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城中,收到魏淵書信的多爾袞眉頭緊鎖。盡管知道這是魏淵的反間計,可多爾袞心裏那道坎還是邁不過去。阿巴亥的死距離現在已經整整十五年了,曾經多爾袞以為自己可以坦然麵對母親的死,可當這道傷疤再度被揭開時,那股鑽心的疼痛相較於十五年前已然是愈演愈烈,刺激著多爾袞大腦中的每一個細胞。
殺害生母之仇,奪取汗位之恨。那些纏繞少年多爾袞多年的噩夢,隨著魏淵的這封信,被再度喚醒。對於皇太極,多爾袞更多的是懼怕。對於這位睿親王而言,當下最為要緊的,是如何處理這封信。他看了看麵前的祖大樂,裝作漫不經心的口吻問道:
“將軍帶著這封信來給我,是什麽意思?”
麵對多爾袞的質問,祖大樂早就想好了應對之策,他尷尬的笑了笑迴答說:
“迴睿親王的話,這事說來慚愧,我祖大樂其實是被魏淵抓住之後又給放迴來的。”
“什麽?還有這事?魏淵為何要放了你?”
“嗬嗬,他放我的條件就是睿親王您看的這封信。”
“這封信?”
“不錯,那魏淵答應卑職,若是我肯替他將此信送到睿親王您的手上,他就答應放了我。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祖大樂雖是個粗人,這點道理還是知道的,於是這才冒死將此信送來給王爺。”
由於已經得到了皇太極的默許,祖大樂說起被魏淵抓獲這件事也就沒什麽顧慮了,經他這麽一說,令多爾袞對於魏淵信中提到的“封疆遼東”一事的真實性,又多了幾分肯定。
多爾袞看了看信,又抬眼看了看祖大樂,又問道:
“大汗可曾看過此信啊?”
“迴王爺的話,由於魏淵交待一定得親手交到王爺手上,因此此信大汗尚沒有看到。”
多爾袞“騰”的一下站了起來,很是激動的說:
“這還了的!明軍書信必須要先呈送大汗,待到大汗恩準之後我才能看。此信中盡是些大逆不道之言,祖大樂!擅自將這種信送到我的軍中,到底是何居心啊!”
祖大樂被多爾袞有些過激的反應給弄得一時間手足無措起來,他支支吾吾也沒說出一句整話來。最後隻聽多爾袞怒斥道:
“你若是我正白旗的人,立刻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祖大樂慌忙跪倒在地連連求饒。
“卑職初降大清,很多規矩都不懂,還望睿親王您老人家贖罪啊!”
好一陣求饒,多爾袞終於答應不與追求此事,他警告祖大樂說:
“你這就去義州,將此信呈報大汗,但凡有半點閃失,我一定要了你的命!”
祖大樂連忙謝恩道:
“多謝王爺不殺之恩!卑職這就去,這就去!”
多爾袞其實是在賭博,他賭的是皇太極已經看過了這封信。多爾袞生性多疑、謹慎,他對祖大樂並不熟悉,因此多爾袞不想拿皇太極對自己的信任去冒險。
祖大樂從多爾袞的手中接過信件,拿眼睛的餘光去偷眼觀瞧,在多爾袞那有些病態的臉色中,依稀可見盛怒過後殘留的慍色。
魏淵的這封信,最為絕妙的地方就在於他準確的把握了人性。世人都知道皇太極利用反間計,借崇禎之手要了袁崇煥的性命。可眾人卻不知,使用反間計的人同樣會中敵人的反間計。皇太極能反間崇禎與袁崇煥,同理魏淵就能利用反間計使得皇太極與多爾袞相互猜忌。
後世曾有人說過,“人與人之間最為重要的就是信任,沒有信任,一切都將無從談起。”魏淵知道,伴隨信任而生的就是猜忌。皇太極和多爾袞,這兩個人,一樣的生性多疑,一樣的看中權力,從骨子裏他們都隻相信自己,不相信任何人。而且兩個人之間還有著千絲萬縷的矛盾與糾葛,從阿巴亥到大玉兒,從繼承汗位到問鼎中原,這對梟雄兄弟之間一旦種下猜忌的種子,魏淵相信,或早或晚自己終將收獲一枚大大的果實,一枚可以決定遼東歸屬的碩果。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每隔幾天多爾袞就會收到來自魏淵的“親筆信”,這些信有時是士兵巡邏時在城牆上發現的,有時則直接出現在多爾袞居住的庭院內,簡直是防不勝防。多爾袞可以說被這些信搞的心煩不已。
魏淵送來的信,大致意思同第一封都差不多,有時也會和多爾袞聊一些個人的問題,噓寒問暖一番。對於這些信的處理多爾袞不敢怠慢,總會看完之後第一時間將信件快馬送至義州城,呈皇太極閱示。
當然近一段時間來也不全是壞事,不知什麽原因,城外的孫傳庭突然停止了攻城,偃旗息鼓,悄悄將軍營後撤了15裏,塔山城外瞬間變得安靜了下來。
這天清晨一大早,侍衛又拿著一封信來呈報多爾袞。
“啟稟王爺,今早剛剛打開府門,便發現了這個。”
魏淵頻繁出現的“密信”已無秘密可言,多爾袞也早就習以為常了。他剛剛用涼水洗過臉,正拿著毛巾擦拭,聽了侍衛的匯報,多爾袞厲色道:
“這明軍的細作還真是無孔不入,這次是府門口,下次是什麽地方?是本王的書案還是臥榻之上啊!照這麽下去,就是明軍的探子出現在本王麵前,是不是你們也不知道啊!”
