公主可否與子房先生商議,兩人各做些讓步,兩家分取水銀之利,也好早日將此事了結。
王陵監造尉私下告知昭陽公主,朝中已有人上奏此事,若是被始皇帝嬴政得知,那他也很是為難。不如趁現在此事還未驚動嬴政,兩家各自分些水銀之利,便是最好情勢。
張良原本還想借嬴政之言獨享秦王陵水銀之利,後來督造尉勸道,先生不要過於自信,水銀並非你一人獨家所有,萬一昭陽公主願出高價,說不定也能采買置辦不少,到那時子房先生手裏的水銀,就真的隻是水銀,變不成錢財,不如見好就收,與昭陽公主平分秋色豈不更好。
督造官還說道,子房先生今後在秦國經商,難免會遇難心之事,若是與昭陽公主交好,秦國之地先生大可免受盤問之苦。
張良心想也是,雖說與昭陽公主平分水銀之利,錢財會少收不少,可想起庖丁之言,隔山的金不如到手的銅,還是不要太過貪心。
張良借運送水銀之機,前去拜會了昭陽公主,昭陽公主此次很是爽快,立即將獲利之錢財交於張良。張良也顯示出實心結交之意,對昭陽公主言說,隻要昭陽公主能力保沿路商路順暢,子房願拿出兩分純利交於昭陽公主。
昭陽公主也是暗自心喜,找人辦個商旅使節,那還不是輕而易舉,無本還能有兩分′純利,那不是比自己辛苦找人雇人省心省力多了。
其實張良如此而為,販賣獲利也已不多,隻是張良適才想到一事,不定哪日營救父兄逃亡遠處,有了昭陽公主給出的沿路使節,到那時說不定可以派上用場。張良如此一想,也就不再顧念所掙不多的沿路販賣,隻要能換得昭陽公主交於自己的通行使節,那也是值得。
張良為驗證從昭陽公主換來的通行使節,也是分多路前往原六國各地,國如昭陽公主所言,沿路城門關卡通行都是順暢無比。
張良為搭救父兄逃離秦王陵,也是整日撓頭苦思,奈何這秦王陵之地,數十萬民夫都是隻進不出,何況父兄皆是要緊看守之人。
張良還曾想過動武之心,尋思找些死士,夜闖秦王陵工地,殺死看守士卒之後,搭乘馬車手持昭陽公主通行使節,一路逃去一個隱秘之地,一家人再次團圓。
張良心中想過多次,可最終複盤之後,察覺這衝動之舉,不光會讓父兄喪命,自己也會性命不保。找幾個死士倒是不難,可從數萬秦軍銳士駐守的秦王陵斬殺看守衛士,還想一路順利出逃,簡直是癡心妄想,即便有昭陽公主通行使節,可用通行使節能闖過一座城池,難道還想闖過全天下的城關。
張良發現自己有些沉迷於營救父兄之策上,已經快要到了不顧一切,玉手看著張良如此瘋狂,也是心急,連忙規勸,不可操之過急。
趙高這三次跟隨秦王嬴政出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從第一次的誠惶誠恐,到第三次的遊刃有餘,他是越來越受秦王嬴政的信賴。
第一次出巡,趙高隻是負責秦王嬴政出巡的車輛馬匹,到第三次出巡,趙高不僅負責車輛馬匹之外,還代行出巡期間,車輦所攜玉璽的掌印之責,另外還有安頓皇帝車輦隨行近侍們的值守安排。
可以說,始皇帝嬴政出巡期間,嬴政的日常出行起居都將交由趙高負責。
趙高隨始皇帝嬴政第三次出巡歸來,正在車馬坊裏自得其樂,突然想到自己如今是不是有點得意忘形,就聽到王宮內尉來他到偏殿等待始皇帝問話。
趙高心想,始皇帝這會傳召,隻怕是兇多吉少。果不其然,趙高一到偏殿,就聽蒙毅問道道:中車府令,有人說你私交秦國公子,有意蠱惑教唆胡亥公子應對皇帝抽查。
趙高說道,將軍言說小吏蠱惑公子意圖不軌,那小吏有一事不明,還請將軍明示。大王如今可曾宣立儲君。
蒙毅迴道:未曾宣立。趙高繼續問道:大王可曾下令儲君需為嫡長子。蒙毅迴道:也未曾下此召令。趙高又問道:那公子胡亥乃是大王嫡親子嗣,貴為王孫,他日可否被立為大秦儲君。蒙毅想了一下,不情不願的迴道:公子胡亥乃是大王嫡子,當然可被立為儲君。
趙高繼續問道:既然公子他日可被立為儲君,小吏言說公子要懷揣王者之心,輔佐大王開疆拓土,建功立業,他日大有作為,不知是否觸犯律條。
蒙毅不情願地說道:這些並無過錯。趙高繼續問道:將軍說小吏私下結交王孫,妖言蠱惑公子意圖不軌。小吏之前話語可有蠱惑公子意圖不軌之言。再說小吏乃一小小的中車令,專伺大王的車輦出行。有幸得見公子,說幾句好言善語,算是人之常情。即便有討好恭維之意,可若被說成是蠱惑王孫圖謀不軌,小吏實在是委屈冤枉。
始皇帝嬴政原是聽聞中車府令趙高竟然教唆公子胡亥,讓其平日裏多多翻看自己提問之書簡,熟讀熟背,下次問道可以輕鬆應付。
嬴政初聽也是氣憤不已,可趙高一番釋解,似乎這取悅自己也是人之常情,自己是胡亥的父親,身為始皇帝的父親查問公子功課
,也是分內之事,兒子胡亥找人諮詢應付之法,當然也是理所應當之事,隻是胡亥沒有找學識淵博之人,而是找了給自己管馬管車的中車府令趙高。
嬴政對趙高還是有所高看,趙高習練書法,研讀秦國刑律,借李斯書同文之啟發,思謀後提出車同軌之策,更是讓嬴政對趙高很是認可。
趙高一番辯解,王宮內尉和蒙毅沒有找出可將趙高處罰的由頭,自此,蒙毅對趙高越發留意。
蒙毅迴到家中與蒙恬兩人吃飯飲酒,席間蒙恬突然問道:兄長,大王又要征召十五萬民夫趕修長城,而且要是將大秦三十六郡所有叛罪囚徒發往最近的長城工地。
大王如此趕修長城,大修王陵,擴建直道,幾乎已動用大秦過半民夫,如此一來,農耕種糧之事定然受損,既然田畝無人侍弄,那這稅賦也會變少,長此以往,秦國民眾如何支撐下去。
蒙恬有意向始皇帝進言,大秦才是一統六國不久,秦國民眾與六國之地民眾皆是受戰亂之擾,民生之計荒廢多半,當下之計,應是以休養生息為首選。
蒙毅瞪著眼睛說道:蒙恬,你當朝中大夫士卿無人對此有過議論,早有人或明或暗地暗示過皇帝。皇帝陛下也是心急,想著一勞永逸,花十年八年時間解決秦國國內之事。皇帝執意如此,我等也無辦法。你可千萬不要逆大王之意,說些讓其不順心的話。大王如今不願聽聞不順其意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