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戰陣與造紙
草原崛起,台吉比我先造反? 作者:莫嘻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拓跋宏迅速穿好衣服,走到桌案邊坐下。
將羊皮紙攤開,他握著的筆卻遲遲沒下。
心神仿佛穿越了無盡的草浪和迴溯的時間,再次迴到這一次次經曆過的戰場上。
如果……如果他是個普通人,會怎麽樣?
拓跋宏試著拋開自己的24k鈦合金狗眼,去想象一名普通士兵身處戰場的視覺。
也許,迴到阿都沁草原上的汗國內戰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假如,拓跋宏現在是個小兵,他的眼眶裏沒了“超廣角高清攝像頭”。
他能看到什麽?
答案是,他除了眼前的敵人和身邊幾個同僚,誰都看不到。
從拓跋宏的角度來看,各種旗幟像是層層浮起的花朵,伴隨著充滿樂律的鼓聲蕩漾著。
隨後,己方的軍隊像是一陣陣連綿不絕的海浪,向敵人湧去。
喧囂,怒吼,兵戈,鐵蹄,這些嘈雜的聲音會拉扯著拓跋宏的神經。
鮮血帶來的亢奮會讓他執著於殺戮,但殺戮隻是針對那些麵前的敵人。至於遠處的那些,不歸“小兵拓跋宏”管,起碼當下不歸他管。
從拓跋宏的角度來看,耳朵裏純粹是隻聽見了戰場四處傳來此起彼伏的各種號令聲。
這些號令先是由高向低,由號角、牛皮鼓轉向鳴鏑箭、手鼓逐層傳遞,最後變成密密麻麻的唿喊聲。
隨後又是由低向高傳遞,最終向孟卓可汗傳達究竟是哪裏的人快死完了,哪的還閑著……
混戰之中,他跟著伍長跟敵人激戰在一起。此時,他最熟悉的是誰?同伍的隊友。
兩組三三製的戰士互相依托,攻伐、防禦的底氣都來源於身邊最信任的人。
除了自己的一身勇武,能依靠的隻有隊友的幫襯。
這就是一個小兵的視角。
他聽得懂象征全軍出擊、撤退的牛角號聲,卻聽不懂鼓點敲擊的含義,聽不懂那些明明射出來聲音相同的鳴鏑箭,究竟代表著什麽。
同樣,他也看不懂,什長腰間插著的三角旗揮動起來的那幾個動作,不知道怎麽樣的揮動代表著進攻、撤退。
他隻知道伍長在耳邊吼:“他奶奶的,拓跋宏你聾辣,傻站著吃刀子?給老子砍死這些王騎啊!”
“你放屁,我拿頭砍!”
對於作為普通士兵的拓跋宏來說,他不用顧及那麽多繁複的鼓聲和軍令,也不用關注各種形製的旗幟,他隻要關注伍長那張比他奶奶還醜的麻子臉就行了。
伍長甚至不需要有什麽特殊的標誌,因為每天生活在一起,認標誌不如認臉。
同理,麻子臉伍長隻要盯著什長就行了。
到了什長這一級,就有自己獨特的小旗幟和標識,原則上是要讓自己帶的戰士們能一眼就能看到他。什長麾下的拓跋部戰士隻要跟著他的旗幟走就可以了。
而什長也隻需要跟著謀克的旗幟,到了謀克這一級,就會有自己獨立的指揮係統,他身邊會有一個敲鼓的通訊兵,負責調動謀克麾下這幾百人。
“不容易啊!”
拓跋宏歎了一口氣,將這些所思所想編錄在羊皮紙上,奮筆疾書。
等他寫完這些,看著有些泛黃的羊皮紙,心裏犯著嘀咕。
也許該試著研究一下造紙術了。
之前不用完全是因為數量太少,用不到。拓跋部裏要說經常用得上紙的人,也就剩下拓跋武這個斷事官和拓跋索倫這個薩滿了。
然而現在,拓跋宏需要將這些陣法、感悟全都記錄下來,編纂成一本兵書,以供麾下眾將係統性地學習。
說實在的,這些人識的字不多,讓他們學習簡直跟要了他們的命一樣。
之前的軍規都是強壓著他們去背的,全靠的是拓跋宏一張嘴皮子言傳身教。
想了想,拓跋宏將這些戰陣一一畫成了圖,再配以簡單的蒙蘇語,描述這些陣法應該怎麽樣去使用。
總有一兩個聰明的能先學會,隻要教會了這些聰明人,剩下的就讓他們自己琢磨該怎麽去教別人吧!
造紙……
該怎麽造呢?