侍衛聞言急忙跪倒在地。
“奴才無能!還請王爺責罰。”
多爾袞擺擺手。
“哎,算了,起來吧,通知城內府內統統加強巡視,一定要把魏淵派來的老鼠揪出來,我要看看他到底長成什麽樣子。”
“喳!”
多爾袞拿起這封信來瞧看,同往常一樣,信封上沒有任何落款,這倒是方便了,他看完後可以直接換個信封呈報皇太極。多爾袞謹慎多疑,每一封信他都會親自查閱,在對書信的內容進行過核實之後才會上報皇太極。
他心裏想著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慢慢打開了信封。透過薄薄的信紙,多爾袞突然發現這次的信好像隻有一句話,以往魏淵的信都是篇幅冗長,這次怎麽會隻有一句話呢?帶著疑問多爾袞連忙打開瞧看,信封上赫然寫著一行字。
“皇太極中風了!”
“什麽?!”
雖然隻有短短六個字,可這信息量也實在是太大了。多爾袞的腦子一時間有些發懵。皇太極中風了!真的假的?聯想到自己那位皇兄近期來的身體狀況,流鼻血、突然昏厥,中風也倒是不無可能。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滿洲政權的交替方式雖然是按照父死子繼來延續的,可對於遊牧出身的滿族人來說,兄終弟及也是常用的繼承方式。倘若皇太極真的中風了,那軍國大事便不可能再由他一人乾綱獨斷。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多爾袞的機會來了呢?不對!這一定又是那魏淵的詭計,必須小心應對才是。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這一次的多爾袞並沒有將這封密信呈報皇太極,而是悄悄的將它燒掉了。燒完了信之後,多爾袞提筆修書一封,隨後他叫來了貼身心腹,吩咐道:
“你速去義州,將此信呈報大汗。切記,一定要親手交給大汗。”
“喳!奴才這就去!”
清早隻有短短六個字的書信,猶如落水的石塊般在多爾袞本就不平靜的內心中掀起了一道道波瀾。他拚命想去壓製自己不去想這件事,可整整一天時間,隻要閉上眼多爾袞的腦海中想到的便是皇太極如果真中風的話,自己又該怎麽辦呢?
就在多爾袞心中胡思亂想之時,錦州城內的魏淵正在緊鑼密鼓的製定著計劃。就在昨天,潛伏於盛京城內的探子來報,皇太極的寵妃海蘭珠薨於皇城關雎宮,年僅三十三歲。得到消息的魏淵立刻意識到自己久等的時機到了,當天他便寫下“皇太極中風了!”字樣的密信,令黑衣司快馬火速送往塔山城,通過黑衣司強大的情報係統將這封書信送到多爾袞的麵前。
督師行轅的議事大廳內人頭攢動,錦州城內所有的總兵官都到了。人群之中魏淵一眼就看到了神色有些不安的祖大壽,趁著軍議還未開始,魏淵單獨將祖大壽交到了無人之處。
跟在魏淵身後的祖大壽變得愈發不安起來,魏淵剛剛站定,他便急著解釋道:
“侯爺,祖大樂的事...”
祖大樂之前曾經多次想要策反自己這位堂兄,因此祖大壽隱約知道祖大樂同滿清之間那些不可告人之事。前幾日通過各方渠道,他知道了祖大樂叛逃之事,擔心洪承疇、魏淵會連坐到他,因此這才著急找機會向魏淵解釋。
魏淵伸手示意祖大壽不要在說了。
“祖大樂是祖大樂,將軍是將軍。此事我已同洪督師商議過了,今日找將軍來也是為令將軍放心,祖大樂投敵之事就此打住,絕不會波及到任何人,祖將軍盡可將心放在肚子裏便是。”
祖大壽聽罷長出了口氣,道:
“如此甚好!甚好啊!侯爺之恩,祖大樂沒齒難忘。”
說著祖大壽倒身便拜,魏淵急忙伸手將他攙起。
“將軍使不得!快快請起!將軍不必謝我,接下來的戰場之上還望將軍能夠繼續為朝廷再立新功。”
“為了侯爺,祖大壽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解開困擾多日的心病,祖大壽的心裏頓時敞亮多了。
殺害生母之仇,奪取汗位之恨。那些纏繞少年多爾袞多年的噩夢,隨著魏淵的這封信,被再度喚醒。對於皇太極,多爾袞更多的是懼怕。對於這位睿親王而言,當下最為要緊的,是如何處理這封信。他看了看麵前的祖大樂,裝作漫不經心的口吻問道:
“將軍帶著這封信來給我,是什麽意思?”
麵對多爾袞的質問,祖大樂早就想好了應對之策,他尷尬的笑了笑迴答說:
“迴睿親王的話,這事說來慚愧,我祖大樂其實是被魏淵抓住之後又給放迴來的。”
“什麽?還有這事?魏淵為何要放了你?”
“嗬嗬,他放我的條件就是睿親王您看的這封信。”
“這封信?”
“不錯,那魏淵答應卑職,若是我肯替他將此信送到睿親王您的手上,他就答應放了我。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祖大樂雖是個粗人,這點道理還是知道的,於是這才冒死將此信送來給王爺。”
由於已經得到了皇太極的默許,祖大樂說起被魏淵抓獲這件事也就沒什麽顧慮了,經他這麽一說,令多爾袞對於魏淵信中提到的“封疆遼東”一事的真實性,又多了幾分肯定。
多爾袞看了看信,又抬眼看了看祖大樂,又問道:
“大汗可曾看過此信啊?”
“迴王爺的話,由於魏淵交待一定得親手交到王爺手上,因此此信大汗尚沒有看到。”
多爾袞“騰”的一下站了起來,很是激動的說:
“這還了的!明軍書信必須要先呈送大汗,待到大汗恩準之後我才能看。此信中盡是些大逆不道之言,祖大樂!擅自將這種信送到我的軍中,到底是何居心啊!”
祖大樂被多爾袞有些過激的反應給弄得一時間手足無措起來,他支支吾吾也沒說出一句整話來。最後隻聽多爾袞怒斥道:
“你若是我正白旗的人,立刻我就砍了你的腦袋!”
祖大樂慌忙跪倒在地連連求饒。
“卑職初降大清,很多規矩都不懂,還望睿親王您老人家贖罪啊!”
好一陣求饒,多爾袞終於答應不與追求此事,他警告祖大樂說:
“你這就去義州,將此信呈報大汗,但凡有半點閃失,我一定要了你的命!”
祖大樂連忙謝恩道:
“多謝王爺不殺之恩!卑職這就去,這就去!”
多爾袞其實是在賭博,他賭的是皇太極已經看過了這封信。多爾袞生性多疑、謹慎,他對祖大樂並不熟悉,因此多爾袞不想拿皇太極對自己的信任去冒險。
祖大樂從多爾袞的手中接過信件,拿眼睛的餘光去偷眼觀瞧,在多爾袞那有些病態的臉色中,依稀可見盛怒過後殘留的慍色。
魏淵的這封信,最為絕妙的地方就在於他準確的把握了人性。世人都知道皇太極利用反間計,借崇禎之手要了袁崇煥的性命。可眾人卻不知,使用反間計的人同樣會中敵人的反間計。皇太極能反間崇禎與袁崇煥,同理魏淵就能利用反間計使得皇太極與多爾袞相互猜忌。
後世曾有人說過,“人與人之間最為重要的就是信任,沒有信任,一切都將無從談起。”魏淵知道,伴隨信任而生的就是猜忌。皇太極和多爾袞,這兩個人,一樣的生性多疑,一樣的看中權力,從骨子裏他們都隻相信自己,不相信任何人。而且兩個人之間還有著千絲萬縷的矛盾與糾葛,從阿巴亥到大玉兒,從繼承汗位到問鼎中原,這對梟雄兄弟之間一旦種下猜忌的種子,魏淵相信,或早或晚自己終將收獲一枚大大的果實,一枚可以決定遼東歸屬的碩果。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每隔幾天多爾袞就會收到來自魏淵的“親筆信”,這些信有時是士兵巡邏時在城牆上發現的,有時則直接出現在多爾袞居住的庭院內,簡直是防不勝防。多爾袞可以說被這些信搞的心煩不已。
魏淵送來的信,大致意思同第一封都差不多,有時也會和多爾袞聊一些個人的問題,噓寒問暖一番。對於這些信的處理多爾袞不敢怠慢,總會看完之後第一時間將信件快馬送至義州城,呈皇太極閱示。
當然近一段時間來也不全是壞事,不知什麽原因,城外的孫傳庭突然停止了攻城,偃旗息鼓,悄悄將軍營後撤了15裏,塔山城外瞬間變得安靜了下來。
這天清晨一大早,侍衛又拿著一封信來呈報多爾袞。
“啟稟王爺,今早剛剛打開府門,便發現了這個。”
魏淵頻繁出現的“密信”已無秘密可言,多爾袞也早就習以為常了。他剛剛用涼水洗過臉,正拿著毛巾擦拭,聽了侍衛的匯報,多爾袞厲色道:
“這明軍的細作還真是無孔不入,這次是府門口,下次是什麽地方?是本王的書案還是臥榻之上啊!照這麽下去,就是明軍的探子出現在本王麵前,是不是你們也不知道啊!”