作為穿越必備的技能,他是懂造紙術的理論的。
無非是泡料、煮料、洗料、曬白、打料、撈紙、榨幹、焙紙這幾樣步驟。
他現在所處的位置,估計也隻能用稻草、樹枝、麻杆之類的東西來充當原材料了。
拓跋宏依稀記得要將這些東西放在水裏浸泡十天,沉澱雜質,為製造良好的紙漿打下基礎。
稻草比較簡單,貌似隻需要少許石灰稍微蒸煮或堆放發酵,就能夠成為紙漿。
緊接著把蒸煮後的漿料放入布袋內,經過水的衝洗和來迴擺動,把紙漿中夾雜的石灰渣及煮料溶解物等洗淨,這步稱作洗料。
洗完的紙料還不能直接用,得將它們原本的雜色,利用光線曬上2-3個月不等。
經捶打或是碾壓漿料,把它搗打成泥膏狀,使漿料中的纖維分絲和帚化,這一步是最繁瑣的,或許需要用到石磨。
對了,石磨!
拓跋宏記得老湯姆這一季播到田裏的種子中可是有不少豆子的。等到這些豆子成熟,或許可以試著做豆漿和豆腐。
發散性思維使拓跋宏的思緒如天馬行空,眨個眼睛的功夫就從怎麽做紙變成了怎麽做豆腐。
他自嘲地笑了笑,什麽都想要,真是貪心。
涉及到工藝上的東西,他就難以實現了,還得部落的匠人們自己去尋找合適的製造方式。
比如撈紙這個步驟,應該如何把控紙糊的薄厚均勻?
榨幹這道工序,需要造紙的人施加多大的力道?
還有焙紙的溫度究竟該如何把握?
這些都是難點,不是光畫一張圖紙就能憑空捏出來的。
拓跋宏預感,在這個過程中將會耗費大量的原材料,這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他看了看立在兵器架上的馬槊。
這把出自維耶魯夫之手的馬槊,說到底也隻是步槊罷了,長度比正常馬槊短了一截,隻有一丈長。
為了做出它,維耶魯夫浪費了多少鐵呢?
所以,拓跋宏才會終止馬槊的量化標配。一來原材料不夠,二來對於這種武器,這些工匠不熟。要是換作鉤鐮槍,他們能少浪費時間、精力和材料。
拓跋宏止了筆墨,將這些寫好的東西收碼整齊,打算分別交給對應的人。
將羊皮紙攤開,他握著的筆卻遲遲沒下。
心神仿佛穿越了無盡的草浪和迴溯的時間,再次迴到這一次次經曆過的戰場上。
如果……如果他是個普通人,會怎麽樣?
拓跋宏試著拋開自己的24k鈦合金狗眼,去想象一名普通士兵身處戰場的視覺。
也許,迴到阿都沁草原上的汗國內戰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假如,拓跋宏現在是個小兵,他的眼眶裏沒了“超廣角高清攝像頭”。
他能看到什麽?
答案是,他除了眼前的敵人和身邊幾個同僚,誰都看不到。
從拓跋宏的角度來看,各種旗幟像是層層浮起的花朵,伴隨著充滿樂律的鼓聲蕩漾著。
隨後,己方的軍隊像是一陣陣連綿不絕的海浪,向敵人湧去。
喧囂,怒吼,兵戈,鐵蹄,這些嘈雜的聲音會拉扯著拓跋宏的神經。
鮮血帶來的亢奮會讓他執著於殺戮,但殺戮隻是針對那些麵前的敵人。至於遠處的那些,不歸“小兵拓跋宏”管,起碼當下不歸他管。
從拓跋宏的角度來看,耳朵裏純粹是隻聽見了戰場四處傳來此起彼伏的各種號令聲。
這些號令先是由高向低,由號角、牛皮鼓轉向鳴鏑箭、手鼓逐層傳遞,最後變成密密麻麻的唿喊聲。
隨後又是由低向高傳遞,最終向孟卓可汗傳達究竟是哪裏的人快死完了,哪的還閑著……
混戰之中,他跟著伍長跟敵人激戰在一起。此時,他最熟悉的是誰?同伍的隊友。
兩組三三製的戰士互相依托,攻伐、防禦的底氣都來源於身邊最信任的人。
除了自己的一身勇武,能依靠的隻有隊友的幫襯。
這就是一個小兵的視角。
他聽得懂象征全軍出擊、撤退的牛角號聲,卻聽不懂鼓點敲擊的含義,聽不懂那些明明射出來聲音相同的鳴鏑箭,究竟代表著什麽。
同樣,他也看不懂,什長腰間插著的三角旗揮動起來的那幾個動作,不知道怎麽樣的揮動代表著進攻、撤退。
他隻知道伍長在耳邊吼:“他奶奶的,拓跋宏你聾辣,傻站著吃刀子?給老子砍死這些王騎啊!”
“你放屁,我拿頭砍!”
對於作為普通士兵的拓跋宏來說,他不用顧及那麽多繁複的鼓聲和軍令,也不用關注各種形製的旗幟,他隻要關注伍長那張比他奶奶還醜的麻子臉就行了。
伍長甚至不需要有什麽特殊的標誌,因為每天生活在一起,認標誌不如認臉。
同理,麻子臉伍長隻要盯著什長就行了。
到了什長這一級,就有自己獨特的小旗幟和標識,原則上是要讓自己帶的戰士們能一眼就能看到他。什長麾下的拓跋部戰士隻要跟著他的旗幟走就可以了。
而什長也隻需要跟著謀克的旗幟,到了謀克這一級,就會有自己獨立的指揮係統,他身邊會有一個敲鼓的通訊兵,負責調動謀克麾下這幾百人。
“不容易啊!”
拓跋宏歎了一口氣,將這些所思所想編錄在羊皮紙上,奮筆疾書。
等他寫完這些,看著有些泛黃的羊皮紙,心裏犯著嘀咕。
也許該試著研究一下造紙術了。
之前不用完全是因為數量太少,用不到。拓跋部裏要說經常用得上紙的人,也就剩下拓跋武這個斷事官和拓跋索倫這個薩滿了。
然而現在,拓跋宏需要將這些陣法、感悟全都記錄下來,編纂成一本兵書,以供麾下眾將係統性地學習。
說實在的,這些人識的字不多,讓他們學習簡直跟要了他們的命一樣。
之前的軍規都是強壓著他們去背的,全靠的是拓跋宏一張嘴皮子言傳身教。
想了想,拓跋宏將這些戰陣一一畫成了圖,再配以簡單的蒙蘇語,描述這些陣法應該怎麽樣去使用。
總有一兩個聰明的能先學會,隻要教會了這些聰明人,剩下的就讓他們自己琢磨該怎麽去教別人吧!
造紙……
該怎麽造呢?
作為穿越必備的技能,他是懂造紙術的理論的。
無非是泡料、煮料、洗料、曬白、打料、撈紙、榨幹、焙紙這幾樣步驟。
他現在所處的位置,估計也隻能用稻草、樹枝、麻杆之類的東西來充當原材料了。
拓跋宏依稀記得要將這些東西放在水裏浸泡十天,沉澱雜質,為製造良好的紙漿打下基礎。
稻草比較簡單,貌似隻需要少許石灰稍微蒸煮或堆放發酵,就能夠成為紙漿。
緊接著把蒸煮後的漿料放入布袋內,經過水的衝洗和來迴擺動,把紙漿中夾雜的石灰渣及煮料溶解物等洗淨,這步稱作洗料。
洗完的紙料還不能直接用,得將它們原本的雜色,利用光線曬上2-3個月不等。
經捶打或是碾壓漿料,把它搗打成泥膏狀,使漿料中的纖維分絲和帚化,這一步是最繁瑣的,或許需要用到石磨。
對了,石磨!
拓跋宏記得老湯姆這一季播到田裏的種子中可是有不少豆子的。等到這些豆子成熟,或許可以試著做豆漿和豆腐。
發散性思維使拓跋宏的思緒如天馬行空,眨個眼睛的功夫就從怎麽做紙變成了怎麽做豆腐。
他自嘲地笑了笑,什麽都想要,真是貪心。
涉及到工藝上的東西,他就難以實現了,還得部落的匠人們自己去尋找合適的製造方式。
比如撈紙這個步驟,應該如何把控紙糊的薄厚均勻?
榨幹這道工序,需要造紙的人施加多大的力道?
還有焙紙的溫度究竟該如何把握?
這些都是難點,不是光畫一張圖紙就能憑空捏出來的。
拓跋宏預感,在這個過程中將會耗費大量的原材料,這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他看了看立在兵器架上的馬槊。
這把出自維耶魯夫之手的馬槊,說到底也隻是步槊罷了,長度比正常馬槊短了一截,隻有一丈長。
為了做出它,維耶魯夫浪費了多少鐵呢?
所以,拓跋宏才會終止馬槊的量化標配。一來原材料不夠,二來對於這種武器,這些工匠不熟。要是換作鉤鐮槍,他們能少浪費時間、精力和材料。
拓跋宏止了筆墨,將這些寫好的東西收碼整齊,打算分別交給對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