侍衛聞言急忙跪倒在地。
“奴才無能!還請王爺責罰。”
多爾袞擺擺手。
“哎,算了,起來吧,通知城內府內統統加強巡視,一定要把魏淵派來的老鼠揪出來,我要看看他到底長成什麽樣子。”
“喳!”
多爾袞拿起這封信來瞧看,同往常一樣,信封上沒有任何落款,這倒是方便了,他看完後可以直接換個信封呈報皇太極。多爾袞謹慎多疑,每一封信他都會親自查閱,在對書信的內容進行過核實之後才會上報皇太極。
他心裏想著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慢慢打開了信封。透過薄薄的信紙,多爾袞突然發現這次的信好像隻有一句話,以往魏淵的信都是篇幅冗長,這次怎麽會隻有一句話呢?帶著疑問多爾袞連忙打開瞧看,信封上赫然寫著一行字。
“皇太極中風了!”
“什麽?!”
雖然隻有短短六個字,可這信息量也實在是太大了。多爾袞的腦子一時間有些發懵。皇太極中風了!真的假的?聯想到自己那位皇兄近期來的身體狀況,流鼻血、突然昏厥,中風也倒是不無可能。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滿洲政權的交替方式雖然是按照父死子繼來延續的,可對於遊牧出身的滿族人來說,兄終弟及也是常用的繼承方式。倘若皇太極真的中風了,那軍國大事便不可能再由他一人乾綱獨斷。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多爾袞的機會來了呢?不對!這一定又是那魏淵的詭計,必須小心應對才是。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這一次的多爾袞並沒有將這封密信呈報皇太極,而是悄悄的將它燒掉了。燒完了信之後,多爾袞提筆修書一封,隨後他叫來了貼身心腹,吩咐道:
“你速去義州,將此信呈報大汗。切記,一定要親手交給大汗。”
“喳!奴才這就去!”
清早隻有短短六個字的書信,猶如落水的石塊般在多爾袞本就不平靜的內心中掀起了一道道波瀾。他拚命想去壓製自己不去想這件事,可整整一天時間,隻要閉上眼多爾袞的腦海中想到的便是皇太極如果真中風的話,自己又該怎麽辦呢?
就在多爾袞心中胡思亂想之時,錦州城內的魏淵正在緊鑼密鼓的製定著計劃。就在昨天,潛伏於盛京城內的探子來報,皇太極的寵妃海蘭珠薨於皇城關雎宮,年僅三十三歲。得到消息的魏淵立刻意識到自己久等的時機到了,當天他便寫下“皇太極中風了!”字樣的密信,令黑衣司快馬火速送往塔山城,通過黑衣司強大的情報係統將這封書信送到多爾袞的麵前。
督師行轅的議事大廳內人頭攢動,錦州城內所有的總兵官都到了。人群之中魏淵一眼就看到了神色有些不安的祖大壽,趁著軍議還未開始,魏淵單獨將祖大壽交到了無人之處。
跟在魏淵身後的祖大壽變得愈發不安起來,魏淵剛剛站定,他便急著解釋道:
“侯爺,祖大樂的事...”
祖大樂之前曾經多次想要策反自己這位堂兄,因此祖大壽隱約知道祖大樂同滿清之間那些不可告人之事。前幾日通過各方渠道,他知道了祖大樂叛逃之事,擔心洪承疇、魏淵會連坐到他,因此這才著急找機會向魏淵解釋。
魏淵伸手示意祖大壽不要在說了。
“祖大樂是祖大樂,將軍是將軍。此事我已同洪督師商議過了,今日找將軍來也是為令將軍放心,祖大樂投敵之事就此打住,絕不會波及到任何人,祖將軍盡可將心放在肚子裏便是。”
祖大壽聽罷長出了口氣,道:
“如此甚好!甚好啊!侯爺之恩,祖大樂沒齒難忘。”
說著祖大壽倒身便拜,魏淵急忙伸手將他攙起。
“將軍使不得!快快請起!將軍不必謝我,接下來的戰場之上還望將軍能夠繼續為朝廷再立新功。”
“為了侯爺,祖大壽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解開困擾多日的心病,祖大壽的心裏頓時敞亮多了。